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峥嵘的论文.docx
- 文档编号:7285533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113.53KB
刘峥嵘的论文.docx
《刘峥嵘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峥嵘的论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峥嵘的论文
3课题基本结构:
文章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诱思探究教学概述
1.1.1什么是诱思探究
1.1.2“诱思探究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1.2国内的发展水平和现状
第二章问题的提出
2.1“诱思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
2.2高中化学教学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2.1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解决化学知识目标
2.2.2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解决化学能力目标
2.2.3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解决化学品德目标
2.3研究方法
第三章理论基础
3.1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涵义
3.2诱思探究教学思想
3.3诱思探究的教学目标
3.4诱思探究教学方法
3.5诱思探究教学过程
第四章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在包头市田家炳中学高中化学的实践研究
4.1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4.1.1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模型
4.1.2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模型
4.2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环节
4.2.1备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4.2.2授课是教学的实现过程
4.2.3课后评价
4.3诱思探究教学实验方法
4.3.1实验材料
4.3.2实验时间
4.3.3实验对象
4.3.4实验方案
4.3.5诱思探究教学和传统教学典型案例
4.3.5.1诱思探究教学典型案例----钠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4.3.5.2传统教学模式---钠教学设计
4.4诱思探究式教学实验结果与分析
5反思与不足
5.1实践反思
5.1.1诱思探究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5.1.2诱思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1.3诱思探究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5.2存在的问题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1.文献综述
1.1诱思探究教学概述
1.1.1什么是诱思探究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张熊飞教授在基础教育第一线潜心研究22年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揭示客观教学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素质教育的现代学科教学论,并将其具体运用到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去。
它以学生的学习为起点,以教学、心理、发展为基本教学范畴,以教学的职能观、机制观和价值观为基石,形成了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过程论、三维教学目标论。
一九九九年六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防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早在1993年张教授《诱思探究教学导论》中指出:
“诱思探究”。
顾名思义,“诱思”的“诱”,是指教师循循善诱,很好发挥其主导作用。
“思”,是指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体现其主体作用。
“探究”是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
“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
“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
即:
诱导思维,探索研究。
教学过程要经历“探索”和“研究”即“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可见张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与《决定》相比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今天,在教学领域广泛开展学习“诱探理论”,实施“诱思探究教学”实验更具有现实意义,因这本身就是具体落实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决定。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完善人格、获得全面发展。
可以说“诱思探究教学”从根本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在迁移中学会运用。
不是死记硬背的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
记得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诱思探究教学”还提出了学科教学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有才无德,同样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因此“诱思探究教学”提出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注重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1.1.2“诱思探究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
”诱思探究教学的精髓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攻、思维为主线的教学特点,重在让学生参与,积极的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接受知识。
诱思探究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改变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评价观,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素质、开拓新领域,形成新观念。
(2)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因为素质教育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向着逻辑思辨和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者”主体地位。
(5)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
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改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保证了学生偷快、活泼地学习,有效地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1.2国内发展水平和现状
2004年12月21口《中国教育报》第3版以整版篇幅报导《课改春风扑面来/河南郑州市第四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纪实》,其第一大部分具体地介绍了开展诱思探究教学的过程。
该校硬件虽然很差,校园面积也很小,但由于大力推广诱思探究教学,软件迈上了新台阶,总课题组在2005年4月在郑州四中召开了诱思探究教学现场会,与会代表近200人听取了4所学校的经验介绍,观摩了高初中各学科36节课堂教学,高中化学3节,给了大家生动具体的启示。
在此背景下,截止2006年5月31日,除西藏外,全国有80多万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的开展诱思探究教学;已在21个省建立了163个试验研究基地,有正式试验教师5781人。
专著《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作为“十五”期间的系统理论成果。
这些说明实施诱思探究教学可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但对于它如何应用在各学科教学中还有待研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应该是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的。
但是,日前中学化学教学中,一方面由于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认识或能力的不足,许多高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输,轻视了知识获得过程教学。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掌握的准确性,而忽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而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而目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因此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素质教育也就无从得以实施。
目前,已有一些教师将诱思探究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化学教学中,诱思探究模式的应用及实践研究的相关报道还很少。
本人以包头市田家炳中学2007级5、6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了研究和探讨。
2.问题的提出
2.1“诱思探究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张熊飞教授已有研究主要集中论述了诱思教学思想论、探究教学过程论、三维教学目标论,这些都是教学理念和思想。
对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下如何开展化学诱思探究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2.2高中化学教学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活动,而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应明白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决定了课程目标,就是要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
