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幼小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docx
- 文档编号:7356732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52KB
呵护孩子幼小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docx
《呵护孩子幼小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呵护孩子幼小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呵护孩子幼小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呵护孩子幼小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自我意识特别强,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强,但令人吃惊的是有的小孩子竟然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一个小小的孩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给了我深深地思考。
这样的心理是否健康?
这是学校、家庭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如何教育孩子”、“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个本该充满欢笑的年龄,有些孩子的心却被失望占据着,出现了不健康的表现。
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案例描述
新学期开始后不久,我班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小月同学的文具盒不翼而飞了。
得知此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会不会又是哪位小朋友拿错了?
由于同学之间在一起玩耍的机会较多,班中曾多次出现学生之间拿错作业本、文具等的现象。
但细细一想,小月的文具盒与众不同,这么大的东西怎么没有了呢?
带着一团疑惑,我立即在班内展开调查与询问,结果一无所获。
放学后我又单独在教室寻找了一番,结果也是令我非常失望。
为此,我想了很久,可总也理不出个头绪,心想:
查也查过,问也问过,小小的孩子能有啥鬼点子?
可能这仅仅是一个“意外”而已。
第二天的课上,我给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了一个诚实团结的小故事。
又针对昨天发生的“文具盒事件”予以正确引导、点拨与正面教育。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偷窃的危害。
接着我就故作神秘地说:
“其实老师已经找到了小月丢失的文具盒。
如果这位同学能在课后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老师一定会原谅他,因为他是一位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本以为这场风波能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同样的事情再次重演。
我和同事以及她的孩子吃过午饭去了集市,同事给他的孩子理完发。
然后我们一起回到了学校。
同事的儿子在我班,我们刚走进教室。
学生就争着告诉我小泽的学习机有见了,而小泽在一边急得大哭。
经过询问,与上次一样的结果:
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知道。
我目瞪口呆!
这起事情绝对是人为制造,并且肯定是班内小朋友干的!
可是小月和小泽是一个学习认真、做事踏实、对人友善又不爱打小报告的好孩子,他们会得罪谁呢?
又是谁在背后搞鬼?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这件事再不查个水落石出,这样的事情可能还会“重演”……我的工作以后怎么开展啊?
无数个疑问犹如一串串水泡涌出我的脑海,我感觉自己一头雾水,手指不停地拨弄着钢笔,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搜。
可也觉得不十分妥当,我首先征得全体同学的同意。
学生也一致赞成。
我让他们互相察看了对方的书包及桌匣。
“老师,在这儿呢,在小伟的书包里”小伟的同桌冲我喊道。
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更加震惊,我傻眼了。
我无法相信眼前这个事实:
因为小伟就是我一同去集市的同事的儿子,在班中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平时表现较好,我也经常表扬他。
而且刚才我和他同时走进教室,中午和我们在一起就没离开过。
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做,这绝对不可能,可是这又怎么解释呢?
我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就问是不是有的学生拿着玩时放错了?
同学们的头都摇得像波浪鼓一样。
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件事,我先让学生休息一下。
我回到办公室思考起来。
这是我班的小宇悄悄地走进办公室告诉我:
中午时,他看见小昊把这两样东西放进了小伟的书包。
我恍然大悟,可又十分纳闷,他为何这样做呢,为何不承认呢?
解决策略
我在事后的第一时间与家长私下沟通此事,同时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并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共同商讨教育措施。
然而家长的态度更让我揪心,他说:
“我好像听他提起过此事,我还以为他和我闹着玩呢!
忙于生意,也没有放在心上,也就没有制止他。
虽然事情已水落石出,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
孩子“争强好胜”本没错,但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是一个十岁孩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为什么一个小学的孩子就能想出这种办法对待同伴?
这样的心理是否健康?
这是学校、家庭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孩子的那番话不时回荡在我耳边,并深深地震撼着我,思考再三,我想慎重的处理一下这件事情。
课后,我有意邀请小昊帮我拿东西到办公室,然后就出现了下面一段师生对话:
师(微笑着):
老师已经找到了文具盒和学习机,你知不知道为什么老师没有批评小伟吗?
