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乳腺外科知识总结.docx
- 文档编号:7412698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76KB
最新乳腺外科知识总结.docx
《最新乳腺外科知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乳腺外科知识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乳腺外科知识总结
乳腺外科
一、本章基本概念:
①Cooper韧带:
乳腺腺叶间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称Cooper韧带.
②酒窝征:
当乳腺癌侵及Cooper韧带时,纤维组织增生,韧带缩短,牵引皮肤向内凹陷,称为酒窝征,是乳腺癌早期常有的一个体征。
③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breastcarcinoma):
炎性乳腺癌并不多见,特点是发展迅速、预后差。
局部皮肤可呈炎症样表现,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展到乳房大部分皮肤,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④乳头湿疹样乳腺癌(Paget'scarcinomaofthebreast):
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
乳头有痰痒、烧灼感,以后出现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变粗糙、糜烂如湿疹样,进而形成溃疡,有时覆盖黄褐色鳞屑样痴皮。
部分病例于乳晕区可们及肿块。
较晚发生腋淋巴结转移。
⑤橘皮样变:
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毛囊处与皮下组织紧密连接,皮肤水肿时毛囊处形成许多点状小孔,使皮肤呈“桔皮样”改变。
⑥浆细胞性乳腺炎:
是乳腺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炎性细胞中以浆细胞为主。
临床上60%呈急性炎症表现,肿块大时皮肤可呈桔皮样改变。
40%病人开始即为慢性炎症,表现为乳晕旁肿块,边界不清,可有皮肤粘连和乳头凹陷。
⑦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
实际上肿瘤向远处转移总是有一个淋巴结首先受到癌细胞的转移,称之为前哨淋巴结。
乳腺癌时该淋巴结已有转移表明腋淋巴结也有转移,在该淋巴结阴性时,那么其他淋巴结又转移的可能性小于3%。
前哨淋巴结活检时证明该淋巴结有转移时则进一步做腋淋巴结清扫,如该淋巴结无转移则可不必施行淋巴结清扫术。
⑧隐性乳腺癌:
隐性乳腺癌是指乳房内未扪及肿块,而已有腋淋巴结转移或其他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
原发癌病灶常很小,往往位于乳腺外上方及尾部,临床不易察觉。
腋淋巴结病理检查、激素受体测定、乳腺摄片有助于明确诊断。
⑨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指接受乳腺癌引流的第一枚淋巴结,可采用示踪剂显示后切除活检。
根据前哨淋巴结的病理结果预测腋淋巴结是否有肿瘤转移,对腋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可不作腋淋巴结清扫。
⑩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BRCA)在家族性乳腺癌发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突变基因可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给子代,目前研究最多的是BRCA1和BRCA2基因。
BRCA1和BRCA2是与家族性乳腺癌发病密切相关的两个基因,研究认为,两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家族性、早发性、双侧性乳腺癌的发生。
11.乳腺癌根治术(radicalmastectomy)手术应包括整个乳房、胸大肌、胸小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的整块切除。
12.乳腺癌扩大根治术(extensiveradicalmastectomy)即在上述清除腋下、腋中、腋下三组淋巴结的基础上,同时切除胸廓内动、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结(即胸骨旁淋巴结)。
13.全乳房切除术(totalmastectomy)手术范围必须切除整个乳腺,包括腋尾部及胸大肌筋膜。
该术式适宜于原位癌、微小癌及年迈体弱不宜作根治术者。
14.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lumpectomyandaxillarydissection)手术包括完整切除肿块及腋淋巴结清扫。
适合于临床I期、II期的乳腺癌患者,且乳房有适当体积,术后能保持外观效果者。
原发灶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肿瘤周围1-2cm的组织及胸大肌筋膜。
确保标本的边缘无肿瘤细胞浸润。
术后必须辅以放疗、化疗等
二、基本知识点(略)
