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与信息流.docx
- 文档编号:730391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71
- 大小:195.18KB
企业管理与信息流.docx
《企业管理与信息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与信息流.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管理与信息流
企业管理与信息流期末复习
第一章企业生产与信息流
第一节生产管理与信息流
1.生产管理
2.生产管理信息化
生产系统示意图
一生产管理
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
投入→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实现利润
产品:
定位、研发、设计、生产
讨论:
生产过程(工业/商业/服务/知识/娱乐)
相关知识:
生产:
是通过劳动,把资源转化为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的产品的过程。
生产过程:
企业生产包含基本生产、辅助生产、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服务等各种生产活动协调配合的运行过程。
核心是产品生产过程,即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直到成品制造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
生产能力:
企业在一定的技术生产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1年),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
比如:
设计能力、查定能力、计划能力。
设计能力是企业在设计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在正常条件下应达到的生产能力。
查定能力是指经过技术改造或革新,原有设计能力发生实际变化,进行重新调查和核定后的生产能力。
计划能力,又称现实能力,指在计划年度内,依据现有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以及年度内能够实现的技术组织措施而实际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
生产管理:
对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管理,包括对生产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目标是高效、低耗、灵活、准时地生产合格产品或提供满意服务。
生产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的选择和设计、生产设施的定点选择、生产设施布置和工作设计等。
生产系统的运行,是在现行的生产系统中,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用户的需求,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
生产过程组织:
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阶段、工序的合理安排,使之在空间上衔接,时间上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协调的产品生产系统。
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1)流水生产线
指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过程,顺序地、一件一件地通过各个工作地,并统一的生产速度和路线,完成工序作业的生产过程组织形式。
(2)成组技术、成组加工单元
成组技术是以工件的相似性和工件类型分布的稳定性、规律性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类、归并成组并进行制作,以提高加工的批量
成组加工单元,是使用成组技术,以“组”为对象,按照对象专业化布局的方式,在一个生产单元内配备不同类型的加工设备,完成一组或几组工件的全部工艺的生产组织。
生产计划:
(1)内容
1)做好编制生产计划的准备工作
A生产预测
B核定生产能力
2)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3)安排产品的生产进度
(2)层次
1)综合计划:
对企业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资源和需求之间平衡所做的概略性的设想,是根据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预测对企业未来产出内容、产出量、劳动率水平、库存物资等问题所做出的决策性描述。
2)主生产计划:
确定每一具体的最终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的生产数量。
3)物料需求计划:
制订原材料、零件、部件等的生产采购计划,保证主生产计划所规定的最终产品所需的全部物料以及其他资源的供应。
生产作业计划:
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
把生产计划中规定的月度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到各车间、工段、班组以及每个工作地和个人,规定他们在月、旬、周、日以及轮班和小时内的具体生产任务,并按日历顺序安排生产进度。
✧以上关于企业生产的概念,是对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内容的概略了解。
✧做企业是非常实在、具体的事情。
✧案例:
海尔的生产管理(日清日高等)
洋快餐与中餐企业的比较
二生产管理信息化
案例:
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生产管理系统
1、新型生产方式
生产自动化。
比如,在制造业中从单机的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准备(CA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在流程工业中从巡回检测、常规控制系统到集散控制系统(DCS);数控机床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单片机的运用等。
2、信息化生产管理模式
(1)MRP
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是一种企业管理软件,实现对企业的库存和生产的有效管理。
物料需求计划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它根据总生产进度计划中规定的最终产品的交货日期,编制所构成最终产品的装配件、部件、零件的生产进度计划、对外的采购计划、对内的生产计划。
它可以用来计算物料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降低库存量。
物料需求计划是以物料计划人员或存货管理人员为核心的物料需求计划体系,它的涵盖范围仅仅为物料管理这一块。
(2)MRPⅡ
MRPII即制造资源计划。
它的基础--MRP即物料需求计划的思想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已产生,只是到了60~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逐步走向应用。
70年代未,一些企业提出,希望MRP系统能同时反映财务信息,如,产品销售计划用金额来表示,说明销售收入;对物料以货币计价,以计算成本,方便订价;采购计划以金额来表示,以用以预算;库存以金额表示,以反映库存资金占用情况,此外,货币信息还必须符合企业长远经营目标,满足销售和利润要求,就是说,在系统的执行过程中,要反映出发生的成本,又把企业的经营规划和销售与生产规划作为系统的宏观层。
这样MRP进一步发展,将经营,财务与生产管理子系统相结合,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即MRPII。
