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7293064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00.12KB
届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米线是由优质大米经过发酵、磨浆、蒸煮、压条、晾晒等工序制作而成,新鲜大米制作的米线口感最佳。
因其吃法多样、口感独特深受攀枝花市民的喜爱。
攀枝花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在研学旅行中,发现盐边县某村生产的米线畅销市内外。
下图为该村局部等高线分布及攀枝花气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正常年份,该村最适合晾晒米线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晴朗的下午,下列最适合晾晒米线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1.D2.B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村生产的米线畅销市内外,说明该村的米线品质好,口感佳,为新鲜大米制作。
该村位于攀枝花市,种植双季稻,1月、4月没有新鲜的大米收获,排除A、B;早稻7月收获,但此时正处于雨季,晾晒不利,排除C;晚稻10月收获,此时降水少,有利于用新鲜的大米,制作晾晒米线,故选择D。
『2题详解』
晾晒米线需要充足的光照,由等高线图可知,甲、丙位于山峰的北侧,为阴坡,光照较差,不适合晾晒,排除A、C;丁位于山谷的位置,湿度较大,植被茂密,不适合晾晒,排除D;乙位于山体的阳面,靠近山脊部位的西侧,下午的太阳位于西南部,光照较强,且等高线较稀疏,晾晒的场地有一定坡度且坡度适当,利于米线均匀的接受光照晾晒,故选择B。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大别山区位于湖北某地的山脊或山谷,点a、b、c对应的海拔分别为900米、600米、300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①②③④中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4.对图中P点自然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A.坡面径流自东北流向西南B.位于阴坡
C.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坡度最大
『答案』3.B4.A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分析,图中可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从而可以得到该区域的等高线图;再观察可知,①③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应为山脊;②④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应为山谷;河流只可能发育在山谷中,故选B。
『4题详解』
结合作出的等高线图分析,P处的坡面径流沿垂直于等高线的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再结合指向标判断,应为东北流向西南,A正确;P点的坡面朝向西南,为阳坡,B错误;该地位于湖北大别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错误;P处等高线不是最密集的,坡度不是最大,D错误。
故选A。
2020年8月13日,山东省上空出现西南-东北走向的强对流云系,并发展形成飑线系统,飑线所过之处带来雷需电、短时强降水以及7到8级的阵风。
山东博山1小时阵水量超40毫米。
飑线是指范围小、生命史短、气压和风发生突变的狭窄强对流天气带。
它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有气象记录显示夏季午后该天气系统经过大型湖面时,强度会减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根据材料推测,山东博山8月12日的天气特点最可能是()
A.高温、高湿B.低温、干燥
C.高温、干燥D.低温、湿润
6.下列关于"飑线"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飑线常常与暖锋相伴发生B.飑线通常形成于热气团的边缘
C.飑线前方多为强劲的偏北风D.飑线降水都发生在前方
7."飑线"天气系统过境大型湖面,其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摩擦力小B.空气对流减弱
C.水汽得到补充D.热量得到加强
『答案』5.A6.B7.B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天气系统和强对流天气,通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够分析出8月13日是该地强对流云系发展形成是在12日高温高湿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5题详解』
结合题干可知8月13日,山东省上空出现西南-东北走向的强对流云系,并发展形成飑线系统。
这表明8月12日应该受暖湿空气控制,气温较高,空气中水汽较为丰富,空气对流运动旺盛,为8月13日的强对流云系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强对流云系发展形成了飑线系统,因此"飑线"是空气的对流运动形成的,且伴随着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明显是冷锋的天气特征而不是与暖锋相伴发生,A错误;飑线和空气的强对流运动相伴发生,天气巨变,应形成于热气团的边缘,B正确;飑线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因此飑线前方多为强劲的偏北风是错误的,C排除;它来临时会出现风向突变、风力急增、气压猛升、气温骤降等强天气现象,这是类似冷锋过境的天气变化,降水主要集中在锋后,所以飑线降水都发生在前方是错误。
故选B。
『7题详解』