三、主要简答及问答
隐性乳腺癌的诊治
乳腺癌的手术方式和适应证
乳腺癌化疗方案的选择和适应证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5.保乳手术的适应证
第一章:
乳腺的临床解剖(了解)
【乳腺的基本解剖】
成年妇女乳房位于胸大肌浅面,约在第2和第6肋骨水平之间,内侧近胸骨缘,外侧达腋前线。
腺体有向腋窝角状突出称为乳腺尾部。
除乳晕周围外,整个乳腺周围有一层脂肪组织包绕,乳腺及周围组织又位于浅筋膜内,浅筋膜分成前后两叶将其包裹,浅筋膜前层与皮肤紧密相连,深层则大部附于胸肌筋膜的浅面,在乳腺基底与胸肌筋膜间有一潜在间隙。
乳房腺体具有15-20个腺叶,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在腺叶间垂直行走的纤维束.称cooper韧带或称为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ligamentsofbreast。
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
当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纤维组织增生,韧带缩短,牵引皮肤向内凹陷,称为酒窝征,是乳腺癌早期常有的一个体征。
【乳腺外科的局部和邻近解剖】
1.背阔肌latissimusdorsimuscle:
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是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主要受胸背神经支配。
2.前锯肌serratusanteriormuscle:
为一宽大的扁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八个或九个肋骨,肌束斜向后上内,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
主要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
当此肌瘫痪,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时称为翼状肩。
此时不能完全上举臂或作向前推的动作。
前锯肌主要受胸长神经支配。
3.胸大肌pectoralismajor:
覆盖于胸廓前壁的大部,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集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4.胸小肌pectoralisminor:
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软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
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下方。
5.胸大肌前面的深筋膜与乳腺体后面的包膜之间为乳腺后间隙,内有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但无大血管存在,有利于隆胸术时将假体(如硅胶等)植入,使乳房隆起。
有时也可将假体植入胸大肌后面的深筋膜与胸小肌之间的胸大肌后间隙。
6.乳房的动脉供应:
①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来自胸廓内动脉穿经第3-6肋间隙的穿支。
②乳房外侧部的动脉有以下来源:
胸肩峰动脉穿胸小肌、胸大肌的分支,分布于乳腺深部;第3-7肋间后动脉的外侧皮支,分布到乳房外侧。
供应乳房的动脉皆来自上方和两侧,切开乳房时应尽可能低于乳头做切口。
乳房内外侧的动脉分支,在乳房内形成3-4层吻合,在乳头周围形成动脉环,这种血管分布方式有利于哺乳期血液循环的通畅。
胸廓内动脉internalthoracicartery:
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分支,沿胸骨外侧缘下行。
7.乳房浅静脉大部分向内侧汇集至胸骨两侧,穿过胸壁注入本侧胸廓内静脉,少部分浅静脉与对侧浅静脉吻合,或向上方汇入颈前静脉。
乳房深部静脉与同名动脉动脉伴行,分别回流至胸廓内静脉、腋静脉、肋间后静脉。
乳房的静脉经肋间后静脉与椎外侧静脉丛形成吻合,由于椎外侧静脉丛的静脉压较低,又无瓣膜,一旦乳腺癌细胞侵入肋间后静脉,就有可能经椎外侧静脉丛扩散到椎骨及附近组织。
胸廓内静脉internalthoracicveins:
通常每侧为两条,在第三肋间隙汇合后,右侧注入右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交角处,左侧汇入左头臂静脉。
8.乳房的淋巴网非常丰富。
腺体内各小叶间有着稠密微纫的淋巴网。
除乳头、乳晕和腺体中部的小部分淋巴管汇集形成乳晕下淋巴丛外,极大部分的腺体内淋巴管部汇集到胸大肌筋膜,形成深筋膜淋巴丛。
乳腺癌主要经淋巴途径扩散转移。
乳房的淋巴输出有四个途径:
①腋窝途径:
约75%的乳腺淋巴回流沿胸大肌外缘流向腋淋巴结,(亦可分为胸小肌外缘以下为下群,胸小肌后方外中群,胸小肌内侧缘以上为上群),继而达锁骨下淋巴结,这是其主要的途径。
在这外侧的途径上有20-30个淋巴结存在。
再从锁骨下淋巴结流向锁骨上淋巴结。
但亦有少量淋巴(多来自乳房上部)流向胸大、小肌间淋巴结(Rotter淋巴结).直接到达锁骨下淋巴结。
②内乳途径:
约25%淋巴(多来自乳房中央区和内侧)沿肋间隙流向胸骨旁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内乳淋巴结分布在第1-6肋间隙乳内动静脉周围,以第1-3肋间隙多见).继而直接或经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静脉。
③乳房深部淋巴网还沿腹直肌鞘和镰状韧带通向横膈和肝脏
④乳房皮肤淋巴网可沿皮下淋巴管到对侧乳房、腋窝及两侧腹股沟淋巴结。
第二章:
急性乳腺炎Acutemastitis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少数为链球菌感染所致。
多见于产后哺乳的初产妇。
【病因】
①乳汁淤积;②细菌入侵:
乳头有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沿管蔓延到腺叶或小叶间的脂肪、纤维组织引起蜂窝织炎,是急性乳腺炎的主要感染途径;致病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到腺小叶。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常引起深部脓肿,而链球菌感染往往引起弥漫性蜂窝织炎。
【诊断依据】
1.病史:
产后哺乳的初产妇。
2.临床表现:
①症状:
病人感乳房疼痛,可有寒战、高热、脉快。
②体征:
患侧乳房体积增大,局部变硬,乳房局部红肿发热;有压痛及搏动性疼痛,如短期内局部变软,说明已有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③辅助检查:
WBC明显增高
【治疗原则】基本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
①早期乳腺炎时患侧乳腺停止哺乳,同时用吸乳器吸出乳汁,用乳罩托起乳房,局部用热敷或鱼石脂油膏外敷。
②全身应用抗生素:
早期成蜂窝织炎表现而脓肿未形成时应用抗菌药治疗。
抗生素治疗应持续5-7天。
未停止哺乳者以青霉素或头孢类为首选,病人对青霉素过敏时选用红霉素(应用青霉素、头孢类,红霉素比较安全)。
炎症早期注射含有100万u青霉素的等渗盐水10-20ml于炎症灶四周,每6小时一次能促使炎症灶消退。
③治疗后病情无改善则应反复穿刺以证明脓肿是否形成,脓肿形成后主要治疗措施是脓肿切开引流。
应作放射状切口,避免乳管损伤引起乳瘘,在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
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也可沿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在乳腺后间隙与胸肌筋膜间分离,直达脓腔,此种切口便于引流,不易损伤乳管。
脓腔较大时可在脓腔最低部位另作切口做对口引流。
脓腔引流用乳胶片效果最好。
④一般健侧不停止哺乳,患侧用吸乳器排空乳汁,局部热敷。
若感染较严重或并发乳瘘应停止哺乳。
退奶可选用苯甲酸雌二醇4mgimBid2-3天(肝功能正常时使用),当肝功能异常时,可选用生麦芽100g水煎服。
溴隐亭1.25mgPOq12h服7-14天或乙烯雌酚1mgQ8h共2-3天(用于退乳两者择一)
注意: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乳房稍肿大质较硬,并有少量略呈黄色的乳样液体自乳头流出,一般不需处理,切忌强行挤出乳汁。
【预防】
①哺乳前期及哺乳期保持双侧乳头清洁,如有乳头内缩者,应将乳头轻轻挤出后清洗干净。
在哺乳前后可用3%硼酸水洗净乳头。
②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后将乳汁吸净。
③如有乳头破损或皲裂应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待伤口愈合后再行哺乳。
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切排术)
【手术指征】
①乳头或乳腺组织的急性炎症已形成脓肿并出现波动感。
②乳房的深部脓肿,经超声证实或穿刺抽出脓液.③乳房血肿或结核继发混合感染
第三章:
乳腺结核breasttuberculosis
【病因】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血源性播散。
或由邻近结核病灶经淋巴管逆行播散或直接蔓延而来。
【诊断】早期乳腺结核的诊断比较困难,常需经活检明确;形成瘘管或窦道后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①全身抗结核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②如病灶较局限可切除病灶,一般应避免切除乳房。
如果病灶较大时才可做全乳房切除术。
第四章:
乳腺囊性增生病breastcystichyperplasia
本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mastopathy)本病的特点为乳腺组成成分的增生,在结构、数量及组织形态上表现出异常,故称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或乳腺结构不良症。
【病因】本病常见于30-50岁妇女,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
本病系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