由于MRPII将经营、财务与生产系统相结合,涵盖了进行生产制造活动的设备、物料、资金等多种资源,并且有模拟功能,因此,它不仅能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还能对整个企业计划的经济效益进行模拟,这对辅助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有重大意义。
现代的MRPII系统完善于20世纪80年代,一般分为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帐务、成本、资金)三大子系统。
生产控制子系统将按照预测的销售前景,并考虑销售单的实际情况来编制生产大纲;再按主生产计划的排程,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据此采购原材料等并安排部件生产,以期在制品、原材料及成品控制在最优水平上。
MRPII是主要运用于制造业企业的先进的管理思想与信息系统,是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而生产发展起来的,其管理模式适合于制造业企业的一般管理要求。
(3)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
运用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内外的所有信息汇集、整合为一个数据库并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与该数据库连接起来,方便各个单位查询、交流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进行合作。
ERP是对MRPⅡ的超越,从本质上看,ERP仍然是以MRPⅡ为核心,但在功能和技术上却超越了传统的MRPⅡ,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
第二节物流管理与信息流
企业流: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1.物流管理的知识
2.物流管理信息化
一、物流管理的知识
物流是指商品在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时间空间变化,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最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
分解、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仓储等)
物流管理科学的兴起:
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管理科学的新的重要分支。
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发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
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领域。
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创造“第三个利润源泉”。
物流管理从此从企业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
物流管理科学的诞生使得原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
背景:
在西方国家,引起现代物流管理科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以下几个直接的技术、经济和政策上的原因:
(1)由于产品越来越趋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的多样性和小批量化决定了配送的复杂化;
(2)制造业和营销业中JIT、快速响应、连续补货等技术的采用,引进了以时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服务,要求人们做到在库存、运输和生产、销售之间进行严格控制与协调,以使存货量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改变传统上依赖于安全库存的物流战略;
(3)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4)发达国家在运输领域广泛采取的“放松管制”政策,使运输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物流创新层出不穷。
物流管理的内容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②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
③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物流五要素:
是指评价物流体系的五个主要要素,它们是:
品质、数量、时间、地点和价格。
品质是指物流过程中,物料的品质保持不变;
数量是指符合经济性的数量要求和运输活动中往返运输载重尽可能满载等;
时间是指以合理费用及时送达为原则做到的快速;
地点是指选择合理的集运地及仓库,避免两次无效运输及多次转运;
价格是指在保证质量及满足时间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物流费用。
物流管理的目的:
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
物流管理的层次:
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3个层次。
物流管理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输送物资装备所发展出来的储运模式和技术,在战后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界。
当时的物流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产出来后,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经过配送中心把产品送达客户,并尽可能维持最低的库存量。
准确地说,这个阶段物流管理并未真正出现,有的只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库存管理。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人们发现利用跨职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非常有效。
比如运输部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总是想方设法降低其运输成本,但若其因此而将一笔必须加快的订单交付海运而不是空运,这虽然省下了运费,却失去了客户,导致整体的失利。
所以传统的垂直职能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横向的物流管理却可以综合管理每一个流程上的不同职能,以取得整体最优化的协同作用。
在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的范围扩展到除运输外的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计划、存货管理、配送与客户服务等,以系统化管理企业的运作,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其需求预测、原材料采购和运输环节通常叫做进向物流,原材料在工厂内部工序间的流通环节叫做生产物流,而配送与客户服务环节叫做出向物流。
物流管理的关键则是系统管理从原材料、在制品到成品的整个流程,以保证在最低的存货条件下,物料畅通的买进、运入、加工、运出并交付到客户手中。
20世纪90年代,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化。
各大生产企业纷纷外包零部件生产,把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转移到人工最廉价的国家去生产。
以美国的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车厂为例,一辆车上的几千个零部件可能产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几百个不同的供应商。
