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
- 文档编号:7373024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3.73KB
食用菌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
《食用菌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行业分析报告精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用菌行业分析报告精编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
2016年3月
一、行业管理6
1、行业主管部门及管理体制6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6
3、国家主要产业政策7
二、行业发展概况9
1、全球食用菌行业发展概况9
(1)美国10
(2)德国10
(3)俄罗斯10
(4)日本11
(5)韩国11
2、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概况12
3、食用菌行业生产模式演变及其特点13
(1)我国食用菌生产模式基本情况14
(2)食用菌各种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15
(3)工厂化生产模式的优势15
4、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状况17
(1)食用菌工厂化市场规模概况17
(2)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品种18
(3)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19
三、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20
1、我国行业竞争格局特点20
(1)行业集中度较低20
(2)大部分食用菌品种仍采用传统农户生产模式20
(3)东部地区仍处行业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正在崛起21
2、主要行业壁垒21
(1)技术壁垒21
①菌种22
②生产工艺复杂、技术精细化程度高22
③技术稳定性、杂菌污染率以及生物转化率22
(2)资金壁垒23
(3)人才壁垒23
(4)管理壁垒24
3、行业主要企业24
(1)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4
(2)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4
(3)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
四、我国食用菌需求分析25
1、消费支出增加带来行业巨大发展前景25
2、食品消费理念的改善支持行业发展27
3、下游行业带动食用菌行业发展28
五、行业技术水平及经营流程28
1、行业技术水平28
2、行业生产经营流程29
(1)菌种供应29
(2)食用菌生产模式29
(3)食用菌销售30
①经销模式30
②直销模式30
六、行业周期性、季节性、区域性特征30
1、行业的周期性31
2、行业的季节性31
3、行业的区域性31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32
1、有利因素32
(1)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支持32
(2)消费需求增加、饮食结构改善32
(3)技术进步32
(4)物流的完善33
2、不利因素33
(1)权威市场信息不够公开33
(2)人才不足33
(3)缺乏统一的管理33
一、行业管理
1、行业主管部门及管理体制
本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种植业的行业管理,研究提出种植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建议,指导种植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组织起草有关种植业的法律、法规、规章,组织提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推广项目等内容。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用菌管理工作。
中国食用菌协会是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为会员提供信息交流、生产指导,并促进食用菌的流通和消费。
食用菌行业管理体制是:
在国家宏观经济整体调控和运作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进行市场调节,各企业面向市场,充分实现自主经营。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我国规范食用菌生产经营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
3、国家主要产业政策
我国关于食用菌种植行业相关的国家政策如下:
二、行业发展概况
1、全球食用菌行业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食用菌产业带主要集中在荷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产品几乎是单一的双孢菇。
80年代末期,亚洲食用菌发展崛起,尤其是我国,近年来,产量与全球占比不断上升。
二战以来的70年间,全球食用菌产量持续增长,未出现减产的现象。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之外的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400万吨,栽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据2010年数据统计,产量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全球仅有8个,按产量依次是美国41万吨,日本38万吨,荷兰23万吨,韩国202万吨,越南17万吨,法国136万吨,泰国121万吨,英国10万吨。
全球栽培食用菌市值约300-340亿美元,药用菌产品100-120亿美元,野生菌5亿美元,总计405-46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作为蔬菜和食品食用。
主要出口国有中国、荷兰、波兰、英国、法国,其次还有越南、印度、日本和韩国。
国外食用菌市场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而我国栽培的食用菌种类繁多,有70到80种,形成商品的约有50种,具备一定规模生产的达20种以上,年产20万吨以上的有14种。
中国食用菌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除了日本、韩国外,欧美市场将成为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潜力很大。
(1)美国
