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建三江区域气候特征分析.docx
- 文档编号:7269572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612.60KB
三江平原建三江区域气候特征分析.docx
《三江平原建三江区域气候特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江平原建三江区域气候特征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江平原建三江区域气候特征分析
目录
前言2
一、区域概况4
1.三江平原概况4
2.建三江区域概况5
二、区域温度特征分析7
1.年均气温特征及其变化7
2.年最低温度特征及其变化9
3.年最高温度特征及其变化11
4.气温年较差特征分析13
5.多年气温季节变化特征14
三、区域降水量特征分析16
1.年降水总量分析16
2.年最大\小降水量分析17
3.建三江区域距平降水量18
四、结论19
三江平原建三江区域气候特征分析
学院:
教师教育
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
学号:
07110319
姓名:
张晨
指导老师:
刘红玉
关键词:
建三江区域气候分析变化
多年均温滑动平均降水
前言
现代气候变化研究始于19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从纯科学领域研究扩展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演变成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各国学者针对气候变化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历史和当前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形成原因,分为国家尺度及区域尺度,区域尺度的研究经常会出现一些新方法;
另一类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现有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近百年上升约0.53℃,全球增暖具有突然性。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气候表现出独特的变化特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5±0.15℃,且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1951~1989年,呈微弱的减少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科学界公认,全球气候变化与工业化进程、人口剧增、森林破坏及土地利用等一系列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由于人类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而导致的区域性气候变化也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关乎着13亿中国人名的温饱问题,因此,对三江平原地区气象与气候的研究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区域概况
1.三江平原概况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行政区域包括佳木斯市、鹤岗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和鸡西市等所属的21个县(市)和哈尔滨市所属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
总面积约10.8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2.5万人,人口密度约为79人/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
,7月均温21~22?
,无霜期120~140天,10?
以上活动积温2300~2500?
。
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1.5~2.1米。
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
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
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
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
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
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
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
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建三江区域概况
建三江地处我国北部边陲的三江平原腹地,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与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友谊等市县相邻,素有“小三江”之称。
拥有勤得利、东安2个码头,毗邻富锦、同江、饶河、抚远4个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福前铁路、前抚铁路、佳抚公路横贯,建虎高速公路过境,交通发达,通讯便捷。
有洪河、挠力河等4个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00多万亩沼泽湿地。
总控制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黑龙江省垦区面积的22%。
建三江现有耕地802万亩,林地211万亩,牧草地68万亩,天然水面73万亩,苇塘15万亩;这里河流纵横,除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外,主要支流为挠力河、别拉洪河、七星河、浓江河、鸭绿河等,水质无污染,且地下水资源丰富。
天然水域产全国闻名的大马哈、大白鱼及“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种,人工养殖鲤鱼、草鱼、鲢鱼、鲶鱼等,近年来,还依黑龙江建成额图湾特种鱼养殖基地。
成功地繁育了鲟鱼等“活化石”类名特鱼种。
境内山地系完达山余脉,山高林密,山中有黑熊、野猪、狐狸、野兔、狍子等野生动物,山间有木耳、蘑菇、猴头等菌类植物,还有刺五加、五味子、黄芪、桔梗等中草药。
垦区内矿产资源有铜、锰、铬、煤、花岗岩、高山瓷土、草炭等。
经过几代北大荒人40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在建三江分局已拥有七星农场、创业农场、前进农场、洪河农场、前锋农场、二道河农场、前哨农场、八五九农场、胜利农场、红卫农场、勤得利农场、大兴农场、浓江农场、鸭绿河农场、青龙山农场共15个大中型国有农场,346个生产队,11个直属企业,各类企业261个。
总人口20万人,其中职工7.4万人,科技人员1.2万人。
现有资产总额31.3亿元,所有者权益4.3亿元。
1997年粮食总产量35.5亿斤,实现利润7387万元,农业总产值29.9亿元,现已形成稳定的年生产粮豆30亿斤的生产能力。
区域内三江环绕,七河贯通,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工业及边境贸易的优越条件。
辖区内农场集中,布局合理,土地连片,区域完整,与周围市县无交叉,铁路贯通,公路纵横,电力联网,机械配套,程控电话、计算机、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覆盖全局,城镇建设日趋完善,是开放型、多功能、社会化、现代化,既有农垦特色,又有城镇风貌的新型垦区。
2、区域温度特征分析
1.年均气温特征及其变化
图2-1-11957-1997年建三江年均温度变化柱状图
分析:
从图2-1-1可以看出1957-1997年建三江地区温度总体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规律。
以1987年为大致界线,1957-1987年,建三江地区年均温大致在2.0℃左右波动,年均温大都小于1.5℃;1987年之后,年均温上升明显,年均气温全都高于2℃,1988-1991,1994-1995这两个年段的温度更是都超过3℃,而1957-1987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段内只有1975年和1982年的年均温超过3℃。
1969年建三江地区年均温异常偏低,仅为0.03℃,比1968年下降了多达2.1℃。
结论:
从1957年开发北大荒开始,人类活动就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气候,1969年的罕见低温更能说明问题。
而1987年之后的气温显著升高则很好的表现出三江平原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开启,机器的到来在便利农业生产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气温带来了不一样的影响。
图2-1-21957-1997年建三江区域5年滑动均温度变化折线图
分析:
图2-1-2表示的是5年滑动均温变化,从图可以明显看出年均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谷值出现在1965-1969年,峰值出现在1989-1993年。
从1957年到1987年这30年间,5年滑动平均年气温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自然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时期,而从1983-1987年这个年段开始,建三江地区5年滑动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陡然增加,特别是于1989年附近,出现了极大值,滑动均温逼近3.5℃。
结论:
建三江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大体一致。
这与该地区土地大规模开垦,湿地面积萎缩,植被减少有密切关系。
三江平原作为中国现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粮食基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由于大面积的开垦导致气候变化异常,气温不断升高,以及土壤肥力的退化等原因,建三江区域的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1989年左右开始的气温极具变化,不单单显示的是该区域的温室效应,更多的体现了现代化机械化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利的一面。
此外,无节制的开发必定会导致植被以及生物链的破坏。
2.年最低温度特征及其变化
图2-2-1建三江区域5年滑动最低温变化图
分析:
从统计的数据看,建三江地区各年年最低温大致在-20℃到-25℃之间波动,总体稳定在-23℃左右。
年最低温度上升年段与下降年段交替分布。
1989年最冷月均温最高,为-16.9℃,温度往年高出不少。
1977年最冷月均温低于-25℃,成为统计年份中最冷的月份。
通过5年滑动均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建三江地区最低气温总体近似呈现上升趋势,上升趋势和幅度比较明显。
结论:
从圆环形图上可以看出,建三江地区5年滑动平均最低气温在经历了从1969年?
