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329795
- 上传时间:2023-01-2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8.73KB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
1、客气邪风:
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2、本条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分类、和疾病的预防与早期治疗的措施。
3、病因:
内因:
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外因:
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
4、养慎:
内养正气,外慎风寒。
5、导引:
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问曰:
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8)
1、未至而至:
前面的 “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
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2、本条论述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的四种类型。
3、反常气候变化:
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至而太过-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
1、五邪中(zhὸng)人:
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
问曰:
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
此为有阳无阴,故曰厥阳。
(10)
1、本条论述厥阳独行的病机。
2、阴阳的关系: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阴阳失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
4、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
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
1、上工:
指医术高明的医生。
3、实脾:
调补脾脏。
4、四季脾旺:
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旺。
5、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提出有病防传的关键在于掌握疾病脏腑传变规律及虚实异治的法则。
问曰:
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
1、救:
即急先救治的意思。
2、下利清谷:
“清”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
3、清便自调:
“清”此指解大便正常。
4、本条论述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
1、本条论述痼疾加卒病的先后治则。
痉湿暍病脉证证治第二
1、三病概念
①痉病:
主症:
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
兼症:
外感,如恶寒,发热。
病因:
外感风寒。
病位:
病在筋脉。
②湿病:
主症:
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证。
病因病机:
由阳气不足,感受外湿,或兼夹风寒,侵袭肌表,流注关节而成。
病位:
肌肉、关节。
治则:
微发汗;利小便;顾护阳气。
③暍病:
主症:
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
病因病机:
伤于暑邪,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内经),暑为阳邪:
伤津,耗气、(每易兼寒,夹湿)。
病位:
太阳之表。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
1、主要鉴别点是在痉病症状基础上 :
在于太阳表实或太阳表虚。
2、症状与病机:
无汗、恶寒为刚痉 ;汗出、不恶寒为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柔痉)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桂枝芍药甘草(炙)生姜大枣(擘)
1、病机:
外感风邪,内伤津液
2、治法:
解肌祛邪,生津养筋
3、几(shū)几然:
此指患者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刚痉)
葛根汤方: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灸)生姜大枣(擘)
1、病机:
邪气内郁,阻滞筋脉,津液内伤
2、治法:
发汗祛邪,升津舒筋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4)
1、湿痹:
指湿邪流入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痹,闭也。
2、本条论述内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
3、病因病机:
感受外湿,流注关节筋脉;脾胃虚弱或外湿伤脾,形成内湿。
4、治法:
但利小便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
1、本条论述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桂枝甘草(炙)杏仁白术
1、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2、病因病机:
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痹阻阳气,阳气运行受阻。
寒+湿-在表
3、治法:
散寒除湿,微汗祛邪
4、方药: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
5、禁忌:
火攻大汗伤阳,风去湿存。
6、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烦疼,据方测证当有无汗症状。
7、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
原方白术用至四两,故重用白术(苍术)是应用本方的要点之一。
【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异同比较】
麻黄加术汤
麻杏薏甘汤
病机
寒湿在表
风湿在表,有化热倾向
主证
身烦疼较剧,重着不移,恶寒较重,无汗
疼势较轻,呈走串性,发热较著,朝轻暮重
治法
辛温解表,散寒祛湿
辛凉清宣,解表祛湿
药物
麻杏草(桂枝,白术)
麻杏草(薏苡仁)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2)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生姜大枣