美国食用菌以双孢菇为主,其中一小部分是大褐菇和小褐菇。
宾夕法尼亚是美国食用菌产量最大的州,双孢菇在该州产量最大,达到全美45%,其次是加利福尼亚州,产量占全美产量的20%。
自1970年起,美国年食用菌产量以7%的速度增长,增速相对稳定。
(2)德国
据德国蘑菇学会介绍,德国是世界上人均食用菇类较多的国家。
鲜香菇售价较高,菇场出售鲜菇给批发商为每公斤18马克,零售价为40马克左右。
(3)俄罗斯
俄罗斯主要生产的食用菌品种是双孢蘑菇、平菇和少量香菇。
俄罗斯80%的食用菌产品依靠进口,其主要进口国为波兰、荷兰、比利时和中国。
俄罗斯现有各类食用菌生产企业约100家,其中年产量在500吨以上的有6家企业,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周边及伏尔加河流域。
俄罗斯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本国产量仅占市场需求量的20%,而我国东北三省、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北方食用菌产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出口食用菌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俄罗斯应成为今后我国食用菌出口行业重点考虑开拓的国际市场之一。
(4)日本
日本产量最高的食用菌为杏鲍菇、香菇、真姬菇与平菇,据《特产情报》月刊杂志介绍,近几年日本食用菌市场产业化,总体上来讲主要呈现传统菇类消费量减少以及日本国产食用菌供给量增加两个特征。
日本传统菇类消费量减少,珍稀菇消费量增加,珍稀菇种消费量达每年20万吨。
(5)韩国
韩国的食用菌主要是双孢菇、平菇、金针菇、灵芝等。
香菇是韩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但其出口量明显下降,1993年出口量为596吨,2003年为374吨,减到了近2/3,主要出口国还是日本。
但因日本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和种种设卡等原因,出口国家已从日本逐渐转移到我国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食用菌的生产起源于园艺栽培,经历了标准化固定设施(菇房)栽培、工厂化栽培、机械化栽培、智能自动控制栽培、专业化栽培等几个阶段。
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达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生产实践和发展,已经完成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实现了专业化分工的工厂化生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工业,而我国正处于工厂化栽培快速替代传统栽培模式的过渡时期。
2、我国食用菌行业发展概况
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及中国食用菌商务网调查统计,1978年我国食用菌年产量6万吨,2000年664万吨,到2012年,食用菌总产量已经达到2,828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
按照2005-2012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年均增速11%计算,2013年和2014年我国食用菌产量预计为3,148万吨和3494万吨。
2012年我国食用菌总产值达到1,772亿元,与2000年的227亿元相比,增长了近7倍;按照2000年至2012年我国食用菌产值平均增长率17%计算,2013年和2014年我国食用菌产值预计为2,076亿元和2429亿元。
我国食用菌的主要品种有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菇、毛木耳、滑菇、杏鲍菇等。
2012年以上品种的产量分别为635万吨、533万吨、475万吨、240万吨、218万吨、126万吨、76万吨、73万吨,其分布情况如下:
3、食用菌行业生产模式演变及其特点
我国食用菌的传统生产模式既有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又有企业与农户结合的生产方式,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工厂化生产模式,自2006年以来,受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和“惠农”政策的影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工厂化生产环境、技术水平等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1)我国食用菌生产模式基本情况
食用菌行业生产模式主要分为:
传统农户生产模式、“企业+农户”生产模式,以及工厂化生产模式。
传统农户生产模式是自古沿袭至今的农作物栽培生产方式,从公元600年食用菌的野生驯化开始,一直延用至今日,发展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泛。
“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是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形成的,该种模式的出现,使得食用菌生产、销售不只限于以家庭、个人为单位进行,而融入了企业的参与。
工厂化生产模式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食用菌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高级生产形态,是食用菌生产及技术达到一定市场化程度后催生的产物,是当前中国食用菌生产的重要模式。
工厂化生产模式包括初级工厂化模式与信息自动化模式。
初级工厂化模式指初步实现工厂集中生产,开始以简单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生产,生产效率相比传统农户生产模式与“企业+农户”生产模式得到一定提升。
信息自动化模式是指整个培育、生产过程实现全自动化,包括自动化播种、信息化灭菌、模块化培育管理等,具体表现包括在装瓶环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在接种环节通过接种机自动定量将液体菌接入栽培瓶内,在培养环节对培养室温度、湿度、空气成分实现智能调控等。
食用菌的信息自动化模式可实现高效生产,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是较高水平的工厂化生产模式。
(2)食用菌各种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
(3)工厂化生产模式的优势
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工厂化生产模式的优势体现如下表所示:
4、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状况
(1)食用菌工厂化市场规模概况