高中化学课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就是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积累,能力在不断提高,觉悟在不断增强的过程。
诱思探究教学能使高中化学课教学的目标与多元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突出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2.1.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解决化学知识目标
学科课程教学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所需要的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结构。
它是在本学科中最基本、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
规律和思想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并且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取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
在任何情况下,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都不能动摇。
这是因为:
能力的发展和品德的培育,只能在掌握知识和
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的学习过程,能力和品德就成了空中楼阁。
知
识讲解是化学教学的前提,只有晓之以理,才能动之以情,之后导之以行。
化学知识主要指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如: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牢固的掌握具有迁移力的生动活泼的知识结构。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强调:
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知识教学的首位。
只有在跳一跳摘取桃子的过程中,才能既摘到了桃子,又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发展了摘取桃子的能力,培养了摘取桃子的科学品德。
如果不经历真正的体验、探究过程,而单纯的传授、灌输知识,其结果,既难以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知识,更谈不上发展能力和培养品德。
2.2.2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解决化学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特征,客观表现为顺利完成一项活动的本领。
知识是可以遗忘的,但能力往往伴随人的一生。
因此,现代学科教学特别强调发展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发展的重点,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只能在动态中形成,必须创造形成能力的时空条件。
中学化学课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学生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应用和掌握知识的角度看,既要求学生具备认知能力、再现能力、理解能力,也要求具有比较、分析、判断、辨别、归纳、总结、逻辑推理的能力,还要求将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力。
从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看,既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协调能力、困难承受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待人接物、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形成,主要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诱导教学和自主探究学习中,认真实现体验性课程,不仅能使知识活化,更能充分地发展各项能力。
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学习过程去进行。
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就会落空。
教学实践证明,那种认为“培养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从而去单纯地追求能力培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确切落实体验性课程,这是发展能力的基本源泉。
凡是学生能够运用感官自己亲身体验的,应该让他们去独立完成,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思维的,应该让他们去独立思考。
教师的责任在于诱导点拨,排疑解难,画龙点睛,当好领路人。
这就是要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的和谐关系。
学生亲自投入教学活动,找到了客观规律,才能逐步学会,如何亲自投入其中找规律,获取新知。
那种“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教学方式,完全剥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还谈的上培养能力吗?
发展能力要持之以恒,并要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
因此,要特别善于挖掘和运用科学方法,并注意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其熟练掌握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这些都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来完成,那种单纯强调学生主体、放任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
2.2.3诱思探究教学模式解决化学品德目标
个体人自身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的总和,称为品德。
品德以人的情意因素(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为其心理基础。
情意因素对于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起着关键作用。
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合,则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
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的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是同一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
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人们在一切实践活动中,认知因素是执行操作机制,情意因素则是动力激励机制的。
其实,我们自己在教学中也会常常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差,而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他们的情意因素没有充分发挥动力调节作用。
从而表现出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缺乏毅力等。
如果我们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加以诱导,他们也能迅速赶上去。
化学课教学培育品德,主要是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很多人认为完成化学课品德目标是一项政治任务,在教学中易把其处理成唱高调,忽视其中体现的科学规律,使得该目标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落实,显得十分薄弱。
这就要求化学课教师,积极主动创设条件,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教学过程,主动的做知识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这样,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识记型”教学转变为“思维型”教学。
使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促其全面发展。
这就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所在。
2.3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理论研究成果的大量查阅,了解诱思探究理论研究现状以及已取得的成果,明确了诱思探究的概念、方法,过程及特点,以及三维教学目标。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形成适合中学化学教学特点的一套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中学生实验前后学习化学的方式、态度及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实践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4)实验研究法:
在包头市田家炳中学高二年级5、6两个班进行实验、对照与研究,通过前测和后侧,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
3.理论基础
3.1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涵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后来是讲、读、练,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模式,它们只注重了课本知识的传授、记忆和练习题类型的强化训练,忽视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来的往往是些“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为实现学生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该模式乃是使教师的诱导(讲述、演示、激疑等主导作用)和学生的领悟(观察、实验、阅读、讨论等主体地位)交叉进行,以便在多重训练中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3.2诱思探究教学思想
诱思探究教学思想是:
教贵善诱,学贵善思在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一所学校高三教室里甚至赫然挂着“咬牙挺住”的标语,校门两侧贴着“怕艰苦请到别处,图享受莫进此门”的对联!
