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熙娟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什么 用叙事陪伴你成长.docx
- 文档编号:7385975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68KB
吴熙娟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什么 用叙事陪伴你成长.docx
《吴熙娟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什么 用叙事陪伴你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熙娟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什么 用叙事陪伴你成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熙娟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什么用叙事陪伴你成长
吴熙娟:
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什么用叙事陪伴你成长
华夏心理/整理出品这篇文章是5年前吴熙娟老师来华夏心理进行现场督导时的记录,当微信君从一堆文章里看到下面的字字句句时,真的被打动了~特整理出来,希望带给你们的,远不止感动,还有收获!
吴熙娟:
今天要跟大家说:
很谢谢大家在忙碌了一天工作之后愿意不管是坐在这边还是继续来听这个课。
我每次都跟大家说:
如果你还没吃晚餐,就把饭、菜拿过来吃。
如果在现场,你赶着来还没吃晚饭,你包包里有一食物,就拿出来吃。
然后我常常说我喜欢看大家吃东西,因为我觉得吃东西是一种照顾自己的方式。
尤其我们现代人很忙,要做很多事。
叙事是一个说故事的学派,然后它说故事,很不一样。
它非常珍惜人的声音、人的想法、人的故事,它的珍惜是透过好奇的方式来了解。
所以当我在跟人们用叙事做对话的时候,我都会思考:
我可以好奇什么?
我可以问什么样的问题?
让人们有机会去分享他们也许没有机会分享的故事。
所以我坐在这个地方我心里都在好奇了,所以想说:
“哎呀,今天是什么让你们愿意来到?
可能你们白天都忙了一天,想要来听听这样的一个主题:
用叙事来陪伴你的个人成长?
第一位学员(百名咨询师):
“我学过叙事网络课程,我很喜欢这门课!
但是不过说实话,从一开始我不太接爱。
我是有一抵触的,觉得比较适合女子。
男性可能不太适合,我思想斗争得很多。
只到有一次我在接热线的时候,我接到一个女孩子的电话……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当时我觉得不好处理这个事儿。
因为十几岁的女孩子你跟她讲生死观,好像她也不太懂。
忽然之间,我想起了外化。
我在咨询的时候就谈到:
“这个‘死’给你什么感觉?
”她说:
“有点害怕、有点不舒服。
”我说:
“这种害怕、不舒服的感觉,怎么来的呢?
”咨询自此开始进行得很顺畅。
。
从那儿开始我知道了“叙事,男性是可以接受的。
”
吴熙娟:
你等一下,我要说一些话。
非常谢谢你的分享!
刚刚听了:
本来你虽然喜欢,但是不太能接受,觉得比较适合女子。
可是好像当你在和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谈话的时候,就想要帮她那个时候想到:
“用外化吧”。
你要怎么说呢?
我看到你去陪孩子外化、拟人化、给它起一个新的名字,就带来很多很多新可能性跟想法。
然后就觉得好像替那个孩子开心,可以遇到你。
我想问一下:
“那个经验,从过去也许觉得比较适合女子。
但是在那一次里头呢,可以跟孩子理清了一个男子用这个来陪孩子而且有蛮多的可能性的,那个经验对你对叙事的经验带来的是什么?
”学员:
我在想,一开始是可能是更多地要模仿声音、模仿您说话的方式。
后来呢,我通过这个事件觉得很细致地分享,不完全是靠这个声音和说话的方式而是靠理念、思路(注:
听不清楚)所以对这一点很深刻。
吴熙娟:
非常好!
非常好!
的确,女性、男性都可以用。
然后就像你说的它不只是声音、其实它更重要的是理念跟哲学观。
我这个人说话是这样的,但是不要觉得叙事只是这个样子的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爽朗的人,你就用爽朗的方式去说话;然后你习惯用你的声音,像这样说,用自己的方式去说。
如果你是幽默的人,就用幽默地去做叙事。
就是用自己做叙事。
我觉得做叙事都跟我一模一样,就不好玩啦!
