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技术案例分析汇编.docx
- 文档编号:728886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912.27KB
最新信息技术案例分析汇编.docx
《最新信息技术案例分析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信息技术案例分析汇编.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信息技术案例分析汇编
案例1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音乐和声音
【教学目标】
1.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及声音的播放控制。
(新授内容)
2.实践应用插入图片、背景、设计版式、艺术字、自定义动画(已有知识),制作声形并茂的配乐古诗演示幻灯片。
【教学设计】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六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PowerPoint的制作技巧,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对抗赛”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会发现配有音画效果的朗诵显得更好一些,从而产生制作这样的作品的欲望。
二、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制作配乐古诗所需的工作,明确本课所学内容——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在其中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
三、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在解决问题中加深理解和印象。
四、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互相点评)。
【教学过程】
师:
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对抗赛,行不行?
生:
行。
师:
比什么呢?
比朗诵古诗!
谁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请两位同学来朗诵古诗。
)
师:
该轮到我了,我可有绝招。
(教师配合制作好了的《望天门山》课件来朗诵。
)怎么样,我和他们谁朗诵得更好?
生:
老师的好,因为老师的朗诵有音乐、有配画。
(可能有的同学会指出比赛不公平,如果他们也有这样的作品来配合,他们就可以超过老师。
)
师:
那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个这样的作品,然后我们再来一次对抗赛,看同学们能不能超过老师?
生:
想!
师:
好,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配乐古诗的制作。
师:
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的作品,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生:
(自由发表意见)选好古诗;理解意境;配好画面;选好音乐;设置动画;分工合作等。
师:
选古诗、理解意境、插入图片我们已经在前几节课学会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好吗?
生:
好!
师:
同学们这部分知识想怎么学呢?
是想自己学还是由我来教?
生:
自己学。
师:
你们想怎么学呢?
生:
我们小组研究学习;我们看书来学习;我们上网看看网上有没有资料……
师:
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地掌握这些知识,老师还在古诗网在线学习栏目中为同学们准备了“在线学习”栏目,有信心的同学可以下载网上的实例分析来学习,也可以看网上的电子图书来学习,还可以看“跟我做”中的教学录像片来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吧。
别忘了老师也是你们的好帮手。
开始学习吧。
(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学习。
)
师:
同学们学会了吗?
能说说怎么学的吗?
生:
我是通过下载实例分析学会的;我是看书学会的;我是看电子图书学会的;我是看“跟我做”中的教学录像学会的……
师:
既然你们都学会了,我想检验一下你们是不是真地学会了。
出一个小实例考考你们。
老师在制作这个作品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如:
声音不能背景播放;古诗的出现顺序不对;诗句不能自动出现等。
谁愿意帮我解决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印象。
)
(学生解决教师准备的一个个小难题。
)
师:
看来同学们是真地学会了。
刚才你们说要“分工合作”来制作,现在就分分工吧。
(学生积极讨论如何分工。
)
师:
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
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
监制:
×××;音响:
×××;朗诵:
×××;制作:
×××。
师:
你们分工的方法不错,其他组也可以借鉴。
同学们制作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呀?
生:
没有了,老师,我们想开始制作了。
师:
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把好的方法发表在古诗论坛中和大家交流。
(学生开始以小组的方式分工合作,老师深入到各小组中协助学习完成作品。
)
师:
下面来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好吗?
哪个小组先来?
(一共找四组进行展示。
)
师:
哪个小组来评一下这组同学的作品?
生:
首先,这组同学的几个难点都解决得比较好,如声音一直播放,其他的对象是自动播放的。
音乐配得也很好,体现了古诗的意境。
师:
好了,我们就展示到这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把以前在语文中学习的古诗表现得更精彩、更有意境。
下课的时间快到了,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好吗?