目前,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随着食用菌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工厂化比例也逐年递增。
截至2014年9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为729家(含在建、新建企业42家),较2013年750家减少了21家,较2012年788家减少59家,生产企业数量自2013年开始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这主要与行业整合有关,在市场的洗礼下选择关停并转的多为一些小型企业,本身产量在工厂化生产总量中占据的份额较小,这种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厂化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
虽然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绝对数量相比之前仍出现了较大的增长,2014年生产企业729家是2006年47家的155倍。
伴随着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的增加,我国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产量也不断上升。
2012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产品日产量达到50799吨,比2011年的日产量31831吨增长了595%。
2012年工厂化产品年产量达到152万吨,比2011年的99万吨增长了54%,较2010年65万吨增长了134%。
2013年全国工厂化食用菌产品日产量高达6,159吨,比2006年的222吨增长27倍以上。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产量从2006年的8万吨上升至2013年的205万吨,平均复合增长率达59%,食用菌工厂化比例也由054%逐年上升为651%,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相关人士称,保守估计,10年之内工厂化食用菌比例可达总产量的30%。
(2)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主要品种
2013年,我国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蟹味菇、海鲜菇、白灵菇等,各品类工厂化日产量如下所示:
近年来,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迅速。
2003年,我国工厂化金针菇日均产量仅40吨,2010年,日产量达989吨;至2013年,根据《2013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及市场情况调研报告》,这一数据上涨至2,679吨,全年约合98万吨,与2003年产量相比,增长66倍。
以2005-2013年年均增长率17%计算,2014年我国金针菇产量约为329万吨。
2013年,金针菇工厂化比例约为35%,在食用菌中工厂化占比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
按我国十二五规划预计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7%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金针菇产量将达到451万吨。
(3)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工厂化发展历史较短,整体水平不一、地域分布也不均衡,同时受国情所限,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工厂化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我国食用菌消费需求量的不断扩大,食用菌工厂化比例将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模式,在金针菇等品种工厂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符合食用菌行业的发展趋势,具备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之路,是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食用菌产业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三、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壁垒
1、我国行业竞争格局特点
(1)行业集中度较低
在我国,食用菌行业目前行业集中度较低,以分散竞争为主,为完全竞争行业。
行业尚未形成企业品牌垄断竞争的格局,但是相同区域内的工厂化产品之间的竞争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中国食用菌消费的巨大市场潜力吸引境外企业和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例如日本食用菌领先企业日本国株式会社雪国舞茸在国内设立的合资企业长春雪国高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雪国高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大部分食用菌品种仍采用传统农户生产模式
目前,除了金针菇、杏鲍菇等工厂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外,我国大部分食用菌种植仍以人工为主,绝大多数食用菌产量均为农户生产。
2013年,我国3,148万吨食用菌产量中,仅有205万吨产量为工厂化生产,对应的预测工厂化比例为651%,现阶段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工厂化比例仍较低。
相比而言,金针菇细分行业工厂化程度较高,2013年工厂化比例已经达到35%,市场竞争也主要集中在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之间,目前行业正处在从工厂化初期的无序产业体系走向成熟的有序产业体系过程中。
(3)东部地区仍处行业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正在崛起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和年产量逐年提高。
从地域分布看,东部地区仍处行业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正在崛起。
2013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达到750家,分布于全国的28个省区;日产20吨及以上的企业总计74家,主要分布于江苏、上海、北京、辽宁、甘肃等地。
整体来看,东部地区仍是食用菌主产区,但随着中西部地区在政府产业支持和行业成长等各方面的因素驱动下,发展明显加快。
