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高 培优讲义九年级全一册科学浙教版 讲义版.docx
- 文档编号:7319607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84
- 大小:1.86MB
走进重高 培优讲义九年级全一册科学浙教版 讲义版.docx
《走进重高 培优讲义九年级全一册科学浙教版 讲义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重高 培优讲义九年级全一册科学浙教版 讲义版.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重高培优讲义九年级全一册科学浙教版讲义版
基础巩固篇
第一讲探索酸的性质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酸碱性
1.测定物质酸碱性的方法有使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和pH试纸。
2.pH的范围:
0~14。
pH越小,溶液中H+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大,溶液中OH-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二、酸的性质
1.酸的概念:
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H+)的一类物质。
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硝酸等。
2.酸的共性:
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时都能电离出相同的氢离子,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H2↑。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金属氢氧化物(碱)→盐+水。
(5)酸+盐→新酸+新盐。
3.盐酸的特性
(1)物理性质:
盐酸是无色(工业盐酸由于混有Fe3+而呈黄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2)浓盐酸会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
所以浓盐酸要密封保存,若敞口放置会导致溶液质量减少,浓度下降。
(3)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稀盐酸。
4.硫酸的特性
(1)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无色、油状、黏稠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硫酸不易挥发。
(2)浓硫酸的特性
①吸水性:
可吸收气体中含有的水分。
(常用作不与它反应的气体的干燥剂,如CO2、CO、H2、O2、HCl、CH4、N2、SO2等,不可以用于干燥NH3、H2S等气体)
②脱水性:
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原子按2∶1的比例从该化合物中夺取出来,使之发生炭化现象。
③强氧化性:
浓硫酸的氧化性很强。
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
④稀释浓硫酸会放出大量的热。
注意该实验操作:
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
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危险!
)。
注意点:
浓硫酸的脱水性是指它能使木材、纸张、蔗糖等物质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被夺去,而使它们变黑、炭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而吸水性是将被干燥物质中现成的水吸收,因此是物理变化。
5.硝酸的特性
(1)物理性质:
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浓硝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硝酸小液滴而形成白雾。
(2)强氧化性:
与金属反应不产生H2;能强烈腐蚀衣服和皮肤,使用时要小心。
易考点
1.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2.酸的共性及其应用。
3.常见酸的特性及其应用。
例题精析
考点一酸碱性与酸碱度
例1、下列有关溶液的酸碱性或酸碱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意义完全相同
B.用紫色的石蕊指示剂可以测出某种溶液的酸碱度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酸碱度时所测得的pH偏小
D.广泛pH试纸无法测量酸碱度为7.40左右的血液pH
思路点拨:
溶液的酸碱性是一个定性的概念,只要用碱酸指示剂鉴别即可。
酸碱度属于定量的概念,需要用pH试纸或pH计来测量。
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酸碱度时,若溶液为酸性则会导致测得的pH偏大,若为碱性则会导致测得的pH偏小。
参考答案:
D
方法归纳:
理解溶液的酸碱性或酸碱度两个概念的区别,酸碱度属于定量概念,需要有具体的数字来说明。
易错误区:
酸碱指示剂只能测溶液的酸碱性,不能测定具体的pH;酸溶液稀释后酸度降低,pH增大;广泛pH试纸即普通pH试纸,只能测量到pH的整数位。
考点二酸的性质
(一)
例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无色溶液,两者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溶于水后还是无色溶液。
用盐酸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进行实验,下列证明盐酸过量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滴加石蕊试液,搅拌后溶液变蓝
B.另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后溶液颜色不变
C.加入蒸馏水,搅拌后溶液颜色不变
D.加入金属Cu片,产生气泡
思路点拨:
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无色溶液的,两者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溶于水还是无色溶液,为了了解反应进行的程度,需用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变红,在碱性溶液中变蓝。
盐酸能与镁、铝、锌、铁等金属反应,但不能与铜反应。
参考答案:
B
方法归纳:
了解酚酞和石蕊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了解盐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易错误区:
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不能记反了;并非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考点三酸的性质
(二)
例3、【乌鲁木齐】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图所示为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A.NaOH、CuSO4、Na2CO3
B.KOH、HNO3、K2CO3
C.Ba(OH)2、CuSO4、CuO
D.NaOH、HCl、Ba(NO3)2
思路点拨:
由酸的通性可知:
酸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碱等物质反应。
由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可知,B是由硫酸与其他物质反应制取的,且能与A、C反应,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
选项A的CuSO4、Na2CO3均属于盐,故选项不符合要求。
选项B中,KOH能与稀硫酸、稀硝酸发生中和反应,且稀硝酸能与K2CO3反应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而稀硫酸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且KOH、HNO3、K2CO3分别属于碱、酸、盐,故选项符合要求。
选项C中,Ba(OH)2能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能与CuSO4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但CuSO4不能与CuO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要求。
选项D中,NaOH能与稀硫酸、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但Ba(NO3)2不能与HCl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不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
B
方法归纳: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硫酸的特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采用代入验证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捷径。
易错误区:
未通过硫酸的特性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
探究提升
例、【百色】科学小组同学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想研究硝酸的性质,老师高兴地答应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探究实验。
【实验设计】
(1)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色。
(2)将Zn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H2。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试液变色后一会儿即褪去,Zn片投入稀HNO3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变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
(1)石蕊试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
(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
硝酸具有哪些特性?