(学生述说本课感受。
)
师:
大家讲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下课。
案例分析:
《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音乐和声音》这节课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尝试,将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有机地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本课在如何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探讨新教法上做了大胆尝试。
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建师生课堂生活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它具有较强的“可自学性”。
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们放弃了“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
“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1.正确认识学生
①“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基础上的。
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技能表现在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与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讲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所以在课前教师就创设了一个教师与学生比赛诗歌朗诵的情境。
学生和教师比赛朗诵其实是不公平的竞争,因为教师借助了计算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与教师一争高低的热情,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音乐和声音》。
②“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是一句空话,授课教师在本节课以层次丰富的“任务”为基础,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制作配乐诗词,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成功后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代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工合作,成立制作小组,其中包括导演、美工、朗诵、音效。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取得意义建构的效果。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走到学生中间,参加学生的讨论,从中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正确认识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这节课的新突破。
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小学古诗网”,内容包括:
必背古诗、在线学习、古诗论坛、实例下载等。
网上有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并配以插图和背景音乐。
小学古诗网提供的“在线学习”栏目是一个闪光点,其中有电子图书、跟我做、实例下载等。
“电子图书”包括如何使用PowerPoint。
在“跟我做”中有教师视频和音频,向学生介绍了如何操作。
另外,还可以利用“实例下载”将教师的实例下载,分解各部分功能,从中学习如何制作配乐古诗。
3.新型学习方式中的教师作用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新型学习方式。
这节课采用的是学生自学,分工合作的方式。
课堂开放以后,可能有的教师会问:
教师的作用到哪里去了呢?
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
教师的作用是否削弱了?
实际上,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
这种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要求教师的目标意识要更强,要从整体上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更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更强,教师要从体现教师权威的高高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来,和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更强,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
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学习效率如何,都要求教师有合理的调控,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问题,适时地通过网络进行反馈。
比如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声音与图像先后顺序容易出错,就应该及时通过广播进行反馈,请同学帮助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加了同学的成功感。
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作用是设计任务,创设环境,组织学习。
对采用其他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言本上向教师发问,教师及时地对问题进行解答。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
这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进行评价。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音乐和声音》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中的评价对象也从教师转到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最后是展示学生作品,放手让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尽量鼓励学生先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优点。
学生这么做,说明他已经掌握了知识;能对别人的作品提出意见,说明他在理解上有独到的见解,应该给他机会去发表;引起争论不是坏事,说明学生对教学目标掌握了,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完成了意义建构。
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对讨论不清楚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在学生互评的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评。
学生们理想的学习成果可能与实际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差距。
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也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反省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思考中进步,避免了学生互评后难为情的情绪,也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案例2信息及其特征
教学课时:
1学时
教材分析:
本节为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相对其它章节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
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在这个开始时就要把方向摆正,让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
这个课程就是要这样上课。
因此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
2.情感目标:
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方法:
以命题讨论为主线
教学重点
1、掌握什么是信息
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信息概念的理解
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教学思路:
将本节分为两个相对单元,一是课题引入,二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及“信息的一般特征”,在第一单元中以一篇小文《蒙塔尔的人生哲学》为契机,让学生体会信息交换对人类的重要性;在第二单元中先引导学生对一幅照片中所包含的信息由浅入深进行分析,从而体会信息的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输性等一系列特征。
教学过程:
一、信息
1、引入:
教师阅读《蒙塔尔的人生哲学》一文。
提出问题讨论:
毛里奇·蒙塔尔先生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结合自身经历讨论:
为什么大家喜欢聊天?