目前教学中师生的苦与累,主要是违背了教育教学客观规律而造成的。
要改变这种苦教苦学的局面,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教贵善诱,学贵善思,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素质教育占领课堂学科教学主阵地。
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优化和促进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进程,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去组织教学过程。
因此,施教之功,贵在诱导:
进学之功,贵在领悟。
教师只有把“循循善诱”调谐到学生的“独立思考”上,才会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3.3诱思探究三维教学目标
多年的教改研究和实践让张熊飞认识到,要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出知识中蕴含的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能力价值和教育价值,落实“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完成学科教学培育人、造就人的基本任务,以启迪学生不断获得全面发展。
张熊飞认为,衡量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主要看其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是否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要选择一个“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既让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摘到“桃子”,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摘取桃子”的能力,并使他们在热情的追求、顽强的拼搏中培养品德。
(3)
一般说来,化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使学生产生怕、厌情绪,影响教育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培养品德,收到良好效果。
3.4诱思探究的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通过探究教学方法来实现。
探究教学方法是准确设计“桥”和“船”,其具体表现为实践探究法和理论探究法。
由于实践探索的具体方式不同,实践探究法又分为实验探究法、体验探究法、经验探究法和形象探究法四种。
a.实验探究法
实验探究法要求教师在课初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的丰富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理性认识;继续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反复思考,经历再实践、再认识的深化过程,它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的学习。
b.体验探究法
体验探究法就是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而形成概念,完成教学任务,它常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教学之中。
c.经验探究法
经验探究法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运用他们对客观世界己有的经验事实进行探索,从而归纳、研究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而不需要学生再去进行教学实验或亲身体验。
d.形象探究法
形象探究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形象材料进行形象思维活动,主要以视觉空间的方式,处理形象信息,运用“释文—成像—悟道”的教学思维层次来实施教学过程。
e.理论探究法
理论探究法通过理论探索和演绎(或归纳,或类比)研究,来发展已有的概念,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运用理论探究法进行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事例,充分发挥迁移的教学功能,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为起点,揭示该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新概念。
3.5诱思探究教学过程
诱思探究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动起来。
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呢?
张熊飞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不能单纯看教师怎么教,最根本的是要看学生怎么学,学习中独立思考了吗?
对问题的理解有没有创新性?
有没有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那种一心让学生适应教师施教的任何策略和措施,都必须彻底根除,做到“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
”
(2)
4.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在包头市田家炳中学高中化学的实践研究
4.1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模型
教学模式的建构目的就是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起到指导作用。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实施后还需要相应的进行评价。
(如图4-1)
图4-1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的模型图
图4-1教学过程实施模型
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可以说从根本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去探究,在迁移中学会运用。
不是死记硬背的教给学生些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记得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
”要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4.1.2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模型
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凯洛夫等人重新加以改造传入我国。
我们又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以有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对其加以调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传递――接受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施模型是:
图4-2传统教学模式流程图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不难想象,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
4.2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环节
高中化学课的教学过程是由备课、授课和评价三部分组成,备课是指教学的准备过程,也是作好其他环节的前提,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同时也能提高化学教师的业务水平。
4.2.1备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备教材,即备课首先要钻研教材,也就是钻研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和课程有关的材料。
诱思探究教学要求教师通过钻研,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明确重点、难点。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逻辑过程,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合的诱思探究点。
运用诱思探究思想开展教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探究的内容一定要突出重点内容,探究的方向要不偏不怪,要坚决杜绝引导学生去“钻牛角尖”、去探索一些繁琐、、意义不大的内容;探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进行金属钠教学时,学生自己用镊子从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
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学生通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
自己就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继续观察留在玻璃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
(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主动的设计实验探究它的化学性质。
每次探究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回味及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a.“诱思点”的选取。
一节课可能有几个“诱思点”:
一个“诱思点”可能在几节课中出现。
因此,选取“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层次设计要科学合理。
重要知识内容,难点内容,典型问题,有价值的结论等都是重要的“诱思点”。
例如:
钠一节先通过设问: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
这一诱思点引导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接下来观察留在玻璃片上钠新切面颜色的变化?
(钠表面变暗,失去光泽)为什么我们刚才切割的钠变暗?
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一块钠如久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通过这一诱思点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化学性质。
这两个诱思点的选取前者轻,后者重,突出了内容的重难点。
b.探究的深度。
探究的深度要视教学大纲对有关知识的要求程度,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学生一听就会、一看就知、无深度、无新意的内容调动不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样过难过深的内容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包头市田家炳中学学生基础较差,探究的起点不宜过深、过难,而应以大量难度较低的感性材料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深入。
例如:
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峥嵘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