"飑线"天气系统过境大型湖面,此时湖面温度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热量补充减少,"飑线"天气系统势力逐渐减弱,B正确。
湖面摩擦力小、水汽得到补充、热量得到加强会使的天气系统势力加强,不符合题意,ACD错误。
故选B。
奥里诺科河(如下图)是南美洲重要的河流,全年水位变化大,流城内大部分地区雨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
甲河段一年有两次沙峰。
汛期时河水倒灌进入乙支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汛期时河水倒灌乙支流现象成因,正确的是()
A.汛期乙支流与干流比降增大B.下游水量大,流速快
C.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干流顶托D.下游干流泥沙淤积严重
9.甲河段两次沙峰的泥沙来源分别是()
A.干流洪水携带、南侧山地水土流失B.干流洪水携带、海水顶托
C.南侧山地水土流失、海水顶托D.干流洪水携带、支流退水输送
10.甲水文站测得奥里诺科河含沙量逐渐变小的时间段是()
A.1-3月B.5-7月
C.7-9月D.9-11月
『答案』8.C9.D10.D
『解析』
『8题详解』
汛期时,气压带风带北移,该流域下游(干流)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降水量大,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且对支流有顶托作用,使干流排水不畅,倒灌入支流乙,C对,B错;汛期时乙支流与干流比降减小,故A错误;汛期时下游倒灌支流,从而使支流泥沙淤积严重,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9题详解』
汛期时,河流径流量大,流速较快,干流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形成第一次沙峰;汛期时干流倒灌进入支流乙,导致乙支流淤积严重,退水期间,干流水位下降,干支流比降加大,从而使淤积在支流中的泥沙重新进入干流,导致第二次沙峰,故该题选D。
『10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汛期时因为干流洪水携带泥沙而使奥里诺科河含沙量较大,汛期刚过时,支流退水形成第二次沙峰,当第二次沙峰退去后,奥里诺科河其含沙量逐渐降低,时间为刚进入枯水期月份,故该题选D。
下图为宁夏平原及其周围地区地形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贺兰山的构造地貌类型是()
A.背斜山B.向斜山C.断块山D.火山
12.关于宁夏平原形成过程的推断,正确的是()
A.岩层断裂下陷,黄河携带的泥沙冲积形成
B.贺兰山隆起,拦截大量洪积物沉积而成
C.岩层断裂下陷,西北风挟带沙尘沉降而成
D.贺兰山隆起,东南风挟带沙尘沉降而成
『答案』11.C12.A
『解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岩层出现了断裂,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在断层两侧,宁夏平原一侧的岩层下降,是地堑构造,会形成谷地,贺兰山一侧的岩层上升则是地垒构造,会形成断块山。
故C正确。
『12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宁夏平原先是经岩层断裂下陷,之后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
故A正确。
澳大利亚的国树——桉树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0%。
2019年9月到2020年1月中旬,澳大利亚山火导致全国大部分林区着火,损失严重,但大部分桉树仅仅只是烧光了枝叶,山火过后快速“复活”。
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四处飘散,连2000公里外的新西兰冰川都受影响,原本白茫茫的冰川,被澳大利亚吹来的烟雾污染至焦糖色。
下图示意澳大利亚的山火分布区域。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新西兰冰川上的焦糖色物质由()
A.东北信风携带B.东南信风携带
C.盛行西风携带D.极地东风携带
14.焦糖色物质覆盖导致新西兰冰川()
A.旅游价值提高B.反射作用增强
C.厚度增大D.融化速度加快
15.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后,起火区域()
A.树种更单一B.土壤矿物质减少
C.荒漠化减轻D.土壤含水量增加
『答案』13.C14.D15.A
『解析』
『1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四处飘散,连2000公里外的新西兰冰川都受影响,原本白茫茫的冰川,被澳大利亚吹来的烟雾污染至焦糖色。
图中显示,新西兰位于澳大利亚东南边,浓烟要由于澳大利亚飘向新西兰必须盛行偏西风。
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低纬度,且风向西吹,不可能携带南半球澳大利亚火灾引起的浓烟飘向新西兰,排除A;东南信风位于南半球低纬度,且风向西吹,不可能携带澳大利亚火灾引起的浓烟飘向新西兰,排除B;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位于中纬度,盛行西风可以携带澳大利亚火灾引起的浓烟飘向新西兰,浓烟物质沉降,使得新西兰冰川上出现焦糖色,C符合题意;极地东风位于高纬度,且风向西吹,不可能携带澳大利亚火灾引起的浓烟飘向新西兰,排除D。
故选C。
『14题详解』
焦糖色物质覆盖冰川上,由于颜色加深,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吸收能力增强,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新西兰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厚度变薄,D正确、B错误、C错误;焦糖色物质覆盖冰川,破坏了冰川景观,导致旅游价值下降,A错误。
故选D。
