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集【配套苏教版教材】.docx
- 文档编号:72939
- 上传时间:2022-10-02
- 格式:DOCX
- 页数:234
- 大小:247.58KB
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集【配套苏教版教材】.docx
《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集【配套苏教版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集【配套苏教版教材】.docx(2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全册教案集
目录
1.荷塘月色
2.邓稼先
3.梦和泪
4.世间最美的坟墓
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记念刘和珍君
7.灯
8.悼念玛丽·居里
9.〈论语〉七则
10.孟子二章
11.庖丁解牛
12.过秦论
13.邹忌讽齐王纳谏
14.劝学
15.阿Q正传
16.项链
17.群英会蒋干中计
18.沁园春 长沙
19.水调歌头 游泳
20.炉中煤
21.红烛
22.再别康桥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难点】
1.作品中的景物描绘上如何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
2.作品中景物描写所营造出的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由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
“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这对全面,
127/233
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对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二、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
“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三、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四、小结1.本文结构
2.写作线索
五、作业
熟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优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课文内容赏析
第一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
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
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
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
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
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
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析:
“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
析:
“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
析:
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
有何作用?
析:
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
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
第二段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
析:
“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
“荷塘四面”。
)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
析:
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
析: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
析:
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析:
淡淡的哀愁。
)
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析:
“踱”:
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
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
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析:
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析: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
析:
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则容易被忽略。
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
3两段便浑成一体了。
更重要的是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脱现实的心态。
)
二、作业
熟读第四段、第五段,品析作者是如何写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的。
第三课时
一、课文内容赏析第四、五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
析:
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
析:
与
“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
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析:
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
)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
为什么?
析:
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析:
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
为什么?
析:
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析:
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
“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
其最大的
特点是什么?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
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析: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
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相似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作用:
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颤动”的原因是什么?
析:
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
析:
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
(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
析:
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
析:
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
析:
不能。
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
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
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
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析:
“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析: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
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析:
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
“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
用?
析:
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配套苏教版教材 职业高中 语文 一册 教案集 配套 苏教版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