①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孕酮分泌减少,雌激素分泌量相对增多,是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复旧不全②部分乳腺组织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量异常。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①多见中年妇女;②症状:
一侧或两侧乳房胀痛,可累及到肩部、上肢或胸背部,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
③体征:
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质韧而不硬,增厚区与周围乳腺分界不明显。
腋淋巴结不肿大,病灶位于乳房外上方较多。
少数病人有乳头溢液(棕色、浆液性或血性)。
④本病与乳腺癌可同时存在。
单纯性的囊性增生病很少恶变,如果伴有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者,则恶变的可能性较大,属于癌前期病变。
【治疗原则】
①绝大部分可用非手术治疗:
乳房疼痛较剧烈时可用乳罩托起乳房。
对症治疗可用中药调理。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如诊断明确,症状轻微的患者可无需特殊治疗,密切观察即可,内分泌治疗不宜常规使用,仅在疼痛较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时才考虑应用。
②对于局限性乳腺囊性增生病应在月经后一周至10天内复查。
疑有恶变者手术治疗,局部区段切除并行病检,如发现上皮细胞显著增生成异型化则以乳房单纯切除术为妥,如发现恶变应按乳腺癌处理。
第五章:
乳管扩张症
其基本病变是导管扩张,常合并有乳管炎,常见30-50岁妇女
诊断要点①症状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水性溢出液,也可为浓性或血性溢出液,少数患者可合并肿块,多位于乳晕深部或乳晕周围②体征溢出液和肿块③辅助检查,乳管镜,乳腺导管造影术
治疗:
1.一般治疗,症状轻微或乳头溢出液较少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密切观察
2药物治疗,主要针对乳管扩张症合并乳管炎的患者可于溢出液乳管内注药消炎治疗(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10mg乳管内注射,可与多次重复注入)
3手术治疗(1反复治疗无明显好转者(2乳头溢液合并有乳晕处肿块者(3血性溢液者
第六章: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ularmastitis
由于乳晕下导管阻塞,引起导管扩张,管壁上皮萎缩,管内积聚的类脂质及上皮细胞碎屑腐蚀管壁后,在管壁周围的脂肪组织内可见有片状的浆细胞浸润。
浆细胞性乳腺炎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还有不同的命名,如乳腺导管扩张症、粉刺性乳腺炎、化学性乳腺炎。
本病常见于绝经前后,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
早期可有一侧或双侧乳头浆液性排液,有时在乳头及乳晕下形成边界不清的小结节。
病变发展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等症状,并在乳晕周围及乳腺实质内出现肿块,亦可出现皮肤粘连、乳头回缩、局部水肿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易误诊为乳腺癌。
有时逐步软化形成脓肿,穿破后形成久不愈合的瘘管。
在乳头排液时可以做手术切除扩张的导管。
局部炎症明显时可以应用抗生素治疗,避免切开引流。
脓肿形成后常自行穿破形成瘘管,可经久不愈。
此时应作手术治疗,切除瘘管及周围组织。
第七章:
男子乳房发育症
病因:
1多发生在青春期,与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有关
2肝功能障碍(肝硬化或肝炎),由于自睾丸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雌激素在肝内的失活过程发生障碍,雌激素的量相对的增多,因而引起乳房发育。
3继发于炎症外伤后睾丸萎缩,睾丸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肿瘤。
4长期用安体舒通,异烟肼,洋地黄等,尤其在前列腺癌的老年病人长期应用雌激素治疗后,也常见有乳房肥大。
第八章:
乳腺肿瘤
第一节:
乳房纤维腺瘤fibroadenoma
【病因】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升高。
纤维腺瘤发生于卵巢功能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
纤维腺瘤直径超过7cm为巨纤维腺瘤giantfibroadenoma。
纤维腺瘤很少发生恶变。
但巨纤维腺瘤可恶变成分叶状肿瘤。
纤维腺瘤虽为良性肿瘤,但还应手术切除,并进行病检。
【诊断】①临床表现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的肿块,75%为单发,除肿块外无明显自觉症状,肿块增大缓慢,质韧(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触之无压痛。
肿块大小不受月经周期影响。