『15题详解』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后,起火区域大量树种被烧毁,只有少数树种存活,从而使得当地树种更单一,A正确;森林火灾后,在短期内,灰烬中矿物质非常丰富,因此土壤矿物质会增多,B错误;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后,起火区域植被覆盖率下降,荒漠化可能加快,C错误;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后,起火区域经过烧烤,蒸发量增加,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因此土壤含水量减少,D错误。
故选A。
当年欧洲人的帆船驶到某个海域时无风只能长时间漂流,最后不得不把运输的马匹推下海,欧洲人将该海域所在的纬度被称为“马纬度”。
图为当年欧洲人绕好望角到亚洲的部分航线。
完成下列小题。
16.图示航程会经历“马纬度”现象的次数是()
A.2次B.3次C.4次D.5次
17.图示航程,船员还会经历的现象是()
A.在①航段中,帆船越往南驶天空能见度就越好
B.在②航段中,帆船夏季可以借东北风顺风行驶
C.在③航段中,帆船看到鱼群踊跃,岸边植被茂密
D.在④航段中,帆船7、8月经过好望角时风雨较大
『答案』16.B17.D
『解析』
『16题详解』
由图文材料可知,无风带就是“马纬度”,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因此位于气压带影响的海区就是“马纬度”,图中的航程经过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经过“马纬度”现象的次数是3次。
B符合题意,ACD错误。
故选B。
『17题详解』
A.在①航段中,是经过的海域是加那利寒流,沿岸海域存在上升补偿流,冷性海水上泛,海平面水温较低,易发生海雾,帆船越往南驶天空能见度就越差。
A不符合题意;
B.在②航段中,是向东航行,夏季盛行西南风,帆船是风顺风行驶。
B不符合题意;
C.在③航段中,附近海域是本格拉寒流,由渔场分布,帆船看到鱼群踊跃,陆地是热带沙漠气候,岸边不可能看到植被茂密现象。
C不符合题意。
D.在④航段中,处于非洲南端,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北半球夏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风力较大,帆船7、8月经过好望角时风雨较大,D符合题意。
故选D。
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冻、消融交替过程中土壤热量迁移的变化,某考察组对无长期定居居民的羌塘高原核心区进行了土壤温度的观测。
下图为羌塘高原核心区2014年1月和4月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一天经历着土壤冻结-消融过程最显著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19.影响该地区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最主要的直接因素是()
A.地面辐射B.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D.人类活动
20.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A.吉林B.黑龙江
C.内蒙古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
『答案』18.B19.C20.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③曲线土壤温度日化均在0℃以下,说明1月土壤全部处于冻结的状态,A、C错误。
②曲线土壤温度0-12时温度在0℃以上在以下,土壤出现冻结,12-24时温度在0℃以上,土壤出现消融,因此土壤冻结-消融过程最著,②正确。
④曲线变化不明显,D错误。
故选B。
『19题详解』
由图例可知,该地区1cm深度土壤属于表层土壤,热量主要来源于自太阳射,C正确。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A错误。
大气逆辐射将热量再次传递给大地,热量较少,B错误。
人类活动对土壤温度日变化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C。
『20题详解』
由材料中信息“青藏高原、羌塘高原核心区”可知,该地位于西藏自治区,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茎柔鱼为大洋性浅海种,分布在东太平洋的广泛海域,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从赤道到18°S的南美大陆架以西370—460km的外海。
据此完成问题。
21.从赤道到18°S的南美大陆架以西,与茎柔鱼分布密切相关的洋流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22.有些年份茎柔鱼的产量较往年大幅度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
A.过度捕捞B.厄尔尼诺现象
C.全球气候变暖D.海洋污染
『答案』21.C22.B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赤道到18°S的南美大陆架以西,有秘鲁寒流通过,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图B和图D中的洋流向南流,因此B、D错误;图A中洋流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应为暖流,与秘鲁寒流的性质不同,A错误;图C显示,洋流向北运动,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与秘鲁寒流特征相似,秘鲁寒流在低纬度地区受离岸信风影响,属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表层营养元素丰富,浮游生物繁盛,有利于茎柔鱼生长繁殖,因此该洋流与茎柔鱼分布密切相关,C正确。
故选C。
『22题详解』
