路基分段说明详解.docx
- 文档编号:7418450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81
- 大小:17.45KB
路基分段说明详解.docx
《路基分段说明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分段说明详解.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基分段说明详解
路基分段评价表
分段
编号
起讫
桩号
地形地貌
路基形式
工程地质特征
水文地质
稳定性评价
支护建议
备注
1
K0+000
~
K2+000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2
K2+000
~
K3+432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3
K3+432
~
K3+474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
K3+474
~
K5+000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5
K5+000
~
K6+397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6
K6+397
~
K6+447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7
K6+447
~
K8+801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8
K8+801
~
K8+888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9
K8+888
~
K10+000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10
K10+000
~
K11+616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11
K11+616
~
K11+674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2
K11+674
~
K13+397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13
K13+397
~
K13+503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4
K13+503
~
K15+520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15
K15+520
~
K15+595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6
K15+595
~
K15+987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17
K15+987
~
K16+157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隧道型式
该段线路为新建道路,路基最大埋深约40米,岩性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风化岩中的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8
K16+157
~
K16+756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19
K16+756
~
K16+906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0
K16+906
~
K16+943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21
K16+943
~
K17+078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2
K17+078
~
K18+465.5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23
K18+465.5
~
K18+556.5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4
K18+556.5
~
K18+667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25
K18+667
~
K18+900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隧道型式
该段线路为新建道路,路基最大埋深约50米,岩性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风化岩中的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6
K18+900
~
K19+000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27
K19+000
~
K19+479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隧道型式
该段线路为新建道路,路基最大埋深约55米,岩性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风化岩中的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8
K19+479
~
K19+929.5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29
K19+929.5
~
K20+020.5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0
K20+020.5
~
K22+436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31
K22+436
~
K22+528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红砂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2
K22+528
~
K24+000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K25+000~K26+539为志留系片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33
K24+000
~
K26+539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K25+000~K26+539为志留系片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34
K26+539
~
K26+661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志留系片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片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5
K26+661
~
K28+900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志留系片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1.0,中间设置错落平台,坡面采用锚杆带铁丝网护面或灌浆、喷射混凝土等方法进行防护。
36
K28+900
~
K28+956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桥梁型式
该段线路河(沟)谷上部为冲积卵石层,两侧岸坡为坡积碎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红砂岩,为IV级软石,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下水类型为砾卵石中的孔隙水,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两侧山坡富水性差,沟谷富水性强。
两岸桥台边坡稳定,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
中风化片岩工程性质较好,可作为桥墩台基础持力层。
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7
K28+956
~
K29++955
构造剥蚀
中低山区
一般路基
该段表层沿公路及建筑物附近分布人工填土,下部为基岩为志留系片岩,为IV级软石。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水和风化岩层中的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路基挖填方小,基本沿路老路基展布,地势较平坦,稳定性较好。
建议对路基外侧自然表面软土进行清理,将原地面挖成台阶状(台阶宽2.0米)外侧设置重力式挡墙支护,路基内侧建议分级放坡,土体开挖可能会产生滑坡、崩塌,掉块,上部土体切坡比小于1:
1.0,基岩切坡为1:
0.5~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路基 分段 说明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