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一轮复习光.docx
- 文档编号:7352560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58.35KB
初三物理一轮复习光.docx
《初三物理一轮复习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一轮复习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物理一轮复习光
初三物理一轮复习----光
●知识精解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米/秒,这是目前宇宙中的极限速度。
2.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
太阳,电灯,蜡烛等。
3.光线:
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太阳光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地球上时近似认为是平行光,而蜡烛,电灯之类的点光源发出的光为放射状光线。
二、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应注意的问题:
关于反射定律的中考题型,考作图题的概率比较大。
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能写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的),反射定律适用于任何反射面,包括曲面,但是初中阶段只讨论平镜面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成像规律: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为正立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注意:
作图的时候物用实线表示,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像用实线表示。
四、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的,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总是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线、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r)。
r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作用是不同的。
当光从光疏介质斜射到光密介质的时候,入射角要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光密介质斜射到光疏介质的时候,入射角要小于折射角。
记忆方法:
对空气、水和玻璃,空气中的角>水中的角>玻璃中的角,这里的角可以指入射角或折射角。
五、光的色散
1.白光的色散:
一束白光穿过棱镜后,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2.三原色光:
红光,蓝光,绿光。
六、透镜(光的折射现象应用)
1.透镜的种类:
a.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有2个焦点。
b.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有2个虚焦点。
2.凸透镜成像规律
如果用f表示凸透镜的焦距,u表示物距,v表示像距,则有如下重要不等式关系:
a.u>2f,f 照相机; b.u=2f,v=2f,像物异侧,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f2f,像物异侧,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 幻灯机; d.u=f,不成像点; e.u 放大镜。 应注意的问题: (1)二倍焦距处为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转折点; (2)焦点处是成实像与成虚像的转折点,但焦点处是不成像点; (3)物离焦点越近,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4)利用凸透镜成像特点解题时主要用“不等式法”。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是: 带刻度的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和火柴,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首先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实验时先在带刻度的光具座上固定凸透镜,然后调整蜡烛的位置,最后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为止,并观察像的性质,同时在光具座刻度上读出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并和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作比较得出结论。 ●经典例题 1、▲光的直线传播 1.太阳透过玻璃射进屋的过程中,光速将() A.变大B.先变大后变小C.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 2.太阳光通过一个“△”形小孔,在光屏上产生的光斑的形状是( ) A.三角形 B.正方形 C.倒三角形 D.圆形 3.某人身高1.8m,晚上站在马路上的路灯旁边某处时,其影子长度为0.9m,此时人到路灯杆的距离也恰为0.9m,试求路灯离路面的竖直高度。 2、▲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 1.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则从侧面看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2.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 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A.30°B.45°C.60°D.90° 3.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之间的距离应为5m。 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了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____m。 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____m。 3、▲光的折射及透镜成像 1.汽车驾驶室旁装的一块观后镜,它是 ( ) A.凸透镜,可以使成像清晰B.凹透镜,可以使成像清晰 C.凸面镜,可以增大观察范式围D.凹面镜,可以增大观察范围 2.一束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A.逐渐减小B.不变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 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到空水杯底部,在M处形成一个光斑.当向水杯中慢慢注入水时,光斑的实际位置( ) A.慢慢向M左边移动B.慢慢向M右边移动 C.在M处不动 D.在M的上方 4.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光屏上成像时,物距一定大于焦距B.成缩小像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 C.正立的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只能用眼睛看D.倒立的像能成在光屏上,不能用眼睛看 5.右图中,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根据该光路图,这个人需配戴装有_________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6.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 他们的三付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 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中的那一付。 凸透镜 像的性质 A 倒立 放大 实象 B 倒立 缩小 实象 C 正立 放大 虚象 7.崔彦同学和妈妈到公园游玩,她想为妈妈拍一张清晰的照片,妈妈应站在镜头的 ( ) A.一倍焦距以内B.一倍与二倍焦距之间C.焦点位置上D.二倍焦距之外 8.有A、B、C三块凸透镜,现测试它们的焦距范围。 测试时各凸透镜和烛焰的距离均保持10cm不变。 结果烛焰通过三块凸透镜所成的像分别如下表所示: 那么,A、B、C三块凸透镜的焦距范围各是多少? 4、▲光的色散 1.下列物理事实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B.电视机画面五彩缤纷 C.雨后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D.