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厦门一中生物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docx
- 文档编号:7375360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83KB
经典厦门一中生物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docx
《经典厦门一中生物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厦门一中生物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厦门一中生物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细节知识归纳
一、高中生物中的“一定”或“不一定”
1、生命活动一定离不开细胞,但生物体不一定都具有细胞结构(如病毒)。
2、具有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但生物的遗传物质不一定都是DNA。
3、生物界元素一定是从无机环境中获取的,但生物界所具有的化合物在无机环境中不一定能够找到。
4、氨基酸一定含有氨基与羧基,但不一定只含一个氨基与一个羧基。
5、单糖一定是不能再水解的糖,但不一定是还原糖。
6、生物体的主要供能物质一定是糖类,但糖类不一定都能够提供能量(如纤维素)。
7、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8、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需要光照,但不一定具有叶绿体(如光合细菌)。
9、植物细胞一定具有细胞壁,但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细菌)。
10、含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不是高等植物细胞,但不一定是动物细胞。
11、有成形细胞核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但真核细胞不一定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12、含有膜状细胞器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但真核细胞不一定都具有膜状的细胞器(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13、细菌一定不含有线粒体,但不一定进行无氧呼吸。
14、人体剧烈运动无氧呼吸时一定产生乳酸,但不一定导致pH的变化。
15、有水生成的呼吸一定是有氧呼吸,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呼吸不一定是有氧呼吸。
16、有酒精生成的呼吸一定是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不一定都属于发酵。
17、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但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不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
18、主动运输一定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的运输不一定是主动运输。
19、酶发挥最佳的催化效能一定需要适宜的条件,但植物酶与动物酶所需的外界条件不一定相同。
20、能够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定不是动物细胞,但植物细胞不一定都能发生质壁分离。
21、能够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够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22、酶的催化作用一定具有专一性,但不一定只催化一种生化反应。
23、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但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能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
24、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一定是ATP,但ATP不一定都是由糖类分解合成的。
25、在相同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但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26、能够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一定是高等生物,高等生物不一定都进行有性生殖。
27、单细胞生物一定进行无性生殖,但不一定进行无丝分裂。
28、在正常情况下,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母亲,女儿的色盲基因不一定来自父亲;母亲色盲其儿子一定是色盲,但女儿不一定是色盲。
29、基因一定是DNA上的片段,但DNA上的片段不一定是基因。
30、DNA复制时一定要解旋,但DNA解旋时不一定是在复制(如转录)。
31、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一定不同,但不一定与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种类、数量有关。
32、基因一定能决定生物的性状,但生物的性状不一定由一对基因来决定。
33、每种tRNA一定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不一定由一种tRNA转运。
3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一定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一定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5、遗传病一定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但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36、生物的进化一定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7、经过生殖隔离后一定导致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是通过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所致(如多倍体的形成)。
38、不同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但不一定能产生可育后代。
39、着丝点数一定等于染色体数,但染色体数不一定等于DNA分子数。
40、同源染色体一定来源不同,但大小、形态不一定相同(如性染色体X与Y)。
41、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是一倍体。
4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一定是单向的,但不一定是从轴突传到树突。
43、大脑皮层一定是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但所有反射不一定都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
44、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免疫一定有体液免疫,但有T细胞参与的免疫不一定是细胞免疫。
45、激素调节一定属于体液调节,但体液调节不一定都靠激素来进行调节。
46、胰岛素缺乏一定会导致糖尿病,但尿糖不一定是糖尿病。
47、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一定是浆细胞,但浆细胞不一定来源于B细胞(如记忆细胞)。
48、生长素一定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但不一定都起促进生长作用。
49、生长素的运输一定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但不一定是从植物位置的上部运输到下部。
50、一个物种进入新环境,理想条件下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在自然条件下不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但是迁入初期可以看出是“J”型曲线增长。
5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一定是捕食关系;但一个生物个体以另一生物个体为食,不一定是捕食关系(如种内斗争)。
52、一个生态系统中一定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但不一定有消费者。
53、生产者一定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都是绿色植物(如硝化细菌)。
54、消费者一定属于异养型生物,但不一定都是动物(如菟丝子、病毒)。
55、食物网中的动物一定不属于第一营养级,但不一定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56、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但分解者不一定是细菌与真菌(如蚯蚓、蜣螂)。
