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交底记录.docx
- 文档编号:7273281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9.64KB
施工图交底记录.docx
《施工图交底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图交底记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图交底记录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施工图交底记录
市政施管-8
编号:
001
工程名称
马安经济适用房市政道路配套BT工程
承包单位
惠州市建设集团建筑工程公司
交底方
深圳华粤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交底人
彭雪文
接收方
惠州市建设集团建筑工程公司
接收人
汪生群
交底部位
整个工程
交底日期
2014.8.7
一.路线设计
1.1设计依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公路路线设计规》(JTGD20-2006)。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4.《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规范》(GB50220-95)。
5.《关于马安经济适用房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惠市规建函[2011]485号)
1.2设计标准
本项目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主要技术指标
名称
单位
指标值
采用值
道路等级
城市II级次干道
城市II级次干道
设计速度
Km/h
30
30
平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150
250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70
/
最短缓和曲线长度
m
35
/
平曲线最小长度
m
70
/
最大纵坡
%
6
0.146
最小坡长
m
110
170/1
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600
100000/1
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400
/
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m
450
50000/1
凹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m
700
/
竖曲线最小长度
m
35
113.3
1.3平面线型设计
1.道路平面设计线、设计高程线指道路中心线,全路段不设超高。
2.马安经济适用房市政道路配套BT工程包括东一路、南一路、南二路、西一路、北一路五条道路。
东一路起点坐标(N54571.799,E47295.763),终点坐标(N53178.121,E47588.303),路线长1431.89m,南一路起点坐标(N53433.657,E46644.397),终点坐标(N53783.628,E47258.11),路线长712.936m,南二路起点坐标(N52959.455,E47352.402),终点坐标(N53211.722,E47551.801),路线长321.557m,西一路起点坐标(N53927.489,E46437.85),终点坐标(N53258.353,E46825.464),路线长791.78m,北一路起点坐标(N53833.738,E46454.515),终点坐标(N53962.378,E47247.82),路线长838.201m,道路路线总长:
4096.36m。
1.4路线纵断面的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为惠州市规划控制点及被交道路标高。
本项目最大纵坡为:
0.146%(西一路),竖曲线最小半径:
R=5000m(西一路),最小坡长:
170m(北一路)。
1.5施工注意事项
1.坐标及高程控制系统:
(1)坐标系统:
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1956国家黄海高程基准。
2.施工队伍进场后,应首先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坐标及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测,并与相邻标段进行联测,确保各控制点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并保证相邻标段间衔接的准确。
3.施工队伍应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各控制点、中桩高程及横断面地面线进行复核,如发现设计文件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则应及时向监理单位报告,监理单位确认后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协调解决。
二.路线交叉设计
2.1设计依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公路路线设计规》(JTGD20-2006)。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4.《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规范》(GB50220-95)。
2.2对初步设计评审意见执行情况
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执行。
2.3平面设计
本项目交叉工程全部采用平交交叉方式处理,共设置平交口5个,中心桩号分别为:
北一路起点AK0+000、北一路终点AK0+838.201、南一路起点BK0+000、南一路终点BK0+712.936、南二路终点CK0+321.557。
西一路终点DK0+791.78与惠州大道相接,本设计已计入该相接段的工程数量。
根据被交道路等级及交通量,平交口采用加铺转角方式设计;以保证行车通畅及行人安全。
2.4纵面设计
由于道路主线与大多被交道路的功能、等级、交通量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设计采用“主路优先”的原则,使主路的横断面贯穿交叉,而调整次要公路的纵断面以适应主要公路的横断面。
同时,必须使平交范围内的路面排水流畅,任何部分不得有积水。
2.5施工要求
1.按通用图进行平交口施工时,平交口路面排水必须流畅,任何部分不得有积水。
2.当被交道路为混凝土路面时,严格按设计布设胀缝、缩缝和纵缝钢筋。
3.未尽事宜,参照相关规范。
三.路基设计
3.1设计依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公路路线设计规》(JTGD20-2006)