色彩丰富的水彩画 2.白光通过一块三棱镜后会形成一条五颜六色的色带,这现象属于()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透射D.光的色散 3.在下列各组不同色光中,三原色光为() A红、黄、蓝。 B红、绿、蓝。 C红、黄、绿。 D黄、绿、蓝。 4.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课堂练习 1、▲光学作图 1.作图: (1)如图,AB,CD是由发光点S发出并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 在图中画出S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S′. (2)如图所示,S是发光点,S′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L是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入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L的反射光线. 2.如图所示,平面镜上方有一竖直挡板户,在AB和CD之间的区域内可以看见挡板左侧的一个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的像.在图中找出挡板左侧这个发光点的位置. 3.如图所示的两条反射光线是同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请你用作图法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 第2题图第3题图 4.(北京市东城区)根据光线通过的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透镜 5.(山西省)在图的a、b方框中分别填入适当的光学元件. 第4题图a b 6. (1)如图甲中,入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轴,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如图乙所示,SA表示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的一束光线,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3)下午的阳光斜射向地面,在井口放置一平面镜能使阳光正好竖直射向井底。 在图丙中的适当位置画出能实现上述目的的平面镜(用“ ”表示平面镜). 图甲 图乙 图丙 第6题图 7.(沈阳市)完成光路图: 第7题图 8.小红坐在教室内如图12中虚线框内的某一位置,一束阳光从教室侧面的窗户射入经玻璃窗户A反射后使小红感到刺眼,请作图并标出小红可能坐的位置B点. 2、▲平面镜成像实验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作为平面镜的是_______________。 另外,还有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白纸和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所需的器材有: 的蜡烛、、纸、刻度尺、笔、火柴等。 (2)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比较的大小,记录下的位置,并分别测出,从而归纳得出结论。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各小组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实验报告。 以下是从不同报告中摘录出来的四句话: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玻璃板后的物体与玻璃板前的物体的像完全重合。 当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为10厘米时,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为10厘米。 当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增大时,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增大,且像的大小不变。 这四句话中,属于现象的是;属于结论的是。 (均选填序号) 4.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 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 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我们用__________来代替平面镜,因为用真的平面镜只能看到蜡烛的像,而无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B两支蜡烛大小应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3)点燃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从镜前不同位置上看去,镜后的蜡烛B好像______________。 把手指放在镜后蜡烛B的烛芯上,手指烧痛了没有? 答: _______________。 蜡烛B所在的位置就是___________的位置。 4)实验中量出两支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的,它们的连线跟镜面______________。 5)观察到镜中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__________。 6.某同学在用厚玻璃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发现能成两个像,如图23A.所示。 于是用三块材料相同、厚度不同的厚玻璃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现象分别记录在如图23B.、C.、D.所示的方格纸上。 图中A1、A2(B1、B2和C1、C2)为物体A(B和C)分别在厚玻璃中通过前、后反射面所成的像。 请仔细观察装置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B.C.D. 图23 (1)比较图23B.或C.或D.中前反射面所成的像与物到前反射面的距离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 (2)进一步分析比较图23B.和C.和D.中同一支蜡烛形成的两个像间的距离与玻璃板厚度的关系,可以初步得出: 。 3、▲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实验 1.某同学们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 当物体距u1=30厘米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u2=20厘米,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u=10厘米,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 由此可判断凸透距是() A.大于20厘米 B.大于15厘米,小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大于10厘米,小于15厘米 2.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蜡烛距凸透镜16厘米且位置不变。 在图中,光屏上成的像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是() 3.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①某同学发现凸透镜的焦距未知,于是取来平行光源,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如图13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②取下平行光源,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20cm刻度处,这时应该向(选填“左”或“右”)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立、缩小的实像。 ③然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45cm刻度处,应该在(选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4.在研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时,甲组同学安装的器材如图13所示,他们在实验中只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残缺的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乙组同学安装的器材如图14所示,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 在不改变烛焰和光屏位置的前提下,当把凸透镜移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烛焰的像。 他们是把凸透镜向 (选填“左”、“右”)移动到该位置的,新出现的像是(选填“缩小”、“放大”)的(选填“实”、“虚”)像。 