【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
(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氮元素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如下表所示:
NH3
N2
NO
NO2
颜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红棕色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
不溶于水
不溶于水
可溶于水或硝酸
【猜想与分析】
(1)小明认为石蕊试夜变色后又褪色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
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
(2)大家一致认同了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其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看法:
①小丽认为A是NH3,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②小强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
NO遇氧变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思路点拨:
【实验设计】
(1)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会变红,稀硝酸溶液呈酸性所以石蕊试液会变红。
【猜想与分析】
(1)设计一个干净的试管进行对比试验,从而确定是否是杂质影响了溶液颜色的变化,其操作为:
取少量稀HNO3于干净的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或用干净的试管重复上述实验)。
(2)依据氮元素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知:
①氨气极易溶于水,且不易被氧化,所以该气体不可能是氨气;②由于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温下N2在空气中不能氧化成NO2;③依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氧化氮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氮,其化学方程式为:
2NO+O2=2NO2。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
(1)红【猜想与分析】
(1)取少量稀HNO3于干净的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实验现象(或用干净的试管重复上述实验)
(2)①NH3极易溶于水,且在常温下NH3不易被氧化成NO2②N2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常温下N2在空气中不能被氧化成NO2③2NO+O2=2NO2
方法归纳:
本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题的常见模式一般是由题干提供新信息,然后利用这些新信息以及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处理。
易错误区:
分析无色气体A时,容易忽略题干所给的信息;同时不会根据N2的化学性质来判断A气体是不是N2。
考点范围:
考查酸的特性,以及运用题干所给信息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专项训练
略
第二讲探索碱的性质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碱的性质
1.碱的概念:
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都是氢氧根离子(OH?
?
的化合物。
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等。
2.碱的共性:
由于碱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所以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1)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碱+酸→盐+水。
(3)碱+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4)碱(可溶)+盐(可溶)→新碱+新盐。
3.氢氧化钠(俗名:
烧碱、火碱或苛性钠)的特性
(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同时强烈放热,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叫潮解)。
(2)固体NaOH、碱石灰(固体NaOH与CaO的混合物)、生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均可作为干燥剂,常用作不与它们反应的气体的干燥剂,如H2、O2、N2、CO、CH4、NH3等气体,不可以用于干燥CO2、SO2、HCl等气体。
(3)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与有机物反应,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
氢氧化钠会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
硅酸钠是一种良好的玻璃黏合剂,故盛放NaOH溶液的瓶子要使用橡胶塞而不能用玻璃塞。
4.氢氧化钙(俗名:
熟石灰、消石灰)的特性
(1)物理性质:
白色粉末固体,微溶于水,它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2)Ca(OH)2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其腐蚀性弱于氢氧化钠。
(3)农业上常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
二、酸与碱的反应
1.酸与碱的反应又称为中和反应,产物是盐和水,该类型的反应一般都放热。
注意点:
酸与碱的反应(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酸与碱的反应的微观本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的过程。
酸和碱的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H++OHH2O。
易考点
1.碱的共性及其应用。
2.常见碱的特性及其应用。
3.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例题精析
考点一碱的概念
例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对碱的认识也是如此。
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碱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碱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A.只有氢、氧才是碱不可缺少的元素
B.有涩味的物质
C.一切碱中都含有金属元素
D.与酸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思路点拨:
碱的概念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可见氢和氧是碱不可缺少的元素。
所有的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都有涩味。
碱中的阳离子可以是金属阳离子,也可以是铵根离子。
与酸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即能与酸反应的物质,这类物质包括某些金属(如Zn、Fe等)、碱性氧化物(如CuO)、碱、盐(如Na2CO3等)。
参考答案:
A
方法归纳:
准确理解碱的概念。
碱类物质的特点是:
金属离子和氨根离子都可以作为其阳离子,而阴离子必须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
易错误区:
碱类物质不一定显碱性,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铜等难溶于水的碱不显碱性;显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的水溶液能显示较强的碱性,但碳酸钠属于盐。
考点二碱的性质及其知识应用
