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要给娘家送什么.docx
- 文档编号:7335234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11KB
端午节要给娘家送什么.docx
《端午节要给娘家送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要给娘家送什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节要给娘家送什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端午节要给娘家送什么
篇一: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20XX年的端午节在6月2日,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年轻人一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其实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煮鸡蛋、赛龙舟、沐兰汤、带葫芦?
?
今天盘点端午节的15个习俗,看看你知道哪一个!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
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
“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
“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
“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
”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
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
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
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
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
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
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
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
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
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
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8、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陕北各地的农村,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
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据说游就百病不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讲究的,这天男不做农活,女不做针线,做了叫“扎百病”。
就是说把百病的根子扎下了,所以在天水农村,男人赶早备足牛羊饲料,女人忙备吃的和穿的,游百病的主要去处是集镇、寺庙。
不去那里心中如今年白过了一般空落一般酸楚,要去也不易,山村里人要翻山越岭,要走几十里山路。
平时忙地里忙家里,看小孩敬老人。
十六是“大赦”,地里不管,家里放下,小孩拖上,老人扶上,倾家外游,不图升官发财,图个吉利,大人小孩百病不生。
9、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
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
10、驱五毒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
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民谣说: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间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
端午节驱“五毒”,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病。
11、戴香包
香囊一般佩戴在胸前,可以驱虫辟邪,然而佩戴也是颇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小孩子喜欢戴飞禽走兽类的,诸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老人则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防病健身,也象征着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到白头等。
最有讲究的要数年轻人了,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姑娘多半都会亲自制作一枚别致的香囊,在节前送给心上人。
12、洗龙舟水
“洗龙舟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到江里、河里洗澡,因为这段时间的水大,正好又是划龙舟时期,老百姓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
13、拴扫把
有赶走“扫把星”,驱除厄运的意思。
14、挂艾叶和菖蒲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
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
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
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15、吃五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称“吃五黄”。
现在,雄黄酒因带有毒性而用黄酒代替。
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
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
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除了以上15种端午节习俗外,还有吃打糕、打午时水、吃煎堆等习俗,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
端午节的习俗都寄托着百姓的愿望,有一定养生的意义!
篇二:
民俗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
王敏09060124新闻一班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说是为纪念爱国的忠臣屈原在汨罗抱石沉江。
端午节吃粽子是各地的习俗,传说是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因此,“端午节”又称为“粽子节”。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我的家乡---湖南湘潭,在端午节这天的习俗。
首先,吃的方面,一般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而在我家乡湘潭的石鼓镇,除了粽子外还有包子和咸蛋,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这天回娘家一般都会带上几十个包子和咸蛋。
至于为什么会吃包子和咸蛋这点,无从考证,只知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
除此之外,喝酒的人还会在这天喝上点雄黄酒,说是可以解毒,辟邪。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
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
这就是端午节和雄黄酒的来历。
大家应该还记得《新白娘子传奇》里面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在端午节这天,许仙被别人利用让白娘子喝雄黄酒,喝完之后,已成人形的白娘子又变回了蟒蛇。
所以大家都相信雄黄酒可以辟邪。
其次是玩的方面。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翠翠就是在陪爷爷去看赛龙舟时遇上滩送的。
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赛龙舟是端午节这天湘潭必举行的活动之一。
每年的端午节,湘江河面上都会出现“百舸争流”的画面,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
但在我住的石鼓镇上却看不到这样的壮举,理由很简单,这里虽有绿水青山,但无大的河流,根本就没有举行赛龙舟的自然条件。
再就是装饰方面。
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在门上插上艾叶草。
艾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辟邪。
艾叶的这些功能都是一直存在的,但为什么只是在端午这天在门上插艾叶?