5.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物体放在同一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前的不同位置上,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画出了如图6所示的(A)、(B)、(C)三图。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观察图6(A)[或(B)或(C)]可得: 。 (2)比较图6(A)和(B)和(C)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6 A.B.C. 6.某同学用焦距为fl、f2(f2>f1)两个凸透镜进行成像实验,共做了4次,每次的物(1、2、3、4)与像(1′、2′、3′、4′)如图所示。 (1)比较(1和2)或(3和4)的实验条件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 (2)比较(1和3)或(2和4)的实验条件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 7.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 他用同一光具座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实验的结果如图(a)、(b)、(c)所示。 请比较图中的实验结果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a)、(b)、(c)中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a)、(b)、(c)中物与像的距离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 。 8.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 他将凸透镜固定于光具座上“0”刻度处,并将蜡烛置于主光轴上距凸透镜一定距离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此时成像情况如图(a)所示。 接着他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方向移动,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成像情况分别如图(b)和(c)所示。 (1)观察并比较图中_______可以得到: 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通过凸透镜可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2)观察并比较图(a)、(b)和(c)中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成像情况可以得到: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 。 9.某同学用三个材料相同而厚度不同的凸透镜来研究它们对平行光的作用。 研究过程如图26中(a)、(b)、C.所示。 请仔细观察装置和实验现象,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a)(b)(c) (1)。 (2)。 10.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他选择了焦距分别为f1和f2(f1>f2)的两块凸透镜进行实验。 实验时,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离凸透镜L1和L2(L1 (1)比较图8(a)与(b)[或(c)与(d)]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 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 (2)比较图8(a)与(c)[或(b)与(d)]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情况可知: 。 11.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发现: 发光物体通过不同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 为了研究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不同高度的发光物体A、B分别放在焦距为f1和f2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发光物体的高度(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像的高度是相同的。 (b)分析比较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课后作业 1.(2010)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色光的是() A.红、绿、蓝B.红、黄、蓝C.红、黄、绿D.黄、绿、蓝 2.(2010)如图2所示,蜡烛在平面镜M中所成的像的位置应在图中的()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3.(2010)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都用到透镜(选填“凸”或“凹”)。 不同的是投影仪成的是像,放大镜成的是像(均选填“虚”或“实”)。 4.(2007B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若入射角为45°,则折射角为() A.0°B.32°C.45°D.58° 5.(2006)请按要求将以下四项分类: ⑴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⑵通过旗杆顶端的定滑轮,向下拉绳可以使旗帜升起;⑶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⑷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其中,______________为物理现象,______________为物理规律。 (均填序号) 6.(2009)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光屏、(5)、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 1.记录凸透镜的(6)。 2.安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7)。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蜡烛放在适当的位置后,移动(8)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规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清晰为止。 测量并记录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 7.(2007)在图12中,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15厘米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并将光屏向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8.(2006)在图ll中,凸透镜焦距为lO厘米,为了找到像的位置,光屏应在光具座的____________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选填“60-70”或“大于70”);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45厘米刻度处时,移动光屏,________在光屏上成像(选填“能”或“不能”)。 9.(2008)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 ;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4) 10.(2009)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9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11.(2008)在图6中,根据给出的入射光线AO画出反射光线OB,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12.(200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6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13.(2006)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6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图题10图题11图题12图题13 ●课堂小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 物理 一轮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