生(轻轻地):
知道,老师太关心他,太爱护他了。
师:
你知道是谁拿了小月的文具盒和小泽的学习机吗?
生:
(犹豫了一下):
不知道。
师(严肃):
可老师已经知道是哪位小朋友拿的,但拿的小朋友不是小伟。
只要他现在能主动承认错误,老师认为他还是个好孩子,而且老师还会像以前一样喜欢他,老师保证还会替他保密,不让其他小朋友知道是谁干了这件事。
其实,老师猜得出你现在心里在想什么,想告诉老师吗?
生:
(看了看我,一言不发。
)
师:
(轻柔地):
现在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一定要说实话,好吗?
生:
(抬头):
好。
师:
两次丢东西,是你拿的吗?
生:
(低头):
是的。
师:
哦,那你是从哪儿拿到小月的文具盒和小泽的学习机?
生:
文具盒是那天在她的课桌上拿的,学习机是今天上午拿的。
师:
当时他们在教室里吗?
生:
不在教室里。
师:
你现在很诚实,老师开始原谅你了。
可你为什么想拿他们的东西,是不是因为他们欺负过你或骂过你?
生:
不是。
师:
那老师就有点想不明白了,既然他们没有欺负你,你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生:
(流露出嫉妒、气愤的神情):
因为课上老师一直表扬小伟,有一次小伟还和我吵架,我想让老师也批评批评小伟。
师:
所以你就拿走小月的文具盒和小泽的学习机放进小伟的书包,想让老师批评他偷东西,对吗?
生:
是的,我想让老师表扬我,批评他。
师:
其实老师刚才看见东西在他的书包里,你看到老师批评他了吗?
而老师有没有因为他“拿”了东西而表扬你呢?
生(不解):
没有。
渗透:
小学人文教育的基本策略
1.通过学科课程教学渗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
学科教学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课堂。
因为学科课程教学有自己的完备的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体系,占去了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有着强烈的心理趋向,发挥这些人文教育所不大容易形成的优势,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显然是人文教育的一个理想的落脚点。
像语文课本中的那些有着神奇魅力的故事、充满活力的感人的人物形象、真实而又能引起共鸣的生活细节、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和语言,不仅让学生可以在阅读和理解、欣赏中接受美的熏陶,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人文教育所要达到的高度,让他们的在语文学习中使灵魂得到一次次的净化,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操。
像社会、思想品德、政治、历史等等学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对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
那一个个体现一定人文素养的生活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那一个个体现人文素养的生活道理,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解读生活;那一系列的涉及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文底蕴;那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人文教育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像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课堂上,不仅可以结合人文教育内容通过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符合人文素养要求的审美情趣,还可以通过这些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素养。
通过日常行为教育渗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
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日常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习惯无不与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折射出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这些人文素养的形成又不一定都要有人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育与训练,而是由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生活对象对他们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结果。
根据这一原理,以日常生活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渗透,就成了人文教育的一个理想的基本策略。
利用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学解决学习用品上的燃眉之急的行为,可以渗透关爱他人的教育;利用在家庭中孝敬父母的行为,可以渗透伦理道德的教育;利用在社会上遇到为非作歹的坏人敢于出面干涉的行为,可以渗透见义勇为的教育……曾在一个班级同学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年过六十的腿脚残废的老人,在路边向行人讨乞,一位小学生由于看到过电视上的许多讨乞的人是骗子的报道,则把那位老人当成骗子,一脚把他前面那钵子里的小钱给踢翻了,引起了路人的一片谴责。
班主任根据班级同学的反映,及时组织了一场讨论:
那位同学的行为对不对?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那位老人?
由这件事情我们想到了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让同学弄清了是非标准,还让他们受到了一次形象化的渗透了同情心的人文教育。
“圆的面积”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今天我请你们欣赏一幅图。
请看!