3.《公路路基设计规》(JTGD30-2004)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0.其它有关的规范、设计手册及相关道路城市规划规定。
3.2对初步设计评审意见执行情况
按初步设计评审意见执行。
3.3路基标准横断面
1.路基宽度
东一路、南一路标准断面24m:
其中人行道(非机动车道)4.5m+行车道15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4.5m;北一路标准断面21m: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3m+行车道15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3m;南二路标准断面36m: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6.25m+行车道23.5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6.25m。
西一路标准断面:
K0+000~K0+580为24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4.5m+行车道15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4.5m;K0+580~K0+791.78为12m,人行道(非机动车道)4.5m+行车道7.5m
2.路面横坡
本项目的行车道路拱横坡采用2.0%,路缘石采用立式,高出路面18cm,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横坡为2.0%反坡。
路线设计高程为行车道路面中央的路面高程,全线不设超高。
3.4一般路基设计
1.填方路堤设计
a.填方路堤边坡高度小于等于8m时,边坡率为1:
1.5。
b.当填方路基边坡高度大于8m小于12m时,采用折线形边坡上部8m边坡率为1:
1.5,8m以下边坡率为1:
1.75。
c.为保证路堤稳定性,路基两侧各宽填50cm,并作为土路肩使用。
d.路基填土前应先清除草皮、表土、树根等,然后进行填前碾压或夯实,并达到密实度要求。
e.路基土石方数量表中填方已扣除路槽部分数量。
表土清除全线统一按30cm计算,清除的表土均作为弃土,不得用于路基填筑。
2.零填路基及土质路堑设计
当填方高度小于1.5米时,视为零填路基。
为保证零填挖路基与土质路堑路床范围压实度不小于96%,对路床范围填料或表土须采取翻压回填或换填等措施处理。
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一般采取换填方式处理。
当挖方路基路床为强度指标CBR不符合要求的土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达不到规定压实度时,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及压实度要求同零填路基。
3.特殊路基
道路沿线表层有人工填土,由粘性土及碎石等新近堆填,且厚度较大,从工程经济性考虑,采用开挖换填垫层、分层回填碾压的方法处理,这一处理方案的主要内容为:
对上覆土层(即素填土层)清除表填土、杂填土、耕植土。
然后回填垫层,从而增强地基承载力,减少不均匀沉降,以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其施工工期较短,工后沉降较小。
4.路堤填料及填筑要求
a.直接用作路基填筑的填料,其液限应不大于50,塑性指数不大于26。
b.为保证路基压实度,路基两侧应各超宽填筑50cm,路基填筑完成并稳定后再对边坡进行清理。
c.填方路基应分层碾压,每层虚方厚度不大于30㎝,桥涵、挡墙台后每层虚方厚度不大于20㎝厚度,每一水平层应采用同类填料填筑。
涵顶填土50㎝以内用静压,超过50㎝后,才能用振动压路机在其上进行碾压。
d.填石路堤一般大粒径石料置于下层,其间用小粒径石子填入,然后用32吨以上的重型振
动压路机碾压;填石路基每填高2.5~3m采用冲击压路机进行增强补压。
为保证压实质量,施工时应先修筑试验段并通过试验,研究压实机具、最大压实层厚、压实遍数等相互关系和施工工艺,根据现场试验结果,指导填石路堤的压实工序,提出控制压实质量的参数(如压实后的干密度、孔隙率、竖向变形量等)。
e.路基填土前应先清除草皮、表土、树根等,清表按30cm计,然后进行填前碾压或夯实,并达到密实度要求。
f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涵洞两侧路基填筑需进行特殊处理。
桥涵台背和挡土墙墙背应选用透水性填料,详见设计图。
5.路堤的压实标准及压实度
a.路基所有压实度应采用重型压实标准。
其强度、粒径及土质路基的压实度按下表执行。
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要求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
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重型击实)
填料最小
强度CBR(%)
填料最大
粒径(cm)
填方路基
上路床
0~30
≥95
8
10
下路床
30~80
≥95
5
10
上路堤
80~150
≥93
4
15
下路堤
150以下
≥93
3
15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95
8
10
b.换填垫层的压实度(或相对密度)按不小于90%控制。
c.软基换填部分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0%。
d.挡土墙墙背、涵洞台背、桥台锥坡、台背过渡段填土,压实度要求从填方基底或涵洞底部至路床顶面均为95%。
e.土路肩填土压实度不小于90%。
f.路基基底压实度不小于90%。
g.每层压实均应检验压实度,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填筑上一层。
h.路床顶面检测弯沉值不大于289(1/100mm)。
3.5取、弃土场
本项目的土方考虑全部为远运距取土。
可在运距较近的、土质符合设计要求的取土场取土。
对于取土后的山体或取土场除做好防护和排水设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外,还要进行绿化与景观设计,尽量降低取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6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1.防护原则:
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植物防护方式,使防护方案经济、适用、美观、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2.防护形式:
一般填方边坡采用铺草皮防护;鱼塘水沟路段采用浆砌片石护坡防护,护坡采用M7.5浆砌片石砌筑,M10水泥砂浆勾缝。
北一路K0+020~K0+280及K0+600~K0+800段为临时改沟工程,采用M7.5浆砌片石护坡。
3.7路床顶面验收标准说明
路床顶面施工质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土方路基路床顶面验收标准
