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课件之txt版.docx
- 文档编号:7286783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85.23KB
人格心理学课件之txt版.docx
《人格心理学课件之txt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课件之txt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课件之txt版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
人格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十分令人神往;诸如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还是非善非恶的?
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
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以及什么是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怎样改变异常行为等等。
这些问题不断地吸引学者们不倦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也已不断地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主要参考书籍: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湾华东书局,1998年。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美]赫根汉著,冯增俊译,《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南出版社,1986年。
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美]Jerry.M.Burger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美]Pervin著,黄希庭等译《人格科学》,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问题: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有什么特性?
3.遗传和环境如何影响人格的发展?
4.什么是人格理论?
5.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的领域、方法是什么?
第一节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的定义
活动导入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研究取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
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的看成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有的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奥尔波特(1937)曾考察过五十个人格定义。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者们一致公认的人格定义。
以下是国内外一些专家的定义。
*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成,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
(Eysenck,1970)
*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维度的总和。
(Byrne,1974)
*代表个人或人们的一般特征,说明对情境的反映何以是持久的模式。
(Pervin,1980)
*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
(Mischel,1986)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陈仲庚,1986)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黄希庭,1999)
二、人格的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
人的行为不是某个部分作用的结果,而总是与其它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活动的结果。
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由自我(self)进行协调和监控。
最常见的精神病(schizophrenia)的就是精神内部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的结果。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
即从时间上看,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在其幼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有相当的一致性;从空间上看,一个人不管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其人格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因此,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时,总是指他经常、一贯的表现,而不是偶然、间或的表现。
如某人具有处世谨慎的人格特征,说明他一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
而偶尔他表现出的冒失,轻率,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
人格的稳定性使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人格稳定性并不排斥其发展和变化。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一层不变,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性的特征。
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
一是人格特征随年龄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二是对个人由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大改变、丧失配偶、迁居异地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发生较大的甚至彻底的改变。
三是意志坚强的人通过自我教育也可能塑造自己的人格,使其向理想的方面发展。
不过人格的改变不同于行为的改变。
行为变化往往是表面的,由不同的情景引起,而人格变化是更深层次的、内在特质的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
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人们在人格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这是因为构成人格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同的。
如有的人憨厚老实,沉着稳定,有主见,不人云亦云;有的人开朗热情,待人真诚,做事踏实,但缺乏开创精神;还有的人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缺乏自信。
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
事实上,人格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
如,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对问题的看法,愿望的实现等方面具有共同性。
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
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比如,代沟就是人格的社会性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人格的社会性并不排除人格的自然性。
因为个体的人格是以其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的。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个性(individuality):
指人格的独特性。
它与人格的区别在于:
其一,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人格则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
其二,个性是相对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是对人而言的,其它事物或动物显然不能用人格来描述。
气质(temperament):
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它与人格的区别在于:
