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三十九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320446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71.84KB
北京第三十九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x
《北京第三十九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第三十九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第三十九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北京第三十九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古诗文阅读
(甲)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
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
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
“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
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注释】①练:
白色丝绢。
②愀然(qiǎo):
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③束发:
年纪轻。
④政最:
政绩考核第一等。
⑤毛锥子:
毛笔的别称。
(1) 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
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________
③壮心日灰________
④是则真可哭也________
(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
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
(1)A.着;B.入;C.出
(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6)羊士谔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到杜鹃声,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也是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
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
(1)此题在结合语境“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分析的基础上,文言词语“出”、“入”、“着”填入文中空格处的顺序是:
A.着;B.入;C.出。
(2)本题注意“左迁(降职或远调)”的正确解释。
(3)这句话的意思是:
举酒同饮,意趣闲淡。
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结合文本内容,“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激荡;“雪山汹涌”则描画浪潮之澎湃。
(5)“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的意思是:
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
春光明媚。
这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6)《泛舟后溪》用拟人手法写鸟鸣之声,诗歌通过写鸟鸣的声音似乎在恳切地挽留过往的客人,从而突出了雨后后溪的静美清澈。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
袁中道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
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A.着;B.入;C.出
⑵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⑶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⑷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⑸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⑹羊士谔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到杜鹃声,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也是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
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对语句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想象的能力。
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在理解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
“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
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缣(jiān):
细绢。
②仅:
将近。
③令:
善,美好。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木兰诗》)
B. 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三峡》)
C. 吾谁与归云 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D. 则有去国怀乡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2)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请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说说【甲】文结尾段的作用。
(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
【答案】
(1)D
(2)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
(1)A.睛;打开。
B.或许;有时。
C.一道;聚集。
D.离开。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斯:
这,在这里指岳阳楼;则,就;有,产生……(的情感);去,离开;国,国都,指京城。
感极,感慨到了极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②日:
每天;食:
吃;岁:
每年;衣:
做衣服。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3)这句话的大意是:
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4) 【甲】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一段写览物而悲者。
第二段写览物而喜者。
尾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也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据此分析可知结尾段的作用是:
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5)【甲】表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乙】表现范仲淹轻财好施的品质,这其实是他忧乐观的具体行动,能为民着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受),(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②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
⑶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⑷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点明主旨);结构上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做铺垫。
⑸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用具体行动来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妙处。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文章主旨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加入自己的评论。
【附参考译文】
【乙】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尤其对待族人特别宽厚。
他富贵之后,在姑苏城郊外买了良田数千亩,当作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的贫穷的人,选出一个辈分高且贤能的人主管义庄的(资金)出纳。
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用一匹细绢做衣服,婚丧嫁娶,都给他们赡养的钱。
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
范仲淹死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
【注】①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河流。
②既:
尽,全部。
③济:
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
国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
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
同“擒”。
⑨二毛:
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
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又何间焉________
③门官歼焉________
④公伤股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且焉置土石
B. 小大之狱 古之为军也
C. 必以分人 不以阻隘也
D. 战于长勺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甲】文中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政治上取信于民,并在战争中抓住战机,因此在长勺之战中取胜。
C. 【乙】文中宋襄公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D. 【乙】文中泓水之战宋襄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答案】
(1)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
(2)D
(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①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②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5)C
【解析】【分析】
(1)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鄙”“间”“股”都属于古今异义词,注意不要以今释古。
(2)A.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哪里。
B.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把;凭借。
D.在。
(3)这句话的大意是:
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鼓:
击鼓进军。
作,振作。
再:
第二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②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鼓:
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成列:
排成战斗行列.。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5)ABD说法正确。
C.文中宋襄公的观点是: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故答案为:
⑴目光短浅;参与;被杀死;大腿
⑵D
⑶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⑷①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②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⑸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
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⑸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对比,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
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
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
三鼓归寝。
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
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
这五个人都是当时的伶人。
生,指男伶。
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
②呆白:
苍白。
③苍头:
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仆人。
④欱:
通“喝”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③上下一白________
④坐久清冽:
________
⑤举大觥敌寒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声为寒威所摄,咽涩不得出。
(3)(甲)(乙)两文都用了白描的写法。
(甲)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_______”,(乙)文中体现这种写法的语句是“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文都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消失;撑(船);全;凉;抗
(2)①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声音被寒气的威力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4)表达了作者不随流俗的高雅情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或深挚的隐逸之思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趣),寄托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注意拏:
通“桡”,撑(船)。
上下一白:
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2)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
更:
还。
为:
被。
(3)甲乙两文都主要运用白描的写法。
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文中: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朴素,清新淡雅,写出了雪山的奇景。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揣摩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抓住关键语句,联系写作背景及生平经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甲乙两文情景交融,通过文中对阔大、纯净的雪景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第三 十九 中学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练习 答案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