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ocx
- 文档编号:7289196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14KB
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ocx
《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姓名:
0000
班级、学号:
0000班、0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电子商务
指导教师:
00000
开题时间:
2008-6-4
完成时间:
2009-10-30
2009年10月30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5
正文……………………………………………………………6-19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20
答辩过程记录表…………………………………………………21
课题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课题(论文)提纲
0.引言
1.信息商品化的定义与特征
1.1信息的定义与特征
1.2商品的定义与特征
1.3信息商品化的涵义
2.信息商品化的发展历程
3.信息商品化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3.1信息商品化促进社会的稳定
3.2信息商品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3.3信息商品化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4.信息商品化的负面影响
5.如何避免其负面影响
6.结论
二、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形成,信息商品化不断发展、壮大。
所谓信息商品化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进行各种现实的产品和服务交换的基础上,逐渐把属于自身的、物品的和社会的各种信息也用来进行交换的过程,随着信息商品化过程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它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此分析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时,对信息商品化和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意见
三、参考文献
[1]仇少明,封涌.信息商品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
[2]胡劲松.对社会的影响初探[J].当代经济,2007年12期.
[3]蕾如,王蕾.信息商品的差异化定价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5,(08).
[4]毛华荣.信息商品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5]刘晓梅.加快信息商品化进程[J].西部论丛,2003,(09).
[6]钟义信息对于人类的意义.载《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00000
中文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形成,信息商品化不断发展、壮大。
所谓信息商品化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进行各种现实的产品和服务交换的基础上,逐渐把属于自身的、物品的和社会的各种信息也用来进行交换的过程,随着信息商品化过程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它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此分析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时,对信息商品化和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
信息商品化;信息;交换;经济
0.引言
信息商品化问题,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信息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反思近三十年来的论争,我们不无遗憾地指出,争鸣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少科学态度而显得情绪化。
信息商品化的认识作为一种主观倾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反对信息商品化的人认为:
信息是信息产品而不是商品,信息产品不能搞商品化,信息商品化必然导致有偿信息的出现;肯定信息商品化的人认为,信息商品化是一个不可否的历史事实,信息商品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遵循价值规律的调节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传媒发展中的杠杆作用,有利于推动信息事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社会中传媒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1.信息商品化的特征,定义以及二者的联系
1.1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1.1.1信息的定义
随着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全面进入千家万户,使得信息共享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
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激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活跃的生产力,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已步入信息化社会。
物质、能源与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人类开始从主要依赖物质和能源的社会步入物质、能源和信息三位一体的社会。
信息技术是当代人类最活跃的生产力,正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
钟义信还指出,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
信息还不同于情报和知识。
总之,“信息即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个定义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能涵盖所有其它的信息定义,还可以通过引入约束条件转换为所有其它的信息定义。
例如,引入认识主体这一约束条件,可以转化为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即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换一个约束条件,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进一步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
层层引入的约束条件越多,信息的内涵就越丰富,适用范围也越小,由此构成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信息概念体系
1.1.2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来源于物质,又不是物质本身;它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可以脱离源物质而寄生于媒体物质,相对独立地存在。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变化方式,但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变化方式并不是物质本身,信息不等于物质。
信息也来源于精神世界。
既然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状态变化方式,那么精神领域的事物运动(思维的过程)当然可以成为信息的一个来源。
同客观物体所产生的信息一样,精神领域的信息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被记录下来加以保存。
信息与能量息息相关,传输信息或处理信息总需要一定的能量来支持,而控制和利用能量总需要有信息来引导。
信息可以被复制,可以被共享。
正是由于信息可以脱离源物质而载荷于媒体物质,可以被无限制地进行复制和传播,因此信息可为众多用户所共享。
正因为信息具有这个特征,因此,一个信息持有者把他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用户时,他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并不会丧失。
信息的这种特征,对企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掌握的信息越多,企业就越具有竞争的优势。
由于物质与能量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物质和能量就不能被共享。
例如,甲企业有一台设备,乙企业也有一台设备,那么甲乙企业互相交换之后,甲企业还只有一台设备,乙企业也还只有一台设备。
但是如果甲企业有一条信息,乙企业也有一条信息,那么甲乙企业互相交换之后,甲企业就有两条信息,乙企业也有两条信息。
企业的信息化将使企业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好信息资源
1.2商品的定义与特征
1.2.1商品的定义
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今天,然而许多人头脑中还缺乏科学的商品概念。
人们大多都还记得过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给商品概念所作的表述: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或者“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但是,这一表述不符合马克思给商品所作的完整结论,没有全面概括商品本质属性,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于实践也不利。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具有价值,也就不是商品;有些东西虽然有使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但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不具有价值,所以也不是商品,还有一些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但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仍然不是商品。
作为商品必须问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商品二因素的对立性表现在:
任何商品对于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要占有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
如果他自己消费了使用价值,他就无法进行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
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
只有进行商品交换,生财这实现了价值,购买者得到了使用价值,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解决。
因此说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1.2.2.商品的特征属性
商品的特征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商品的自然属性。
是指商品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
如棉衣可以御寒,机床可以用来生产,书报可以供人们阅读获得信息等等。
许多商品还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即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例如钢铁既可用来制造各种生产资料,又可用来制造各种生活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使用价值将会继续被发现和利用。
商品的自然属性反应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2)商品的社会属性。
是指商品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与其他商品互相交换,即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如用一把斧子去交换十公斤粮食,十公斤粮食就成为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经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
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价值在质上是一样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区别,因此它们可以进行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1.3信息商品化的涵义
信息商品化,就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进行各种现实的产品和服务交换的基础上,逐渐把属于自身的、物品的和社会的各种信息也用来进行交换的过程。
服务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从本质上说都是一次性转移的。
买主付了钱,就得到了物质或服务;对卖主来讲,就一次性地把一定量和质的物质或服务付给买主。
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最突出的性质是它的无限性和共享性。
”因此,信息作为商品来交换时,卖主可以把信息卖给尽可能多的买主,而且卖主原来所拥有的信息一般并不会减少。
济发展前景的预测作为前提的,而信息作为商品从根本上说是无法预测其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因此任何人都无法对作为商品的信息进行计划和调控。
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商品的物质和服务的成本可以进行定量计算,因而价格也很容易确定。
但作为商品的信息的成本则难以估算,甚至根本无法量化,所以信息的价格必须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由于信息这种商品与物质和服务这两种商品相比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质,因而它的交换、流通、消费就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物质和服务这两种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殊影响。
2.信息商品化的发展历程
2.1信息作为潜在商品的阶段(17世纪20年代以前)
由于物质商品中均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因此从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来看,信息商品的交换是与物质商品的交换同时出现的,只不过是在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的时代,物质产品中信息含量很少,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信息没有从物质商品中独立出来以商品的形态而存在,而是作为物质商品的信息成分,附属于物质成分而进行交换的,这一阶段可称之为潜在的信息商品阶段。
2.2信息商品化的形成阶段(17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
信息商品作为独立的商品形态出现,始于17世纪20年代的英国。
其标志是1624年英国“垄断法”的颁布和专利制度的建立。
“垄断法”规定,有关创造发明一类的信息必须通过交换方式进行交流。
“垄断法”最早从法律上确认了技术有偿转让的合理性。
1765年,瓦特研制的蒸汽机的工作进入关键时期,靠借债度日的瓦特没有能力利用冷凝器来进一步改进他的发明。
而一家工厂的厂主罗巴克看到了这项发明的巨大意义,与瓦特签定了合同:
为瓦特偿还1000英镑的债务并供给不要的资金支持瓦特完成研制任务,而瓦特将专利权的2/3转让给了罗巴克,这即开创了知识、信息可以作为商品的先河。
2.3信息商品化的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9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咨询业,推进了信息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进入到现代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情报信息服务的机构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
信息商品化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物化的知识可以成为商品,没有物化或不能物化的知识也可以成为商品。
科技、信息商品的出现是信息商品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荷兰最大的一家科技商店建于1977年,设在阿姆斯特丹大学里,这家商店是专门从事科技、信息商品的买卖的。
而我国的信息商品化也有了较大进展,1984年,《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还有诸如“技术成果的市场价格,由交易双方议定,国家不加限定。
”的描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信息市场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信息商品化的进程。
但是,总的来说,我国信息商品化的程度还很低。
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3.信息商品化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3.1信息商品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很明显,人的这些需要是从物质性需要向精神性需要逐渐过渡的。
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纯粹是物质性需要,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则完全是精神性需要。
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至少从统计学角度上讲,人的不同
层次需要的实现强烈地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古代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勉强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次的精神性需要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目标,而信息商品化的出现不仅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且还成了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巨大的刺激力量。
因此我们说,信息商品化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1)信息商品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人们把信息作为商品来消费,从总体上说是属于满足自己的精神性需要,如欣赏艺术作品,交流感情,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等等,即使企业把它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看成是一种创造经济效益的生产投入,但在本质上这仍属于“精神变物质”的范畴。
不仅信息的消费和流通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社会上信息的急剧增加和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信息的交换本身,也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信息具有一种共享性,因而与人们的物质和服务消费不同,人们的信息消费不仅使买者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而且使卖者同样受到其信息内容的感染和熏陶。
所以说,作为商品的信息无论是买或卖,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2信息商品化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按大多数学者的意见,信息社会的标准主要是:
(1).从事信息业工作的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
(2).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约占或超过50%;3.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
按此标准,美国进入“信息社会”的时间大约是1967年,日本大约是1977年。
(3)从实际情况看,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从事的职业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种趋势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了买主和卖主,每一个人都得依靠商品交换来维持生计。
这就意味着,随着信息的商品化过程整个社会必然要求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应当做到公平化、合理化、有序化和规范化,否则它就将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公平化、合理化、有序化及规范化呢?
