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docx
- 文档编号:7315346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10.94KB
1论文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docx
《1论文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论文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论文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分布格局及优化
本科生毕业论文
(申请学士学位)
论文题目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研究
作者姓名魏俊
所学专业名称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晋秀龙
2012年月日
学生:
(签字)
学号:
论文答辩日期:
2012年月日
指导教师:
(签字)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1引言3
1.1选题背景与依据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3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5
2.1研究区域概况5
2.2研究方法5
3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格局分析7
3.1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分析7
3.1.1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南北差异7
3.1.2旅游区位因素影响下的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2
3.1.3安徽省乡村旅游点时间分布4
3.2乡村旅游点平均距离与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空间优化5
3.2.1乡村旅游点平均位移与各市人均GDP相关分析6
3.2.2乡村旅游点平均位移与各市人口总数相关分析7
3.2.3乡村旅游点平均位移与各市第三产业收入相关分析8
4安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9
4.1安徽省各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10
4.2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13
5.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优化15
5.1形成全省性的乡村旅游空间网络15
5.2构建区域性的乡村旅游空间体系15
5.3优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16
6.结论与讨论16
6.1主要结论16
6.2讨论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8
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研究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和趋势。
安徽是农业大省,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
论文运用了软件MapGIS进行绘图进而对安徽省乡村旅旅游点的空间分布进行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各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并以此分类进行乡村旅游各区域相关要素的水平分析,了解各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差距;最后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典型乡村旅游点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平均位移与社会经济发展要素之间分析,得出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
综上,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的分布呈现南多北少,各区域水平差异明显,整体处于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的形式单一,缺乏内涵和延伸。
最终提出点线面的立体格局优化,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深化,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推动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优化;安徽省
ResearchonprovinceruraltourismspatialpatternandOptimizationinAnHuiprovince
Abstract:
Ruraltourism,asanewformofthetourism,tourismindustryhasbecomeadevelopmentdirectionandtrend.Anhuiisagriculturalbigprovince,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hasberichlyendowedbynaturegeographicconditions.ThroughtotheAnhuiprovinceruraltourismspatialpatternandoptimizationoftheruraltourisminAnhuiProvince,revealsthespatialdistribution,and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economy,thereasonablelayoutofthefinalfortheruraltourismto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Basedonthespaceanalysis,clusteringanalysis,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methodtoanalysisresearch.ThefirstuseofMapGISdrawingandthentotheAnhuiprovinceruraltourismtourismspatialdistributionspatialanalysis;secondlybyusingthemethodofclusteranalysisofAnhuiprovincecountrysidetourismdevelopmentlevelclusteringanalysis,thatruraltourismdevelopmentlevel.Theclassificationofruraltourismregionalrelatedelementsofthelevelofanalysis,understandingofthe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levelbetweentheinternalcause.Finally,usingthe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method,throughthetypicalruraltourismandtheregionaleconomiccenteraveragedisplacementandthedevelopmentofthesocialeconomyfactoranalysis,that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thesocio-economicdevelopmentoftherelationship.Therefore,ruraltourisminAnhuiprovincepointsdistributionpresentedlessthaninthenorth,theregionalleveldifferenceisapparent,thewholeisintheprimarystage,theruraltourismintheformofasingle,lackofconnotationandextensionof.Finally,thethree-dimensionalpatternoptimization,fromthemacroleveltomicroleveltodeepen,thesublimationoftheruraltourismintheformandcontent,promotethedevelopmentofvillagetourisminAnhuiprovince.
Keywords:
Ruraltourism;spatialstructure;optimization;AnhuiProvince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依据
以往人们只注意农业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农业往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旅游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农业,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我国农业目前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并提高了农民素质,也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
安徽是农业发展和改革的先驱,为了更好促进三农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内容拓展之一。
论文的研究旨在对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为合理的优化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提供依据,从而推动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后至21世纪初这一时间段。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兴起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增加农民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有效手段。
