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教案.docx
- 文档编号:7351130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54KB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教案.docx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教案
《中西医急症学急性肾衰竭》
课程教案
(供级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使用)
教研室:
急诊教研室
教师:
陈伯钧
二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教学对象
级中西医结合七年制
授课形式
理论课
教学时数
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三种脱水、高钾与低钾血症、代谢性与呼吸性酸中毒及碱中毒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
水钠的平衡和水钠的调节;钾的正常代谢;酸碱平衡调节的机制。
.了解:
体液的容量、分布和渗透压;钙、镁代谢异常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三种脱水的临床诊断思路及处理;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分析处理。
难点: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分析处理。
解决方法:
运用多媒体,结合举例,加深学生认识。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讲授法、对比法、提问法
教具
多媒体、投影等
教材与
参考书:
教材:
自拟
参考书:
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急诊医学》
中国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教材
教案内页
教学进程:
(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
教学进程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一、概述:
人体正常的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电解质含量是机体正常代谢和各器官功能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
由人体调节功能予以控制并维持平衡。
重症患者常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其中部分为多重紊乱。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男性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女性占,细胞外液则男女相等,约占体重,细胞外液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两部分,血浆约占体重,细胞间液约占体重的,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与血浆内液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对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具有很大作用,可称其为功能性细胞外液,另一部分组织间液却仅具有缓慢交换和获得平衡的能力,其具有各自的功能,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少,如结缔组织液,脑脊液,关节液,消化液等,称其为无功能性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
但有些无功能细胞外液的变化导致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却很显著,最常见的就是胃肠消化液大量丢失造成的体液量和成分的明显改变。
细胞外液最主要的阳离子为,主要的阴离子为、和蛋白质,细胞内液主要的阳离子是和,主要阴离子是和蛋白质。
细胞膜为半渗透性,水分能在细胞内外间移动,使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
血浆渗透压()()葡萄糖尿素氮()
体液及其渗透压的稳定由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液的正常渗透压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的恢复和维持则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
此两系统共同作用于肾,调节水和钠等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从而维持体液平衡,使体内环境保持稳定。