序号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
压实度
符合规定
2
弯沉
≤331.5
3
纵断面高程(mm)
+10,-15
4
中线偏位(mm)
50
5
宽度
不小于设计值
6
平整度(mm)
15
7
横坡(%)
±0.3
8
边坡坡度
不陡于设计坡度
填石路基路床顶面验收标准
序号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
压实度
符合试验路确定的施工工艺,沉降差≤试验路确定的沉降差
2
纵断面高程(mm)
+10,-20
3
中线偏位(mm)
50
4
宽度
不小于设计值
5
平整度(mm)
20
6
横坡(%)
±0.3
7
边坡坡度
不陡于设计坡度
3.8路基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路基、路面开工前和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
(2)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对照地形仔细核查排水防护设置位置和区间,若发现边沟、截水沟等排水设施的设置位置或者防护工程设置高度与地形不符时,应及时通报业主、监理、设计单位,以便于及时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为保证路基设计宽度内达到规定的压实度,每侧宽填压实应超出路基宽50cm以上。
超宽碾压土方在路基土石方数量表中未计入,由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自行考虑。
(4)路基防护工程数量表中,防护高度均采用平均值,施工时依据实际地形自行调整。
(5)挡土墙基础放样后设置的襟边宽度与设计相差较大,且宽度小于50cm时,应及时通报业主、监理、设计单位,以便于及时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6)挡土墙挖基完成后对基底地基承载力和墙背填料的内摩擦角应进行检测,与设计不符时,应上报业主进行处理。
(7)弃土场应进行整平,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与原有排水系统贯通,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四.路面设计
4.1设计依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6.其它有关的规范、设计手册及相关道路城市规划规定。
4.2主要技术指标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主要依据交通量和公路等级对路面的使用要求,并考虑到路面面层坚实、耐磨、抗滑的功能要求,结合沿线气候、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本着合理取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结构层的设计与组合。
本路段所处自然区划为Ⅳ7(华南沿海台风区)。
水泥砼路面的设计年限为30年,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以龄期28d的弯拉强度标准值(fr=5.0Mpa)为标准。
4.3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材料设计参数和土基回填模量值见下表。
其参数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用“规范”建议值。
路面结构层设计参数表
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
31GPa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回弹模量
1500MPa
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回弹模量
1300MPa
未筛分碎石垫层
180MPa
路基路床顶面回弹模量
30MPa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弯拉强度应大于或等于5.0MPa。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大于3.5MPa。
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大于2.5MPa。
4.4路面结构设计
本项目的行车道路面结构为:
25cm厚水泥混凝土路面+18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15cm厚未筛分碎石垫层。
平交路口采用与行车道相同路面结构。
4.5路面设计材料要求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一般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混凝土。
(1)原材料技术要求
水泥采用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m3。
路面施工前应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第4.1节中规定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标准为混凝土28d弯拉强度标准值fr=5MPa,水泥质量技术要求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3.1节相关规定。
(2)粗集料
粗集料应选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
集料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粗集料技术指标详见下表:
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碎石、碎卵石和卵石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指标要求
备注
碎石压碎指标
%
<10
换算压碎值<18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
<5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
<5
含泥量(按质量计)
%
<0.5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
<0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
%
<0.5
火成岩岩石抗压强度
MPa
≥100
变质岩岩石抗压强度
MPa
≥80
水成岩岩石抗压强度
MPa
≥60
表观密度
kg/m3
>2500
松散堆积密度
kg/m3
≥1350
空隙率
%
<47
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合成级配的要求。