57、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但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不一定是正金字塔。
58、生物都有一定的价值,但不一定都有直接价值。
59、自然选择一定是定向的,但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60、番茄在未受粉之前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获得的果实一定是无子果实;但无子果实不一定都是用生长素处理形成的,如三倍体西瓜。
二、高中生物中的特例
1、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根瘤菌是消费者。
2、蓝藻和细菌是原核生物,它们结构简单,除了核糖体,一般无其它细胞器
3、消化液中不一定含消化酶,如胆汁是例外
4、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作用
5、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是分解者
6、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
7、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进行有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8、真核生物的细胞内不一定含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例外
9、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作用是运输氧气,但红细胞只能通过无氧呼吸的方式供能
10、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有:
抗体、胰岛素、消化酶等
11、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7左右,而胃蛋白酶的最适PH在1.8左右
12、黑藻不是藻类,属于高等植物中的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纲,水鳖科,黑藻属
13、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但植物细胞不一定含叶绿体,如植物根尖等非绿色结构的细胞是例外。
14、有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低等动物细胞是例外
15、植物细胞也不一定都含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等的细胞是例外
16、有细胞壁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细菌、真菌等细胞是例外
17、原核细胞不一定有细胞壁,如支原体是例外
18、有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处理,有变化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蓝藻是例外
19、有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处理,无变化的不一定是原核细胞,如酵母菌等真菌是例外
20、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与光合细菌等是例外
21、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好氧细菌是例外
22、朊病毒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类病毒只含核酸,无蛋白质
23、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里专营寄生生活,在离体的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
24、噬菌体等病毒结构简单,不是原核生物,也无细胞结构
25、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与植物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不同
三、60个易错易混点
1、误认为生物名称中带有“菌”字的都是细菌
(1)细菌:
从名称上看,凡是“菌”字前带有“杆”“球”“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2)放线菌:
属于原核生物。
(3)真菌类:
属于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根霉、青霉、曲霉、毛霉等)、大型真菌(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灵芝等)。
2、误认为生物名称中带有“藻”字的都是植物
蓝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螺旋藻、发菜等)属于原核藻类,但绿藻、红藻等属于真核藻类。
3、误认为单细胞生物都是原核生物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如常见的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等都是真核生物。
4、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不是C,而是O;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才是C
C、H、O、N四种基本元素中,鲜重条件下:
O>C>H>N;干重条件下:
C>O>N>H,可以用谐音记忆法来记忆:
鲜羊(氧)干碳。
5、斐林(班氏)试剂不能检测所有糖类
还原糖可与斐林(班氏)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6、糖类不是细胞中的唯一能源物质
(1)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含有大量的化学能,都可以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产物中都有CO2和H2O。
正常情况下,脂肪、蛋白质除正常代谢产生部分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外,一般不供能,只有在病理状态或衰老状态下才氧化供能。
(2)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太阳能是最终能量来源;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糖原。
7、不要认为所有多肽中的肽键数都是氨基酸数-1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环状肽,其肽键数=缩合产生的水分子数=水解所需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
8、有细胞壁的不一定都是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一定有细胞壁,但有细胞壁的并不一定都是植物细胞,如原核细胞(除支原体外)、真菌细胞也有细胞壁。
9、具有中心体的不一定都是动物细胞
低等植物细胞也有中心体,所以判定是不是动物细胞不能仅根据是否具有中心体。
如果有细胞壁也有中心体应该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10、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
有些细菌(如硝化细菌等)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蓝藻细胞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但它们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它们可通过细胞膜上的有氧呼吸酶进行有氧呼吸。
11、误认为真核细胞都有线粒体
某些厌氧型动物如蛔虫,细胞内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还有一些特化的高等动物细胞内也没有线粒体,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
1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
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它的光合作用是在细胞质的一些膜结构上进行的,上面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
还有一些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
13、误认为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核酸构成,结构非常简单。
既然没有细胞结构,就不是真核细胞或原核细胞,所以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14、误认为胞吞和胞吐是跨膜运输
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是由物质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成的,它是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其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差或由ATP提供。
