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单元B卷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docx
- 文档编号:7371268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73.90KB
第01单元B卷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docx
《第01单元B卷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1单元B卷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1单元B卷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姓名分数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溯源
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
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
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
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
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
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
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
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
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
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国语·周语上》中记载: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韦昭注曰:
“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
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
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
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
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
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
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
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
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选自2014年9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中秋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
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
B.“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C.“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D.“中秋节”在唐代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至明清时期,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答案】B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根据原文,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的一项是()
A.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重要节日。
B.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却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
C.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产生了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
D.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也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选项文的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联系的原因,而选项A是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的原因,答非所问。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B.《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
C.中秋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不过,从史料上寻找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的具体时间依据很难。
D.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
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答案】C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①为予言:
“吾甚爱雪竹②,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
”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
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
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
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
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
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
“地僻,绝无人。
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
”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
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③,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
予戏曰:
“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
”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
山人与予书曰:
“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
”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
“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
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
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
”予问山人起居。
其子曰:
“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
自此不复出。
每自叹曰:
‘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
’”其子去,又数数书来。
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
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①冯山人:
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
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
②雪竹:
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
③社会:
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旷岁而不答也旷:
时日多、久
B.因以名吾轩名:
命名、取名
C.吾近卜筑盘龙卜:
预料、估计
D.且使揭之楣间揭:
标示、展示
【答案】C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冯山人为予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B.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吾尝终日而思矣
C.吾今老于此君幸于赵王
D.因书之以告别因人之力而敝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都是介词,对;B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介词,在;介词,表被动;D副词,于是;介词,依靠、凭借。
所以选A。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从容,淡雅疏放,刚健之中见哲思,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
D项,文章“刚健”不正确。
所以选D。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
(3分)
(2)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4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分)
【答案】
(1)如今我很快就要离世了,只想得到您的一篇文章,这是我(最后)的心愿了。
(3分)
(2)古人不轻易对大夫施刑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吧。
(4分)(3)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了,然后才打算往南飞。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冯山人对我说:
“我非常喜欢雪竹,所以人们用雪竹称呼我,于是我拿雪竹来命名我的小房间,请您为我写一篇杂记。
”我没有时间写这篇杂记,而山人(的)请求(持续)了多年,有时以诗的形式,有时以书信的形式,每月写一次。
我认为山人对雪竹轩这个名字满意的原因,他自然知道,怎么需要借助于我的言辞(来表达)呢?
因此多年没有答复(他)。
山人年轻时喜欢写诗,诗作一出现就被上海的陆文裕一再称道。
一开始,山人住在昆山的安亭,等到我来安亭时,山人已经搬到上海了,与安亭一江之隔。
我曾经经过永怀寺,喜欢那里的古桂,坐了很长时间。
我问寺中来来往往的人,僧人说:
“地处偏僻,几乎没人来。
只有冯山人时不时地渡江而来,独自在桂树之下吟咏。
”我后来多次在张通参那见到他。
张通参和湖州的刘尚书同是社会成员,二人都称赞冯山人是忠诚朴实的君子。
去年,山人年纪大了,和张通参一起去匡庐、武夷游玩,回来后就给我看了一编《纪游诗》。
我开玩笑说:
“冯先生的雪竹,一定是在游览匡庐、武夷间求得的吧?
”今年,我在青浦的嵩塘买了田亩。
冯山人写信给我说:
“我在盘龙就近择地建筑住宅,这距离嵩塘很近,您(可以)来看看我的雪竹。
”我生性懒惰,不能(前去)拜见青浦县令,他被我(的态度)激怒了,我所购置的田亩几乎被收回,我也不到青浦去了。
山人又派他的儿子过来,说:
“我先前告诉你的雪竹轩,又搬到盘龙了,我如今在此终老。
您答应给我写的杂记,几年都没收到。
如今我很快就要离世了,只想得到您的一篇文章,这是我(最后)的心愿了。
”我询问山人的生活起居。
他的儿子说:
“去年和张通参一起在郡中散步,老人眼睛看不清了,道路中间有口古井,(周围)没有石栏围着,没有察觉到,跨了过去,差点摔下去。
从此以后不再出门。
常常自己感叹说:
‘匡庐、武夷不能再去了;雪竹,那么什么地方没有呢?
’”他的儿子离开后,又常常写信来。
恰逢我正要北上,想着要拜访一下山人的雪竹轩却又不能够了。
于是写了这封信来告别,(想着)也(可以)把它展示在门楣上,文章就叫《雪竹轩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早秋
许浑
遥夜泛①清瑟②,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③。
高树晓还密④,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
①泛:
流淌。
②清瑟:
清细的瑟声。
瑟,乐器。
③金河:
银河。
④还密:
尚未凋零。
8.这是一首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
题目“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
诗中哪些景物表现“早”字?
(5分)
【答案】翠萝,残萤,早雁,密树,落叶,洞庭波。
答对四种以上给5分,缺两项扣1分。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请你对本诗高低远近(俯仰远近)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作分析。
(6分)
【答案】俯视,“残萤栖玉露”,地上点点萤光,露珠晶莹光润,有初秋的清凉之意。
3分.仰望,“早雁拂金河”,雁影掠过初秋的银河,空中点点星光,点点雁影,让人感到初秋夜色的宁静与纤丽。
3分(考生若从“远近”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诗句手法的理解,找出属于运用高低远近(俯仰远近)相结合的句子,然后在具体分析中答出其表现手法极其表达效果即可。
例如,“早雁拂金河”,写早雁,必定要仰视;“残萤栖玉露”写露珠等,必定要俯视,因此通过这种手法来表现秋季夜色的特点。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关雎》)
(2),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3),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 :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案】
(1)参差荇菜,寤寐求之
(2)蒹葭萋萋(3)黑云压城城欲摧(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的那一种怪习惯;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我从前有一位同事,他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
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
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
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我想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
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我想也未必尽然。
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
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丙项是()()(5分)
A.文章从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谈走,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发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已,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答案】AC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答案】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意在考查对文章段落段意的概括。
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使答案精炼),最后“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
在原文中能找到欣赏自然山水的三种方法:
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山水中欣赏自然。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有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察了中间段落的作用,第⑧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它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产生一定作用,比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所以在看到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有:
①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中的……引出了下文中的……)②前后照应(与前面出现的时间相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
而在内容上就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
只有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题中拿到高分。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文中说:
“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8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胞,又觉得清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呈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常常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家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答案】
示例一:
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
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性化的色彩。
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
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
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
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
1938年,芦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
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
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
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
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
“你爱不爱国?
”陆蠡坦然回答:
“爱国。
”又问:
“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
”他毅然回答:
“不赞成!
”再问: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
”他断然答道:
“绝对不能征服!
”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
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
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
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
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
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
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
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
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1 单元 学年 语文 同步 双基双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