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1922.docx
- 文档编号:7372954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722.11KB
《人间词话》1922.docx
《《人间词话》19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间词话》192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间词话》1922
绿色为重点讲
[十九]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①。
注释:
①龙沐勋《唐宋名家词选》:
"案《花间集》多西蜀词人,不采二主及正中词,当由道里隔绝,又年岁不相及有以致然。
非因流派不同,遂尔遗置也。
王说非是。
"
鹊踏枝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又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简析
遥想着那位出门冶游、乐不思归的男子,她泪眼倚楼,喃喃自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多日不见影踪,你究竟飘荡到了何处?
春色将暮,你难道还不想归家?
在这百草千花斗艳的游春路上,你的香车又系在了谁家的树上……当然,薄情郎是不会回答的。
因此她只能转问穿帘的双燕:
你们飞来飞去,路上有否见到过他?
双燕不理,翩然远飞,只剩下一片蒙蒙飞舞的柳絮。
乱纷纷的柳絮撩动她的春愁,并把她带入悠悠荡荡的梦中,让她在飘忽的春梦中继续追寻他的行踪。
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
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
其词集名《阳春集》。
他是五代词人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作者,其作品在五代北宋之间,对词的发展产生过非常值得关注的影响.虽然他的词从表面看来,似乎也未曾脱除五代一般小令的风格,其所叙写者,也不过一些闺阁园亭之景,伤春怨别之情,但若就其内容之意境而言,则冯词却已形成一种重要的开拓.
盖词之初起,原为歌筵酒席之间的艳词,本无鲜明的个性及深刻的意境可言.至冯词之出现,一方面既富有主观抒情的直接感发之力,另一方面却又能不被个别人物的事情所拘束,而传达出一种个性鲜明的感情意境,遂使读者引发一种丰美的感发和联想。
这种特色曾影响了北宋初年的晏殊,欧阳修诸人,令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意蕴优美感发幽微的境界,是中国词之发展史上一项极为可贵的成就.
冯正中的词虽然不失五代时期的风格,也温婉纤巧,并有歌宴助乐应酬之作,但忧生念乱,在国家岌岌可危之际,自负才掠而又不能有所匡扶,遂积郁在中,一发为词常有沉着痛快,使词境大上境界。
所以作者认为冯词开北宋一代风气和中主后主一样不属于“花间派”所以〈花间集〉不采用李词和冯词,正是风格,情趣,境界的不同使然[〈花间集〉五代后属蜀赵崇祚编,选录的温庭筠,皇莆松,孙光宪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
]冯正中的词除了〈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首比较有名外,如〈醉花间〉“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韦应物的“流萤渡高阁”孟浩然的“疏雨滴梧桐”是比不上的。
最怕老母鸡的好色宰相冯延已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好理解,因为我们许多人都怕蛇。
如果换做老母鸡,你还会怕吗?
多半不会怕,因为老母鸡不会咬人。
但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个人,不怕蛇,却怕老母鸡怕得要死。
他就是写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等名句的南唐着名词人宰相冯延已。
冯延已,江苏扬州人,原本并不怕老母鸡,不但不怕,还非常喜欢吃。
据载,他在担任南唐宰相期间,家中曾雇有专人养鸡,动辄数百只,不为产蛋,只为肉食,尤其喜欢煨汤。
他后来之所以畏鸡如虎,是因了一个故事。
冯延已生病
某一年,冯延已生病了,病得很重,且症状甚是奇怪:
说话没有声音,不停地呕吐,秽物里有血丝,眼睑外翻肿胀,活像死鱼一般,还有一些水泡。
京城(南京)一带稍有名气的郎中都被请来会诊,结果均说“没救了,准备后事吧”。
李后主跟冯延已是铁杆文友,经常在一起切磋淫词小调的,听说文友病危,自觉不可袖手旁观,遂派一位姓周的太医去瞧瞧。
周太医到底是专家级别的高人,一番望闻问切过后,对冯延已的家人说,没事,冯大人有救,按照我开的方子,要不了几天就会康复。
果然,未出十天,冯延已病愈。
周太医是皇帝信得过的人,如今又救了自己的命,权势熏天的宰相大人不敢怠慢,千恩万谢之后,亲自将周太医送到大门口。
冯延已这一送不要紧,却送出了一个桃色加血色的官司。
原来,周太医有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名叫小乔(眼熟得很),夫妻之间极为恩爱。
小乔生有一子,尚在襁褓中,因见丈夫多日未归,就派人去太医院询问,得知在冯宰相家,就坐了轿子亲自来冯家接丈夫。
周太医见到妻子,小别胜新婚,自然显得很亲热,不料想背后有一双贪婪的眼睛正冒出欲望的火花,冯延已垂涎小乔的美貌,心中恶念顿生。
没过几天,周太医又接到李后主的圣旨,说冯宰相又病了,赶紧再去瞧瞧。
就这样,周太医在冯延已家住了数日。
周太医寻仇
这一次,周太医感觉很蹊跷,因为无论怎么诊治,均未发现冯大人有病。
一个健康人,没事请太医来家干嘛?