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它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物质运输方式,靠ATP提供动力。
15、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而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不通过核孔。
16、酶促反应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1)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底物浓度或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当底物浓度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增大。
当酶浓度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大,酶促反应速率增大。
但底物浓度或酶浓度没有改变酶活性。
17、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
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18、ATP与ADP的转化并不是完全可逆的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从物质方面来看是可逆的,从酶、进行的场所、能量方面来看是不可逆的,即从整体上来看二者的转化并不可逆,但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19、误认为ATP等同于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其分子式可以简写为A-P~P~P,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能够释放出高达30.54kJ/mol的能量,所以ATP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20、ATP转化为ADP也需要消耗水
ATP转化为ADP又称“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ATP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消耗水。
凡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脂肪、淀粉等)的水解都需要消耗水。
21、暗反应过程并非不需要光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前者在光下才能进行,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可以进行,但需要光反应的产物[H]和ATP,因此在无光条件下不可以长期进行。
22、认为真核生物细胞呼吸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1)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在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H]和O2结合生成H2O,这两个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
(2)无氧呼吸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23、误认为有氧呼吸的全过程都需要O2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不需要O2,只有第三阶段需要O2。
24、并非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进行减数分裂的性原细胞也没有细胞周期。
25、细胞板是真实结构,赤道板并非真实存在
(1)赤道板是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一个平面,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2)细胞板是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通过高尔基体密集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结构,它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标志。
26、在装片中不能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
根尖细胞在解离的同时已被杀死,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固定在被杀死的瞬间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不再变化,故对于装片中的某一特定细胞来说,只能看到细胞周期的一个特定时期。
27、后期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
用秋水仙素破坏纺锤体的形成,无纺锤丝牵引着丝点,复制后的染色体着丝点照样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这就说明着丝点分裂不是纺锤丝牵引所致。
28、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并非全相同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但也有大小不同的,如男性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
29、误以为二分裂就是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是指某些高等生物高度分化的成熟组织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如蛙的红细胞等,这些细胞都有成形的细胞核,核膜、核仁都完备。
分裂时细胞核先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成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
在整个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
二分裂指细菌的分裂方式。
细菌没有核膜,在拟核中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裂。
所以无丝分裂和二分裂是两种不同的细胞分裂方式。
30、误认为正常人体细胞内的DNA分子数是46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来自父母各一半
人体细胞内的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也有少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正常人体细胞的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就有46个DNA分子,所以整个细胞内的DNA分子数大于46个。
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总数是卵细胞和精子中DNA分子数的和,它们细胞核内的DNA分子数相等,都是23个,但是细胞质内的DNA分子数差异很大。
精子含有极其少量的细胞质,细胞质DNA(存在于线粒体内)很少,而卵细胞体积比较大,细胞质较多,细胞质DNA也较多,所以受精卵内的DNA分子来自卵细胞的多于来自精子的。
31、并非所有干细胞的分裂都要发生细胞分化
干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
一部分细胞发生细胞分化,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细胞;还有一部分继续保持分裂能力,用于干细胞本身的自我更新,如造血干细胞分裂后,一部分细胞分化为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另一部分增殖为造血干细胞。
32、未脱离植物体的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
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离体、无菌、一定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和一定的外界条件。
未脱离植物体的细胞,其全能性受到抑制,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个体。
33、正常细胞中本身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并参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故人们并未表现出癌症。
正常细胞中也存在抑癌基因,它能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
当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就会恶性增殖。
34、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
