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
- 文档编号:7412216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89KB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版)
(完整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
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一一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一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_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注:
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
7、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要表现一定的本质。
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8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或者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条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的认识路线。
㈡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丨
1、联系的普遍性
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表现为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事物的普遍联系表明,人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因果联系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在每一个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又严格的区别;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有时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会互为因果。
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
一种形式
(区别)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高于部分,部分隶属于整体。
一方面,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当各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些部分在整体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部分也离不开整体,离开了整体,部分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性质和功能。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功能能够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
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是指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的必任何事物的变是量是量必和结果的统一,量变是质变
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要注意增强正向量的积累,防止反向量的积累,促进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
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善于在曲折中前进。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发展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5、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强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辨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1、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简言之,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同一性的表现: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都要树立全面的观点,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
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
])外因通过内因而
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
它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外因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起作用。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二是指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坚持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在:
每一事物内部包含着的矛盾是不同的;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
第7页(共8页)
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间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了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这就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接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是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就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我们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在每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但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存在着。
矛盾
第8页(共8页)
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也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们分析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同时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
O
&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如是的反应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形而上学是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不符合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9、辩证的否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
肯定和否定作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这种情况称为“扬弃”。
具有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㈢认识论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仍为直接经验。
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自于直接经验。
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才能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再验证,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3、寻求真知的过程
⑴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生动、丰富而具体,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⑶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掌握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要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⑷寻求真知必然要经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复杂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理论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5、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预见的作用;科学方法的作用;解放思想的作用6、真理观
⑴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简言之,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即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因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⑵真理是发展的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真理是随着客观事物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⑶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它存在的范围和条件。
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性认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一
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性来说,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即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真理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
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一个过程。
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是发展的,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是已被实践所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㈣其他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
联系:
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哲学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所谓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
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所谓实践性在于它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时间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意义在于: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
3、哲学和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又是关于方法论的理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零散的。
改造世界追求真理I
1、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完善。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而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基础。
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
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成功地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生产的劳动群众和为其服务的知识分子。
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⑶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第12页(共8页)
创造价值承担使命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人的思想和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
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⑵价值取向引导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价值取向引导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⑶价值取向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正确地判断利弊,促使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⑷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咼的价值判断标准。
只有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价值判断的正确性。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3、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关系
⑴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人生的自我价值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⑵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着的。
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应该以他为社会尽了哪些责任、作了哪些贡献为标准。
人生的社会价值即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第一位的。
⑶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就要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
值的根本途径
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⑴理想的定义:
理想是认识追求的目标,是以客观可能性作为根据的关于未来的美好构思、设计或愿望。
包括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最根本的,起着主导的作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社会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⑵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
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但又不同于理想。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奋斗、实践。
5、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⑴全面提高素质,是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要求,也是青年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
⑵我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材的首要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
⑶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素质,是学生适应社会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必备的素质。
⑷身体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常识 基本理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