这样一种生产模式给物流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如何在维持最低库存量的前提下,保证所有零部件能够按时、按质、按量,以最低的成本供应给装配厂,并将成品车运送到每一个分销商。
这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企业的管理范围,它要求与各级供应商、分销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信息,精确配合,集成跨企业供应链上的关键商业流程,才能保证整个流程的畅通。
只有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能达到同一供应链上企业间协同作用的最大化。
市场竞争已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到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二、物流管理信息化
现代物流成为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综合性研究应用领域。
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
现代物流通常被认为是由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诸环节构成。
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技术,使各个环节共享总体信息,把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
物流管理高度依赖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处理。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物流系统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处理事务、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支持处理系统。
条形码技术、EDI、卫星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广泛采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水平和物流过程的透明度。
物流管理信息化案例:
(1)海尔(生产企业)
(2)苏宁(流通企业)
第三节质量管理与信息流
1.质量管理的知识
2.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质量管理的知识
2、质量管理的知识
质量:
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产品质量:
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性,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工作质量:
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作对于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
质量管理:
指导和控制某组织与质量有关的彼此协调的活动。
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只限于质量的检验,主要起把关作用。
管理特点:
有人专职制定标准,有人负责生产制造,有人专职进行检验。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管理特点:
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
在生产工序中开展工序质量控制,
预防产生不合格并检验产品质量。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工程师费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强调运用系统的管理,全面而综合地研究质量产生的全过程,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企业全员参与。
全面质量管理:
(1)概念
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特点
全部门管理;
全人员管理;
全过程管理;
全方法管理。
PDCA循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
P:
计划阶段。
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了解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企业的质量政策、目标、计划,并制定出达到目标的对策,包括对策方法、进度要求、负责部门和人员。
D:
执行阶段。
按照预定计划
与措施,各部门和有关人员分头
实施。
C:
检查阶段。
在执行过程中
或执行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预计计划的效果。
A:
处理阶段。
根据检查结果总结,分类处理:
把成功的经验肯定下来,形成标准;对于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整理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对于没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个PDCA循环。
ISO9000标准的意义与构成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制订,后经不断修改完善而成的系列标准。
现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此标准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
我国等同采用ISO9000族标准的国家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
该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承认的中文标准。
ISO9000族标准并不是产品的技术标准,而是针对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人员和技术能力、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文件、内部监督机制等一系列体现企业保证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管理措施的标准。
具体地讲,ISO9000族标准就是在四个方面规范质量管理:
1、机构:
标准明确规定了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必须建立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2、程序:
企业组织产品生产必须制定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质量手册、质量体系操作检查程序,并使之文件化、档案化。
3、过程:
质量控制是对生产的全部过程加以控制,是面的控制,不是点的控制。
从根据市场调研确定产品、设计产品、采购原料,到生产检验、包装、储运,其全过程按程序要求控制质量。
并要求过程具有标识性、监督性、可追溯性。
4、总结:
不断地总结、评价质量体系,不断地改进质量体系,使质量管理呈螺旋式上升。
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大的标准家族,标准数量较多,而且还在发展之中。
我们把它分为术语标准、主体标准和支持性标准3大类。
一、术语标准 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
ISO8402-1994包括67年术语,共分为4大类:
基本术语(13个)、与质量有关的术语(16个)、与工具和方法有关的术语(19个)等。
该标准可用于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使用,以及国际标准的相互交流和理解。
二、主体标准
