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
- 文档编号:7284211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03KB
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
《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
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
(顺时针转动)
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
"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
(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
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
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
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讲台演示地球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
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
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的姿势是直立着身子转呢?
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
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变不改变?
(倾斜着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
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有什么意义?
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演示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
为什么?
(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
(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仪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
那么,假如说地球也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
(是的,地球不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
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
(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
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朝向太阳的半球--昼
板书昼夜更替
背向太阳的半球--夜
活动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
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12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
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
(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
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
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
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让学生了解时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
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
①东京和北京的时差是1小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该是:
15-1=14,即下午的2点钟;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时差是5小时,且北京在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
15+5=20,即晚上的8点钟。
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可根据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
[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并强调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替"二字是关键。
●板书设计
设计1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1.自转--绕轴旋转--自西向东--一天
2.公转--绕日旋转--自西向东--一年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设计2
●活动与探究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2.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
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
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讲授新课]
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2.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
项目假设性演示模拟性演示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
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无)(高低不同)
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无)(长短不同)
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无)(多少不同)
原因分析(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
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
活动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
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
(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
(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
(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
(夏季)什么季节较短?
(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
(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
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着的四季变化。
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视情况而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半球北半球
节气冬至春分秋分夏至
时间12月22日前后3.219.23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的纬度南回归线(23.5°S)赤道北回归线(23.5°N)
正午太阳高度最低过渡最高
白昼时间最短(昼短夜长)昼夜平分最长(昼长夜短)
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最少,气温最低过渡最多,气温最高
季节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月份12、1、23、4、59、10、116、7、8
半球南半球相反
●活动与探究
1.对照课本P11图1.19,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2.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
这是什么原因?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方法2复习提问四季的形成后提出: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一年中白昼时间的长短变化,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
这是就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而言的,那么,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是什么状况呢?
我们用这节课共同探讨学习。
板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讲授新课]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
试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组织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
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简图并让各组代表说明交流。
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23.5度,最南可以达到南纬23.5度。
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讨论解答让学生观察课本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思考:
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两条纬度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发言、描述。
评价点拨在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后,教师可列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刚落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啧啧称奇。
在这一段时期内,这里没有黑夜,太阳每天24小时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和热洒向大地。
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是濒临挪威海的一个港口。
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见不到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
通过这些描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出现在南纬66°34′以南和北纬66°34′以北的地区。
因此,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
画图标线指导学生画出地球上五带划分略图,标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五条纬线,让学生明确五带各自的范围,填出五带的名称。
角色扮演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儿童,讨论、感受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各自所在温度带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以及总结出所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
并推荐出5名同学就四个节气和气候特征分别在全班交流。
交流评价在各组讨论、推荐出发言代表后,从代表各温度带在春分这一节气时发言的3名学生开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气候特征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在同一时间(季节)各带太阳高度不同,昼长时间不同,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不同,因此,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与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了五个带。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评价,最后进行小结。
反馈练习
[课堂小结]
1.投影展示本节知识要点总结与检测,师生边回忆复述,边归纳要点,强调重点。
2.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
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五带形成等,这些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什么上帝的主宰、什么神的力量决定的。
我们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活动与探究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在当地,竹竿的影子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朝南?
什么时候朝北?
有找不着竹竿影子的时候吗?
为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 运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