还好吃好喝地伺候着,钱多得没地搁了?
一连数日,周太医都要求回朝廷复命,向皇帝交了这差事。
但冯延已总是找出诸多借口不肯放行,还说,老弟,在我家呆着有何不好,放心,老哥我绝不会亏待你。
周太医无奈,只得忍住性子住下来。
某日,二人正在闲聊时,后院发出女子的啼哭声,冯延已随即起身往后院走。
周太医好奇,也悄悄跟在后面,想去看个究竟。
到了后院,看见冯延已进了一间厢房,他也偷偷靠近门口往里看,眼前的一幕,让周太医顿感天旋地转:
那位啼哭的女子,不是小乔又是谁?
她怎么在冯延已家?
稍微定定神,他明白了,肯定是冯延已这老小子施的诡计。
怎么办?
赵炎以为,此时按常规只有三条路可走,上前甩他几巴掌,找把刀子捅死他,或者去告官。
所谓奸情出人命,面对这种夺妻之恨,是个男人大概都会这么做。
周太医是个男人,更是个专家,但周太医比一般男人冷静得多。
他想,当务之急,应该先回家看看,假如那位女子不是小乔呢,天底下相貌类似之人并非没有,切不可鲁莽行事。
于是,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第二天再次跟冯延已说,孩子小,想回家看看。
这个理由跟回朝廷复命的理由不同,冯延已无法拒绝,只好同意。
家,一个温馨的港湾,有美丽的妻子,有呀呀学语的孩子,周太医是多么希望那位啼哭的女子不是小乔啊!
可是,当他回到家中,残酷的现实把一切美好的希望击得粉碎:
仆人走的精光,房中一片狼藉,最让他痛心疾首的是,孩子死在床上,尸体已开始腐烂,散发出阵阵恶臭。
有一个声音迅即在耳边响起,必须报仇!
次日,周太医回到冯延已家,他看起来很平静,心里却已有了复仇计划。
又过了数日,他突然对冯延已说,大人,您有无感觉身体何处不对劲?
冯延已说,没啥不对劲的,就是腰酸肩膀头子不太舒服。
周太医说,对了,这就是病灶,需要及时调理,不可轻忽。
说完,开出方子交给仆人去抓药
冯延已虽然觉得周太医不该如此平静,但他沉浸在小乔的美色中,色令智昏了,也没多想,仆人把汤药端来,他就喝了,当天晚上又一病不起,病症与前次一样的奇怪。
当冯家人请求周太医施救时,周太医断然拒绝,还咬牙切齿痛骂冯延已:
这老匹夫死了活该!
谜底揭晓
故事说到这儿,似乎跟老母鸡没啥关系,但看官千万别急,谜底马上就会揭晓。
因为冯延已家人看周太医“见死不救”,哪能干休?
就绑了他一起找李后主评理。
李后主自然会问原因,周太医要报仇,就必然会说出原因,请李后主当一回青天大老爷,而我们顺便就知道谜底了。
李后主果是好奇之人,比赵炎还着急知道谜底,他一连问了许多问题,比如冯宰相得了啥病?
为何两次生病症状都一样?
为何你这次不肯施救?
等等。
周太医一一做了回答。
原来,冯延已的病根,就是他最爱吃的老母鸡。
冯延已家的老母鸡都是散养的,而冯延已的官职田里,到处长有一种叫蝎子草的植物,学名又叫半夏,既是传统中药材,又具有剧毒。
鸡在散养过程中,常食用青嫩的半夏,时间一长,小鸡子变成了老母鸡,半夏的毒素沉积于鸡肉里,冯延已爱喝鸡汤,自然毒素就进入体内,导致慢性中毒。
周太医知道病根,对症下药,所以,第一次很快就治愈了。
但冯延已并不知晓这个病根,病愈后继续吃老母鸡,半夏之毒素又开始在体内沉积,只是未积累到一定的量,所以没有发作。
当他霸占人妻、害死人子后,逼得周太医复仇,又在方子里开了半夏这种中药,冯延已喝了,无疑是毒上加毒,焉能不当天毒发?
周太医把冯延已的恶行一股脑儿全告诉了李后主,李后主倒也不糊涂,当即主持“公道”:
周太医无罪,冯延已可恶,病可治,宰相要下课,回家专心填词(咦。
咋跟柳永一个样?