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制等先天禀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性格(character):
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
第二节人格的决定因素
一、人格的遗传生物基础
行为遗传学研究(behaviorgenetics),也称心理遗传学(psychogenetics),是结合心理学和遗传学的知识对个体身心变化进行系统的解释的科学。
主要方法有:
家谱法、孪生子法、群体调查分析法、细胞遗传学方法。
目前有两种研究取向:
1、遗传中心研究取向--从已知的遗传条件探讨起行为结果。
2、特质中心研究取向--从有关的行为变量探讨是什么遗传引起这些变量。
生理因素的影响:
脑与人格、生化物质与人格、身体外貌与人格。
二、人格的环境基础
1.胎内环境的影响
最早的环境是子宫,婴儿生长在充满羊水的胎盘里,通过脐带从母亲那里得到养料。
不同母亲的子宫环境是不一样的。
有的母亲很健康,有的则营养不良或受药物影响。
母亲健康上的差异会深刻地影响子宫环境,从而影响新生儿的某些特征。
例如,母亲血清中的锌含量严重偏低会导致婴儿患各种先天性畸形;有毒瘾的孕妇会使婴儿天生染上毒瘾,这些特征虽然出生时便已存在,却不是有遗传决定的。
2.家庭教育的影响
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家庭。
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的类型(残缺家庭或寄养家庭等)、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等都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小与父母之一分开,或从小失去父母其中之一,会对儿童的人格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例如Provence和Lipton(1962年)的研究比较了育婴院的婴儿和自己在家中的婴儿,发现1岁时育婴院的孩子和成人的关系有障碍,很少对成人依附,并且语言落后,情绪冷漠等。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定型有深远的影响。
学校德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智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育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课堂教育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环节。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习惯于系统的、有明确目的的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坚定、顽强等性格特征。
体育不仅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
美育使学生掌握美的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美的理解和欣赏,形成美的情操。
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
校风也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
良好的校风、班风促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和自觉遵守纪律等人格特征;不好的校风会使学生形成懒惰、无组织、无纪律等特性。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经常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4.社会阶层的影响
差不多每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阶层。
较高阶层的人比较低阶层的人拥有较多的物质财富、享受较多的教育并较能控制自己的命运。
已经发现心理疾病与社会阶层有显著的相关。
例如,就整体而言,在美国,心理疾病较多地发生在较低的社会阶层的人们之中。
这是因为社会阶层较低者的生活中有引起心理疾病的很多压力,例如贫穷、歧视、失业、缺乏医疗服务等。
5.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类型的文化环境中。
人类文化是指全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形成人性的决定性条件。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它陶冶着一个人的民族性。
例如,说德国人冷静、日本人勤奋、法国人热情就是指的民族性而言。
每一文化都试图塑造它所崇尚的人格特征。
每一文化为了使自己延续和发展起来,都崇尚它所需要的人格特征。
巴里等人(Barry&Bacon,1959)的研究表明,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以渔猎为生,需要坚定、独立、敢于冒险的性格。
他们以仁慈宽大的方式管教孩子冰鼓励他们个性化,以培养出成人所具备的人格特征。
三、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个体发展的进程中,环境不断地影响着人格和行为。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但是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随时随地在进行着。
人格的发展和表现是个体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有多种方式,在此讨论三种几乎作用方式,及反映的交互作用、唤起的交互作用和超前的交互作用。
反映的交互作用:
指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
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的人对他的特异反映。
超前的交互作用:
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
第三节人格理论
一、什么是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它不同于内隐人格理论,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人格特征的判断和推测。
这种理论是不知不觉形成的,是片面的、表面的。
而人格理论力求对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做出一致性的解释,对不同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说明;它不仅要说明一个人现时的或过去的行为,而且力求预测其未来;它不仅停留于推测,而且力求以实证资料加以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
二、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设想
有一些问题是任何人格理论都不能回避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表达了他们的核心思想,建构其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
这就是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设想。
根据吉尔和齐格娄的研究,主要有九个基本问题和九对基本设想。
以下九对基本设想够成两极连续体,任何重要的人格理论都可在每一连续体上找到一定的位置。
自由意志——决定论 理 性 ——非理性
整体说 ——原素说 素质论 ——环境论
主观性 ——客观性 前动性 ——反应性
稳 态 ——异态 可知性 ——不可知性
可改变 ——不可改变
三、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对人格理论的评价主要从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力、可操作性、激发性方面评价。
精确性。
精确性是评价科学理论最重要的标准。
一个理论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反映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及变量间关系的精确程度判定。
如果一个理论精确度不高,无论其表述如何完美,也不能称为好的理论。
但是目前大多故人格理沱的精确性有待提高。
这主要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种情况将会有所改善。
可检验性。
科孛理论的科学性的指标之一是其可检验性,包括可验证性、可征伪性和可反驳性。
对于一个理论,如果去寻找其证据,获得证实或验证是容易的,它就具有较高的可检证性。
迸行预测是检验理论的最佳方法之一。
理论只有在不断地被检验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和完善起来。
概括性。
判别科学理论又一标准是其概括能力。
一般来税,理论的概括能力越强,所能解释的现象越多,且具有可检验性,那么理论就具有越高的功效。
可操作性。
即利用可观察的可度量的形式去叙述有关人格的概念,使这些概念能够被操纵、控制和检验。
激发性。
即能够激起研究者的热情、兴趣和激情却从事人格研究。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研究领域、
研究途径和应用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五个方面:
人格结构:
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
主要探讨用"特质"还是用"类型"、用"自我"还是用"需要"来解释人们稳定的个别差异?
