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面试原作.docx
- 文档编号:7406451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9.19KB
初中生物 面试原作.docx
《初中生物 面试原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 面试原作.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面试原作
初中生物说课稿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Ⅰ、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人类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经过极其艰苦、漫长的过程,通过劳动才进化来的。
因而启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应意识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强者,人类已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为此我们应该处理好与生物圈的关系。
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四>、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找出事物的异同点。
2、培养学生运用证据、事实来说明观点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学习生物学。
上述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了显性教育价值,而方法目标和品格目标则体现了隐性教育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四、关键点:
1、处理好本节教材承上启下的关系。
2、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
3、处理好基本观点及学术界中的争论的关系。
4、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Ⅱ、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
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
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
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
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
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
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
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
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Ⅲ、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
本节前后有近8面的内容,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
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二、《血液循环途径》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
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确定依据】1、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1)说教法
1)导课: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说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游戏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
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
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入新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
”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
”→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问题2:
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
→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
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
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血液循环的意义。
(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
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B)
A肺静脉B上腔静脉C主动脉D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外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
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
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
(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4、【板书设计】
标题:
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三、《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我将从教材及学生、教学策略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及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二节,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它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平时吃的很多东西以及它们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因此,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本课时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发酵实验、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
其二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尚有点欠缺,课外知识也不够丰富。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对于人和动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处。
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了解的还不是很多,还存在一定认知缺陷,本节重点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进行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这方面的了解,旨在体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表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项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2)关注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其中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方法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是这节课的学习难点。
初二学生还没有接触化学课程,缺乏对于微观物质的感性认识,所以对于抽象的原理是难以理解的。
二、教学策略
我设计本课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
《人类对真菌和细菌的利用》科普性比较强,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点的堆砌,从而显得枯燥乏味。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参与、积极互动”的原则,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知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方式。
我认为生物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主动融入探究情境,解放学生的大脑,释放学生的四肢五官,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要让他们“走出”课堂,“跳出”文本内容,愉悦地进入自我学习中,从而自觉地探究,提升认知水平。
既可以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又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提升认知。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组成部分。
课内介绍人类在食品制作与保存、疾病防治与药品生产以及环保等方面对细菌和真菌利用。
本节从日常生活中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讲起,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它们与食品制作的关系,然后又分析了细菌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密切关系。
这两个方面都是与人类的“吃”有关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同学们会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然后,教材又由浅入深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和细菌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最基本的“吃”上升到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高度,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观念:
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的关系,课外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制作发酵食品”,收集资料(抗生素今昔和药品说明书),调查本地人们在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对细菌的利用情况。
从而产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研究欲望,求知欲望。
三、教学程序:
基于这样的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3、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4、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在第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在我国的漫长历史中,酒文化源源流长。
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都与酒有关的。
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现在众所周知的国宴用酒“茅台”更是享誉五湖四海。
同学们课前在家长的帮助下都尝试制作了甜酒,现在就请大家分享彼此的美酒吧!
”学生相互品尝,气氛活跃,接着交流制作甜酒心得,引出课题。
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有话可说,能说,想说,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活跃状态。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对于这个环节,我采用“问题——讨论——认知”的教学模式。
首先,提出问题:
“美酒的制作主要依靠发酵原理,许多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发酵是怎样产生的呢?
”接着演示发酵实验,然后设问“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
”学生通过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发酵原理的应用过程,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接下来,继续设问:
“超市内的食品种类繁多,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也各有区别,你知道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
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
保存食品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利用杀菌以及抑菌原理基础上的。
(三)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首先引入:
“真菌和细菌既会给人类带来许多疾病,有些真菌也能造福人类。
抗生素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但是,人们是否就可以随意使用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课前收集的药品说明书,从而明确合理用药的必要性,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学会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布置课前资料收集,能提高学生收集和辩析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会学习”。
学生结合已知的生物知识,指导应该如何正确的生活,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知识”。
(四)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让学生就目前所了解的“人类对真菌和细菌的利用原理”和课前调查,谈谈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用情况。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本地建设和发展有何设想和建议。
进而呼吁人们应该保护环境,确立“人与生物圈”应和谐相处意识。
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是考虑到:
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有着鲜亮的个性和智慧,独特性是个性本质的特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就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锻炼独立思考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由设想触发情感认知,引导学生自身在生活和未来工作中努力的方向,意识提升。
我设计这节课,力图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1、由境促情,境中生情。
媒体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学生应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外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感悟真菌和细菌的独特之处,激发探索生物奥妙的兴趣。
3、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展示交流,能使学生体验到生物知识和资源无处不在,要做“有心人”,学会关注和善于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培养正确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
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注:
教学说明
1、教学准备:
提前在教室内安排发酵现象实验;准备部分食品包装(食品保存部分用来观察);部分抗生素包装;污水处理视频。
2、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一课时
四、“生物的特征”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生物 面试原作 面试 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