高发年龄20-25岁;②辅助检查;③注意40岁以后妇女不要轻易诊断为纤维腺瘤,必需排出恶性可能;④纤维腺瘤癌变可能性很小,但有肉瘤变的可能,唯一有效地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治疗原则】手术切除。
应将肿瘤连同包膜整块切除以周围包裹少量正常乳腺组织为宜,肿块必须常规做病理检查。
(若切开包膜后肿瘤脱壳而出则不必切除包膜。
否则连包膜一起切除)。
肿瘤切除后一般不主张缝合乳腺组织,因为缝合所形成的包块日后很难与肿瘤鉴别。
注意肿瘤较小而应用局麻注射后常使肿瘤不易扪及,因此最好在肋间神经阻滞下手术。
在妊娠前或妊娠后发现的纤维腺瘤一般都应手术切除。
第二节:
乳管内乳头状瘤
①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经产妇。
②75%病例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瘤体很小,带蒂而有绒毛,且有很多壁薄的血管,故易出血。
发生于中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常位于乳房周围区域。
③临床特点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污染内衣而引起注意。
治疗:
以手术为主,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
对年龄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跃或间变者,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属良性,恶变率为6%-8%。
尤其对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应警惕其恶变的可能。
第三节:
乳房肉瘤(breastsarcoma)
乳房肉瘤(breastsarcoma)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包括中胚叶结缔组织来源的间质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和淋巴肉瘤等。
另外还有一种不同于一般肉瘤的肿瘤,是以良性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的间质成分组成,因其个体标本上常出现裂隙而称作分叶状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
良性者称为分叶状纤维腺瘤(phylloidesfibroadenoma);恶性者称作叶状囊肉瘤(cystosarcomaphylloides),其上皮成分可表现为良胜增生,而间质成分则有明显核分裂及异形性。
腋淋巴结转移很少见,而以肺、纵隔和骨转移为主。
治疗以单纯乳房切除即可,但如有胸肌筋膜侵犯时,也应一并切除。
放疗或化疗的效果尚难评价。
第四节:
乳腺癌综述(考试重点章节)
1.乳房的淋巴网甚为丰富,其淋巴液输出有四个途径:
①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流至腋窝淋巴结,再流向锁骨下淋巴结。
部分乳房上部淋巴液可流向胸大、小肌间淋巴结,直接到达锁骨下淋巴结。
通过锁骨下淋巴结后,淋巴液继续流向锁骨上淋巴结。
②部分乳房内侧的淋巴液通过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淋巴结(在第1,2,3肋间比较恒定存在,沿胸廓内血管分布)。
③两侧乳房间皮下有交通淋巴管,一侧乳房的淋巴液可流向另一侧。
④乳房深部淋巴网可沿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通向肝。
2.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尽管绝大多数乳腺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该病的许多危险因素已被确认。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
女性性别、年龄增大、家族中有年轻时患乳腺癌的情况、月经初潮早、绝经晚、生育第一胎的年龄过大、长期的激素替代治疗、既往接受过胸壁放疗、良性增生性乳腺疾病和诸如BRCA1/2等基因的突变。
不过,除了性别和年龄增大以外,其余危险因素只与少数乳腺癌有关。
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如雌激素、孕激素及泌乳素等,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
乳腺的增生异常限于小叶和导管上皮。
小叶或导管上皮的增生性病变包括多种形式,包括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
大约85%-90%的浸润性癌起源于导管。
浸润性导管癌中包括几类不常见的乳腺癌类型,例如胶样或粘液癌、腺样囊性癌和小管癌,这些癌症具有较好的自然病程。
3.【乳腺癌的分期】(重点内容,掌握)
临床分期:
现多数采用国际抗癌协会建议的T(原发癌瘤)、N(区域淋巴结)、M(远处转移)分期法。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乳腺癌);
①Tis(DCIS);导管原位癌
②Tis(LCIS);小叶原位癌
③Tis(Paget's):
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