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
结果在S型细菌DNA的控制下,R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从而组装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
35、氨基酸和密码子、tRNA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密码子共有64种,决定的氨基酸只有20种。
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但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密码子与tRNA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36、转录的产物并非只有mRNA
转录合成的RNA有三种类型:
mRNA、tRNA、rRNA。
37、误认为基因突变就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
不能把“基因”和“DNA”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就储存在它的碱基序列中,但并不是构成DNA的全部碱基序列都携带遗传信息。
不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的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另外,有些病毒(如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改变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基因突变。
可见,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与基因突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8 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有些真核生物基因突变,由于突变的部位不同,基因突变后,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对子代性状没有任何影响。
真核生物基因突变不影响子代性状的几种情况如下:
(1)基因不表达;
(2)密码子改变但其决定的氨基酸不变;(3)有些突变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个别位置,但该蛋白质的功能不变;(4)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5)基因突变发生在精子的细胞质基因中;(6)基因突变发生在显性纯合子中。
(7)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区的内含子中等情况下也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39、基因突变不一定发生在分裂间期
基因突变不都与DNA复制出错有关。
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紫外线等辐射)、化学因素(亚硝酸等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某些病毒)。
外部因素对DNA的损伤不仅发生在间期,而是在各个时期都有;另外,外部因素还可直接损伤DNA分子或改变碱基序列,并不是通过DNA的复制来改变碱基对,所以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间期。
内部因素包括DNA复制出错和DNA碱基组成改变等,其中内部因素中的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更是随机发生。
40、误认为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
真核细胞(除了性细胞外)的染色体数大多是偶数,每个基因都至少有两个拷贝,分别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改变,产生新基因,新基因和原来的基因构成等位基因。
但不同生物的基因组组成不同,病毒和原核细胞的基因组结构简单,基因数目少,而且一般是单个存在的,不存在等位基因。
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突变可产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基因突变产生的是一个新基因。
41、误认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除了有害的就是有利的
基因突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
有的突变对生物是有利的;有的突变对生物是有害的;有的突变对生物既无利又无害,是中性的。
自然选择是淘汰有害变异,保留有利和中性变异。
42、自身免疫病、过敏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造成,一切感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43、不要混淆自交与自由交配
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A×AA、Aa×Aa、aa×aa;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即AA×AA、Aa×Aa、aa×aa、AA♀×Aa♂、AA♂×Aa♀等随机组合。
44、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
原因如下:
(1)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2)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45、生物的性别并非只由性染色体决定
有些生物体细胞中没有明显的性染色体,其性别与染色体数目有关,如蜜蜂等。
此外,环境因子也可决定性别,如温度。
46、不要把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混为一谈
(1)基因突变只是染色体上某一位点的改变,只改变了基因中的一个或几个碱基对,有可能产生新的基因;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的改变,改变的是一些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
(2)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而染色体结构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7、单倍体并非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若生物体是二倍体,则其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若生物体是四倍体或多倍体,则其单倍体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48、把生物进化误当做新物种的形成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引起生物发生进化;而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的,此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已产生明显差异,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
49、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和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
能够说明有两重性的例子有根的向地生长、顶端优势、单子叶作物中除双子叶杂草。
50、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的原因不同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性决定的;而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重力引起的。
51、兴奋的传导方向不同于局部电流方向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2)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3)在膜内,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52、下丘脑是内分泌腺分泌的调控枢纽,而垂体不是
(1)下丘脑既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又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如下丘脑可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控腺体的分泌活动。
(2)垂体能分泌多种促激素,直接调节腺体的分泌活动。
(3)垂体是激素调节的中心,具有调节作用,但其活动受到下丘脑的控制。
53、误认为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厦门 一中 生物 高考 知识点 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