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觅食》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729676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9KB
最新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觅食》教学设计.docx
《最新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觅食》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觅食》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觅食》教学设计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动物觅食》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动物的生活
第二课动物觅食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4.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材分析:
《动物觅食》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过人体的五官及其相互作用,本节课将概念拓展至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是学习的进一步深入。
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觅食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猜想动物发现食物的方法。
接着以猫为研究对象,探究、搜集猫发现食物的途径,进而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猫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发现食物的结论。
最后,教材通过一个关于“动物怎样捕食”的阅读,将学生对动物觅食的研究拓展至课外,启发学生的继续研究。
学生分析:
学生对小动物普遍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对常见动物的觅食方式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认知,也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少,但都是一些零碎的信息,缺乏归纳和总结,即没有形成上位的有结构的科学概念,尚需教师在本节课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概念。
二、学习目标:
1.通过猫发现食物的实验,总结出猫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2.观察、比较不同种动物发现食物的方式,总结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怎样捕食产生兴趣,并继续进行研究。
三、学习重点:
观察、比较不同种动物发现食物的方式,总结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四、学习难点:
通过猫发现食物的实验,总结出猫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五、教学准备:
教材、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猫、鱼盆、保鲜膜。
六、学习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观察
组织学生观察刺猬、鸡、海豚、猫、蝙蝠、大象的觅食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动物们是利用哪些感官发现食物的?
观察图片中的动物,结合已有认知,思考图片中动物的觅食方式。
引发学生对动物觅食行为的兴趣与思考。
二、猜想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对图中动物觅食方式的猜想。
班级交流讨论,就觅食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同时为后面的归纳总结做铺垫。
三、搜集证据
挑选一种动物(猫)组织学生制订计划,探究猫发现食物的方法。
根据计划,逐个通过实验搜集证据。
1.用保鲜膜把小鱼密封在鱼缸里,组织学生观察猫会不会去抓。
2.把小鱼放在猫看不到的高处,组织学生观察猫能不能闻着气味去寻找。
3.洞内的老鼠有了动静,猫会躲在洞外等候老鼠出来。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原因。
小组讨论,并班级交流研究猫觅食方式的计划。
观察实验,思考现象反映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制定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实验获取某一种动物觅食的证据,进而将研究对象扩大,最后总结概括。
四、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实验现象,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猫的行为表现说明的问题,进而通过总结概括,得出实验结论:
猫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发现食物。
分析、讨论、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小结论:
1.猫可以用眼睛看到食物。
2.猫可以用鼻子闻到食物。
3.猫可以用耳朵听到老鼠的声音。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猫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发现食物。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
教师展示说明(资料等)刺猬、鸡、海豚、猫、蝙蝠、大象等动物的觅食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认真听讲,类比猫的觅食方式,总结概括所有动物觅食的共同特征:
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由单一研究对象,扩展至多个,进而形成上位概念。
五、拓展阅读
组织学生了解穿山甲、豹子、鹰、鸬鹚的捕捉食物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而引发学生对动物觅食的兴趣,以及继续探究的欲望。
仔细聆听,了解更多的动物捕食方式,产生对其研究的兴趣。
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补充,也是对本节课的佐证,相辅相成。
六、课后思考
组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找一找,动物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捕捉食物?
课后搜集资料,了解更多动物捕食的方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科学课堂。
[
大象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磁铁有两极》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磁针与南北
第一课磁铁有两极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
3.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4.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磁铁有两极》,承接一年级上册磁铁的基本性质。
通过设置争夺曲别针的小游戏,引出探究问题:
条形磁铁的哪个位置吸的曲别针多?
进而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发现条形磁铁两端磁性强,叫磁极。
并通过迁移应用部分的设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断成两截的磁铁、U形磁铁和圆形磁铁的磁极,最后归纳总结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
总体脉络为:
探究—结论—再探究—归纳—结论。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级的科学学习,二年级学生对发现问题—猜想验证—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探究流程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已经知道了磁铁有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形磁铁等多种形状,以及磁铁能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或镍制品,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但学生并不清楚磁铁各个部位吸引铁镍的能力是否相同,而且不知道磁铁上标注的字母“S”和“N”代表什么意思,更不知道什么是磁极,尚需本节课探究发现。
二、学习目标:
1.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和老师一起制定计划,并按照计划逐步展开实验。
3.在磁铁的不同部位悬挂回形针,比较发现条形磁铁、圆形磁铁、U形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三、学习重点:
在磁铁的不同部位悬挂回形针,比较发现条形磁铁、圆形磁铁、U形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四、学习难点:
能和老师一起制定实验计划。
五、教学准备:
教材、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磁铁、回形针。
六、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组织学生开展“争夺”回形针的游戏活动:
第一回合:
如下图所示,在两个磁铁的中间放上一个回形针,双方同时用磁铁的一端“争夺”回形针,三局两胜。
第二回合:
如下图所示,在两个磁铁的中间放上一个回形针,一方用磁铁的中间部位,另一方用磁铁的一端同时“争夺”回形针,三局两胜。
明确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展开回形针争夺战,体验磁铁两端和磁铁中部不同的磁性大小。
两个回合的游戏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对比实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描述、交流活动体验,进而提出问题:
条形磁铁的哪个位置吸引回形针的能力强?
和全班同学交流活动体验,并提出自己的疑惑或猜想。
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搜集证据
引导带领学生制定问题解决、猜想验证的计划:
①取点:
从条形磁铁的最左端到最右端,均匀地标注5个位置。
②悬挂:
分别用这5个部位去吸回形针。
③记录:
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并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1.各部分分开实验,避免相互影响。
2.以位置5的悬挂方式,实验其它四个位置。
3.多做几次实验,从而得出较准确的结果。
和教师一起制定实验计划,并四人一组,分组实验条形磁铁五个位置吸曲别针的数量,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和老师一起制定计划,巩固学生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的意识。
学生通过按计划实验探究发现磁铁的磁极。
搜集证据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下问题:
1.位置()和()吸引回形针的数量最多,磁性最强。
2.我们把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
3.条形磁铁有()个磁极。
4.N和S分别表示北极和南极。
1.分组整理、汇报实验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2.根据交流结果回答教师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总结概念。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加深了对本节知识概念的理解,能说出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拓展探究
组织学生继续探究:
条形磁铁断成两截时,以及不同形状的磁铁,例如圆形磁铁、U形磁铁,运用本节课的实验方法检测他们的磁极。
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磁极。
运用研究条形磁铁磁极的方法,探究断成两截的磁铁、不同形状的磁铁的磁极,并班级讨论交流。
1.研究方法的迁移应用。
2.扩大研究范围,准确科学概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觅食 最新 大象 科学 年级 上册 动物 觅食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