(课件展示:
一片碧绿的草地,有一只羊拴在树下边吃边走。
)师: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
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生2:
羊的最大活动范围是多少?
师:
要求羊的最大活动范围是多少,首先要知道它的最大活动范围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它的最大活动范围会是一个什么图形?
师: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
羊的最大活动范围是一个以树为圆心,绳长为半径的圆。
师:
想一想要求羊的最大活动范围,也就是求什么?
生:
圆的面积。
师:
圆的面积你们会求吗?
关于圆的面积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1:
什么叫做圆的面积?
生2:
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师:
今天老师满足大家的愿望,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圆有关的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
圆的面积
《角的度量》感受精彩的课堂提问
一、引入,产生量角的必要
1、(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师:
玩过吗?
想玩吗?
想滑哪个?
生:
第三个,因为刺激
生:
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
有什么不同?
还有不同吗?
生:
角有不同
师:
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2、师:
那么滑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
我们就需要量出角的大小。
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用什么来量呢?
生:
可以用量角器量师:
会量的举手?
尝试:
用量角器量一量角2到底多大呢?
独立尝试——生演示(方法不是很准确)
二、熟悉量角器
1、师:
我们先不去研究到底有多少度,看到这个量角器,这么复杂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
两圈数字到底看哪圈数字
生2:
角是尖尖的直直的,量角器怎么是圆圆的。
师:
还有其它问题吗?
(学生思考)虽然没有人回答,但大家都在思考生3:
外面一圈是什么用的?
生4:
为什么左边是外圈大,右边是内圈大。
2、师:
我们来讨论第二个同学的问题,量用器是用来量角的,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
生:
不是,因为那里虽然有一条是直的,但另外一条是弯的师:
角是两条射线……
生2:
这里是一个直角(指向量角器的90度)
师:
同意吗?
那么这个角的顶点在哪儿?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这个点叫什么?
生:
中心
师:
对,这个点我们就叫量角器的中心。
这一条边是0,我们就叫他0度刻度线。
另外一条呢?
(90度刻度线)
3、师:
90度还可以怎样写?
还有个简单的写法——90。
简洁,来写一写
师:
在纸量角器上画出一个90度的角。
想一想,顶点在哪里?
画长画短有关系吗?
4、师:
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60度的角。
尽可能与同学画得不一样。
师:
画好了吗?
(展示两个作品——左右两边的角)师:
两个60度角相同的和不同的是什么?
生1:
位置不一样生2:
边画的地方不同。
生3:
边长不同生4:
两条边所夹的角的方向不同。
师:
对,也就是开口方向不同。
我们还发现这里是外圈是60度,而另一个是内圈是60度。
现在你们知道内圈和外圈有什么用了吗?
生:
左边就是内圈,右边就读外圈。
师:
说得直好,其实我们也可以不用去记左边右边,这里有一条0刻度线。
我们知道0就是……对,就是表示开始,我们只要记住从0这里开始了。
5、师:
在第三个纸量角器上画上一度的角。
师:
太难了是吗?
这里有没有标出1度呢?
其实从边开始的一小格就是1度的角。
师:
能找到多少个1度多的角?
对,全世界都规定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度。
感觉到1度的角很小很小对吧?
6、师:
在第四个纸量角器上画一个157度的角。
展示作品。
作品1:
正确(简评)
作品2:
(画了一个23度的角)生1:
这个角接近140,不是接近160。
生2:
应该从0度刻度线开始画,而他从180度开始画了。
7、有收获吗?
有些问题是不是解决了?
三、运用量角器。
(1)观察刚才画的四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
顶点相同,还有一条相同的横线。
生2:
都是从0度刻度线开始画起。
(2)你从量角器中能看到什么?
生1:
看到180个1度的角。
生2:
有18个10度的角。
生3:
有14个蓝色的数字。
生4:
360个5刻度的角(师:
可能要琢磨琢磨这句话)生5:
看到了两个直角。
师:
我们已经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些同学画了就看到,不画就看不到,相当于穿马夹就熟悉不穿就不熟悉。
(3)师:
量一量角2是80度还是100度?