那因为我讲话就这样子。
但是因为我是在美国学的叙事,美国很多男性都在做叙事。
然后他们的风格很多种,有的也挺好玩的、有的很有趣。
然后就很多元,所以在叙事里面可以有很多的空间。
那对我来讲,我就做自己。
我讲话是这个样子,没有办法用别人的方式表达。
我想每个人都用自己舒服、喜欢的方式表达。
那我觉得这个就是这个感觉:
怎么样把把理念表达出来?
然后对声音怎么表达,这个没有关系。
然后我们的声音在那里,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去跟个案工作。
很好!
谢谢!
来我们给他鼓掌!
第二位同学(百名咨询师):
“……我今天来我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我想学叙事、一个我想看熙娟老师。
所以我先说想看熙娟老师,因为这个省时间,叙事那个可能要稍微多说几句。
我去年四月份上台湾去,和一个旅游团旅游去了。
因为走得仓促,我没带你的电话和地址。
等我到台湾以后,我很想找一下你熙娟老师,因为我想看一看你的工作室。
后来到我的领队的和导游,他没有办法找到你。
所以我觉得挺遗憾的。
所以今天我想来看看你,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
我是华夏的百名学员,我认认真真地学叙事了。
我忘了带来了。
我听你的叙事课,我都记录了。
我先说这个:
在你没教叙事之前,我就从网上、从刊物上了解过叙事。
我学不下去,因为叙事是后现代的,叙事都得有后现代哲学的理论基础,才能学叙事。
那么我就放下了,我就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们国家最好的。
我在那儿学了后现代哲学,不然,我啃不动,正好华夏找熙娟老师教叙事。
我就学了,我觉得学得还比较顺当。
我感谢华夏!
也感谢熙娟老师!
”“我为什么学叙事呢?
因为我学家庭治疗里有一句话,就说:
孩子是家庭问题的症结点。
那么这个和我们的外化,是相通的。
孩子的问题不是他本人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承载者。
我觉得真的是需要学一下。
就这样学起来了。
”吴熙娟:
谢谢你的分享,很珍惜!
我看了你的履历:
在学叙事的时候,觉得后现代不熟,然后就到北大哲学系去学了后现代哲学。
然后觉得非常好!
我想请教你的是:
你也去听北京的老师去讲后现代哲学。
那样子的经历,我想了解一下你的经验。
……
在过去我学叙事的时候,主要思考的是怎么样子透过叙事去陪伴个案。
可是我从美国回到台湾,然后再到国内来,透过很多可能自己用华语跟大家谈话。
慢慢地觉得叙事它好像不是一个学派,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是一种哲学观。
然后如果这个思维和哲学观我们可以跟它整合的时候,对于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会有很大的冲击,也会有一些变化。
然后我觉得如果我们去看叙事一个很重要的精神,那个精神是可以放在我们的身上。
我们今天先不用去看个案,先去看我们自己作为一个人。
叙事珍惜人们的故事,尤其是平日较不被看到的故事。
叙事一样的故事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力量。
这样的力量次支持人们渴望中的成长。
吴熙娟:
我们要怎么去珍惜每一个人的故事,尤其是平日较不被看到的故事。
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里面,总会有一些尺量在看:
我们还有什么地方要改进的?
我们哪里没有做好?
我们哪里不如人?
我们哪里需要再要求自己一些?
哪里是做错的?
那这些东西固然很重要!
可是叙事会说:
那在要求自己要好之外,这个人是怎么努力的?
那这个人怎么样子到现在还没有放弃?
就是看平常比较没有看的故事、然后是会比较有力量的故事。
就像我们刚才这位学员提到:
看到那个孩子谈到死,然后就说:
“哎,死,带给你的影响得什么?
”然后“你想给它一个什么命名?
”这些问话都是一种支线故事,孩子平常没有机会去思考的问话。
你问得好,他就答出来了,然后孩子就有力量。
所以支线故事就是一种透过叙事的思考,怎么样让人们见到以前没有经验过的故事?