(实际生活中、网上)
得出结论: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2、问题讨论:
什么是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中关于信息定义的介绍,结合上网查找信息的定义,得出自己的理解3、实例介绍
例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众多古典著作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符号等形式记录了一段段历史事件及探索研究的足迹,才使现代的人能够了解几千年前的信息。
指导学生填写事例信息分析表
例1
主要内容
人们用文字、图像、符号等形式记载的事件和知识
载体形式
[√]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符号[]动画[]视频[]其他
传播途径
[]面对面[√]书报刊[]电报电话[]音像制品[]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其他
接收方式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其他
产生作用
[√]形成印象[√]产生判断[√]引起行动[]无作用[]其他
3、学生阅读课本的例2和例3,完成表格填写,得出结论
例2
例3
主要内容
人们用文字、图像、符号等形式记载的事件和知识
人们用文字、图像、符号等形式记载的事件和知识
载体形式
[]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符号[]动画[]视频[]其他
[]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符号[]动画[]视频[]其他
传播途径
[]面对面[]书报刊[]电报电话[]音像制品[]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其他
[]面对面[]书报刊[]电报电话[]音像制品[]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其他
接收方式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其他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其他
产生作用
[]形成印象[]产生判断[]引起行动[]无作用[]其他
[]形成印象[]产生判断[]引起行动[]无作用[]其他
4、信息的传播方式
信息发出方→用何载体→以何途径→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
(信源)
(信息传递)
(信宿)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丰富多彩的信息:
出示图片
分析图片中所带来的信息(学生回答)
表层信息:
很多洋葱、汽车、卖洋葱的人等
浅层信息:
天气有些冷、批发市场、有些洋葱烂了、卖洋葱的人不开心……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了解,对已获得的表、浅层信息进一步分析照片中隐含信息。
为什么卖洋葱的人不开心?
为什么洋葱卖不出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洋葱?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种洋葱?
学生的回答与自身的生活经验有关,也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有关,根据学生的答案随机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做深层分析得出结论:
农民从媒体(口头或其它媒体)得到信息洋葱的销路好、价格高,引起大量农民种,结果导致洋葱积压。
2、信息的一般特征
在讨论了上面的具体案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在上面的讨论中的什么地方体现了信息的哪几种特征。
(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传递性,共享性)
3、按照认知规律,信息的特征按照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的顺序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五个实例,举例证明上述特征。
4、探究
要求学生六人一组,结合信息的几个特征,从生活、经济、战争等领域中找出一些例子,来证明信息的相关特征。
5、在做了上述一系列讨论后,再提出问题:
究竟什么是信息?
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三、总结归纳,布置课外学习。
1、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信息的定义和信息的常见特征。
要明确信息、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信息的常见特征有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的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
2、课后作业
①搜集身边的、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讨论并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
②上网查找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及发生在什么时代,信息技术未来趋势怎样?
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内容本来是纯属于讲授型,但是通过老师的各种问题的设置,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活跃起来,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才乐于学,体现出了学生为主体得地位,教师只是起到辅导者,引导者的作用,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以技术为中心,学生少有自己的思维与思考,枯燥的技术课程让接触电脑多的同学觉得无聊,而接触少的同学却觉得跟不上,最重要的是学到的技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用,让他们感到学无目标。
在新课标中,我们看到信息技术课将信息作为主线,将技术作为辅线,以信息获取、处理需要为学习技术的前题,使技术的学习有了内动力,再辅以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更有效地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
另外,老师把协作学习的方式贯穿到课堂当中,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挥的余地,考虑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案例3《走进多媒体世界》
一、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我校地处广州市远郊,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基本以“零”为起点。
在初中阶段,他们也没有接触过多媒体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学生“零”起点的情况,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多媒体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并从图像和动画这两个大方向出发,简单地介绍了图像的类型和辨别方法;简单地分析了图像所表达的信息;播放了几个奥运动画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对动画有个感性的认识(以后较深入的内容可留待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时再讨论)。
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多媒体世界,感受多媒体的特殊魅力所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领域:
(1)了解多媒体的概念,并对其组成元素有一定的理解;
(2)理解两种图像类型的概念,并能对其进行区别;能对给出的图像进行辨别;
(3)了解图像表达信息的独特之处,并能对给出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思考;
(4)感受动画的闪动魅力,并能对动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操作领域:
(1)对给出的多媒体信息,能提炼其中所包含的元素;
(2)辨别图像的类型及分析图像所表达的信息;
3、情感领域:
(1)培养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多媒体信息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通过对奥运会会徽和亚运会会徽的分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修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多媒体概念的建立;矢量图像的理解;如何分析图像所表达的信息;
难点:
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图像所蕴涵的信息;
五、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通过大屏幕,直接播放一个多媒体演示系统。
[教师活动]
问:
现在我播放的是一个多媒体演示系统,大家认真看大屏幕,充分发挥你们的观察能力,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边说边操作演示系统)
[学生活动]
观察大屏幕所播放的演示系统,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
声音、图像、文字、动画。
[教师活动]
针对刚才学生回答的结果做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演示系统分析各个元素的存在并做进一步的补充。
从而,引出多媒体的概念。
2、新课内容
[概念一]什么是多媒体?
