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docx
- 文档编号:7301315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46KB
汉语文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docx
《汉语文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文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文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
汉语文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评报告
4.1
学科支撑
1
我校相关学科的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汉语文化学院所在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排名全国第二,与汉语教学与研究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都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龙头专业,也是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学科。
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院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本学科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2003年初,我院被评为首批“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2008年,成为首批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新师资培养基地”。
此后,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相关机构评估,学院的“汉语言专业”在全国同行中一直位居前列。
3
教学科研成果
自2014年9月以来,我院教师共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66篇,其中CSSCI10篇,CSSCI集刊4篇,SCI2篇,出版专著13部,出版各类教材15部(套),其他著作5部,工具书1部。
无论是文章还是著作,都具有较高水平,在汉语教学领域与跨文化研究领域居于前列。
表8举办学术会议情况
教学改革与成果推广
4.2
2013年至今,我院共获批12项教改项目,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通过这些教改项目,我院教师的教学对象从留学生扩大到了全校,研究内容也进一步与更多的学科相结合,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加丰富。
此外,我院还建设了3门慕课(其中1门为本科课程),若干微课,还将一些新兴的教学APP与微信等社交平台密切配合并逐渐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汉语教学开始步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将逐步应用到汉语教学中。
我院在汉语教学领域的领先地位是众多优秀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其中在汉语教学界富有声望的专家学者不但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而且不断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致力于带动国内外同行与后辈的专业发展。
3年来,我院教师出国讲学11人次,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扩大了汉语文化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我院本科专业的建设经验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对其他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的建立和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院教师多次在国内其他院校开展的学术讲座,介绍推广教研经验。
比如,我院朱瑞平教授应安阳师范学院之特邀,参考我院的培养经验,帮助其成功建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在带动地方院校成长与发展方面为其他院校树立了榜样。
4.3
教学设施
1
专业图书资料库建设
图书文献是开展科研的物质基础。
针对留学生教育教学的特点,为了给全院教师、研究生和留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基础,我院建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收藏中文图书11860册,订阅现刊27种,同时为留学生开展图书采购、发放业务,集图书收藏、保存、查阅、流通等功能于一体,为我院师生开展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在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汉语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也迫在眉睫。
为了将最新的教育技术的成果应用到汉语教学领域,让汉语教学搭上信息化的快车,进而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开发新型教学方法,我院一方面与学校信息门户对接,斥巨资打造适应我院实际情况的“智慧汉院系统”,另一方面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改善教学手段。
2015年我院采购了“唐风智慧教学平台”,开始尝试网络化、数字化汉语教学;2017年,我院与孔子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合作,通过网络平台远程培训全国多地的国际汉语师资。
3
实验室建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认知与学习实验室”是汉语文化学院于2002年承建的北师大校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有20平米(分为三个小实验间),配有两台台式电脑、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及“e-Prime”“DMDX”等行为实验软件,能进行词汇决定、启动、命名、自定步调句子阅读等行为实验。
课程资源
4.4
1
课程大纲的制定与执行
从2011年秋季开始,汉语文化学院的本科培养与学校本科工作全面接轨,在“汉语言专业”下分设“汉语教育”“经贸汉语”和“汉语与中国文化”三个方向,并制定了教学大纲。
《汉语文化学院汉语言课程大纲》是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师校发[2014]24号)和《关于开展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通知》(师教通[2014]97号),结合本院本科留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于2015年开始正式执行。
为了保证大纲的实施,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细分专业方向。
第二、科学合理地优化课程设置。
第三、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第四、采用团队教学模式。
2
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6大模块:
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等,共计14门,38学分,学生需要修读36学分。
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3个模块中的10门课程是我院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的基础课程,同时也作为学校平台上的通识教育课程向全校本科留学生开放,成为完善学校国际学生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由四个部分组成: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自由选修、实践与创新,共58门,163学分,学生需要修读100学分。
3
修读要求
在所有课程中,学生应该修读的总学分为136学分,其中各类课程最低学分为通识教育课程36学分,学科基础课程6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2学分,自由选修课程10学分,实践与创新8学分。
各类课程中多选的学分不能冲抵其他学分。
4.5
教材建设与管理
1
选用教材的基本原则
教材的选用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选择适合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材;教材选用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言和知识基础,要使教材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教材选用还应注重教材的质量,建议各课程使用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立项教材、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建设立项教材等,并要求教师尽量选用近期(三年内)出版的新教材。