然后叙事相信:
不一样的故事,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力量。
然后我等一下有一些设计,然后大家可以去体会。
那这种支线故事的丰厚,是我们可以去努力的地方。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慢慢看到以前没有看到自己或是慢慢去建立以前在关系中没有体会的关系,都会有无限的可能性。
练习:
自我成长
你心目中渴望的自己是什么?
你怎么会知道想成为这样子的自己?
成为这样子的自己,对你的重要性是什么?
成为渴望中的自己可能的挑战是什么?
你想如何经营这个挑战?
你想如何陪伴自己成为渴望中的自己?
吴熙娟:
你心目中渴望的自己是什么?
因为我想: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作里头,大概对自我都有一些渴望。
可能我们往往会看到自己不好的地方。
可是渴望的自己,也是一种支线故事。
你心目渴望的自己是什么?
然后你怎么会知道想成为这样子的自己?
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可能都有一些梦想。
然后成为这样子的自己,对你的重要性是什么?
其实我们人活着,都在努力,可能我们还没有办法马上达到那样子的自己。
可是努力去慢慢成为那样的自己,你觉得重要性是什么?
成为渴望中的自己,你觉得挑战是什么?
也许有什么会有一些压力,会有一些状况,会让我们觉得不容易。
然后你想如何经营这个挑战?
然后你想如何陪伴自己的成长成为渴望中的自己?
就是怎么样陪自己?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对自我成长的感受、脉络、体会,大概都有一些不一样。
那个就是珍贵的地方,叙事很强调人们的地方性故事。
虽然我们在这里讲自我成长,可是也许我们都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可能也有一些一样的地方。
那个可以去贴近那个不一样的地方跟一样的地方,都是同等重要。
好好地去看:
对你来讲,什么叫自我成长?
不要觉得别人规定怎么样的自我成长才是好的。
叙事很重视去思考:
那个当事情变成唯一的真理的时候,很多的声音都会不见。
如果我说我们大家觉得自我成长只有一个样子或是很少的样子,很多的我们也都会不见。
那这个自我成长的暖身练习,其实大家看了之后,如果有兴趣,可以跟好朋友或者自己的家人聊一下。
如果有机会去喝喝茶、喝喝咖啡、聊一下。
我在台湾我常常跟学生讲:
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对话,你们还没有机会说过,叙事是要透过说话来建构自己、来了解自己。
然后可以去喝喝茶、喝喝咖啡,然后去聊这些,每个人都可以带来新的体会。
这种说话带来那种演化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更靠近我们渴望中的自己。
说话其实挺好的!
感谢可以说话的我们!
当然说话有时候是一种奢侈,因为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忙生活,坐下来说话会不容易。
我最近会鼓励大家:
越忙越需要说话。
我讲的说话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贴近自己的说话、贴近关系里的说话。
那上网络课程和落地工作坊的,大家可能都会常常听到我提到我跟我先生还有提到我跟我爸爸的关系之间的故事。
我越来越珍惜我怎么跟我爸爸说话、我越来越珍惜我怎么去跟我先生说话。
尤其是在我跟我先生我们都很忙很忙的,然后我们说话都要约时间的、都要约会。
然后今天我来,因为我们两个人没小孩,然后就我们两个人,当然我们都有亲人。
我来到国内上课,晚上,只要可以的话,我们都要通话。
有时候半个小时,有时候一个小时。
就聊一聊,今天我就问我先生说:
“先生,你今天好不好?
”然后他就可以会告诉他今天好不好?
我就是听,然后我就跟他聊一聊。
然后呢他也会问我“太太,你今天好不好?
你今天在北京怎么样?
”“你做了什么事情?
你开不开心哪?
”这些都是问话、都是好奇。
然后就开始说。
然后我一直在思考:
怎么在关系里面可以让我跟我先生有机会多说话。
说话可以让我们constitute可以建构我们、好好地说话、有意义地说话,可以让我们可以接近自己。
所以我知道在北京大家都很忙。
不过,说话是礼物,有机会给自己礼物、给自己定期的礼物。
找个可以跟你共鸣的,看是你的伴侣、你的朋友、你的老师,就好好地说话。
好好地说话,可以让你的人生不一样!