不言而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做到这一点。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信息的商品化看作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巨大推动力。
此外,信息作为商品其分配、消费和价格也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众所周知,在
人们生活水平还较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对居民的各种物质需求进行粗略地统计,通过对社会劳动服务的报酬或劳动力总量的较有效地控制而对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进行猜测和计划,并进而把居民的经济生活控制在一定的计划范围内。
然而,当信息成为商品后,国家就无法通过各种计划形式对居民的经济生活进行控制,因为国家实在无法确定信息这种商品的价格,更无法确定它的供给量和流向。
这样一来,国家就失去了对居民经济生活进行计划调节的最重要的基础。
事实上,计划经济之所以能够顺利地付诸实施,并在实践中还取得了很大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商品的范围仍囿于物质和服务这两种类型,而信息还未成为商品,或者用人为手段使之未能成为商品。
换句话说,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及其在某些方面的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商品只限于物质产品和劳动服务,代价是信息不能作为商品,或至少不能作为重要商品在社会上流通,这当然会阻碍商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但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所以说,信息商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趋势正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3.3信息商品化促进社会的稳定
概括地讲,信息商品化促进社会的稳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信息商品化是现代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之一。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它的稳定主要靠自身的调节功能来达到。
然而我们知道,系统的任何调节活动都必须以信息反馈为基础,没有信息反馈就不可能有系统的调节,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系统的稳定。
这就是说,社会系统的自身调节功能和稳定完全取决于社会信息的反馈。
而信息的商品化恰恰可以使社会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在社会系统中作立体式的自由流动,信息的这种自由流动最终将以法律的、纪律的、道德的等途径影响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各个成员,促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保持与社会的一致。
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对社会各种信息的能动反应,对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守以及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本质上说正是社会系统保持稳定的基础。
反之,如果没有信息在社会系统内的立体式流动,社会系统的调节功能就会大大削弱,这无疑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2)信息商品化使每个社会成员各得其所。
我们已经知道,信息商品化使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使社会职业更加多样化,这无疑扩大了社会的择业范围,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实际情况看,现代社会中以信息交换和处理为职业的人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无疑,每个社会成员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内心满足可以促使他们对自己角色规范和社会普遍规范的遵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正是一个社会保持良性互动,保持和谐和保持稳定的最重要基础,因为社会动荡的产生就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整个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的增长所致。
所以说,信息商品化通过扩大社会就业机会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
4.信息商品化的负面影响
从总体上说,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它对社会也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削弱社会的凝聚力。
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独立,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
而且随着不同信息在整个社会内的立体流动,不同社会成员就会对之作出不同反应。
这就意味着,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这无疑极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
(2)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
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交换所得占为己有。
还有些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
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可以预料,随着信息商品化过程的进一步深入,此类犯罪和腐败现象还会更多。
5如何避免信息商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要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信息商品化的这些负面影响呢?
针对信息商品化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民主是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是各宗教信仰群体的共同价值,是百年中国奋斗的重要目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防止政府腐败的最佳手段,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制度需要,是避免内乱的有效方法,是营造和平环境的良好政治形式。
社会的民主化可以使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相互制约,从而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统一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而社会的法制化则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是国家通过法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规范,将行政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协调手段、行为方式、步骤和程序法律化,为国家行政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是保证国家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
加强社会法制化建设是抑制社会犯罪和腐败现象的最佳途径。
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也是信息商品化的必然要求。
6.结论
信息成为商品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越来越要依靠知识和管理,即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其次,由于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商品类型的多样化,因此相距非常遥远的人们力的提高,人们维持正常物质生活所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相对来说越来越少,从而可以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花在精神生活上,这样就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事非物质性劳动来谋生。
因此,信息不仅已经成了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参考文献
[1]仇少明,封涌.信息商品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
[2]胡劲松.对社会的影响初探[J].当代经济,2007年12期.
[3]蕾如,王蕾.信息商品的差异化定价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5,(08).
[4]毛华荣.信息商品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5]刘晓梅.加快信息商品化进程[J].西部论丛,2003,(09).
[6]钟义信息对于人类的意义.载《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论文 信息 商品化 及其 社会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