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读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7334299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02KB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docx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机智》读书笔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自行摸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机智》读书笔记,欢迎查看。
篇一: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书到用时方恨少,为给自己充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闲暇时间我走进了《教学机智》一书。
慢慢地我发觉它并不是像其他教育类书籍那样纯理论的枯燥,而是通过很多的事例和作者自己的很多深刻体会,把枯燥乏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又形象。
书里所讲一些教育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所见何其相似,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教学机智并非“遥不可及”。
此前,我对教学机智的理解是:
一位聪明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能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学是学不来的,那是天生的。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读完书才发现那只是我对教学机智一种狭隘的理解。
书中写到:
“教学机智表现为克制,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表现为‘润物细无声’,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表现为临场的天赋”。
“教育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防止伤害,将破碎的东西变成整体,使好的品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
我很羡慕那些教学很有水平的老师,总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是我所学不来的。
现在看来,他们身上那些突出之处,就是因为他们有十分睿智的教学机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很多随时出现的教学突发事件,化险为夷,化腐朽为神奇。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
因此,追求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的闪现已成为广大有理想、有个性的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追求。
做到教学机智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
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
“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反思=教师的成长”,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
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同科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实验操作失误?
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操作技能不过关?
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
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
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
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书写不规范或有误,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
是对这些要点的含义理解不深?
还是这些同学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动作行为实时监控能力差?
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4、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
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
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5、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6、积极参加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的开展教学。
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专业引领,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厚积薄发,教学机智才会随时出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机智藏身于书页里、教学中、沉思时……我渴望拥有那份美丽的智慧。
篇二: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这是作者为这“一门新型教育学的可能性”一节内容第一段总结的一段话。
显然这来自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无确定性”的观点。
至少我认为作者借鉴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论述。
无疑这是被我们多数教育者忽略的事实,我在多年以前也未能领悟到这一点。
也即,没有任何一门教育学或者教育学规律可以精确地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个学生实施教育行为时,结果会如我们预设般准确的发生了。
“意外”总在教育领域不断发生。
为什么会这样?
有的老师在想当然地做事情;有的老师学了一点技术,就开始依赖技术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有的老师回避困惑,采用“拖拉”的方式混日子……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一个个“固化”的教师。
其中还不乏名师专家。
唯一的区别在于招数多一点,或者练就的功夫深一些。
但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确定性。
推动我们前行的恰恰是抵抗“不确定性”的“天性”。
教育者研究教育学规律为了什么?
为了抵抗教育行为的“不确定性”。
教师为何要修炼自我,是为了增强教育实践的确定性,实质也是在抵抗内心的“不确定性”。
学生呢?
学生自出生开始,已然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同样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确定性”,抵抗“不确定性”。
婴儿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抵抗不确定命运的开始。
这几乎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
所不同的是,在寻求确定性的路上,孩子的不同境遇缓慢而复杂地“精雕细琢”出不同的个体。
总在成功中发展的,确定性更强,自信心、好胜心、稳定感都是抵抗“不确定性”的战利品。
总在挫折中发展的,不确定感更强,退缩、封闭自我、呆滞、麻木、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与挑战精神成为抵抗“不确定性”失败的恶果。
事实上,孩子成长的背景与内部景观的形成远比以上叙述复杂。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教育的实质之一是增强学生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
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外在的帮助得到加强?
我是非常疑惑的,因为抵抗的能力,来自主体。
教育者、教育行为、教育预设都是客体。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远非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
我们首要克服的便是修补或者替代家长们在过去那么多年与学生在互动中形成的那份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
想到这里,我仍然回到了心理咨询的技术层面,我们是否首要做的是评估学生已经发展或者形成的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
然后评估我们自身的能力呢?
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前,是否可以进一步评估呢?
……但是,这些所有的评估,是否都是为了抵抗我们教师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性”呢?
那么,我们的内心景观是怎样的呢?
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还是通过学生的发展证明自己?
或是自身本身就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抵抗自我的那份“不确定性”呢?
或者,这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结果。
这句话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我强调的是,我们是否应该随时反观自我,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适时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我们的初衷呢?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内在努力地探寻着“确定性”,然后,在两端之间不断徘徊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那么,我的这个“点”在哪里呢?
还是先从与敬爱的师兄师姐共读一本书开始吧。
篇三: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景、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
”
个人估计引号部分是作者引用的,不知道出自何处,却精辟地阐释了被一线教师忽略的教育学的另一问题——儿童的体验。
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学是一门比较尴尬的学科,正向作者在前面所说的“教育学从根本上讲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技术”。
所以,只要我们仔细分辨一线专家的言论,很容易发现,他们多数比较“强悍”:
遇到了什么问题,采取了什么方式,于是问题就解决了。
强调的是什么?