说十五分钟,都不一样。
我和我先生有时候觉得很累很累,但是需要说话,然后我们就说十五分钟。
然后我们就再约个时间,然后约了时间,说两三个小时。
找个时间好好说话,我现在觉得说话和空气一般地重要。
而且是好好地说话,让你觉得可以贴近自己、贴近对方。
以后我去对人们如何地对话,做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分享。
特质支线故事的好奇:
从小长大到现在,你觉得人这个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
这份不容易是怎么来的?
这份不容易让你看到自己什么是以前没有被自己看到的?
这份不容易为你的成长带来了什么?
吴熙娟老师:
特质支线故事的好奇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宝贵的特质,可能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可能有一些人是非常勇敢、有些人是好害怕可是还去想办法活下去。
有些人好苦,可是还是不放弃。
然后有些人觉得就一定要努力,就是我觉得在生活里的这些所谓quality,特质的东西,是叙事很珍惜的东西。
比较不是去看我们的成就,而是看我们背后的思维是怎么在陪着我们在生活。
所以我就想到看特质支线故事的好奇,就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你在生活的过程里面有哪样的品质可以好奇?
然后我在叙事里面常常用的是“你这个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
”因为我觉得自我成长,对我来讲有很多的面相。
其中的一个面相需要去发现“你这个人宝贵的地方是什么?
”不只是去看说“我想要怎么成长?
”“我想要达到怎么样的一个状态?
”我觉得另外一个也是要跟一路走过来的自己连接,然后去珍惜我们这个人。
因为我发现:
我们看到自己,会带给自己成长理多的力量。
如果我们看不到自己,我们成长的力量可能会比较薄弱一点。
所以我这些问话,比如说:
“你从小到大,你觉得你这个人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
”不去看自己成不成功、也不去看自己赚了多少钱?
不看自己念了多少学问。
不,我们不看这些主流的尺量。
而是你来贴近自己:
“哎呀,我活到30岁了、我活到25岁啦!
”我不先去看别人怎么评估我,我先来看看“我这个人其实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
”或是说我的好朋友很了解我,如果去请她说:
“我这个好朋友,最不容易的地方。
她已经认识我很久了,她最不容易的是什么?
”她会怎么说?
那这个“不容易”是看到自己什么?
一个人能够吃苦,如果是吃苦的不容易是怎么来的?
然后这个不容易让你看到什么,是你以前没有看到的?
因为这样子的看到可能就是去看到说:
没看到,跟看到会有怎么样的不一样?
叙事很有意思!
它努力的方向就是不断地去陪伴人们去持续地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自己。
然后它在问话,不管外是外化的问话、解构的问话、见证的问话,它就是有一个使命:
如果说今天我们在做叙事对话,我们就是想想办法,让跟我们对话的人不断地去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自己。
所以叙事的问话是不会中断的,只是有时候因为碍于时间的限制,然后我们需要中断。
不然的话,就是那种愿意相信人们其实在对话里有很多的东西可以持续地被看到。
然后这个不容易为你的成长带来的什么?
如果你去看了一下,你觉得:
其实我挺勇敢的。
然后呢,虽然挺多我都觉得我不好,可是我就是勇敢地往前走。
那可能就是说:
这个“勇敢”的不容易,为你的成长带来了什么?
学员(华夏心理百名咨询师):
我听了以后感觉到这个叙事陪伴成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因为我学这个叙事之后呢,我就在思考着自己、也在看自己。
就是自己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是怎么来的呢?
所以这个比如说我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形成的特质,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也在做这样的成长。
也发现了很多的故事,按照叙事的方法呢,来重新地建构这些故事。
(吴熙娟老师:
哦)我觉得给我很多的力量,也会使感觉对自己更清晰了。
所以这次呢,我听到这个来了之后,就想:
叙事对于治疗它是一种方法,并且大家都感觉很好用。
陪伴自己成长,到底应该怎么去陪伴?
