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经典阅读教材1.docx
- 文档编号:7294726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6.12KB
五年级经典阅读教材1.docx
《五年级经典阅读教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经典阅读教材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经典阅读教材1
目录
第一章古代诗文篇
1、十五从军征【汉】无名氏………………………………1-2
2、赠秀才入军十九首选二【魏】嵇康………………………3
3、龟虽寿【魏晋】曹操……………………………………4-5
4、从军行【唐】王昌龄………………………………………6-7
5、望蓟门【唐】祖咏…………………………………………8-9
6、月夜【唐】杜甫…………………………………………10-11
7、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12-13
8、满江红【宋】岳飞…………………………………………14-15
9、北陂(bēi)杏花……………………………………………16-17
第二章现代诗文篇
10、别踩了这朵花…………………………………………18
11、课本……………………………………………………19
12、放学以后………………………………………………20
13、小溪…………………………………………………21-22
14、花的勇气……………………………………………23
15、挫折…………………………………………………24
16、生命…………………………………………………25
1、十五从军征
【汉】无名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
“要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重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注释】
①冢:
高坟。
②累累:
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③狗窦:
给狗出入的墙洞。
④雉:
野鸡。
⑤梁:
屋梁。
⑥旅:
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叫旅生。
⑦葵:
菜名,又叫冬葵,嫩叶可食。
⑧饴:
同饲,拿食物给人吃。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道应该叫谁一起来吃这些饭菜。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词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冢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
有多少血泪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
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
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
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
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古诗今用】
我能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不少于300字的故事,你也来试试吧!
2、赠秀才入军十九首选二
【魏】嵇(jí)康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作者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
谯郡銍(今安徽宿县)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颇招忌恨,终为司马氏借故杀害。
嵇康诗文俱佳,散文尤为出色。
有《嵇中散集》十卷行世。
【注释】
①闲:
熟习。
②繁弱:
古良弓名。
③忘归:
矢名。
④凌厉:
奋行直前貌。
【译文】
他骑着良马,身披铠甲,左手揽弓,右手搭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
【诗词鉴赏】
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有热血、最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群体。
他们或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或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往往会摘下读书人的冠带,投笔从戎,自有一股凌人之气。
豪情和理性共同构筑了他们幻想中的精神家园。
《赠秀才入军》诗共十九首,是诗人寄赠其兄嵇喜的。
本篇原列第九。
诗歌以雄健有力的笔调勾勒了一位戎装骑射的武士,他骑着良马,身披铠甲,左手揽弓,右手搭箭,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最后二句则正面刻画其兄的神态:
他气概非凡,直欲凌厉山河;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
诗中没有一句写及诗人的感情,但诗人把其兄入军后的情形想象得那么逼真,关切之情自在不言之中了。
3、龟虽寿
【魏晋】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①。
腾蛇②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③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④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⑤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⑥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汉朝丞相。
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族。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曹丕代汉后,曹操被尊称为“大魏武皇帝”。
【注释】
①竟时:
尽,死亡的时候。
传说神龟能活三千年,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②腾蛇:
传说一种能腾云驾雾的蛇,就是腾蛇也有化为泥土灰尘的时候。
③骥(jì冀):
好马。
枥(lì雳):
马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④烈士:
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⑤盈缩:
长短。
盈缩之期:
人的寿命的长短。
不但在天:
不完全决定于天老爷。
⑥怡(yí移):
和悦,愉快。
养怡:
调养,保持乐观精神。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保持身心健康、乐观精神的好处,是可以得到长寿。
【译文】
神龟虽然长寿,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了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全诗的韵调跌宕起伏,开头四句娓娓说理,“犹有“终为”两个词组下得沉着。
而“老骥”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时露霸气”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最后数句则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
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4、《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
早年贫贱。
与李白及当时边塞诗派、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人物过从甚密,唱酬不断。
曾到过西北边塞。
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县尉。
二十七年,被贬岭南,途经襄阳,孟浩然有诗相送;经岳阳,有诗送李白。
次年回长安,又出为江宁县丞。
数年后贬为龙标县尉,李白有诗遥寄。
安史乱起,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他擅长七言绝句,以之与李白并称,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现存王昌龄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
他的七言绝句以写边塞、从军为最著名,另有一部分描写妇女寄怀友人的诗作。
今存《王昌龄集》2卷,《王昌龄诗集》3卷,《全唐诗》编录其诗为4卷。
新、旧《唐书》有传。
【注释】
①《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军旅之事。
本篇写久戍边关将士的思归之情。
②烽火城:
筑有烽火台的边城。
烽火,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
古代在边防要地建筑高台,台中备置柴草狼粪,如遇敌情,则燃火以报警。
楼:
指戍楼。
③海风:
指从青海湖吹过来的风。
④《关山月》:
乐府《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歌辞多写征戍离别之苦。
《乐府解题》曰:
“《关山月》,伤离别也。
”
⑤无那:
无奈。
金闺:
华美的闺阁,此处代指闺中少妇,即征人之妻。
【译文】
独自坐在边城的城楼上,守望着西边的烽火台。
秋天的西风吹来,凉意袭人。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这缕缕笛声,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
【诗词鉴赏】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
“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5、《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作者简介】
祖咏(699-746?