2
对所选用教材的基本要求
⑴思想观点正确,内容客观,无政治性和政策性错误,无文化、种族偏见。
⑵符合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⑶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所涉及到的知识与理论条理清晰,能反映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内容安排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与理论水平。
⑷教材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明确,科学合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⑸教材语言标准,表达准确,设计合理、印刷、装帧质量完好,价格合理。
3
教材选用程序
⑴教材的选用由任课教师、课程小组提出,各教研团队讨论通过后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学院资料室统一购买。
审核过程中注重教材质量,注重其思想观点是否正确,不允许使用有政治性和政策性错误的教材。
⑵教材选用以原有教材目录为基础,每年5月上旬和11月上旬,在申报本科课程的同时进行教材选用工作。
由任课教师或课程小组确认教材目录中的教材或提出换用教材申请,期末之前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完毕,资料室按审核后的教材目录统一订购教材。
学生选课后在资料室购买或领取教材。
⑶教材一经选定、购入,必须按计划使用,不得因更换任课教师等原因而拒用,换用其他教材必须经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重新审核。
5.培养过程
学院在遵循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过程整体优化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型教学体系。
5.1
课堂教学
1
课堂教学内容
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我们的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旨在提升学生汉语水平的教学内容。
包括汉语本体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培养等课程内容。
旨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内容。
包括汉语教学、商务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等课程内容。
2
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注重二语教学规律,搭建多维教学平台
打造示范教学课程,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3
课堂教学考核
为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情况,学院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包括笔试、口试、论文撰写、活动设计、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实行分阶段考评,并结合平时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5.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学院高度重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
按照学院“两个层面、一个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的要求,学院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持续投入,逐步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
近些年来,依托实践基地建设的助力,学院得以逐步完善实习教学制度,加强资源配置,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多措并举,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并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了发挥好实践教学的作用,学院在制度上做出具体规定,即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三类实践教学:
语言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并鼓励参加第二课堂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
6.质量保障
在本科教学质量把控方面,学院从提升意识、完善制度、加强执行三方面入手,使学院上下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是立院之本。
学院为此不断完善分层管理机制,制定各种相关政策,对课程和教学进行规范管理和服务,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和稳步提高。
6.1
质量监控
1
质量保障制度
设立教学决策和管理机构
设立本科教学督导小组和课程建设小组
建立了分课程类型的教研团队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
质量监控内容
为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精细化、数据化,学院对课程材料进行审核、检查,并建立了课程档案,从而可以结合听课记录、听课反馈以及学生评估、反馈,多维度地监控教学质量,更为系统科学地对课程和教学进行评价。
质量监控信息反馈与利用
6.2
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激励制度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学院把课程材料的检查结果、督导听课记录和评价、学生评价三方面结合起来作为课程最终评价和教师教学业绩奖励的基础,每年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评估奖励线,对在评估奖励线之上的课程在年终通过业绩津贴的形式予以奖励,对评估分数过低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改进和解决办法。
对一些确在课程设置或教学上存在较大问题的课程进行了清理。
6.3
质量改进
图4学校教学督导团评价课程统计情况
1
存在的问题
我院汉语言专业招收的均是国际学生,目前整体生源质量虽然在逐年提高,也不乏优秀的学生,但一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态度仍存在欠缺,学习习惯、方式和中国学生也存在明显差异,这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培养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做出更多的探索实践,使之更切合教学实际。
2
改进的途径
1.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和进修项目
拨付专门经费用于教师进修和研讨,包括出国交换和访问,以提升教师汉语教学能力与跨文化教学的适应能力。
2.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活动
保证每学期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进行课程试讲、教学方法交流等活动,不断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
3.进一步完善各级听课制度
听课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和课程负责人听课外,鼓励教师互相听课、跨年级、课程听课。
每个学期选择一到两门课程作为示范课,鼓励全体教师听课学习,同时定期组织观摩课,并就此进行教学研讨,取长补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进一步完善教师奖励制度
除了按照学校分配改革方案落实教学津贴外,学院对开设新课程、超教学工作量、优秀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奖获得者给予一定奖励。
5.提高学生参评率
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及学生素质问题,学院本科留学生对学校本科课程评价系统不熟悉不了解,学生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不高。
学院将采取鼓励动员与促评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对促进师生交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 文化 学院 本科 教学工作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