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338577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51KB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docx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
一、如何理解公共产品的定义?
答:
所谓公共产品,就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两大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是指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不可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
这包含三层含义:
()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或者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者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却过高,因而是不值得的;
()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它加以拒绝;
()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
非竞争性是指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消费者的受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公共产品的研究,构成了公共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
公共产品还有以下特征:
()生产具有不可分性。
它要么向集体内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
()规模效益大。
()初始投资特别大,而随后所需的经营资本额却较小。
()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
如铁路交通。
()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
()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即使每个人消费该产品的数量者一样,也不必要求所有人对这种消费的评价都相同。
()对公共产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要取决于市场和技术条件。
()许多在传统上不被认为是商品的事物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在以上定义的前提下,私人产品也并不一定完全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如住房);公共产品也不一定要求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
(如有线电视)
公共产品分类有三种:
第一种是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第二种是混合产品和公共中间品;第三种是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二、何谓市场失灵?
请结合中国实际谈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市场失灵意味着调节无效率或是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
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垄断。
市场竞争的结果可能是出现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对这种情况的纠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政府主要通过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例如,中石油、中国移动等。
.信息不对称。
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
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
.外部效应。
市场经济活动是以互惠的交易为基础,因此市场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实质上是同金钱有联系的利益关系。
当人们从事这种需要支付或获取金钱的经济活动时,还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其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
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
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
、公共产品。
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
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四、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有哪些理论假定?
公共选择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年代在美国共同创立,其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个体和团体的政治行为、政府的行为、选举、投票、集体决策的规则等政治学问题都进入其研究视野。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公共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三大假设之上:
.经济人假设。
认为每个人在经济过程中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也是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
.交易政治学假设。
即是把经济学家的效用最大化扩展到不同的公共选择作用中人们的行为,把政治看作复杂交换的理想化概念。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社会被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国家被当作个人得以通过它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
集体行动只是实现个体利益的工具。
四、试分析国家财政预算的含义及其主要特点。
财政预算就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表明政府在财政年度内计划从事的主要工作及其成本,政府又如何为这些成本筹集资金。
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有:
.法定性。
财政预算的产生过程必须严格通过法定程序,财政预算的收支范围和方向也有相应的法规为依据。
.精细性。
财政预算的安排是详细的,有精确说明的。
政府各项收支的来龙去脉都是清楚的,有根据的。
.完整性。
政府收支都应在财政预算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说法规规定的预算收支都应列入财政预算。
.时效性。
财政预算的时效通常为一年。
财政预算年度的划定各国不尽相同。
.公开性。
财政预算是反映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供给的计划。
既然政府代表公众利益,财政预算就必须向公众公开,便于公众监督。
五、周期预算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理论存在哪些缺陷?
周期预算平衡论又称“长期预算平衡论”和“周期财政平衡”,与“年度预算平衡相对称”,是主张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
其主要主张是:
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赤字。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盈余。
这样,从年度看财政预算是不平衡的,但从一个经济周期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抵消衰退时期的赤字,财政预算是平衡的。
这一理论的不足在于:
()经济周期波动不一定是对称的,经济繁荣与衰退的时间长短不一定相同,程序不一定一致。
因此,在繁荣时期产生的盈余不一定等于在衰退时期出现的赤字,收支差额可能依然存在。
严格的周期平衡只能是一种巧合。
()在某一周期处于波峰时期,经济不一定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
有时,经济处于波峰间并没有提供充分就业产出。
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盈余就形成了一个极不合理的稳定政策。
()有些制度因素也妨碍周期预算平衡论的实现。
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下,院外压力集团对立法有很大影响。
由于高支出、低税收常常受到欢迎,结果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支持赤字预算而反对盈余预算的倾向。
因此,即使周期是对称的,制度对盈余预算的阻碍也将难以准确地应用这种理论。
六、公共支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为什么?