NancyG.McGehee、KyungmiKim和GayleR.Jennings对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繁荣发展的原因作了总结:
环境压力,气候变化,农业贸易衰退,必需消费品的低收入弹性,对初级农产品的过分依赖以及政府对农产品补贴的取消等因素,是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2]。
在欧洲,政府为解决乡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农业衰退地区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
在美国,30个州已制定了针对乡村旅游的展政策。
在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旅游被认为是乡村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多元化的“发动机”(Hall和Jenkins)。
而在发展中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种政治意愿的衍生物,它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同时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农村地域上的旅游活动。
“农村特色、乡土风俗、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和独一无二的卖点。
Lane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而远不仅是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
RosaM.Herna′ndezMaestro等认为乡村旅游主要包括3个方面:
游客在农村地区发生的活动;激发游客旅游动机的因素是农村式的生活和田园风光;逗留的时间短,一般为周末[3]。
WTO欧洲专题研讨会认为乡村旅游包括绿色旅游或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探险旅游、外运动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因为乡村旅游涵盖范围广,且因地理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特色和发展方式,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认同田园风光(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良好。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旅游活动和理论研究上都出现了相当大的进步。
国内学者对它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定义,发展动因以及其自身特点和发展模式等等,极大的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深化。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
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何景明,李立华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即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同时肖佑兴认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
同时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市场需求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者的根本动机,具体表现在中国人身上就是“土地情结”和“家情结”。
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人与土地有着生命之源式的感情,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参加乡村旅游暂时逃离喧嚣的生活环境,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在乡村旅游兴起上,学者刁宗广归结为三个方面:
(1)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
(2)中国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3)人们追求旅游新体验带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4]。
在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思路上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集约化利用乡村旅游资源,采用生态化的开发模式,结合当地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来开发系列化旅游产品,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避开生态敏感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政府、企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需要以多种模式进行密切合作,是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保证。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
其中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
有世界双遗产的黄山、佛家胜地九华山、革命老区大别山,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等风光秀美的山水旅游资源;有明清古村落宏村和西递、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等著名历史文化村镇;有砀山梨园、长丰草莓园、大圩乡十里渔场等乡村田园风光,迪沟生态园、合肥大圩都市农业园等现代农业风貌;有当涂民歌、巢湖民歌、花鼓灯等民间音乐舞蹈。
安徽省乡村旅游充满了自然和历史的魅力。
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乡村旅游有较大的起色。
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但与四川、浙江等旅游大省还有很大差距。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以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以旅助农,借农强旅,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5]。
2.2研究方法
(1)空间分析法:
通过MapGIS软件对安徽行政区域进行矢量化处理,通过建立不同的图层和属性点、线,绘制成安徽省行政区域图图,再将乡村旅游点标注上去。
论文所统计的乡村旅游点均来自于安徽省旅游局官网和各市县的门户网站,数据可靠。
截止2009年底,全省先后授予35个县(市、区)农家乐示范点124家,评选出全省星级农家乐583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30家、四星级农家乐75家。
根据最新的各门户网站统计截止到2011年,五星级农家乐60,四星级91家,三星级的示范点达197。
为了更加准确的将乡村旅游点标注到图上,体现标准点的代表性和反应的真实性,将所有的四星级和五星级乡村农家乐和部分典型的三星级乡村农家乐标注到图上,从而更加客观真实的反应分布情况,为了更加准确的定位以上选取的农家乐点数,我们精确到乡镇和市一级的区。
通过MapGIS软件我们将河流以及重要的公路、铁路干线标注进去,再将所需标注的农家乐点也相应的标注进去,通过建立不同的图层,最后叠加,从而获得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分布图。
(2)相关分析法:
通过对乡村旅游点与各区域经济中心的平均位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相关性分析,通过SPASS来实现。
进而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与各社会发展重要要素的联系。
从而全面的探究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及优化研究。
相关系数的计算和检验:
对于两个要素X和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R为要素x与y之间的系数。
它表示两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其值介于[-1,1]区间。
R>0,表示正相关,即两要素之间同向相关;R<0表示负相关,即两要素异向相关。
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要素的关系越密切。
越接近于0表示两要素关系不密切。
(3)聚类分析法:
利用SPASS软件进行安徽省各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首先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对5项旅游发展水平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即对17个市进行聚类分析,每一个聚类对象有7个要素构成,假设为Xi,Xj,,…Xk。
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对5项旅游发展水平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即:
再采用欧式距离测度17个市之间的样本距离。
其中,xik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k个指标的观察值,xjk表示第j个样本的第k个指标的观察值,rij表示第i个样本与第j个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
rij越小,则第i个样本与第j个样本之间的性质就越接近。
性质接近的样本就可以划归为一类。
最后采用组平均法计算类间的距离,并对样本进行归类。