强的是教师自己的“育人功能”。
即使有考虑到学生感受的,也往往是衬托教师自己预料了“学生的感受”,而且相当精确。
再仔细分辨学院里的专家的言论,不过是教育大师们说过的直言碎片的重新组合,非常强调教育的规律性,常用词汇为“只要……(按照教育规律)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但是……(老师们不这么做)结果……(没有教育好)所以……(老师们要阅读,研究教育规律)”鲜有真正的自我感悟与实践能力。
特别是在双方对话的时候,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素养高的,自我反思,沉入一线(如钱理群);有的尚有对教育的浪漫情怀,努力对接,实践教育规律(如各位师兄师姐)。
我们应该有一条中间的灰色地带,交集处。
但以上都是在叙述谁呢?
还是在叙说我们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对接,如何拨乱反正。
孩子在哪里呢?
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
不能考虑到这一层,能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夜郎自大,有的竟然包装自我开始“布道”。
这让我想起了在《班主任》杂志在一期封面人物的文章中呈现的一个案例(大意如下):
有个初中生(男)上课两次要求上厕所,因为此人爱搞恶作剧,任课教师不准。
下课后,这位同学举着一个装着尿液的饮料瓶向教师反抗。
任课教师问班主任怎么办,班主任说:
“表扬他!
”任课教师询问理由。
班主任说,这个学生顾全大局,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给别人添麻烦,没有扩大事态。
然后班主任替科任老师向这位同学道了歉,说他“够意思”。
学生大受感动。
教师又指出“你不该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困难”。
然后教师在全班说了这件事,告诉同学此事“不要外传,否则这个男子汉将来娶不到媳妇了”。
然后任课教师与学生当众相互道歉,然后班主任又单独批评了这个学生。
学生虚心接受,后来有了进步。
能上《班主任》杂志封面的班主任无可非议,一定是优秀班主任。
她讲述的这个案例也相当的精彩。
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多少这名学生“对这一具体情境、关系、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
”着墨处皆是教师的“智慧”与“高超”的教育技巧。
所以,教育者理应思考如何与学生交流行动、感受,并时刻反思自我,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拨乱反正”,真正的接纳教育规律与教育的负责性。
教师与学生处在编织中,相互影响着。
若要我赞同某个人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的话,我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
我喜欢“相互”,这里的“制约”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含义,我们都需要看到“一体的两面”,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分为二”。
综述起来,一句话,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既要积极实践,也要遵从教育规律,同时承认教育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
我立誓要做一个“真教育”的教育者。
篇四:
《教学机智》读书笔记 做了老师并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似乎开始学会向其他人索求。
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似乎一直在向他人索要着什么。
向书本索要教学内容,向教参索要教学活动,向网络索要教学点子,向学生索要教学成绩。
很多情况下,觉得自己似乎开始模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觉得成功的教育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成功灌输到孩子们的头脑中,觉得一名成功的教师就是学生考试获得好成绩。
直到我遇到了《教学机智》,我才开始反思,我一直在向外界索取我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因素,我是不是应该回过头问一问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做一名好教师所应该拥有的特质?
如果没有,我该如何去自我培养?
如果有,我又该如和正确去运用呢?
在本书中,Max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即“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这洋洋洒洒一百五十多个字,仅仅只是一个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说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都有点泄气的感觉了。
怎么做一名好教师是这么难的一件事情啊!
那还不如做一名教书匠呢!
但细细的再读一遍这些要求,忽然又发现,这写因素似乎确实是一个也剔除不得的。
要做一名好教师确实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然后让它们更好的帮助我们成为一名良好的教师。
我把上述的基本素质分成三类。
及道德层面的素质,能力层面的素质和性格层面的素质。
道德层面
在上述提到的因素中,“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坚定的道德观”这些都是与我们本身的职业道德相关。
试问,一个没有职业使命感,不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成使命的教师,一个不喜欢孩子,对耗子没有责任感,在学生的道德感养成阶段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的教师,如何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正如杜威曾经说过:
教育者从长远来看发展一种指向于儿童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伴随着对儿童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及其教育学意义的不断反思,远比去获得一套外在的行为技能要重要得多,因为这些行为技能只能短期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但(仅此而已),不能使人成为一名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领路人。
”所以,相对于一直追求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道德层面上对于我们这份职业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能力层面
在能力层面,我觉得也是分两方面而讲,一方面当然就是技能方面。
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在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磨练,方能自如运用。
只有上课时给孩子们正确阐述的文章、观点方能拥有阐释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理论,方能拥有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
而能力的另个方面,例如“自我批评的开放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则更多的是对于我们心理方面的要求。
而如果本省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则更多地要求我们自己不断的自我要求,已达到这些“开放性,敏感性和果断性”。
性格层面
上面所提到的“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以及“幽默和朝气蓬勃”则都是属于性格层面的要求了。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我们对探求世界奥秘有了激情,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激情去探求世界的奥秘,只有我们乐观向上,我们的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才能乐观积极,只有我们朝气蓬勃,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只有我们拥有幽默,我们的学生才能愉快学习。
读了Max对教师的要求,我才真正开始审视我自己,我想,我是不是现在已经拥有了“自我批评的开放性”了呢?
不管如何,知错能改,为时未晚。
我想,我也能向着一名好教师前进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机智 教学 机智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