生:
同桌交流量法。
反馈:
师:
要对准顶点,对准0刻度线。
师:
那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没对准一点)
(演示学生在认真校正)——这个过程的记忆师:
那谁能说说量角的过程了呢?
生:
先对准顶点……生2:
我有补充,应该看另一条边有多少度。
师:
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角和要量的角重合在一起。
四、练习。
4、师:
看看角3,比一比和角2一样大吗?
去量一量生:
一样大
师:
我们又证实了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量一量角4(钝角)角5角6(开口方向不一样)。
教师用简笔画画出足球门
拓展交流:
德国足球博物馆放着量角器,说明射门角度的精准。
我的思考:
关注华老师的《角的度量》这节课中的课堂提问,发现华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常规管理方面的,有启发引导方面的,有回顾整理方面的,也有我们常说的自问自答方面的。
每种课堂提问都是恰到好处,这些提问有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的,如:
想玩吗?
想滑哪个?
画好了吗?
等等;有回顾整理方面的,达到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的。
如“这个点叫什么?
90度还可以怎么写?
”还有启发引导方面的,如“两个60度角相同的和不同的是什么?
”这样的富有价值的问题在整节课中引发着学生思考,引导着学生探索,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走向深处。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其实很难。
一节好课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一环紧扣一环,起各种作用的提问所安排的比例应当非常的恰当。
应当注重引导探索性问题,将零碎的问题进行有效整合,提出像“看着这个量角器,你有些什么疑问吗?
”一样的空间大的问题。
使整节课不再是“问题轰炸式”的满堂问。
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如:
“两个60度的角画的有何不同?
”看似不经意的一问,恰到好处,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
“纸量角器上四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承上启下,由操作过渡到归纳度量方法,顺水推舟,“润物细无声”,这就是名师课堂的大气的教学。
师生互动 平等对话 彰显动态生成
诚如人们都了解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因为过去的数学教学,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体现着教的权利,却丢掉了教学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育人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的“独白”,而应是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诚的平等的对话。
我在课堂上教小学一年级的《5、4、3、2加几》这一课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平等对话、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作了初步的尝试。
下面的教学片段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 本课教学流程中的两个片段:
(一)新课引入(片断一)
[这个片断主要是营造气氛,启发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而为新课“揭题”]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那些进位加法算式?
生:
有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
师:
这些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说你是怎样计算吗?
生:
我举9+6= 我是这样算的……
师:
小结:
我们已经会算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
你们说这节课会学什么知识呢?
【学生想了片刻就纷纷的举手说,课堂气氛活跃】
生:
我猜这节课学5加几的。
因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
已学了。
接下去就学5加几。
生:
还会学4加几、3加几、2加几。
生:
还要学1加几。
生:
老师1加几,我们已经学过了。
生:
我们还要学它们是怎样算。
师:
是啊!
你们把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全猜对了,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啊?
生:
有!
(齐声)
(二)新课的展开(片断二)
[这个片断是围绕本课的教学中心内容展开的,主要是解决“5、4、3、2加几”的方法问题,做到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并把口头运算与书面运算结合起来。
]
师:
谁来说一道5加几的算式?
生:
5+7=?
师:
谁知道得数是几?
把自己的方法讲给同桌听。
(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生1:
我用“凑十法”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
生2:
我也用“凑十法”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
生3:
算5+7= 想:
7+5=12。
生4:
算5+7= 想:
12-5=7,所以5+7=12……
师: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
此时调查每种方法喜欢的人数。
(生3讲的方法喜欢的人数比较多)师:
计算时,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得对算的快就可以了。
5加几的算式会计算了吗?