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人格结构的性质怎样?
它由什么要素组成?
人格结构是否包含诸种要素?
诸要素是怎样组织的?
是不是有些要素高于(或控制)另一些要素?
人格动力:
是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
探讨是什么力量促使人去从事各种活动?
即人格动力源于"驱力减低"、还是"自我效能",或是"能力动机"?
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人格动力机制有哪些?
人格动力是如何形成的?
人格发展:
指个体自出生到老年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各种人格特征的表现,是随年龄和习得经验增加逐渐改变的过程。
探讨人格是生而具有的?
还是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或是由婴幼儿时期的早期经验决定的?
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人格如何发展?
发展是否有阶段性?
如果有阶段性,经历那些阶段?
遗传和环境如何具体的交互作用而产生各种人格特征?
婴幼儿的时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有何意义?
人格适应:
是指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暂时的表现为适应障碍,持久的表现为人格障碍。
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人格适应的本质是什么?
怎样才能有适应良好的人格?
心理疾病是如何形成的?
采用哪些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
人格评鉴和研究:
指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获取信息使他们对人格进行特征描述和进行解释的方法。
人格评鉴的方法有晤谈、自陈测验、行为评鉴、心理生理技术和隐测量。
人格研究包括临床的、相关的和实验的三类方法。
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途径
临床研究:
也称个案研究。
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
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晤谈、观察、作品分析等方法广泛地收集资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的确定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人格的方法。
如弗洛依德、罗杰斯、剀利等对人格的研究。
相关研究:
运用测量和统计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如高尔顿、卡特尔、艾森克等对人格的研究。
实验研究:
是指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变量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得出因果性的结论的方法。
如斯金纳、班度拉等对人格的研究。
三、人格心理学的应用
首先,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对一个人的评鉴和预测。
如人事决策中对员工的甑选预测,在临床和咨询工作中,人格心理学研究成果对疾病的防止,在教育工作中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个别指导和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等。
第二,人格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人们的自我修养完善个人的人格。
如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对待挫折、如何发展独立性、完善自我等人格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人们心理健康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二章精神分析范型(上)
——古典的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范型(psychoanalyticparadigm)是由弗洛依德创立的,其内容十分庞杂。
该学派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其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对日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发展出来处理内部驱力外部刺激的自我适应功能。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临床个案研究,其评鉴技术采用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测验等。
新精神分析反对弗洛依德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对人的悲观主义,强调自我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但其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评鉴技术上并没有脱离弗洛依德所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论。
本章主要问题:
1.弗洛依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如何产生的?
3.为什么说弗洛依德是一个泛性论者?
4.弗洛依德关于人格的重要观点有那些?
5.弗洛依德运用什么方法研究人格?
第一节弗洛依德其人及精神分析的产生
一、弗洛依德的生平及著作
1.生平
从背景上来讲,他最不大可能成为学术界的泰斗。
他于1856年出生在一个叫弗赖堡的小镇,是一个沿门叫卖羊毛、布匹、兽皮的贫苦犹太贩夫的儿子。
当他4岁时,全家搬到了维也纳,虽然父亲的生意渐渐好转,可一家人的生活是在艰辛中度过的。
8个孩子中,他是老大,也是智力出众的一个,家里尽可能地鼓励他的发展。
弗洛依德比一般人早一年进入大学预科学习,在预科学校的7年中都是第一名。
他在预科学校的最后几年当中读了哥德论自然的一篇很有启迪作用的文章,遂决定一辈子投身科学。
1873年,他上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他仍然是最好的学生。