答:
公共财政支出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
()社会利益原则
()公平原则
()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
()量入为出、保持平衡的原则。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公开、透明的原则
()法定原则
.量入为出原则。
公共支出要限定在公共收入总量允许的范围内,力争做到收支平衡。
这是保持公共支出相对稳定,防止国家债务过度膨胀的客观要求。
如果实行或较长时间实行了超支的财政政策,必然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公平原则。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效率而难以自发地兼顾公平,从而导致地区、民族和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贫富悬殊,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与发展。
因此,实现社会公平是执政党和政府应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特殊群体特殊照顾。
.效益原则。
每笔公共支出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应超过社会总成本,即要求国家的一切公共支出都应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兼顾原则。
即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长远出发,通盘考虑、区分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方面的需要,妥善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避免平均分配资金和“会哭的孩子吃奶多”,做到先维持后发展。
七、为什么官僚行为会导致公共支出膨胀?
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从制度角度解释了财政支出规模与官僚行为的关系。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作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地说是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的部门。
经济学家们经常假设个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最大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尼斯坎南认为,官僚竭力追求机构最大化,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力越大。
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水平。
官僚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
官僚机构通常以两种方式扩大其预算规模。
第一,官僚千方百计让政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
第二,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生产既定的产出量所必需的投入量(增加预算、附加福利、工作保障,减少工作负荷),这时的效率损失不是由于官僚服务的过度提供,而是由投入的滥用所致。
由于交易成本很高,拨款机构很难控制官僚行为。
八.亚当斯密认为,税收应当保持中立,不能因征税而改变财富分配的原有比例。
请联系实际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税收中性是西方税收学界所倡导的税收原则之一,指国家征税以不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平等对待一切纳税人为目标的税收制度。
其立论基础是确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充分效率。
倡导税收中性的目的是要避免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而让市场在不扭曲或不受干扰的条件下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
税收中性原则是以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反映了对市场竞争机制的一种信赖。
.税收中性原则是我国税制的主要方向。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用税收中性原则对经济发展和税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目前的税收法律制度中带有过多的干预意图,税收改革朝着中性方向发展是趋势。
.中性税收与非中性税收结合使用是必然。
无论是采用中性税收,还是采用非中性税收,二者的目标都是实现经济效率。
没有纯粹采用税收中性原则的国家,在贯彻税收中性原则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非中性税收来矫正市场缺陷,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
.选择中性税收还是非中性税收,要取决于所处的市场竞争条件。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征税应尽量选择那些超额负担小的税种,即中性税收。
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则应采用非中性税收来弥补和矫正市场缺陷。
因此,市场条件决定了政府征税时的政策选择,一味地追求税收中性原则而不顾现实的市场条件也是对税收效率原则的否定。
.税收中性原则还应有税收公平原则加以保证。
税收公平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的。
九、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和乡村形成两个相对分割的板块,两者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就是传统的农村与现代的城市并存的状态,这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形态。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名义差距达到:
。
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占人口总数的农民仅消费了约占全国的消费品。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
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的份额为,而第一产业劳动力仍占就业总人数的,农村大约有亿剩余劳动力。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
.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以及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现有的农村金融政策和土地征占用制度,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削弱了农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不足,欠账多。
.农民承担较多农村公共产品支出责任,负担较重。
(三)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措施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机制。
体现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按照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和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建立中央与地方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分工和问责机制。
目前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直接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也造成了城乡间公共服务职责和供给能力的差距。
应当依据公共产品公益性涉及的范围,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
在此基础上,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分配格局,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
.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
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必须强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很低,供给任务十分艰巨,再加上我国财政实力有限,仅仅依靠财政力量难以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公共品服务,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确保中央的资源能够有效地用于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防止内卷化现象。
十、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谈谈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大包大揽和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
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公共产品的质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日益重要。
为弥补市场失灵,就要求将市场机制与公共服务机制结合起来,使政府承担起由市场、企业和个人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从而使公共服务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器和调节器,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达到抑制消费或拉动需求的目的。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这是由我们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但是,从改革的要求和整个进程来看,这只能是一个过渡。
政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效率兼顾公平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主,极易导致政府变成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是一味的追求的增长,很容易忽视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造成经济社会不能协调发展,进而造成跛足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当前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贫富不均,两极化倾向严重,如果不能对之及时纠偏和调控,将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从政府结构、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而设计的,相对于传统计划体制中的政府体制,已经具有了体制转轨的色彩。
尤其是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法治性,将为未来重构政府与代议机关、司法机关的宪政关系留下余地。
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政府放权和权力下移,也将为重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宪政关系留下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经济学 考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