有些年份茎柔鱼的产量较往年大幅度减少,往往与鱼的饵料减少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太平洋海域温度偏高,南美洲西侧南下的暖流较强,取代沿岸的上升流,使得海水上泛现象减弱或消失,表层营养元素缺乏,浮游生长减少,使得茎柔鱼的饵料减少,影响其生长繁殖,导致有些年份茎柔鱼的产量大幅度减少,B符合题意;持续的过度捕捞应该使得茎柔鱼的产量持续减少,而不是有些年份减少,因此过度捕捞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排除A;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厄尔尼诺现象,也可能引起拉尼娜现象,前者可能引起茎柔鱼产量减少,而后者不会导致产量减少,因此全球变暖不是茎柔鱼有些年份产量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原因,也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排除C;当地的海洋污染是持续存在的,不会只导致有些年份茎柔鱼产量减少,因此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排除D。
故选B。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中①为断层,③为变质岩,④⑤为岩浆岩,②⑥为沉积岩。
据此回答问题。
23.图中()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24.图中()
A.甲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
B.乙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丙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丁区的岩石最可能为石灰岩
『答案』23.D24.D
『解析』
『23题详解』
图中显示,断层①导致地层②出现了断裂错动,因此地层②应先于断层①形成,A错误;材料信息表明,③为变质岩,④⑤为岩浆岩,变质岩由变质作用而形成,而岩浆岩由岩浆冷凝作用形成,因此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相同,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⑤是岩浆岩,位于地表之上,因此是岩浆喷出形成的火山,不是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山地,C错误;图中显示,与断层①左侧相同岩层相比,岩层⑥位置偏低,应是断裂之后相对下降所致,D正确。
故选D。
『2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向斜是良好储水构造,图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地下水容易沿岩层向两侧分流,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A错误;乙处为喷出型岩浆岩,而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乙处岩石不是花岗岩,B错误;读图可知,丙处虽有河流流经,但河床底下有断层,如果建坝蓄水,容易导致断层重新活化,诱发地震,因此地质结构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读图可知,丁区地表有峰林,地下有溶洞,洞中有钟乳石,因此当地应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因此丁区的岩石最可能为石灰岩,D正确。
故选D。
25.左图为全球海陆分布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右图为四种板块边界类型示意图。
左图中四地与右图板块边界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①—甲②—丙③—乙④—丁B.①—乙②—丁③—甲④—丙
C.①—丙②—甲③—乙④—丁D.①—丁②—乙③—甲④—丙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于红海,属于板块生长边界,其东西两侧分别是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对应图中的丁;②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属于消亡边界,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对应乙;③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东西两侧分别是南美洲大陆和太平洋,对应甲;④处位于北大西洋中部,属于生长边界,大洋底部板块张裂,对应丙;D正确。
AB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蓝莓果实颜色极具吸引力,凤味独特,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是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
我国野生蓝莓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大多树体矮小,一般高30-80cm,适宜在气候温凉阳光充足地区生长,喜疏松、湿润、有机质含量高的沙壤土,抗寒力较强,被誉为“寒地生命之果”。
伊春市是中国野生蓝苏主产区,也是最适宜蓝莓种植的区域,被誉为“中国蓝莓之乡”。
由于对野生蓝莓过度开采,伊春市颁布政府令保护蓝莓资源,并将每年8月2日~8日定为“小兴安岭蓝莓节”。
(1)从气候角度分析小兴安岭林区土壤湿润的原因。
(2)蓝幕虽然耐寒,但是在极端天气下,仍会出现超低温冻害。
调查发现在丰雪.年,蓝莓超低温冻害明显减轻。
试说明其原因。
(3)针对伊春市蓝莓产业的现状,请为其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夏季有大气降水,土壤水分补给充分;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土壤湿润。
(2)蓝莓植株高度较矮(0.3〜0.8米),容易被积雪覆盖;积雪减少了地表热量的散失;阻隔冷空气(冬季风)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