水泥混凝土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
粗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表3.3.2的规定。
(3)细集料
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
集料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细集料技术指标详见下表:
水泥混凝土用细集料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指标要求
备注
单粒级最大压碎指标
%
<20
氯化物(氯离子质量计)
%
<0.01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
<6
云母(按质量计)
%
<1.0
含泥量(按质量计)
%
<1.0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
0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
合格
硫化物及硫酸盐(按SO3质量计)
%
<0.5
轻物质(按质量计)
%
<1.0
表观密度
kg/m3
>2500
松散堆积密度
kg/m3
≥1350
空隙率
%
<47
细集料优选石英河砂。
天然砂采用中砂,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否则应分别堆放,并调整配合比中的砂率后使用。
细集料级配范围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表3.4.2中中砂的相关规定。
(4)外加剂
本次设计推荐采用引气缓凝高效减水剂,由三种外加剂复配而成:
高效减水剂+引气剂+减水剂。
外加剂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表3.6.1规定。
(5)接缝材料
填缝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黏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抗嵌入能力强、耐老化龟裂,低温时不脆裂、负温拉伸量大,耐油、耐火、抗疲劳耐久性好等性能。
应优先选用(聚)树脂类、橡胶类、改性沥青等高档、高耐久的填缝材料,并宜在填缝料中加入耐老化剂。
常温施工式填缝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高弹性型
固含量
%
≥15
表干时间
h
≤3
实干时间
h
≤34
流动度
mm
0
失黏(固化)时间
h
3~16
弹性(复原)率
%
≥90
与混凝土黏结强度
MPa
≥0.4
黏结延伸率
%
≥400
(-10℃)拉伸量
mm
≥25
拉伸强度
MPa
1.00~1.85
针入度
0.1mm
20~40
耐老化性(抗光、氧、热加速老化,采用疝弧光灯照射法)
--
180h照射后,外观:
无流淌、变色、脱落、开裂,-10℃拉伸量、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黏结延伸率保持到未老化前的80%
热压冷拉疲劳循环(15℃压缩50%8h,-20℃拉伸50%8h再拉伸100%8h,1次循环36h)
--
3次循环(108h)后,拉伸位移可保持50%而不开裂
耐高温性
--
80℃±2℃×168h倾斜45°表面不流淌、开裂、发黏
耐低温性
--
-20℃±2℃×168h弯曲90°不开裂
耐油性
--
93号汽油浸泡48h前后质量损失率不大于5%
耐火性
--
天然气火焰260℃±10℃120s不闪火、不燃烧,并观察有无硬化、流淌、开裂现象
(6)其他
混凝土拌和或养护用水、传力杆套(管)帽、路面养生剂等材料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规定。
(7)路面水泥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路面水泥各龄期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表
交通等级
重交通
龄期(d)
7
28
抗压强度(MPa),≥
19.3
41.8
抗折强度(MPa),≥
3
5
4.6接缝设计
(1)面层板块划分及接缝设置原则
普通混凝土面板一般采用矩形,其纵向和横向接缝应垂直相交,纵缝两侧的横缝不得互通错位,必须缝对缝。
纵向施工缝间距(即板宽)按路面宽度和行车道宽度综合而定,变化范围一般为3.0~4.5m,纵缝应避开轮迹部位。
纵缝长(即横向缩缝间距、板长)一般为4~5m,最大不超过5.5m,最小不小于板宽。
板宽和板长的比例应控制在1:
1.3以内。
面板最小边长应不小于1m。
纵缝与路线中线平行。
在路面等宽内或路面变宽路段的等宽部分,纵缝的间距和形式应保持一致。
路面变宽段的加宽部分与等宽部分之间,以纵向施工缝隔开。
板角小于90°应配角隅钢筋。
(2)纵缝
纵缝当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采用设拉杆平缝形式的纵向施工缝。
纵缝上部锯切槽口灌塞填缝料,具体构造设计详见相关设计图纸。
拉杆采用Φ16螺纹钢筋,杆长80cm。
(3)横缝
横缝采用不设传力杆假缝型,上部锯切槽口灌塞填缝料。
每天摊铺结束、摊铺中断时间超过30min或连续摊铺长度约200m时,应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与胀缝或缩缝重合。
横向施工缝应与路线中心线垂直。
横向施工缝在缩缝处采用平缝加传力杆型,在胀缝处其与胀缝构造相同。
横缝具体构造设计详见相关设计图纸。
(4)胀缝
在临近桥梁、其他固定构造物处或与其他道路相交处应设置横向胀缝,胀缝宽20mm。
除上述特殊要求部位以外,在一般路段约200m左右设一道胀缝。
(5)传力杆
传力杆采用光面钢筋,其尺寸和间距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表5.2.5中规定,具体详见详见相关设计图纸。
(6)端部处理
混凝土路面与固定构造物相衔接的胀缝无法设置传力杆时,在板端部内配置双层钢筋网。
4.7水泥混凝土面板配筋
(1)面板配筋
钢筋混凝土路面面板纵向配筋采用φ16螺纹钢筋,纵向钢筋间距一般为15cm,钢筋具体设置间距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
钢筋网与拉杆或传力杆相互干扰时,应酌情调整其相互位置。
纵向钢筋设置于面板顶面以下6cm处,横向钢筋位于纵向钢筋之下。
纵向钢筋搭接长度一般不小于35倍钢筋直径,搭接位置应错开,各搭接端连线与纵向钢筋的夹角应小于60°。
边缘钢筋至纵缝或自由边距离一般不小于10cm,纵横钢筋两端头保护层厚5cm。
(2)面板锐角部位
面板锐角部位需设置角隅钢筋,角隅钢筋采用2根Φ12@2600螺纹钢筋弯制而成,置于面板上部,距顶面不小于5cm,距边缘为10cm。
(3)面板下有构造物穿越段
水泥混凝土面层下有箱形或管状构造物(其顶面距面板底面距离小于1.2m)通过时,面板应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施工图 交底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