1、本条论述风湿(表)气虚的证治。
2、病因病机:
素体表虚,风寒湿伤阳致虚。
复感风湿之邪
3、治法:
微汗――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6)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石膏(碎)甘草粳米人參
1、本条论述伤暑热盛的证治。
2、本条“身热而渴”即是突出的症状之一。
3、加入人参者,益气保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证治第三
论曰: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
1、百脉一宗:
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2、默默:
默,静也,寂也,谓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语。
3、百合病的病因病机:
“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情志不遂,郁而化火。
阴液受伤,心肺阴虚内热。
4、百合病证候表现:
①心肺阴虚,百脉受累的全身症状:
饮食、行为、语言和感觉失调现象。
(变幻无常)②心肺阴虚内热的表现:
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不变之证)
6、治疗百合病的基本原则:
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但不同原因及不同体质病人的百合病证候互有差别,因此治疗应因人而宜,“随证治之”。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生地黄汁
1、正治法的使用条件:
不经误治,病情如前条所述无变化者。
2、治法:
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3、以泉水煎取――下热气,利小便
4、药后反应:
大便当如漆。
(服地黄汁的正常反应)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2)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知母
1、本条论述百合病误汗后的救治法。
2、治法:
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3)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滑石代赭石
1、本条论述百合病误用攻下后的救治法。
2、治法:
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yè),甘草泻心汤主之。
(10)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1、声喝(yè夜):
说话声音嘶哑。
2、临床表现可分为两部分:
①一般临床症状:
状如伤寒:
初起有恶寒发热――湿热伤及营卫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内扰心神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湿热扰胃面目乍赤、乍黑、乍白―――非指颜色突变,乃指颜色深重――为气血失调,病气见于面
②特有临床表现:
咽喉:
糜烂+声喝二阴:
糜烂+咽干眼目:
目赤、目四眦黑(酿脓)
3、病机:
湿热虫毒所致
4、治法:
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5、由于该病是湿热化生虫毒腐蚀人体各部所致,故咽喉、前后二阴溃疡是其主要症状。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11)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1、上两条论述狐惑病前后二阴蚀烂的外治法。
2、辨治要领:
苦参汤和雄黄熏洗方虽分别是虫毒腐蚀前、后阴的外治方,但临床要配合甘草泻心汤内服。
内外合治,相得益彰,收效明显。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13)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当归
1、本条论述狐惑酿脓的证治。
2、治法:
清热利湿,行瘀排脓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
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为特点。
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
*历节:
主要表现为疼痛遍历关节,甚则肿胀变形。
发病除正气亏虚外,尚与感受风寒湿邪有密切关系。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中风与痹症鉴别】
病名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中风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为主)
半身不遂,口眼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痹症
风寒湿杂至,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
但臂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身体魁羸:
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2、本条论述风湿痹阻关节,渐次化热伤阴的风湿历节的证治。
3、①主证:
诸肢节疼痛――呈走串性,自觉关节发热。
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②兼证:
头眩短气――风湿上犯。
温温欲吐――湿阻中焦。
脚肿如脱――湿热下注。
③补充:
发热
4、病机:
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
5、治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6、辨证要点:
①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②本证病程日久,本虚标实,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散寒化湿与温阳扶正并用。
因此临床上应根据证候的复杂情况或扶正祛邪同用或寒温药物并投。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0)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蜜煎,出乌头)
1、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
2、主证: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
自觉关节畏冷,喜暖。
3、病机:
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
4、治则: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5、辨证要点:
①本证的辨证要点为关节疼痛剧烈,痛不可触,关节不可屈伸。
②乌头汤用治寒湿历节,故重用川乌,配以麻黄,温经散寒化湿止痛是其要点。