)。
责令其将小乔还归周太医,另找其他太医给冯延已治病。
因为病根找着了,其他太医没怎么费工夫,就把冯延已给治好了。
从此以后,冯延已但凡用餐,逢鸡色变,再也不敢吃老母鸡了,甚至看见老母鸡咕咕叫,就吓得直哆嗦。
南唐降宋后,冯延已随李后主去了开封,虽然河南等地并无半夏这种植物,老母鸡体内也无半夏的毒素,但他还是不敢吃,一直到死,也未碰过老母鸡。
[二十]正中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煊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①”,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②”,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③”不能过也。
注释:
①冯延巳【醉花间】:
"晴雪小园春未到。
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
自古金陵道。
少年看却老。
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
②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
③《全唐诗》卷六:
孟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云:
"浩然尝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
浩然句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幽人寂无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渡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写作背景,晚期作品,看风格就知道,具体没查
翻译,孤独的人寂寞得睡不着觉,外面树叶纷纷地落下夜深了,又下起雨来,使得天更暗了;流萤也怕冷躲入阁楼点了灯独自坐着直到天亮,却苦于没钱购置秋衣才知道人生暮年离群索居更加萧索"深更",这里"更"是平声,"夜静更深"的"更";"使",使用,"使灯",点上灯;"晏",日晚,这里"岁晏"指暮年。
赏析写出了一种孤独。
季节是深秋,作者又是暮年,环境是寺院,而且,是独自寄居在寺院,诗人在寒雨之夜无眠,落叶,流萤,青灯,薄衣,所有这些意象叠在一起,把诗中的情感,穿透过纸面,深深地映照在了每一个用心的读者心中。
先前我读过子厚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寒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愈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以为清冷之至,对照本诗,萧索处远远不及。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古诗今译:
令人怜爱的空谷幽草默默地生长在涧边,欢快的黄鹂在幽深的山林中婉转啼鸣。
春潮伴着暮雨急急地涌来,只有孤独的小船横在荒漠的渡口。
赏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韦应物(737-约789),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玄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作品有《韦苏州集》。
这首诗是作者在任滁州刺史任上所写,即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写的是诗人暮春郊游之所见所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的是春光明媚的晴天白日所见所感。
胜春时节,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芳草萋萋,甚是钟爱,因而才有“独怜幽草”。
“幽草”虽然不及妩媚娇艳鲜花,但它那既不甘寂寞,又不趋时悦人的品格,恰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独怜”一词,感情色彩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
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
古之贤人常以花草自喻,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说,当与“独怜幽草”异曲同工。
如果说“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静景,那么“上有黄鹂深树鸣”则写的动景。
树丛深处莺啼婉啭,显然是在说明那一天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是个响晴天儿。
另外,草是“幽”的,“黄鹂”是在“深树”婉转啼鸣,一静一动,一幽一鸣,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艺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集中笔墨写荒津野渡傍晚阴雨是的景色。
在这里,作品笔锋一转,与上文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文是涧边“幽草”茂盛,“深树”“黄鹂”啼鸣,好一派明媚春光;而此处无人的“野渡”原本小舟“自横”,却又偏偏赶上“晚来”“春潮带雨”,给人的感受可想而知。
不过诗人要表现的情怀并非悲凉和伤感,细细品味,不难看出“春潮带雨晚来急”从某种程度上却又渗透着某种希望与寄托,“野渡无人舟自横”之“自横”也有自爱,自赏意蕴
这首在结构安排上对比鲜明,别具匠心,在感情表达方面也不乏独到之处。
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环境鲜明、欢快而又幽深、宁静;“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构成典型环境,与下文形成因果关系;“急”与“自”两字互为照应,准确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意识,把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内心感受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含蓄而又明了。
唐朝八大“情色”诗人排行榜
第八名:
韦应物上榜作品:
《滁州西涧》第七名为:
杜牧上榜作品:
《泊秦淮》《寄扬州韩绰判官》第六位的是:
白居易上榜作品:
《后宫词》第五为一女士,想其唐朝盛世,其性开放之强烈,女人也敢出句侃侃而谈,其为:
杜秋娘。
上榜作品:
《金缕衣》第四的为:
王维上榜作品:
《鹿柴》《竹里馆》第三的为:
孟浩然上榜作品:
《宿建德江》第二的是:
王昌龄上榜作品为:
《闺怨》第一的为:
李商隐上榜作品:
《登乐游原》
韦应物(737-约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田园派诗人。
玄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应举成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由于他长期担任地方行政官吏,亲身接触到战火离乱的社会现实,所以写了不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好作品。
在宦海浮沉的生活中,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黑暗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又缺乏抗争的勇气,感到无可奈何。
这样,就使得他的心情陷于苦闷的矛盾状态中。
其诗多送别、寄赠、感怀之作,情感真挚动人。
田园山水诸作,语言简淡,风格秀朗,气韵澄澈。
著有《韦苏州集》。
编辑摘要
韦应物-人物简介
韦应物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他这番自述,不禁使人联想起在锦衣玉食绿酒红灯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总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
奇怪的是,他却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
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
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