可是,他发现,医学对他没有什么智力上的吸引力,而且从实际工作上来讲,他也觉得前途黯淡。
在医学培训中途,他开始受到思内斯特·布吕克的强烈影响,弗洛依德后来说,“布吕克在我的一生中的重要程度胜过任何人”。
弗洛依德被生理心理学深深吸引,他醉心于学术上的生理心理学,希望成为一名生理学家而进行纯粹的研究。
可布吕克却建议他不要这样做。
对于贫穷的弗洛依德来说,从事纯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梦想,勉强完成了医学课程,1881年拿到了硕士学位。
在研究院期间,他邂逅并爱上了一位名叫玛莎的姑娘。
不过,他只能在自立并保障妻子和家庭的生活之后才能结婚。
最为合适的可行办法是去一家私立诊所,为此,他离开了布吕克的学院,加入了维也纳总医院,在当时世界最有名的脑解剖学家西奥多·梅那特的指导下学习。
玛莎跟她母亲一起生活在汉堡,而弗洛伊德很长时间才能去看她,他们靠鸿雁传书,几乎每天一封情意绵绵、充满爱意的长篇情书。
弗洛依德步入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缘自与约塞夫·布罗伊尔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后者是位成功的医生和生理学家。
俩人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布罗伊尔的某些病人,其中一个叫安娜的病人,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中起重要作用。
1885年,他得到一个机会去法国巴黎向沙可学习。
在一次晚会上,沙可突然说某些病人的障碍通常是一种性的基础,而且一定涉及到生殖器方面的问题。
回国后,他发现许多病人不能接受深度催眠。
为此,他放弃催眠,用了南锡的谈话法,使病人在觉醒状态下自由联想。
这种技术是让病人放松身心地躺在床上任意地自由谈话,不管联想到什么都完全说出来,目的是使病人把压抑在意识中引起异常行为的原因清醒地记起来,这是他独创的,也是精神分析演进中最重要的一步。
经过实践,他发现越来越多的病人常回忆起童年时代的经验,而那些被压抑的记忆中有许多是和性有的事,这就使他注意性爱和精神病因的关系。
1895年他和布罗伊尔一起出版《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标志者精神分析正式问世。
此书并不成功,对它的不多的评论大都很严厉,在出版后的13年中仅卖出626册。
1923年,弗洛依德67岁,因为抽了一辈子的雪茄,他的上鄂长了癌,他一共进行了30次手术,以切除反复癌变的组织。
在后期,他的癌症已经无法做手术了,可意识还是清楚的,他仍然坚持写作,还看一些病人。
最终,由于无法忍受的疼痛,他请自己的医生注射过量的吗啡结束痛苦,于1939年9月23日逝世。
2.著作:
《梦的解析》(1900年)
《性欲理论三讲》(1905年)
《精神分析引论》(1910年)
《超越唯乐原则》(1920年)
《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1921年)
《自我和伊底》(1923年)
《文明及其缺陷》(1930年)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年)
二、精神分析的产生
1.社会背景
精神分析是弗洛依德想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病态现象所需要的产物。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奥国,尤其是维也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常年动乱,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致使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作为治疗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精神分析,正是适应这一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企图解决犹太人家长制和维多利亚式性道德比压仰而造成的社会病态现象的迫切社会需要的产物。
由于维多利亚时代遗风的存在,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的社会里,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社会禁忌十分严格,特别是在男女两性关系上的禁忌更甚,性本能受到严重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以致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2.思想背景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把"爱"和"恨"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视为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柏拉图(Plato)的爱洛斯(Eros)学说、"三位一体说"、理念论的"回忆说";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对梦的重视对弗洛依德产生了无可置疑的影响。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思想、莱布尼兹的微觉学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概念的影响、费希纳(G.T.Fechner)的无意识思想、叔本华(A.Schopenhauer)的生存意志思想、尼采(F.W.NietZsche,)的权力意志思想,以及哈特曼(E.Hartmann)的无意识哲学都对弗洛依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科学背景
物理学思想体系的机械论、决定论和唯能论,生物学的物决定论、有机体有规律的发展观和泛性论观对精神分析的产生有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医学中的"两术"和"两派"对弗洛依德的理论有直接的影响。
"两术"指"麦斯麦术"和"布雷德术"。
前者是奥地利医师麦斯麦(F.A.Mesmer,1734~1815)创立的,认为人身体内有一种磁气,即动物磁液。
它过多过少,失去平衡,就会患精神病。
他用通磁的办法,使机体磁液恢复平衡,以治疗疾病。
这种技术叫麦斯麦术(或通磁术)(Mesmerism),它是催眠术(hypnotisnd)的前身。
后者是英国外科医师布雷德(J.Braid,1795~1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格 心理学 课件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