我个人认为,这可能跟端午节的另一个由来有关。
先秦时代五月是恶月,而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在这天,大家都有很多禁忌。
这是史书上可以解释的。
而传说中则认为五月五日是牛鬼蛇神妖魔鬼怪出来作恶的日子,所以在这天,大家要采取各种方法辟邪。
而艾叶正好有这个功能,所以大家就会在端午节这天把艾叶插在门上。
在农村里面,艾叶到处都是,所以不用愁找不到,但是在湘潭的城里面,在端午节这天,艾叶草要不就是天价,要不就是根本买不到。
另外是制药方面,在端午节这天,有小部分的人会把大蒜浸泡在自家酿的米酒里面。
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大蒜酒就可以用来涂蚊虫叮咬的地方,其实就是花露水的功效,但消除红肿和痛痒的速度比普通花露水见效快很多。
而且浸泡的时间越久越好。
至于为什么选择端午节这天,听说是端午节这天阳气最重。
这个原因也是听家人说的,无从考究。
其实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还是挺多的,但是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有些习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知道有这种形式,并不知道其来历。
如吃包子和咸蛋,制大蒜酒。
第二,有些习俗只是小部分地区的人会有这样的习俗,比如制大蒜酒这一习俗,可能出了这个村就没有了。
毕竟它是花露水的功效,而现在大家买花露水的钱还是有的。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年轻的这一代人考虑两个事情,一个是怎样将端午节习俗的来由搞清楚并继承下去;另外则是怎样将小范围内的习俗传播出去,并发扬光大。
搞清端午节的由来这件事,我觉得更多的可能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民俗文化小组,将本地区爱好研究端午节这些习俗由来的老先生组织起来。
引经据典,探究考察,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收集各种习俗的不同由来,然后系统的整理成资料,可以纳
入县志和镇志。
这样一方面搜集了前人的资料,另一方面又为后人的考察提供依据。
这些事情单纯靠有兴趣的人是无法完成的,想要形成有据可依的资料,必须靠政府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
传播端午节的习俗和习俗由来这件事,个人认为,老师可以在端午节放假前后,向学生传播一些端午节的知识。
为什么这样的任务要有老师来承担?
首先是考虑到农村的父母对于有些端午节习俗的由来并不是很清楚;其次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传播也算是群体性传播。
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一些小知识竞赛,也可以组织一些小型娱乐活动,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端午节的气氛,增加对端午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继承与发扬端午节习俗的作用。
关于小范围内的端午节习俗,如制大蒜酒,其实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物以稀为贵,现在很多人都想自己创业。
个人认为,像大蒜酒这样的东西其实可以发展成一种品牌。
制米酒,种大蒜,这些还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
这样可以解决农村很多的劳动力问题,而且他们都是这方面的行家,质量是绝对有保证的。
因为浸泡时间越久,效果越好,说不定还会像女儿红一样成为收藏品呢!
虽然市场上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花露水,已经能够满足大众需求,但是大蒜酒的见效比花露水快,而且自制的米酒和大蒜这两样东西都是算得上是天然的。
这跟现在大家所追求的“纯天然”理念不谋而合。
所以如果真的发展为产业,其实也还是有市场的。
这一些都是在自己头脑中漂浮的想法,可能具体实践起来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
不过在端午节这天,像“卖艾叶草”这样的事情是绝对零成本,毫无风险的商机。
在农村里面,艾叶草遍地都是,而在湘潭的城镇和市里面艾叶草在端午节这两天绝对是除了粽子以外,销量最好的端午节产品。
每家每户都会悬艾叶草在门上面,想想湘潭的城镇和市里面有多少户人家,就知道自己大概在这天可以赚多少钱。
如果自己想多赚点,而且自己可以放下面子去菜市场那些地方卖东西,可以自己去卖;如果自己不想去,随便从农村带一捆艾叶草转卖给那些地摊商贩,绝对也可以获得一笔不少的收入。
其实在发现、利用这些商机的时候,也是在宣传湘潭的端午节习俗。
如何让买这些产品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其实就是在想发扬光大我们的地方端午节习俗法子。
买的人越多,接受这种端午节风俗的人就越多,也就证明端午节的习俗推广越成功。
这样一方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地方财政。
端午祭,在20XX年已经由韩国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习俗,虽然国家增加其为法定假日,但是真的凭增加个节日就可以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吗?
如果各个地方还不采取更实际的行动来保护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恐怕以后端午节留在人们心中的就只有放假和吃粽子了!
篇三:
端午民俗知识
20XX-20XX学年度上期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
端午民俗知识
一、节日由来
制作人:
杨茗钦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纪念屈原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
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二、主要习俗
(1)各地区习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
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
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
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
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
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
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
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
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
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
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
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
敲锣打鼓,街游行。
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
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
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
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
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
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
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
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
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
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
?
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
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
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2)普遍习俗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
三、诗词歌赋
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
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端午节 娘家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