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听吴老师给讲课。
我听到现在呢,我就感觉到一个很大的收获:
叙事陪伴成长,方法我觉得更清晰了。
清晰在:
一个是自身的目前的自己,我是从哪儿来的?
我是怎么来的?
它是有很多故事的。
这些故事呢,是可以重新进行建构的。
这是一个我觉得很清新的。
第二个呢,我觉得我就对熙娟老师的这种无条件、无价值的这种好奇,对我很打动!
我们往往对自己呢就是很容易下一个结论。
你刚才一句话:
叙事是不下结论的,始终是带着一种好奇的。
这种好奇是不带有条件、无任何价值观的、就是不带有自己的价值观的。
特别是那个放松,“你是怎么理解的放松呢?
”“这个放松对你是怎么重要的?
”这些东西我就感觉到: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东西就被自己忽略了。
有些东西,大致是这样的,有些基本的东西呢,就注意到了。
但是有很多细微的,我们往往我们自己形成的文化把这它概括了,就了了。
但是我就发现这个在每一个自己所定义的特质也好或者是使用的一个词,它后面都很很多很多的故事。
这些故事呢,特别容易让我们忽略了,我们就疲惫了。
背了一个包袱,要把它解构,看一看。
这是我很大的一个收获。
吴熙娟:
非常好!
非常好!
我好像感觉到对你来讲:
可以对自己有更多的好奇,好像是很重要的啊。
然后我觉得刚听你的分享,就觉得真的我们有很多的故事可能都没有机会去贴近跟好奇,它就跑掉啦!
然后有时候我们自己有点不清楚:
我到底怎么啦?
然后那个故事就会好像搅成一团。
然后我觉得叙事好像是陪伴我们去贴近我们很多细微的故事,让自己更了解自己、让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力量。
因为了解,好像就能带来一些力量,再让自己往前走。
那我觉得叙事是一个细致的贴近、细致的好奇。
然后相信故事如果不断地被好奇,那个放松是什么?
那个勇敢是什么?
那个愿意真实的做自己是什么?
每一个都好好地好奇的时候,很奇妙的是:
人们会有机会说更多的故事,然后更好地了解自己。
然后就往前走,就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刚刚听到你那样说,我觉得很好、很开心!
希望叙事的思维不仅是陪伴你怎么跟个案做咨询,也陪伴你去看自己怎么陪伴自己。
好啊,谢谢!
外化问题:
你不等于你的问题
你是面对问题,思考问题的主人
问题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你想如何影响问题?
你对问题做过怎么样的努力?
问题带给你什么挑战?
经历问题的你须要如何被陪伴才能带给你支持?
自我成长我觉得很重要的也是去看到:
你不是问题,但是你是面对问题、思考问题的主人。
问题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你想如何影响问题?
你对问题做过怎么样的努力?
问题带给你什么挑战?
经历问题的你须要如何被陪伴才能带给你支持?
解构主流文化是唯一真理的量尺。
解构看到人们因柜架束缚,试着陪伴人们检验柜架的试用性柜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当在地方性的思维不被允许而被压制时,柜架对当事人的要求可以开始被质疑。
叙事强调很多问题可能都和文化的柜架相连,因此定义问题的文化柜架有必要被检验解构就是不带着唯一的量尺去看自己跟看世界,愿意去思考说:
会不会有一些方式也在挤压我们?
然后我们要怎么样用不一样的思考解构主流文化是唯一真理的量尺。
那因为今天时间关系,今天我就不多说,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
解构简单说就是好奇,不再带着原来的想法去说:
这个怪怪的、这个不对!
而是放下原来自己的想法,去对很多事情好奇。
如果简单说。
解构练习:
让人们回归到无条件式的看自己
在你成长的环境中和过程,
是什么定义你是一个成功者?
(你对这些定义的看法是什么?
)这些定义(会)帮助你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定义(可能会)限制你的地方又是什么?