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
T1肿瘤长径≤2cm;T2肿瘤长径大于2小于等于5;T3肿瘤长径大于5cm;
T4不计大小,但侵及皮肤或胸壁(肋骨、肋间肌、前锯肌),炎性乳癌亦属之。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例如曾经切除)。
N0:
同侧腋窝无肿大淋巴结。
N1:
同侧腋窝有肿大淋巴结,尚可推动。
N2:
同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彼此融合,或与周围组织粘连。
(NCCN2010指南中“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N2b:
仅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
N3:
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①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②或有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③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转移(NCCN2010)
N3a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临床上发现”的定义为:
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闪烁扫描除外)、临床体检或肉眼可见的病理异常。
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组合,可把乳腺癌分为以下各期:
0期:
TisN0M0;
I期:
T1N0M0;肿瘤最大直径≤2cm
Tlmic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1cm(注意直径大小是一考点)
Tla肿瘤最大直径>0.1cm,但≤0.5cm
Tlb肿瘤最大直径>0.5cm,但≤1cm
Tlc肿瘤最大直径>lcm,但≤2cm
II期:
T0-1N1M0,T2N0-1M0,T3N0M0,(注意II期中淋巴结转移局限在N0-N1;T0-T3)
IIA期:
T0N1M0;T1N1M0;T2N0MO;IIB期;T2N1M0;T3N0M0.
Ⅲ期:
T0-2N2M0,T3N1-2M0,T4任何NM0,任何TN3M0;
ⅢA期:
T0N2M0;T1N2M0;T2N2MO;T3N1,2M0;
ⅢB期:
T4N0M0;T4N1M0;T4N2M0;
IIIC期:
任何TN3M0;(新版分期的变化)
IV期:
包括M1的任何TN
以上分期以临床检查为依据,实际并不精确,还应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校正。
同时注意乳头Paget病乳房内扪及肿瘤者按肿瘤大小分类;胸壁侵犯是指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不包括胸肌的侵犯;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002年UICC分期时将其列为N3。
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参考NCCN指南2010中国版)
外科学第七版教材中N3:
定义为“有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有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而NCCN2010存在三种情况。
(考试中常考点为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为N3期。
)
【乳腺癌病理学分期】(了解内容)病理学分期(pN)a
p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例如过去已切除,或未进行病理学检查)
pN0无组织学上区域淋巴结转移,没对孤立肿瘤细胞(isolatedtumorcell,ITC)行进一步检查
pN1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通过前哨淋巴结切除发现内乳淋巴结微小转移,但临床上未发现(即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闪烁扫描除外)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
pN2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pN3≥10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同时有1个或更多腋窝淋巴结阳性;或多于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同时临床上未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镜下有微小转移;或同侧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乳腺 外科 知识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