③注意药物配伍和煎煮方法以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是张仲景重要论治思想之一。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1、阴阳俱微:
此指病机,营卫气血皆不足。
2、论述血痹重证的证治。
3、病因:
内因: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寸口关上微-阳虚;
外因:
尺中小紧-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4、鉴别:
风痹-顽麻疼痛兼有;血痹-唯顽麻无疼痛;历节-唯疼痛无顽麻
5、治则:
补气行血,温阳行痹
6、注意: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不可针引阳气。
7、辨证要领:
血痹病,临床上以肢体局部麻木、脉涩为特点。
【血痹轻证与重证鉴别】
证型
血痹轻证
血痹重症
感邪深浅
较浅(脉寸口、关上小紧)
较深(脉尺中小紧)
正虚程度
较轻
较重
治疗方法
针刺引动阳气,祛除风邪
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助阳和营,益气祛风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3)
1、平人:
外形看似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经亏损。
2、本条论述虚劳病的脉象。
3、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余于外、不足于内的脉象。
真阴不足,虚阳外浮者,脉多大或浮大或芤;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为精气内损的脉象。
4、★强调脉象对于外形看似无病的虚劳早期具有诊断意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
小建中汤方: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1、论述了脾胃阴阳两虚虚劳里急的论治。
2、虚劳病的发展:
有阴虚生内热-阴损及阳;阳虚生外寒-阳损及阴等多种情况,且由于阴阳两虚而出现阴阳失序、寒热错杂之证。
3、★此寒热错杂之证出现,关键在中焦脾胃病久,气血并亏;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
4、治则:
甘温建中。
5、禁忌: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14)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5)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6)
1、风气:
泛指外界病邪,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侵袭人体,可引起多种疾病。
2、论述了虚劳风气百疾(兼夹外感)的证治。
3、发病机理:
虚劳诸不足-病久气虚阴阳不足-抗病力减弱—易兼挾风邪而引起多种疾病。
4、治法:
★此时若祛邪则伤正,补益气血则恋邪。
健脾益气,扶正祛邪。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7)
酸枣仁汤方:
酸枣仁川芎知母甘草茯苓
1、论述了肝阴不足的虚烦不寐的虚劳证治。
2、治法:
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3、与《伤寒论》中栀子豉汤之虚烦不得眠鉴别:
外感热病,误治虚其胸胃,余热留恋不去,故有胸脘痞塞,按之濡,心中懊恼,舌苔薄黄而腻之证。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蟄虫丸主之。
(18)
1、肌肤甲错:
皮肤粗糙如鱼鳞状。
2、本条论述虚劳干血的证治。
3、病因: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大逆/火逆?
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0)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1、虚热肺痿的证候特点:
上气、咽喉不利、咳吐浊唾
2、病机:
火逆上气
3、治法:
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5)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干姜(炮)
1、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
2、病因:
①虚热肺痿失治,久则阴损及阳;②素体阳虚,肺气衰弱,痿弱不振,不能摄纳和输布津液,故频吐涎沫。
3、治法:
温肺复气
4、虚热肺痿是肺痿病中最常见的证型,但虚热肺痿日久,阴虚及阳,最终可转化为虚寒肺痿。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6)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1、水鸡声:
形容喉间痰鸣声连绵不断,好像田鸡的叫声。
2、本条论述寒饮郁肺的咳嗽上气证治。
3、病因病机:
当为寒饮郁肺,肺气不宣,痰阻气道
4、治法:
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3)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1、本条论述饮热迫肺的肺胀证治。
2、病因病机:
素有饮邪内停加外感风热,水饮夹热邪上逆,导致肺气胀满。
3、治法:
宣肺泄热,化饮降逆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师曰: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1)
1、病因:
奔豚气病与惊恐密切相关。
“惊怖”:
指不良情志因素所致的精神症状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2)
奔豚汤方:
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专治奔豚气,可用陈香橼皮代替)
1、本条论述肝郁化热奔豚的证治。
2、病因病机:
惊恐、恼怒等精神刺激――肝郁气滞化火,循冲脉上逆。
3、治法:
清火平肝,降逆平冲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师曰: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1)
1、通过脉象论述胸痹心痛的病因和基本病机
2、太过不及:
脉象盛于正常的为太过,弱于正常的为不及。
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3、阳微阴弦: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3)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薤白白酒
1、论述胸痹典型证候及治法方药
2、病机:
阳虚邪闭,胸阳不宣
3、治法:
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4)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1、论述胸痹痰饮壅盛的证治。