主体标准分为3大类,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指南性标准,质量保证模式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质量体系具体要素,用于供方在最终检验和试验阶段保证符合规定要求。
三、支持性标准
1.ISO/DIS10005-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质量计划指南》。
质量计划是指针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规定专门的质量措施、资源和活动的顺序的文件。
本标准为供方和顾客在制订、评审、认可和修订质量计划提供指南。
2.ISO/CD10006-199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项目管理的质量管理指南》。
项目是指满足以下5个条件的事物:
授权于一个人负责;规定一个具体的目标;由一个团组完成;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前结束;
结束后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文件资料。
该标准为组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指南。
3.ISO/DIS10007-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7部分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技术状态是指技术文件中规定的,并在产品中达到的功能特性与物理特性。
该标准适应于为支持产品从方案、设计、研制、生产、采购、安装、使用和维护到处置的所有工程项目。
标准要求根据工程的项目规模、复杂程度和工作性质的不同。
对技术状态管理的应用进行剪裁,以适应具体工程项目的要求。
4.ISO/WD10008-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质量管理原理及其应用指南》。
本标准提供对质量管理原理的解释,以及持续实施该标准可获得的结果。
5.ISO10011-1-1993《质量体系审核指南审核》。
质量审核是实现组织的一个重要手段。
6.ISO10011-2-1993《质量体系审核指南质量体系审核员的评定准则》。
该标准提供了判定审核员候选人是否符合准则及持续符合准则的方法,同时适用于按照ISO10011-1选择从事质量量体系审核的审核员。
7.ISO10011-3-1993《质量体系审核指南审核工作的管理》。
适用于在按照ISO10011-1进行审核时,确定和保持审核工作的管理职能。
8.ISO10012-1-1993《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
标准规定了供方测量设备确认体系的主要要素。
标准主要涉及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的建立、保持、监督及其特点。
标准适用于:
——测试实验室,包括提供校准服务的实验室,含按照ISO/IEC25号指南建立质量体系的实验室;
——在质量体系中规定要用测量结果来证实其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的供方。
——需要用测量结果来证实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的其他组织。
9.ISO/DIS10012-2-1994《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测量过程控制》。
该标准包括质量保证要求,明确提出供方可以使用的测量过程控制体系的特点,适用于那些为了证明符合规范要求而进行的测量过程,以及可能影响测量结果但在ISO10010-1中没有包括的因素。
10.ISO/DIS10013-1993《质量手册编写指南》。
质量手册是指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
该标准提供了质量手册的编制和控制指南,可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要对标准的内容加以剪裁。
本标准还可用于编制ISO9000族以外在有关质量体系标准的质量手册。
11.ISO/CD10014-1993《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果指南》。
该指南的目的是使人们理解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来提高组织的业绩,扩展了降低成本概念。
该指南适用于所有“盈利的”和“非盈利的”提供产品的组织,对负责确定和实现客观要求的人员提供指南。
12.ISO/CD10015-1994《教育和培训指南》。
ISO9000族标准规定供方应制定并保持书面的培训程序,该标准对供方进行的质量教育和培训提供指南。
13.ISO/WD10016-1994《检验和试验记录》。
ISO9000族标准要求供方建立并保持表明产品已经检验和/或试验的记录,该标准对供方的检验和试验记录提供指南。
上面介绍了ISO9000族标准的3大部分,其中主体标准的质量保证这两类标准是ISO9000族标准的核心,所有其他标准都是因各种需要围绕这两类标准而编写的。
二、质量管理信息化
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的质量管理。
第二章企业营销与信息流
第一节营销策略与信息流
1.营销管理知识
2.营销管理信息化
一、营销管理知识:
市场细分:
按照消费者欲望与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的过程。
目标市场:
企业决定要进入的细分市场,或打算满足的具有某一需求的顾客群体。
市场定位:
企业根据目标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情况,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求得顾客认同。
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为满足市场营销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策略和手段,组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
经典营销策略:
4Ps(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6Ps:
+公共关系组合、政治力量组合
4Cs:
顾客需求与愿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方便消费者、与消费者的沟通
8P&8C组合要素:
即产品-顾客(product-customer’sneed)、价格-成本(price-cost)、渠道-便利(place-convenience)、促销-沟通(promotion-communication)、人员-满意(people-contentment)、过程-连贯(process-consistency)、有形展示-可信度(physicalevidence-credibility)和合作-协同(partnership-coordination)
二、营销管理信息化
1、营销信息
(1)内部报告
也就是内部会计系统,是企业营销管理者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信息系统。
主要功能是向营销管理人员及时提供有关订货数量、销售额、产品成本、存货水平、现金余额、应收帐款、应付帐款等各种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
(2)营销情报
是市场营销管理人员用以获得日常的有关企业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恰当信息的一整套程序和来源。
任务是利用各种方法收集、侦察和提供企业营销环境最新发展的信息。
(3)营销调研
系统客观地识别、收集、分析和传递有关市场营销活动各方面的信息,提出与企业所面临的特定的营销问题有关的研究报告,以帮助营销管理者制定有效的营销决策。
(4)营销分析
通过对复杂现象的统一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帮助营销管理人员分析复杂的市场营销问题,做出最佳的市场营销决策。
2、营销信息化
(1)进销存软件
(2)电子商务
(3)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管理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