(3)加强野生蓝莓的保护和抚育;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蓝莓科研投入,加快野生蓝莓的人工栽培;打造品牌优势,积极开拓市场;搭建文化平台,拓展蓝莓观赏旅游,实现经营多元化。
『解析』
『分析』该题考查东北地区蓝莓种植的自然条件及蓝莓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详解』
(1)从气候角度分析小兴安岭林区土壤湿润,要分析土壤水分的来源,来自夏季的降水,另外春季因为气温回升有积雪融水;还要分析蒸发,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土壤湿润。
(2)丰雪年,蓝莓超低温冻害明显减轻是积雪的保护作用,具体是蓝莓植株高度较矮(0.3〜0.8米),容易被积雪覆盖;积雪减少了地表热量的散失;阻隔冷空气(冬季风)直接侵袭蓝莓树体和土壤。
(3)根据材料信息,伊春市颁布政府令保护蓝莓资源,蓝莓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野生蓝莓的保护和抚育;针对蓝莓的种植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蓝莓科研投入,加快野生蓝莓的人工栽培;打造品牌优势,积极开拓市场;搭建文化平台,拓展蓝莓观赏旅游,实现经营多元化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尼伯湖是加拿大第三大淡水湖,是更新世冰期巨大的古冰川湖的残迹。
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曾经通过雷德河流入密西西比河。
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温尼伯湖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面逐渐保持稳定。
夏季,温尼伯湖经常爆发蓝藻。
下图示意温尼伯湖流域。
(1)指出温尼伯湖从形成初期到湖面稳定期间水位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温尼伯湖湖水外泄方向改变后,雷德河水文特征的变化。
(3)你是否赞同开凿人工运河连通雷德河和密西西比河,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变化情况:
先升高后降低。
原因:
(冰川侵蚀形成湖盆)冰川消融,湖泊水位上升;(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冰川面积减小,消融补给的湖泊水量减少,湖水外泄通道变化,湖泊水位下降。
(2)河流水量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加大;出现凌汛。
(3)赞同。
原因:
河流故道,地势低平,开凿工程量小;提高水系连通性,利于发展航运;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连通两国水系,促进国际合作。
或不赞同。
原因:
河流水量较小、冰期较长,航运价值较低;可能扩大水污染范围;易造成外来物种入侵;跨国流域,工程修建可能引发国际纠纷。
『解析』
『分析』本题以温尼伯湖形成及周边河流流向变化为材料,考查水体相互补给关系及流向变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等知识,难度一般。
『详解』
(1)温尼伯湖形成初期到湖面稳定期间水位的变化情况与河流补给有关系,补给量大,水位高,补给量减少,水位降低。
由材料可知,“大陆冰川消融初期,温尼伯湖湖水曾经通过雷德河流入密西西比河。
随着冰川进一步消融,温尼伯湖湖水改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湖面逐渐保持稳定”,说明大陆冰川消融初期,冰川融化量逐渐增大,从而导致湖泊水位较高,温尼伯湖的水通过雷德河向南注入密西西比河,但是随着冰川融化,冰川量减少,补给给温尼伯湖的水量减少,使得湖水水位降低,从而使得雷德河流向发生变化,所以温尼伯湖从形成初期到稳定期水位先升高后降低。
(2)河流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及冰期等。
温尼伯湖湖水原来水位较高,其排泄通道为向南的雷德河,所以补给雷德河的水量较多,使得雷德河流量大,且由于湖泊补给使得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且自北向南流动不会发生凌汛。
由于温尼伯湖水位降低,排泄通道改为由纳尔逊河注入哈得孙湾,使得雷德河流向发生变化,且湖泊水不在补给雷德河,雷德河的径流量减少,没有湖泊的调节作用,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河流由自北向南流动改为自南向北流动,纬度较高,有冰期,自低纬向高纬流动,初春和秋末冬初会发生凌汛现象。
(3)是否赞同开凿人工运河连通雷德河和密西西比河属于开放性题目,赞同不赞同均可。
赞同主要从工程量大小及运河开通的意义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雷德河原本是由北向南流动,注入密西西比河,两河之间有故道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
同时,由于修建运河,使得温尼伯湖水系和密西西比河水系相连,使得北美大陆内部的水运网络更加完善。
同时,水体相互连通,可以缓解温尼伯湖夏季经常爆发的蓝藻污染,提高水质。
不赞同主要从运河开通的航运价值高低及对水体污染和物种入侵等角度考虑。
由于温尼伯湖水量较小,运河开通后,通行的船舶吨位有限,且区域纬度较高,冰期较长,运河开凿的航运价值不高。
且由于温尼伯湖夏季经常发生蓝藻污染,运河开通,会导致污染的水体对其他水体产生污染,且随着水体交换,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环境变差,影响原有物种的生存,所以不赞同开凿运河连通雷德河和密西西比河。
28.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高原是美国唯一的荒漠高原,其疏松的地表由盐分较高的页岩风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莆田 第七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期中 地理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