例2、向100g氯化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仅考虑沉淀为氢氧化铜。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整个反应中,氯离子个数减少
B.P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C.M点溶液比P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
D.沉淀完全时,m1的数值为80
思路点拨:
逐滴加入的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反应完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两步反应中氯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所以整个反应过程中,氯离子个数不变。
P点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反应完,但氯化铜还没有反应,此时溶质是氯化铜、氯化钠。
M点溶液比P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更多,这是因为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
选项D须通过计算后确定。
设生成沉淀的质量为9.8g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x。
CuCl2+2NaOHCu(OH)2↓+2NaCl
8098
x×10%9.8g
=
,解得x=80g。
所以m1=40g+80g=120g。
参考答案:
C
方法归纳:
本题首先须理解所加入的氢氧化钠与哪种物质先反应,并生成什么物质。
若氢氧化钠先与氯化铜反应,则所生成的氢氧化铜还是要与盐酸反应变回氯化铜的,所以一定是先与盐酸反应。
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分析相关选项。
易错误区:
判断P点的溶质时既要考虑未参加反应的物质,又要考虑反应产生的新物质;计算数据时要记得加上与盐酸反应掉的40g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考点三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例3、室温下,将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pH逐渐,b点表示的含义为。
(3)在m点时,溶质有,在n点时pH(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
思路点拨:
(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温度在逐渐升高,故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2)烧杯中原来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盐酸,所以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氢氧化钠逐渐减少,溶液的pH逐渐减小。
在b点时,溶液温度不再上升,故在b点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3)m点在a、b两点之间,此时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反应,所以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未反应完的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b点时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所以继续加入盐酸,溶液的pH会减小,故n点时溶液的pH小于7。
参考答案:
(1)放热
(2)减小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3)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小于
方法归纳:
本题考查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碱的pH大于7,酸的pH小于7。
应学会从图像中获取各个点所表示的有效信息并正确解题。
易错误区:
考虑m点时的溶质有哪些时,容易忽略未反应完的原有物质氢氧化钠。
考点四酸与碱反应的化学计算
例4、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稀硫酸,小丽为了测定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在烧杯中配制了16g10%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稀硫酸。
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
(2)当滴入10g稀硫酸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其中钠元素的质量为g。
(3)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图中信息,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思路点拨:
(1)图中a点对应pH正好为7,所以可判断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
(2)滴入10g稀硫酸时,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还有剩余,加上已反应部分产生了硫酸钠,所以此时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两种溶质。
计算钠元素质量时直接用氢氧化钠进行计算:
×16g×10%=0.92g。
(3)从图中信息可知,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加入的稀硫酸质量为20g,然后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求算。
参考答案:
(1)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2)氢氧化钠、硫酸钠0.92
(3)设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98
16g×10%20g×x
=
,解得x=9.8%。
方法归纳:
学会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当加入10g稀硫酸时并没有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即有剩余。
计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须注意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计算过程中直接设溶质质量分数为x,可使书写步骤更简洁。
易错误区:
当滴入10g稀硫酸时,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要考虑到两种溶质;求钠元素的质量时,不要被化学反应干扰,无论氢氧化钠是否与硫酸反应,钠元素的质量是不变的。
计算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时,要用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数据进行计算。
探究提升
例1、【威海】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出现了大量的白色粉末。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进行了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证明,这份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但不能确定是否完全变质。
请你从下列药品中选择合适的试剂,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药品:
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氯化钙溶液。
你的实验方案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实验中所依据的化学反应原理:
。
(2)如果给你一份未知浓度的稀硫酸,要求通过定量实验,测定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即样品中氢氧化钠的含量),请你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证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请你设计一个提纯该样品的实验方案,以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提纯样品应采用的试剂是。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路点拨:
(1)氢氧化钠因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可能部分变质,可能全部变质,也可能没有发生变质;可以通过验证是否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得出结论。
由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使用酚酞试液会影响对样品酸碱性的检验,因此首先使用足量氯化钙等物质,充分反应产生沉淀,既能验证碳酸钠又能除去碳酸钠对样品酸碱性的干扰,然后滴加酚酞试液检验溶液中是否仍含有氢氧化钠。
(2)可依据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样品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二氧化碳和碳酸钠的关系计算碳酸钠的质量,从而得到氢氧化钠的质量并计算其含量。
(3)从成分看该杂质中的碳酸根是真正的杂质,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试剂除去碳酸根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参考答案:
(1)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再向静置后的上述试管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若溶液没有变红,则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变质Na2CO3+CaCl2=CaCO3↓+2NaCl
(2)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2)称出烧杯和氢氧化钠样品的总质量
(3)用试管取出足量的稀硫酸,称出烧杯以及氢氧化钠样品和盛有稀硫酸试管的总质量
(4)将试管中的稀硫酸倒入盛有氢氧化钠样品的烧杯里,充分反应后称量其总质量,记录数据
(5)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氢氧化钠的含量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3)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
实验方案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将烧碱样品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
(2)向上述溶液中逐滴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
(3)然后将滤液蒸发至晶体析出
Ca(OH)2+Na2CO3=CaCO3↓+2NaOH
方法归纳:
本题考查氢氧化钠变质的检验、变质程度的测定及除杂问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解这类题目时,选择试剂很重要,要注意检验和除杂的异同。
在除去杂质的同时,原物质不能减少,但可以增多,且反应后不能生成新的杂质。
易错误区:
设计实验方案时,称量空烧杯的质量这一步骤易遗漏或顺序错误。
考点范围:
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例2、【贵阳】某小组同学利用盐酸和氢氧化钙,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甲同学向装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甲得出的结论为两种物质未发生反应。
乙同学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由色变为无色。
结论:
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大家认为乙同学的实验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中和反应,并对甲同学的实验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甲同学实验后的溶液中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
只有CaCl2;猜想二:
有CaCl2和Ca(OH)2;猜想三:
有CaCl2和HCl。
【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丙同学设计了方案1和方案2,并按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编号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实验操作(分别取少量甲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实验现象
对比标准比色卡:
pH<7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Cl
溶液中有CaCl2
【实验结论】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正确。
【实验评价】丙同学的实验操作和方案中有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是。
大家讨论后通过方案3即证明了猜想三正确,其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为
。
思路点拨:
根据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显红色以及氢氧化钙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解答。
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说明溶液中有Cl-进行解答。
根据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以及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解答。
参考答案:
红Ca(OH)2+2HCl=CaCl2+2H2O【实验评价】方案1中使用pH试纸的操作不对;方案2中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不能说明只有氯化钙先有气体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法归纳:
本题综合性较强,解题时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
易错误区:
方案1和方案2中的不足之处均为学生平时在实验操作和设计实验方案时易犯的错误,因此要引起重视。
考点范围: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酸碱度的测定。
专项训练
略
第三讲重要的盐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一、盐
1.盐的概念:
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2.盐的共性
(1)盐(可溶)+金属→新盐+新金属(金属不是钾、钙、钠)
(2)盐+酸→新盐+新酸(强酸制弱酸)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注意点:
部分不溶于水的盐只具有共性
(2)。
3.几种重要的盐
物质
俗称
物理性质
用途
氯化钠
食盐
白色粉末,水溶液有咸味,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1)作调味品,腌制咸菜
(2)消除积雪(长期过量使用融雪剂会破坏植被和道路,还会使土壤盐碱化)
(3)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4)制生理盐水
碳酸钠
纯碱、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工业等(Na2CO3与NaOH用途很相似,但是玻璃工业是个例外)
碳酸钙
石灰石、大理石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1)建筑材料、补钙剂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主要原料
碳酸氢钠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进重高 培优讲义 九年级全一册 科学 浙教版 讲义版 走进 讲义 九年级 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