与渗透压相比血容量对机体更为重要,当血容量锐减又兼有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前者对抗利尿激素的促进分泌作用远远强于后者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抑制作用,其目的为优先保持和恢复血容量,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流,从而维持生命安全。
在体内丧失水分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垂体抗利尿激素系统,产生口渴,机体主动增加饮水。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增加,继之尿量减水,水分被保留在体内,使已升高的细胞外液渗透压降至正常。
反之,体内水分增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口渴反应被抑制,同时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减少,排除体内多余水分,使已降低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增至正常。
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这种反应十分敏感,只要血浆渗透压较正常有±的变化,该激素的分泌就有相应变化,最终保持机体水分动态平衡。
此外,肾小球旁细胞分泌的肾素和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分泌增加。
后者可促进远曲小管对的再吸收和、排泄。
随着再吸收增加,水再吸收也增多,这样可使已降低的细胞外液量增加至正常。
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代谢功能需要一个酸碱适宜的体液环境。
通常人的体液保持着一定的浓度,即保持着一定的(动脉血为±)。
但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的同时也产生碱性物质,这将使体液中的浓度经常发生变化。
为使血中浓度仅在很小范围内变动,人体通过体液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排泄完成对酸碱的调节作用。
血液中的缓冲系统以最为重要。
正常值平均为,正常值平均为,两者比值():
,无论或绝对值高低,血浆仍然能保持为。
肺的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经肺排出,可使血中下降,也即调节了血中。
如果机体呼吸功能失常,本身就可引起酸碱平衡紊乱,也会影响其对酸碱平衡紊乱的代偿能力。
肾在酸碱平衡调节系统中起最重要的作用,肾脏通过排出固定酸和保留碱性物质的量来维持血浆正常浓度,使血浆保持不变。
如果肾功能异常,本身会引起酸碱平衡紊乱,同时还可影响其对酸碱平衡的正常调节。
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为:
交换,排:
重吸收;产生并与结合成排出;尿的酸化,排。
二、水钠代谢紊乱
水、钠代谢失常是相伴发生的,单纯性水(或钠)增多或减少极为少见。
临床上多分为失水()、水过多()、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等数种。
(一)失水
失水是指体液丢失造成的体液容量不足。
.病因及临床表现
根据水和电解质(主要是)丢失的比例和性质,临床上常将失水分为高渗性失水、等渗性失水和低渗性失水三种。
()高渗性失水
①病因:
包括水摄入不足和水丢失过多两个方面。
水摄入不足主要见于淡水供应断绝(如:
昏迷、创伤、吞咽困难、地震等)和导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受器不敏感的疾病(如:
脑外伤、脑卒中等)。
水丢失过多包括经肾脏丢失和肾外丢失。
肾脏丢失的常见原因有:
中枢性尿崩症、非溶质性利尿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鼻饲综合征和溶质性利尿等。
肾外丢失的常见原因有:
中暑、烧伤开放性治疗、哮喘持续状态、气管切开以及惊厥等。
②临床表现:
分为轻、中、重三度。
由于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升高。
轻度失水,即失水量相当于体重~时,渴感中枢兴奋而产生口渴,刺激抗利尿激素释放,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如同时伴有多饮,一般不造成细胞外液容量不足和渗透压异常;如伴有渴感减退,可因缺乏渴感而发生高渗性失水。
中度失水,即失水量相当于体重~时,醛固酮分泌增加,血浆渗透压升高,渴感严重,咽下困难,声音嘶哑;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心率加快;皮肤干燥、弹性下降;进而由于细胞内失水造成乏力、头晕、烦躁。
重度失水,即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时,脑细胞严重脱水,出现躁狂、谵妄、定向力障碍、幻觉、晕厥和脱水热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若失水量相当于体重的时,可出现高渗性昏迷、低血容量性休克、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等渗性失水
①病因:
主要包括消化道丢失(如:
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和皮肤丢失(如: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等)两个方面。
②临床表现:
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和肾血流量减少,出现少尿、口渴,严重者血压下降,但渗透压基本正常。
()低渗性失水
①病因:
主要包括补充水过多和肾丢失两个方面。
其中肾丢失的常见原因有:
排钠性利尿药过量使用、肾小管中存在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如尿素)、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②临床表现:
早期即发生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尿量减少,但无口渴,严重者导致细胞内低渗和细胞水中毒。
临床上依据缺钠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失水,即当每公斤体重缺钠(血钠左右)时,血压可在以上,患者有疲乏、无力、尿少、口渴、头晕等。
尿钠极低或测不出。
中度失水,即当每公斤体重缺钠~(血钠左右)时,血压降至以下,表现为恶心、呕吐、肌肉痉挛、手足麻木、静脉下陷和直立性低血压。
尿钠测不出。
重度失水,即当每公斤体重缺钠~(血钠左右)时,血压可在以下,出现四肢发凉、体温低、脉细弱而快等休克表现,并伴木僵等神经症状,严重者昏迷。
.诊断
①根据病史可推测失水的类型和程度。
如高热、尿崩症应多考虑高渗性失水;呕吐、腹泻应多考虑低渗性或等渗性失水,昏迷、血压下降等提示为重度失水。
②应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证实。
高渗性失水中、重度时,尿量减少;除尿崩症外,尿比重、血红蛋白、平均血细胞比容、血钠(>)和血浆渗透压(>)均升高。
严重者出现酮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血症。
依据体重的变化和其他临床表现,可判断失水的程度。
等渗性失水血钠、血浆渗透压正常;尿量少,尿钠降低或正常。
低渗性失水血钠(<)和血浆渗透压(<)降低,至病情晚期尿少,尿比重低,尿钠减少;血细胞比容(每增高约相当于钠丢失)、红细胞、血红蛋白和尿素氮均增高,血尿素氮肌酐(单位均为)比值>:
(正常:
)。
.治疗
①严密注意重症患者每日的出入水量,监测血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
②积极治疗原发病。
避免不适当的脱水、利尿、鼻饲高蛋白饮食等。
③已发生失水时,应依据失水的类型、程度和机体情况,决定补充液体量的种类、途径和速度。
补液总量应包括已丢失液体量及继续丢失的液体量两部分。
已丢失量可以依据失水程度、体重减少量、血钠浓度或血细胞比容计算,依据血钠浓度的计算适用于高渗性失水者,依据血细胞比容的计算适用于估计低渗性失水量(见表)。
继续丢失量是指就诊后发生的继续丢失量,包括生理需要量(约)及继续发生的病理丢失量(如出汗、肺的呼出和呕吐等)。
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表 失水量常用的计算公式
丢失量=正常体液总量现有体液总量
丢失量=(实测血清钠正常血清钠)×现体重×÷正常血清钠
丢失量=现体重××(实测血清钠正常血清钠)(:
男性=,女性=)
补液量()=(所测血细胞比容正常血细胞比容)÷正常血细胞比容×体重(㎏)×
注:
正常血细胞比容。
男性,女性
高渗、等渗和低渗性失水均有失钠和失水,仅程度不一,均需要补钠和补水。
一般来说,高渗性失水补液中含钠液体约占,补水为主,补钠为辅。
经口、鼻饲者可直接补充水分,经静脉者可补充葡萄糖液、葡萄糖氯化钠液或氯化钠液。
适当补充钾及碱性液。
等渗性失水补液中含钠液体约占,补充等渗溶液为主,首选氯化钠液,由于正常细胞外液的钠、氯比值是:
,长期使用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可以选择(氯化钠液葡萄糖液碳酸氢钠液)的配方更符合生理需要。
低渗性失水补液中含钠液体约占,以补充高渗液为主。
宜将上述配方中的葡萄糖液换成葡萄糖液。
必要时可再补充适量的~氯化钠液。
补液量可按氯化钠含折算。
但补充高渗液不能过快,一般以血钠每小时升高为宜。
一般先补给补钠量(补钠量=(一实测血清钠)××体重(㎏))的~,复查生化指标,并重新评估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在低灌注状态的重症患者应慎重使用乳酸林格液。
由于糖酵解以及静脉补液中含有乳酸盐,易发生乳酸酸中毒,应当警惕。
补液应尽量口服或鼻饲,不足部分或中、重度失水者需经静脉补充。
补液速度宜先快后慢。
重症者开始~小时内补充液体总量的~,其余在~小时补完。
具体的补液速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心、肺、肾功能和病情而定。
在补液过程中应记录小时出入水量并密切监测体重、血压、脉博、血清电解质和酸碱度。
若急需大量快速补液时,宜鼻饲补液;若经静脉补充时宜监测中心静脉压(<为宜)。
当患者尿量>后应补钾,一般浓度为;当尿量>时,日补钾量可达~,同时应当注意纠正已经存在或即将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
(二)水过多和水中毒
水过多是水在体内过多潴留,若过多的水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水过多则称为水中毒()。