),唐朝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
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吏部员外郎。
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
代表作有《终南望余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终南望余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
《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注释】
①一去:
“一望”。
②三边:
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③危旌:
高扬的旗帜。
④投笔吏:
汉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
“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⑤论功:
指论功行封。
⑥请长缨:
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缨:
绳。
【译文】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
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
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
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
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
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
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
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
胡应麟说:
“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
6、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注释】
①鄜州:
现陕西省富县。
②云鬟:
妇女的鬓发。
③清辉:
指月光。
④虚幌:
薄而透明的帷帐。
⑤双照:
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译文】
今夜在鄜州的妻子,大概正孤零零的望著月亮吧。
我在离鄜州如此遥远的地方,忍不住心疼起我的孩子们,他们的年纪小得还不知道该思念长安的我呢。
久久望著月,妻子的如云鬓鬟大概也被夜里的露水沾湿了吧,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手臂上白玉般的肌肤,或许也感到一丝寒意了。
不知要到什麼时候,我们才能并肩倚在门帷旁,而我们今夜所流的泪,在那时的月光下应该都已经乾了吧。
【诗词鉴赏】
杜甫的诗一向以社会写实著称,但从此诗看来,他也是一个深情爱家的好男人呢。
这首诗是杜甫被叛军俘虏时的作品,首联是杜甫心中对远方妻子的想像图,他抛弃了传统写作方式,不说自己的思念,反说妻子对他的牵挂,更能突显杜甫思乡心情之真之切。
颔联「遥怜小儿女」其实就是一种对孩子的心疼,稚龄儿女连父亲遭逢了什麼样的劫难都还不能理解,当然也无从思念了。
杜甫想著孩子不知思念为何物的纯真,也对自己无法立即回家的困境感到心急如焚。
颈联的诗意再度转回妻子望月的想像图上,体贴的记挂著妻子是否被深夜露重所袭,担心她头发沾湿了会受凉,而她白皙的双臂会不会也感受了寒意?
杜甫对於发妻的万般爱怜在此表露无遗。
结联则更巧妙地将原本相距迢遥的两人在想像世界中重逢,期盼著他日相会之际,两人在今夜所流的泪都已成过去,所有的劫难都能够结束。
这首<月夜>使用想像的手法,不仅成功的将长安与鄜州两地迅速的连接起来,更利用时空相隔的悲凉,为未来作一个光明的想望,堪称杜诗中的杰作。
7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说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注释】
①凤凰台:
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②吴宫:
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③衣冠:
指豪门贵族。
丘:
坟墓。
④晋代:
指东晋。
⑤衣冠:
指名门贵族——上层统治阶级人物。
⑥成古丘:
是说这些人早已死去,留下来的只有一座座古坟。
⑦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
⑧半落:
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⑨二水:
又做一水。
二水说认为“白鹭洲为长江中小洲,在金陵水西门外,因常有白鹭聚歇得名。
秦淮河经金陵,西入长江,因自鹭洲中分为二”;一水说认为“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一支"。
⑩浮云能蔽日:
比喻奸臣遮拦贤臣。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一派支流。
只因为浮云能够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诗词鉴赏】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
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
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8、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
孝宗时复官,谥武穆。
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有《岳武穆集》。
《全宋词》录其三首。
【注释】
①怒发冲冠:
形容愤怒至极。
②潇潇:
形容雨势急骤。
③长啸:
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
④等闲:
轻易,随便。
⑤靖康耻: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⑥贺兰山: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⑦天阙:
宫殿前的楼观。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
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9、北陂(bēi)杏花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小字獾郎,晚号半山,封荆国公,谥文,故世人又称王荆公、王文公。
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里洋村人。
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王益,字损之,为临江军判官,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节度判官公事、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开封群牧司判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等地方官吏。
北宋熙宁宰相,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注释】
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
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陂:
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②占春:
占领春光,指包含浓郁春意。
③碾作尘:
意即备受践踏。
【译文】:
池塘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朵争奇斗艳春色满园。
即使像雪样被春风吹落,也胜过南阳杏花碾为尘。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
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晚年被迫闲居江宁,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首句通过一个“绕”字,写出了春水爱花、惜花、护花、恋花的情景,侧面写出了杏花的可爱。
诗人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经典 阅读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