从而得到安徽各市旅游旅游发展水平的分类,从而为安徽省各市分类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要素分布提供划分依据,从而得到各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在聚类分析基础下,进行各区域的水平要素分析,主要通过对三个基本要素的统计,即在同一水平要素下进行对比,从而宏观上反映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
依据论文研究内容,构建了如下的技术流程: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乡村旅游点空间分析
MapGIS制图
结论
各区域乡村旅游要素分布
聚类分析
旅游点和社会经济要素联系
相关性分析
图2-1论文研究技术流程图
3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的空间格局分析
3.1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分析
3.1.1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南北差异
利用MapGIS软件对安徽省行政图进行矢量化处理,建立不同的图层,以及属性点和线。
再将我们所需标注的点,根据不同的等级,通过不同属性的点来表示。
从而绘制出安徽省乡村旅游农家乐分布图。
从安徽省农家乐旅游景点的分布图可以清晰看出安徽省乡村旅游的点的分布呈现南多北少,且农家乐点从级别上也呈现西北向东南方向等级递增的趋势分布。
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黄山市、安庆市、宣城市三市的农家乐无论是点的分布还是星级示范点的分布都高于其它市,同时通过统计三市的乡村农家乐点数占安徽省乡村旅游点总数的49.71%。
五星级、四星级所占安徽省五星级、四星级农家乐总数的比例高达43.04%。
而安徽省北部的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农家乐点数占安徽省乡村旅游点总数的3.16%。
五星级、四星级所占安徽省五星级、四星级农家乐总数的比例仅为0.66%。
反映了安徽省农家乐发展的南北差异明显,无论是从农家乐的开发挖掘到发展水平上,都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
同时从图中整体反映了安徽省农家乐发展水平呈现南部趋于成熟且完善,北部缺乏规划和开发。
安徽省中部地区属于过渡地带,处于经济的核心地区,随着城市化发展,乡村旅游资源将得到充分开发及乡村旅游水平将会极大的提高。
图3-1安徽省乡村旅游农家乐分布图
3.1.2旅游区位因素影响下的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
旅游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产业的客体,乡村旅游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分支,乡村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布局受多种区位因素的影响。
整个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如地质、地理、气候、土地资源、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经济发展计划等等,对旅游业布局都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空间格局布局主要三大因素有:
旅游资源、客源条件分析、交通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分析:
乡村旅游资源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发挖掘的资源,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某一地区开展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资源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从而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分布状况。
图3-2安徽省旅游景区分布图
图3-3安徽省农家乐分布与交通网图
安徽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图3-1和安徽省旅游景区图3-2。
可以看出来安徽省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是以自然景区为依托,通过已有的环境资源为主导的农家乐资源开发。
从安徽省旅游景区和农家乐的分布图对比来看,安徽省农家乐的资源开发是以追求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为主,辅之以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
这些成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主导。
从而安徽省南部乡村旅游点分布远远多于北部区域。
旅游客源条件分析:
乡村旅游是针对都市生活群体的旅游活动,旅游客源主要是来乡村旅游点周边的经济中心,即以周边大城市为主导的消费群体。
同时由于安徽省乡村旅游是以重要的旅游景区为依托,以旅游景区带动安徽乡村旅游发展为主导。
由于旅游客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景区旅游的群体。
从而在国际客源方面,除了南部地区的黄山市,因为其资源的国际知名度,能吸引一定数量的国际游客外,其余地区和北部地区差别不大。
在国内客源市场方面,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有很大差异。
首先是黄山由于其旅游资源的高品位,能吸引大尺度空间的国内游客,而北部地区尚没有能与黄山并驾齐驱的旅游地。
其次是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周边客源市场有很大区别,南部地区周边省市经济较发达,居民出游能力强,而且其旅游资源与安徽南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吸引着大量国内游客,而北部地区周边省市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居民出游能力不强,并且在乡村旅游资源方面产生替代性竞争,如相邻的河南省被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江苏徐州市是两汉文化的代表,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对安徽北部地区产生极强的屏蔽作用,限制其客源市场的开拓。
这些也成为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点数量南北分布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6]。
交通基础设施分析:
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提供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于旅游出行的选择,希望缩短旅游在出行的时间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旅游目的地观光上。
由图2-3可以看出,安徽省农家乐的分布,主要分布于主要交通干道两旁,同时等级相对较高的农家乐也基本上保持同样的态势。
从而交通设施对于安徽省农家乐的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安徽省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分布主要特点:
安徽省乡村旅游分布局类型,主要以景区依托型、都市依托型、交通枢纽型为代表。
皖南地区青山绿水,古迹众多,依托两山夹一湖及徽州民居,是景区依托型的分布格局代表;省会合肥和芜湖市周边等地依托经济圈的优势,兴办草莓节、桃花节、葡萄节等乡村旅游,是都市依托型的分布格局代表;合铜黄、合淮阜、沿江高速公路的沿途农户依托交通优势,兴办乡村农家乐,是交通枢纽型的分布格局代表。
此外,还存在一些历史文化型、农业观光型等的分布格局类型的乡村旅游。
散落与全省各地,发展较快,规模较大。
3.1.3安徽省乡村旅游点时间分布
图3-4安徽省乡村2009年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图
图3-5安徽省乡村2012年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图
2006年,安徽省创建了国内首个乡村旅游标准,2009年7月,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
安徽省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级的划分是自2009年起,开始走向标准化,规范化道路[7]。
通过图3-3和3-4,可以清晰看得出安徽省乡村旅游点自2009年至2012年,空间分布点更加密集,南部地区密集度高于北部;乡村旅游点数量上南部增速快,北部增速缓慢。
出现这样的特点,主要原因在于安徽省乡村旅游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的类型发生了更变。
主要是由是从景区依托型到都市依托型再到目前的历史文化,农业观光型。
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旅游扶贫,由黄山地区扩展到池州、宣城、合肥等地。
乡村旅游发展初期,充分利用了地区原有的旅游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以合肥和芜湖为首的城市周边也兴起了农家乐热潮,充分利用了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乡村旅游需求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乡村旅游的文化开发和区域特色开发上。
综上在时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上呈现了南多北少,南部密集,北部稀疏,有西南到东北发展的趋势格局。
3.2乡村旅游点平均距离与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空间优化
通过测算安徽省乡村旅游点距离各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平均位移,以乡村旅游点距离该地区经济中心的交通枢纽中心位移为依据,通过测算各个点的位移,最后采用平均法得到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安徽省 乡村 旅游 空间 分布 格局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