2、主要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对于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菌种的选定培育、保持菌菇生长稳定性等各方面均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积累,以及资金的支持。
①菌种
菌种的选择与栽培直接决定食用菌的单位产量、口感、色泽以及保鲜期等特性。
培育具有良好基因的菌种是食用菌行业的关键技术,其过程一般包括筛选菌株、自交杂交、制作培养基、小试、中试、大试等环节,对培育人员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培育所需机器设备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②生产工艺复杂、技术精细化程度高
工厂化生产过程包括培养基的制作、装瓶、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芽出、抑制、出菇等,每一生产环节的工艺必须根据所栽培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严格控制,比如在整个食用菌的培育过程中,培养基的配方、拌料的均匀度、装瓶料面的高低、打孔的深浅、灭菌温度的高低与时间的长短、养菌阶段CO2、湿度、温度、光照以及循环风等的控制、搔菌后补水的多少、育菇阶段光照、湿度、温度、CO2的控制等,都对食用菌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只有通过反复试验和参数测定才能最终确定合适的生产工艺。
工厂化生产必须掌握每一道工序的最优参数并加以精确控制,需要将其模式化、程序化、指标化,每一个参数的设定与调节都须经过常年实践,积累经验,并配套以自动化机械设备得以实现。
③技术稳定性、杂菌污染率以及生物转化率
技术稳定性、杂菌污染率及生物转化率是衡量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技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
技术不稳定,导致整体生产不稳定,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杂菌污染率偏高,说明生产环境或生产管理水平尚未达到一定要求,使得食用菌受到杂菌的侵害;生物转化率衡量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若生物转化率偏低,通常说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未充分转化为食用菌生长所需的养料。
因此,提高技术稳定性及生物转化率,同时降低杂菌污染率是所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而应对这个挑战,需要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以及硬件设备设施等各方面均达到一定水准,这无疑形成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2)资金壁垒
工厂化生产食用菌在育种、菌菇培育、生产、采收、废料回收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科研技术、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另一方面,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产品,其较长的生长周期也相应需占用一定的流动资金。
因此,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对资金提出一定要求。
若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科研及生产活动将无法进行。
(3)人才壁垒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工艺复杂,所需要的技术精细化程度很高,需要一批不仅通晓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成长需要实际工作的长期锻炼,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聚集各种所需的专业人才。
(4)管理壁垒
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在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思路和手段。
而既有管理经验又懂食用菌栽培技术人,很难通过社会招聘实现,绝大多数都需自己培养,培养周期至少需要3-5年。
工厂化的特点是先进的机械设备代替传统工人,因此,企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更能决定企业是否能成功,这也就成为了行业的一大进入壁垒。
3、行业主要企业
(1)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星河生物成立于1998年,位于广东省东莞市。
星河生物2000年进入食用菌领域,产品主要有金针菇、蟹味菇等,2013年食用菌年产量为32,632吨。
星河生物于2010年12月9日在创业板上市,代码:
300143。
(2)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雪榕生物成立于1997年,由原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位于上海市奉贤现代农业园区。
雪榕生物以食用菌工厂化为突破口,从2005年开始介入农产品工业化生产领域。
雪榕生物自成立经过17年的发展,已经由传统的保鲜蔬菜出口种植加工企业转变为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农产品的的现代农业企业。
2012年其上海、都江堰、长春、山东和广东工厂合计日产金针菇247吨,蟹味菇和白玉菇23吨。
(3)天水众兴菌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水众兴成立于2005年,专门从事食用菌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天水众兴食用菌日产能170吨,国内同行业排名第三,西部地区第一,并且拥有国内单厂规模较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其陕西基地日产达到100吨,是国内目前单厂规模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四、我国食用菌需求分析
1、消费支出增加带来行业巨大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2000年的99,21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8,845亿元,增加近5倍。
与此相对应,城乡居民收入也保持快速增长,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280元和2,253元,2013年已经增加到29,955元和8,896元,分别增加38和29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其食品类支出也随之增加,近年来城乡居民食品类消费支出情况如下:
近年来,国家也一直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扩大和鼓励消费。
在居民收入和消费稳步增长及国家鼓励消费的宏观背景下,人们对于饮食的消费将会不断增长,食用菌作为健康的绿色食品,一定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重视,使得该行业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
2、食品消费理念的改善支持行业发展
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氨基酸,所含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大白菜、白萝卜、番茄等常见蔬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食用菌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抗癌、抗衰老等保健功效,能够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益于人类健康,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科学饮食、平衡营养新消费需求。
同时,食用菌一直享有“山珍”的美誉,是国内外消费者餐桌上受欢迎的菜品,美国人称其为“上帝的食品”,联合国卫生组织也承认其营养价值达到“植物性食品的顶峰”,结合中华美食对于食用菌调味烹饪技术的提高,食用菌在饮食消费中的作用地位逐渐提升。
食用菌作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的21世纪健康食品,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荤、一素、一菇”健康膳食三大基石之一。
因此,以食用菌为主的生态美食产业逐渐成为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这无疑会推动食用菌行业的发展。
3、下游行业带动食用菌行业发展
餐饮业作为食用菌行业的下游产业,一直是食用菌销售的重要渠道;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对饮食要求的提高,都促使对食用菌需求的增加,餐饮业成为带动食用菌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行业技术水平及经营流程
1、行业技术水平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但适合我国各地区生产的优良食用菌菌种数量较少,珍稀菌种的选育和驯化不够,食用菌的整体育种技术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同时,目前我国多数菌种的生产仍然以传统农户生产模式为主,在遗传育种、保鲜加工、杂菌感染和病虫害防治、生物转化率、生产工艺控制等方面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近几年,部分食用菌相关研究单位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新菌种选育工作,育种技术也逐步向DNA基因重组技术发展,国内整体菌种选育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我国食用菌行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机械化利用率不高,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不断提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量,扩大工厂化比例是食用菌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行业生产经营流程
我国食用菌行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主要由菌种供应、食用菌生产和销售三部分组成。
(1)菌种供应
我国菌种供应主要有以下途径:
①科研院所研发、培育菌种。
设有微生物和食用菌专业的各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其直属单位是食用菌菌种的主要供应单位;
②制种公司为生产者提供菌种;
③从境外进口菌种。
进口菌种需依法检验、检疫,并在引进后30日内,送适量菌种至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存备案;
④产业化生产且技术实力较强的食用菌生产企业通过自行研究或与科研单位合作的方式,对菌种进行选育和开发。
(2)食用菌生产模式
食用菌行业生产模式演变及其特点。
(3)食用菌销售
目前我国食用菌销售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经销模式,即经销商直接到生产商采购,再进入农贸批发市场的销售方式;二是直销模式,即生产商直接向餐饮业、食品加工企业、超市等终端客户销售。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仍然以经销模式为主。
①经销模式
生产商把产品销售给经销商,由经销商通过农贸批发市场对外销售,这种销售模式是农产品通行销售模式,也是食用菌产业的主要销售模式,这种销售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A、有利于扩大市场销量。
单个菇农或者生产厂家生产的品种种类有限,而终端消费者对食用菌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产生了产品供应的单一性与消费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需通过一个“集成”处理的过程予以解决。
经销商往往向众多食用菌生产者采购不同品种的食用菌,而农贸批发市场也集中了本产地乃至全国各地的食用菌品种。
通过这些中介的汇集处理,终端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种类丰富的食用菌,有利于扩大市场销量。
B、有利于降低生产企业销售成本。
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销售的效率,降低销售成本。
生产商可以集中精力进行研发、生产及品牌建设,经销商则专注于产品的周转和终端客户的开发和服务,最大程度地提高销售效率。
②直销模式
食用菌生产者可直接向餐饮业、食品加工企业、超市等终端销售渠道销售产品。
六、行业周期性、季节性、区域性特征
1、行业的周期性
食用菌作为营养丰富的绿色环保食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对于食用菌,消费者具有刚性需求,受经济波动影响不大,无明显周期性。
2、行业的季节性
食用菌主要属于中、低温型菌类,通常情况下,适宜于在秋末、冬初和早春等寒冷季节栽培,故传统的农户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用菌 行业 分析 报告 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