2、病机:
痰饮壅盛而痹阻胸阳
3、治法:
宣痹通阳,降逆逐饮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7)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大附子
1、论述胸痹急性发作的救治。
2、病机:
阴寒凝聚不散,阳气痹阻不通
3、治法:
温阳通痹止痛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栝蒌实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
1、论述胸痹气结在胸虚实不同的证治
2、偏实者:
①病机:
阴寒之邪较重,停痰蓄饮为患
②治法:
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③方药:
枳实薤白桂枝汤。
偏虚者:
①病机:
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②治法:
补中助阳,振奋阳气
③方药:
人参汤。
5、★【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鉴别】
同:
①气结在胸②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异:
①病机:
A阴寒之邪偏盛,停痰蓄饮为患;B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②症状:
A兼腹满,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
B兼四肢不温,倦怠少气,大便溏,舌质淡,脉弱而迟
③治则:
A宣痹通阳,泄满降逆;B补中助阳,扶正固本
6、【栝蒌薤白三方鉴别】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主症
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胸痹,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
提要
胸痹典型证候
胸痹痰饮壅盛
胸痹气结在胸偏实
治则
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宣痹通阳、降逆逐饮
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方药
栝蒌、薤白、白酒
栝蒌、薤白、白酒、半夏
栝蒌、薤白、枳实、厚朴、桂枝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9)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乌头(炮)附子干姜赤石脂
1、心痛阴寒痼结的证治。
2、病机:
阴寒痼结,寒气攻冲。
3、治法:
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qū)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1)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3)
1、此两条论虚寒性腹满的病机、辨证和治则。
2、病机:
趺阳脉:
微—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弦—下焦肝寒或肾寒之气上逆中焦。
3、★辨证要点:
“趺阳脉微弦”和“腹满时减,复如故”两大要点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
1、论腹满虚实辨别和实证腹满的治法
2、治法:
下法。
温下―寒实证;寒下―里实热证。
【虚寒与实热性腹满的鉴别】
要点
虚寒证
实热证
主症
腹部胀满时减,复如故
腹部胀满无已时
舌诊
舌质淡,多齿痕,苔薄白
舌质红,苔黄厚
脉诊
脉细虚弦迟
脉滑数
腹诊
按之不痛,喜温喜按
按之痛,拒按
病机
脾胃虚寒,气机阻滞
实邪积滞肠胃,气机闭塞
治法
温中
寒下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9)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1、本条论述腹满里实兼表寒的证治。
2、治法:
行气除满,疏表散寒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2)
大柴胡汤方: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
1、论里实兼少阳证的心下满痛证治。
2、病机:
实邪郁滞于胆胃
3、病位:
心下,当为阳明胃脘并及少阳两胁之处
5、治法:
和解少阳并攻逐阳明,双解表里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1)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枳实大黄
1、论述里实腹满胀重于积的证治。
2、病机特点:
“胀重于积”。
“闭”为大便不通,失气亦不传-气机闭塞之明证。
3、治法:
行气除满,通便泻热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13)
1、本条论述腹满(实热证)积胀俱重的证治。
2、主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主证辩证细化:
“腹满”不减;按之痛;满痛在脐周
3、治法:
当须下之,寒下法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0)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1、论述中焦虚寒并水饮内停的腹满证治。
2、治法:
散寒降逆,温中止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4)
大建中汤方:
蜀椒干姜人参
1、论述虚寒性腹满痛的证治。
2、治法:
温阳建中,祛寒止痛
3、★大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腹痛之“痛、呕”及扶正养胃作用均较附子粳米汤强,因此寻找用药规律:
治疗虚寒性腹痛:
附子不如干姜;治疗虚寒性呕吐:
半夏不如蜀椒;温阳脾胃:
枣、草、米不如人参、饴糖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15)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附子细辛
1、论述寒实内结的腹满痛证治。
2、治法:
温下寒实
3、★后世温下剂的祖方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8)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生姜羊肉
1、论述血虚内寒的寒疝证治。
2、病因:
血虚气少,气虚生寒;素体血虚,外受寒邪
3、治法:
养血散寒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24)
瓜蒂散方:
瓜蔕赤小豆
1、论述宿食在上的证治。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7)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葱茎新绛
1、★肝着:
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匮要略 重点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