有那些个人或家庭对人的定义是不在大环境定义之内的?
这些你个人或家庭对人的定义
会让你看到自己什么是大环境定义下看不出的?
也就是不是要否定大环境,而是去看这些主流的方式里面是不是有些东西是对我们有帮助的。
可是如果没有帮助,对我们的限制,我们去怎么思考?
好像你刚刚也有提到,……也有提到:
“好像要勇敢地面对也许跟外面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你就在解构啦。
解构要有很多勇敢,不容易!
结语:
两小时过得很快,然后这是我第一次,虽然我在工作坊里会大概提一下,但是这是我第一次的主题是“用叙事看自我成长”。
谢谢华夏给我机会可以在这人理念上跟大家分享,可以说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两个小时有点短。
但是也很好,我们可以坐在一起。
那我希望今天这样子:
透过叙事去看怎么去看自我成长?
我觉得不一样地看,可以带着大家不一样的想法。
陪伴大家看:
你要的自我成长是什么?
你这个人要的是什么?
就算问题不容易解决,面对问题的你的不容易的又是什么?
你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希望有这些思维可以陪大家去看:
怎么去陪自己,然后你们可能也有人机会去陪伴个案自我成长……那我刚刚就是说:
希望今天这样小小的分享,可以带给大家对叙事如何看自我成长,有一些新的陪伴。
它看自我成长,也是一种解构地看。
一般我们看自我成长都有一些规格:
什么叫“比较好的自我成长”?
但是叙事还是邀请大家自己定义:
怎么样的成长对你是重要的?
然后叙事会邀请大家去看自己的不容易跟力量?
些东西可以陪大家再去成长。
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小小的帮助。
——吴熙琄的幸福箴言——
1.两性关系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而是不断努力灌溉的生命历程。
2.我们不会在一起永远,生命是有尽头的,所以要珍惜。
3.可以跟你吵架也是不容易的,谢谢你可以跟我吵架。
4.吵架是一种生命力的流动,是在告诉对方,我是谁,是什么让我不舒服,吵架可以让彼此更了解。
5.珍惜对方的“生气”,练习平静地倾听,让对方可以不必用“生气”来表达内心真正的感受。
6.探索关系中自己的需要,也探索关系中自己跟对方需要的平衡。
7.外界有的时候很残酷,很现实。
如果在家里有一些比较温暖的交流,是很好的。
8.去陪伴,而不是急于去给答案。
因为,急于给出答案有时会带给对方压力,如果我们去听,去问,去了解,就是很好的陪伴。
9.夫妻两个像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伴侣,家庭是teamwork(团队合作)。
当不同的多元文化都有机会表达,每个人的声音都可以被倾听和看到,两性关系就会越来越深,生命的感觉就会不一样。
10.让我们在两性关系中可以遇见自己,呈现自己,也让对方可以遇见自己,呈现自己。
如果在关系里,失去自我,我们就会很苦;如果在关系里我们可以萌芽,可以开花,可以成长,那就是宝贵的。
让我们在两性关系中学会扶持彼此,也让彼此好好地活出来!
11.不要把他当成抑郁的人,而要把他当成面对抑郁的很辛苦的人。
12.不知道自责是怎么跑到你身体里来的。
13.今天生气跑到哪里去了呢?
怎样让生气回到笼子里?
14.不说他的无能为力,而是询问遇到了哪些挑战?
15.不把他当成有问题的适应不良的人,而要把遇到的挑战外化出来。
16.爸爸不等于老,爸爸是在面对“老”。
17.失败底下的自己是如何努力地往前走的呢?
其实失败底下的自己也是很不简单的。
18.在自卑中长大的我从来没有放弃。
(自卑下的力量)19.难为你了,任何一个有着……的人都是很辛苦的,真是难为你了。
20.每个人都是面对问题的专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吴熙娟美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成为什么 用叙事陪伴你成长 吴熙娟 美好 人生 一个 过程 而不是 成为 什么 叙事 陪伴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