贞元七年退职。
韦应物-作品风格
作为大历诗人,韦应物的诗歌以山水诗见称,风格古雅闲淡。
韦应物早期所写的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明显地带有盛唐的馀韵。
但由于个人仕途的坎坷,后期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诗歌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诗风,清雅闲淡,自成一家。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文学成就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
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
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
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韦应物-人物评价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
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
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
“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
“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
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
[3]
《醉花间》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
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赏析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
冬阳融雪的小园裏春天的脚步尚未到临,池塘边的梅花已经提早的开花了。
作者用“春未到”映衬“梅自早”侧写春日欢会,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
词句中春虽未到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
词中梅立池畔,更有一种说不出的轻丽脱俗,而将全词的抒情基调给确立了。
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高树上的乌鹊纷纷衔著枝叶归来筑巢,斜斜高升的新月照亮了小园裏的新生春草。
第一段词中书写的是白日的“小园”景象,这一段写得却是日落初夜的描景。
鸟鹊归巢,时间是落日黄昏的景象,斜月初明,则是夜初至的描写。
词中运用动词“衔”字串联了高树、乌鹊以及鹊巢,整合而成的流动之美,使得“小园”的活力与生机由静态转成动态。
再透过第二句的“明”字结合斜月跟寒草,又将动态美在转换到静态的深美。
此中的转折使我们窥看到作者的热情与哲理。
再则;句中的“高树”铺陈出春日渐近的高远意境,“斜月”则是一幅新月生辉的明朗画境,细细研读,便也就明白历代词评人所说的“俊朗高远”的词风究竟为何了。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
这样一处青山宏伟川河秀丽,景色风物皆美的地方,即是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的金陵。
透过这段书写,让我们知道词中的“小园”坐落在“金陵道”上,作者也强调了“金陵道”是个“山川风景好”的地方。
这两句不但承接早梅的抒情,也为下面的“醉金杯”预设了伏笔。
少年却看老
韶光年花容易过,年少壮志易消蚀。
这样的好时光,最是使人销魂蚀志,这句话大有“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是;承接了早梅的盛开,却使我们不得不想到寒梅劲骨的正向思考,所以也能延伸为应当珍惜时光的积极作为才是。
相逢莫厌醉金杯。
离别多,欢会少
相逢行乐,尽欢共醉在此时,莫要推却金杯盛情。
当知道人生自是离别苦情多,欢乐相聚的时候少。
庾信的《春日极饮诗》中有:
“就中不言醉,红袖捧金杯。
”与此意竞相去不远。
这最末段,乃是整阕《醉花间》欢会的景况,一群少年相逢在“晴雪小园”赏著词畔寒梅到月斜高挂,虽是整日的欢宴,但是词末也该到曲终人散的时候了。
欢会尽管浓烈开怀,毕竟也是“离别多,欢会少。
”欢会之后是不是更加令人感慨唏嘘!
[二一]欧九《浣溪沙》词“绿杨楼外出秋千①”,晁补之谓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
余谓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②”,但欧语尤工耳。
注释:
①欧阳修【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
②冯延巳【上行杯】:
"落梅著雨消残粉,云重烟轻寒食近。
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
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赏析】: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
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
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
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
“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
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
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
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
晁无咎说:
“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
“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
“六幺”即“绿腰”,曲调名。
“拍”,歌的节拍。
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歇拍“人生何处似樽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欧阳修-信息
中文名:
欧阳修
欧阳修
别名:
欧阳永叔、醉翁、六一居士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绵州(今四川绵阳)
出生日期:
1007年
逝世日期:
1073年
职业:
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主要成就:
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
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
代表作品:
《醉翁亭记》《秋声赋》
谥号:
文忠
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一生三娶。
第一位胥夫人,是恩师胥偃的女儿,早年胥偃看了欧阳修的骈文,赞不绝口,说:
“子当有名于世!
”胥夫人生下一子,因病亡。
后五年,其所生子亦卒。
二十八岁继娶集贤院学士、谏议大夫杨大雅之女,杨氏十分漂亮,但十八岁就去世了。
第三任夫人薛氏,是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薛奎第四女。
育有四子,欧阳发、欧阳奕、欧阳奜、欧阳辩,皆薛夫人所生。
欧阳修-文学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西昆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
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现存词二百多首,有四分之三是表现男欢女爱、离别相思、歌舞宴乐之类的艳词。
其散文代表作有洒脱玲珑的《醉翁亭记》、《秋声赋》。
欧阳修-人物评价
欧阳修赏柳图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间词话 人间 词话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