水过多和水中毒是稀释性低钠血症的病理表现。
.病因:
常见包括:
抗利尿激素代偿性分泌增多(如:
右心衰竭、低蛋白血症等)、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肾脏水排泄障碍(如:
急性肾衰竭少尿期)、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渗透阈重建;肾脏水排泄功能正常,但能兴奋分泌的渗透阈降低(如:
孕妇);抗利尿激素用量过多(如:
中枢性尿崩症治疗不当)等主要方面。
.临床表现: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者起病急,精神神经表现突出,如头痛、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癫痫样发作、嗜睡与躁动交替出现以至昏迷。
也可呈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呼吸抑制、心率缓慢等颅内高压表现。
慢性轻度水过多仅有体重增加,当血浆渗透压低于(血钠)时,有疲倦、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等表现和皮下组织肿胀;当血浆渗透压降至~(血钠~)时,会出现头痛、嗜睡、神志错乱、谵妄等神经精神症状;当血浆渗透压降至(血钠)时,可发生抽搐或昏迷。
若血钠在小时内迅速降至以下,可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或死亡。
.诊断
依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可作出明确诊断。
同时须做出水过多的病因和程度(体重变化、出人水量、血钠浓度等)、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心、肺、肾功能状态、血浆渗透压等判断,将有助于治疗和判断预后。
诊断时应注意与缺钠性低钠血症鉴别。
一般来讲,水过多和水中毒时尿钠大于,而缺钠性低钠血症的尿钠常会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治疗
首先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记录小时出人水量,控制水的摄入量,避免补液过多。
可预防水过多的发生或其病情的加重。
轻症者限制进水量,使入水量少于尿量。
适当服用依他尼酸(利尿酸)或呋塞米等拌利尿剂可以纠正。
急重症者治疗重点是保护心、脑功能,纠正低渗状态(如利尿脱水),主要包括高容量综合征和低渗血症。
高容量综合征以脱水为主,治疗上着重减轻心脏负荷,首选呋塞米或依他尼酸等袢利尿药。
急重者可用呋塞米~,每小时静脉注射次;依他尼酸~,用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小时重复使用。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者要补充有效血容量。
危急病例可采取血液超滤治疗。
用硝普钠、硝酸甘油等保护心脏,减轻其负荷。
明确为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者,除病因治疗外,可选用利尿剂、碳酸锂等治疗。
低渗血症,特别是已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者,应迅速纠正细胞内低渗状态,除限水、利尿外,应使用~氯化钠液,一般剂量为㎏,严密观察心肺功能变化。
调节剂量和输液速度,一般以分次给为宜,同时用利尿剂减少血容量,注意纠正钾代谢失常和酸中毒。
(三)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体内总钠量(可正常、增高或降低)无关。
最常见的是缺钠性低钠血症和稀释性低钠血症。
缺钠性低钠血症即低渗性失水,其体内总钠量或细胞内钠减少,血清钠浓度降低;稀释性低钠血症即水过多,血钠被稀释,细胞内液和血清钠浓度降低。
较为少见的是转移性低钠血症,机体缺钠时钠从细胞外移入细胞内,其体内总钠正常,细胞内液钠增多,血清钠减少。
此外还有消耗性低钠血症,多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晚期、营养不良、年老体衰等,称为特发性低钠血症。
治疗原则主要按照低渗性失水、水过多和水中毒治疗。
转移性低钠血症以去除原发疾病和纠正低钾血症为主。
特发性低钠血症主要是治疗原发病。
(四)高钠血症
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其机体总钠量可增加、正常或减少。
主要包括浓缩性和潴留性两种。
最常见的是浓缩性高钠血症,表现为高渗性失水,体内总钠减少,而细胞内和血清钠浓度增高,见于单纯性失水或失水>失钠,治疗同高渗性失水。
潴留性高钠血症较少见,主要因肾排泄钠减少和(或)钠的入量过多所致(如:
右心衰竭、颅脑外伤、补碱过多等),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随病情发展或血钠上升速度加重。
治疗除限制钠的摄入外,可用葡萄糖液稀释疗法或鼓励多饮水,但必须同时使用排钠性利尿药,需严密监测心肺功能,防止输液过快过多,以免导致肺水肿。
上述方法未见效且病情加重者,可考虑应用葡萄糖溶液做透析疗法。
此外还有一种特发性高钠血症,其症状一般较轻,常伴血浆渗透压升高,氢氯噻嗪可缓解其症状。
必须注意高钠血症的上述治疗均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前提,限制钠的摄入量,防止钠输入过多。