生:
会了。
师:
4加几、3加几、2加几,各写一道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把你的算式和方法讲给你的同桌听。
[在这个片段中,不仅有学生通过教师启发后独立思考提供了六种解法,还意外的,学生用没有学过的“退位减法”,即由“12-5=7,想到5+7=12。
]
二、 教学启示:
通过上面所列的《5、4、3、2加几》教学中的两个片段,我认为:
在当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必须自觉地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主要是:
1、要理解学生。
这是指教师能蹲下来看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教师能真诚的理解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无所知的孩子.当9、8、7、6加几学了以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我就放手让学生去猜,因为“猜一猜”是一项思维活动,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一猜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括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正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
所以学生猜出今天要学的内容是5、4、3、2加几。
就特别高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又问,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今天这节课,学生学好知识的欲望更强了。
我就这样理解学生表现在能抓住学生好动好胜的特点,用打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还表现在教师能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使学生敢于说真话,表真情,敢于指出教师、同学的不足。
正如古人所说,“以学家教,顺学而导”。
只有理解学生,教师才能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会用他们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要相信学生。
教师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这节课是在9加几,8加几的基础上设置的,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整堂课不像前面那样教学怎样去凑十,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讨论,在学生反馈时,方法有6种,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结果,想减法算加法,退位减法还没有教都会了,还用到平移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这样的对话课堂里,教师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景,利用沟通方式,意味着平等融洽。
在这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就感,拜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
“你们能指点我一下吗”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带出许多独到的见解,留给教师惊喜的发现。
能者为师,教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
3、要尊重学生。
教师进行角色换位,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
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是学生说的,算法是学生喜欢的,学生超前想法,使老师惊喜。
学生的学习更投入,统计每种算法的人数,老师知道利用交换加数的位置进行计算是比较方便的,而这种方法的人数又比较多,我就通过有规律的练习,使学生发现今天的算式是小数加大数,反过来就是大数加小数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计算速度更快了。
这个过程老师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意见。
当学生认为教师不如学生时,就会实话实说。
可贵的是教师能认真地接受,而不是觉得没面子,剥夺学生的发言权。
在课堂生活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按儿童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情感交流。
4、要引导学生。
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这是指教师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而不是读霸课堂,居高临下。
教师要有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功夫,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疏导,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此外教师肯定的话语,无疑消除了学生的顾虑,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使学生有了自主感悟、表达自我的机会,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样才能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之间互换角色,以坦诚、平等的心态在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共享教学的乐趣。
总之,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能彰显动态生成。
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的精心阐述和对学生的严肃命令所奏效的。
正如教育行家所说的,这是一个体现“以人为本”的动态,开放的过程。
教师只有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实施有“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互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孕育发展人才的沃土。
确实,师生平等对话境界中的课堂,是师生“零距离”的沟通,师生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的心情对话,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
我们必须坚持做下去!
教学【片段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故作神秘的):
小朋友,你们想知道这袋子里装着什么吗?
生(好奇地)说:
想。
师:
这里面装着小圆片,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的小圆片,另一种是绿色的小圆片。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猜一猜,老师第一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小圆片?
(生1猜红色的。
生2猜绿色的)
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小圆片。
(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扫兴中又跃跃欲试)
师又问:
老师第二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小圆片?
(学生猜测。
师拿出一个绿色的小圆片)
再问:
第三次呢?
(学生继续猜测。
师拿出一个红色的小圆片)
继续问:
再拿一次呢?
(大部分学生会猜绿色,学生欢呼)
师:
哇,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1:
我看老师是一个红色、一个绿色摆的。
生2: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圆片是按照红色、绿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
师:
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这样按颜色的变化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出示课题:
找规律)
【评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课一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猜测袋子里小圆片的颜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不可以因为学生经常提问题而不耐烦,不可以“有问无答”,不应该不欢迎甚至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
其次,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善于提问题,即鼓励他们提出经过自己思考之后还不能解决(“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对于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提出与教师、教材不同的思路、观点、方法。
3、鼓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来解答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很重要。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地给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的答案,即使有错误也不要紧,完全可以通过讨论来统一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呵护 孩子 幼小 心灵 引导 学生 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