将视频、声音、图形、图像、文字、文本、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实现一定的功能,就称之为多媒体。
[教师活动]
结合多媒体演示系统,分析多媒体的概念极其所包含的元素。
针对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强调必修课主要是学习图像和动画方面的知识。
至于更深入的问题,到选修课再讨论。
首先我们来学习图像方面的知识。
问:
看大屏幕,首先给大家看两幅图像(如上图)。
现在,我要把它们先后进行放大,大家仔细观察,在放大的过程中,图像会发生什么改变?
两幅图像改变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
随着老师慢慢放大图像,思考提出的问题。
答:
图
(1)在放大的过程中,有锯齿形出现,而图
(2)在放大的过程中,没有有锯齿形出现。
[教师活动]
根据上面所进行的活动,从而提出图像的类型:
点阵图像和向量图像。
并再次结合先前的图像进一步分析两类图像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二]什么是点阵图像?
是由许多不同色彩的点组成的图像。
[概念三]什么是向量图像?
也称作为矢量图像,它以数学的向量方式来记录图像内容。
(由于高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学数学向量的概念,故此处在直角坐标系中简单地引入了向量的表示)
[课堂思考]对下面给出的两幅图像,辨别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图像?
(说明:
随着老师慢慢放大图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并做出回答)
[教师活动]
问:
我们知道,人类可以用语言来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交流方式呢?
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图像(如下图)。
[任务驱动一]解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鼓励学生自高奋勇回答问题,只有3次机会。
)
[教师活动]
点评刚才三位同学所做出的解析,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
同时,针对北京奥运会会徽,做出总体解析(可以借助网络)。
通过过程分析,可以得出图像的独特魅力所在:
(1)信息丰富,形象直观。
(2)图像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增进人们思想交流。
(插曲:
在此可以说说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这个节目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课堂思考]解析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
[教师活动]
上面我们简单地介绍了图像方面的一些知识,在后续的课程中,我们会讲一些图像加工方面的知识。
那剩下的时间,我们就来欣赏几个动画,轻松轻松。
(观看大屏幕)
[动画欣赏]
(1)奥运宣传篇----新北京.新奥运.
(2)真心英雄(MTV)----献给中国足球队的歌
(说明:
在欣赏动画的同时,教师对动画进行要点点评)
《走进多媒体世界》教学反思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主要采用了提问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来展开,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对于新课程的引入,教师首先采用了一个多媒体演示系统。
通过老师的演示以及问题的设置,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寻找多媒体系统中所包含的信息,并及时进行思考。
另外,教师对“图像”类型这个知识点并不是简单的讲授。
我采用的方法是比较法。
首先,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位图图像,另一张是矢量图像),并慢慢将其放大。
在放大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图片自身前后的变化,并通过比较,说出两张图片放大后,有什么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点阵图像”和“向量(矢量)图像”的概念及其特征,并展示出另两张图片给学生自己实践。
“看图说话”----这本应是语文课作文里的一种写作方式。
现在教师把这种方式运用到信息技术课程中,从而体现出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目的。
通过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分析和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的实践,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多媒体信息的信息素养,而且在把人文精神融合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自身修养。
案例4:
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竞赛
〖课标要求〗
《网络技术应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门选修课。
同学们将会学习和理解网络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会熟练地使用常用的网络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网络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体验网络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辩证地认识网络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学生应学会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网络基本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信息 技术 案例 分析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