三、钾代谢紊乱
(一)钾缺乏和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指血清钾<。
.病因及临床表现:
主要分为缺钾性、转移性和稀释性。
()缺钾性低钾血症:
最多见,表现为体内总钾量、细胞内钾和血清钾浓度降低。
①病因:
主要由摄入钾不足或排出钾过多引起。
由于长期禁食、少食,每日钾的摄入量<并持续周以上可以造成摄入钾不足。
而排出钾主要是经胃肠或肾丢失过多的钾,如长期大量的呕吐、腹泻、胃肠引流或造瘘、急性肾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失钾性肾病、呋塞米等排钾性利尿药、甘露醇等渗透性利尿药,以及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羧芐西林等)。
其他原因所致的失钾还有大面积烧伤、放腹水、腹膜透析、不适当的血液透析等。
②临床表现:
取决于低钾血症发生的速度、程度和细胞内外钾浓度异常的轻重。
迅速发生的重型低钾血症症状严重,甚至致命。
骨骼肌表现为神经、肌肉应激性减退。
当血清<时,可出现四肢肌肉软弱无力,低于时,可出现软瘫,以四肢肌肉最为突出,腱反射迟钝或消失。
当呼吸肌受累时则可引起呼吸困难。
在消化系统可引起肠蠕动减弱,轻者有食欲不振、恶心、便秘,严重低血钾可引起腹胀、麻痹性肠梗阻。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症状为精神抑郁、倦怠、神志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
低血钾时一般为心肌兴奋性增强,可出现心悸、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出现房室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最后心脏停跳于收缩状态。
此外还可引起心肌张力减低,心脏扩大,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
长期低钾可引起缺钾性肾病和肾功能障碍,肾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且比重低,尤其是夜尿增多。
另外,缺钾后膀胱平滑肌张力减退,可出现尿潴留,患者常易合并肾盂肾炎。
低血钾还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
()转移性低钾血症:
是因细胞外钾转移至细胞内引起,表现为体内总钾量正常,细胞内钾增多,血清钾浓度降低。
①病因:
主要见于代谢性或呼吸性碱中毒的恢复期;使用大量葡萄糖注射液(特别是同时使用胰岛素者);周期性瘫痪;急性应激状态;棉籽油或氯化钡中毒;反复输入洗涤红细胞;低温疗法;使用叶酸、维生素治疗贫血等。
②临床表现:
转移性低钾血症亦称周期性瘫痪。
常在夜半或凌晨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软瘫或肢体软弱乏力,多数以下肢为主,少数累及上肢;严重者累及颈部以上和膈肌;~小时达高峰,一般持续数小时,个别可长达数日。
()稀释性低钾血症:
是细胞外液水潴留时,血钾浓度相对降低,机体总钾量和细胞内钾量正常,见于水过多、水中毒、过多过快补液而未及时补钾时。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血清<时,出现症状即可作出诊断。
但在缺水或酸中毒时,血清可不显示降低。
此外可根据心电图检查,多能较敏感地反映出低血钾情况,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间期延长,段下降,波低平、增宽、双相、倒置或出现波等。
.治疗
一般常规采用口服治疗,成人预防剂量为氯化钾~(每氯化钾含钾)。
氯化钾口服易有胃肠道反应,可用枸橼酸钾为佳(枸橼酸钾含钾)。
不能口服或缺钾严重的患者使用静脉补钾,常用浓度为葡萄糖液中加入氯化钾~,每氯化钾必须均匀滴注~以上,不可静脉推注。
补钾量视病情而定,作为预防,通常成人补充氯化钾~;作为治疗,则为~或更多。
临床工作中必须注意尿量在以上时方考虑补钾;伴有酸中毒、血氯过高或肝功能损害者,可考虑应用谷氨酸钾;静脉滴注的氯化钾浓度太高可刺激静脉引起疼痛,甚至静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可考虑经中心静脉补钾;血清钾浓度突然增高可导致心搏骤停,补钾速度~为宜,不能超过~;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很慢,约才达到细胞内、外平衡,而在细胞功能不全如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钾的平衡时间更长,约需周或更长,所以纠正缺钾需历时数日,勿操之过急或中途停止补给;缺钾同时有低血钙时,应注意补钙,因为低血钙症状往往被低钾血症所掩盖,低血钾纠正后,可出现低血钙性搐搦;短期内大量补钾或长期补钾时,需定期观察,测定血清钾及心电图以避免发生高血钾。
(二)高钾血症
血清钾测定>时,称为高钾血症。
.病因:
主要包括: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等原因所致肾排钾困难;静脉输入过多,过快,输注大量库存血等原因导致进入体内(血液内)的钾过多;缺氧、酸中毒、持续性抽搐、大量溶血、大量内出血、大血肿、挤压综合征等使细胞内钾释出造成的细胞内钾移入细胞外液。
.临床表现:
取决于原发疾病、血钾升高程度、速度等,患者一般无特异症状,主要是钾对心肌和骨骼肌的毒性作用。
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抑制心肌收缩,出现心律缓慢、心律不齐,严重时心室颤动、心脏停博。
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是:
早期波高而尖、间期延长,随后出现波群增宽,间期延长。
同时低、低、高可加剧血钾对心肌的危害。
同时高钾血症患者早期常有四肢及口周感觉麻木,极度疲乏、肌肉酸疼、肢体苍白、湿冷。
血钾浓度达时,四肢麻木,软瘫,先为躯干,后为四肢,最后影响到呼吸肌,发生窒息。
此外代谢性酸中毒也是高钾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发生致命性酸中毒。
.诊断:
凡遇有容易引起高钾血症疾病的患者,要提高警惕,应经常进行心电图检查,如发现心电图的高钾血症改变,即可确诊。
同时血清钾测定也是重要的确诊手段。
.治疗
①立即停止钾盐摄入,限制饮食中含高钾的食物;
②积极防治心律失常和窒息:
阿托品对高钾血症引起的心脏传导阻滞有一定作用。
③迅速降低血清钾:
可以静注呋塞米利尿排钾;静注钙剂(葡萄糖酸钙~)或~加入液体滴注(可重复使用)或用~葡萄糖~加胰岛素(糖加正规胰岛素)作静脉滴注,将钾转入细胞内;对存在酸中毒者可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或乳酸钠溶液~,之后可再注射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溶液~以达到纠正酸中毒,降低血清钾浓度的目的。
④及时处理原发病和恢复肾功能。
⑤经上述治疗后,血清钾仍不下降时可以采用透析疗法。
四、钙代谢紊乱
(一)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指血清钙低于。
可见于维生素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腹泻和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血清钙低下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可出现出血、局部水肿、软弱无力和四肢抽搐。
出现抽搐时,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如仍不能控制,可肌肉注射硫酸镁~,或加入葡萄糖溶液内作静脉滴注。
如由其他病因引起的,需针对病因处理。
(二)高钙血症
高钙血症指血清钙超过,可以是调节血-骨平衡引起的平衡性高血钙,又可以是由于骨的快速吸收所致的失平衡性高血钙。
致病因素包括:
恶性肿瘤(尤其是乳腺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和过多、转移性骨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疾病。
偶可由性激素和噻嗪类利尿剂引起。
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口渴、倦怠、便秘和尿频等。
若长时间高血钙可产生血管钙化、肾钙化、肾结石以及肾功能不全等。
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
其他的治疗手段包括:
增加尿钙排泄(如:
氯化钠静脉输入和呋塞米静注)或透析以降低血钙;减少钙自骨向细胞外液转移,最常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如:
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每日~);增加钙自细胞外液向骨转移(如:
磷酸盐降低血钙。
注意磷酸盐静脉用量为(),于~内滴完,每天只能使用次。
肾功能不佳者,磷酸盐每日用量不宜超过)。
五、镁代谢紊乱
(一)低镁血症
低镁血症日常很罕见,但生病患者不应忽略。
多数由于大量镁丧失,少数可因摄入不足引起。
下消化道液镁含量(~)比上消化道液中丰富,大量下消化道液丢失比胃液丢失更易发生镁缺乏。
消化系统疾病,如广泛肠切除、肠瘘或胆瘘、腹泻和长期胃肠减压、均可引起低镁血症。
急性胰腺炎时可引起低镁血症和低钙血症,主要由于脂肪坏死部位的镁性皂沉积所致,也与甲状旁腺功能受抑以及肠道吸收障碍有关。
蛋白质、热量不足和营养不足可引起低镁血症,在慢性酒精中毒的重症患者更为常见。
肾盂肾炎和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可影响肾小管对的再吸收,引起低镁血症。
但在晚期肾脏疾病,如发生肾功能不全或衰竭时,肾小球滤过率<~,肾排镁能力受损,反而出现高镁血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醛固酮增多症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内分泌疾病也可引起低镁血症。
医源性因素也是引起低镁血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应用胃肠外营养时未补充镁,可发生镁缺乏。
呋塞米、噻嗪类、尿素和甘露醇等利尿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强心甙、顺铂和胰岛素等治疗,都可使大量镁经尿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电 酸碱 平衡 紊乱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