1983年的巨变后趋向于稳定。
左图为三江平原年平均最低气温倾向率分布,反映出三江平原各地区最低气温,清晰地显示出建三江区域的温度分布情况。
图2-2-2建三江区域5年滑动最低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比图
分析:
从统计的数据看,建三江地区各年年最低温大致在-20℃到-25℃之间波动,总体稳定在-23℃左右。
由图可以看出,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相对比较曲折,但是都于23℃左右浮动,有力的显示了建三江区域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年最低温度上升年段与下降年段交替分布。
1989年最冷月均温最高,为-16.9℃,温度往年高出不少。
1977年最冷月均温低于-25℃,成为统计年份中最冷的月份。
通过5年滑动均温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建三江地区最低气温总体近似呈现上升趋势,上升趋势和幅度比较明显。
结论:
建三江区域处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北段,冬季寒冷的特点显得尤为显著,冬季气温低于-20℃实属正常。
但是近年来冬季5年滑动最低气温均温下降则表现出湿地破坏以及生态恶化所给建三江区域带来的气候变化,更加让我们重视起生态保护以及湿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3.年最高温度特征及其变化
图2-3-11957-1997年建三江年最高温度变化柱状图
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建三江地区年最高温度大致分布于19℃到23℃这一区间内。
其中1970年最热月均温异常偏高,高达28.3℃,为统计年份中的最热月份。
而1971年最热月均温只有19.5℃,两者相差极大。
但是,综合40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长达40年的数据统计中,年最高气温还是围绕21℃上下波动,总体还是较符合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气温的较为稳定也给三江平原建三江区域的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结论:
建三江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大体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最热月年均温温度略有升高,这与该地区土地大规模开垦,湿地面积萎缩,植被减少有密切关系。
三江平原作为中国现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粮食基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由于大面积的开垦导致气候变化异常,气温不断升高,以及土壤肥力的退化等原因,建三江区域的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图2-3-21957-1997年建三江年最高温度5年滑动均温折线图
分析:
从图2-3-2可以看出,建三江地区年最高温度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且相关系数较高。
其中(1962-1966)年最高温滑动均温最低,形成明显的谷值。
(1957-1961)年到(1962-1966)年以及(1983-1987年)到(1985-1989年)最高温滑动均值都出现明显的下滑,反应出这些年份最热月均温的下降趋势。
结论:
建三江区域处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北段,夏季温暖的特点显得尤为显著,夏季气温高于20℃实属正常。
但是近年来冬季5年滑动最高气温均温基本不变则表现出夏季的三江平原的气候类型特点还趋于稳定,作物的生长自然温度环境相对适宜。
除了(1965-1975年)间的5年滑动最热月均温奇高之外,其余年份的温度相对平缓,接近于22℃。
4.气温年较差特征分析
图2-4-11957-1997年建三江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柱状图
图2-4-21957-1997年建三江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折线图
分析:
由图2-4-1及图2-4-2分析得出,建三江地区气温年较差基本分布在40度到46度这一区间,数值变化幅度不大。
温度年较差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关系数不高。
结论:
从多年的变化程度来看,建三江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幅度不大,建三江地区年最低温度和年最高温度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温度上升幅度更大,更明显。
因此,该地区气温年较差呈现下降趋势,最高温与最低温差值变小。
5.多年气温季节变化特征
图2-5-11957-1997年建三江地区春季均温变化图
图2-5-21957-1997年建三江地区夏季均温变化图
图2-5-31957-1997年建三江地区秋季温度变化图
图2-5-41957-1997年建三江地区冬季温度变化图
分析:
综合1957-1997年各季节温度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建三江地区温度变化的季节特征明显,各季节增温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特别是冬季和春季增温最多;增温最少的是夏季。
春季的均温变化幅度较大而5年滑动均温却相对稳定。
结论:
根据图2-5-1(2,3,4)显示,建三江地区虽然年平均温度显著上升,但温度变化的季节特征明显,其增温速率明显更高。
其中冬季和春季增温最多,秋季次之,增温最少的是夏季,这也说明年平均温度的上升主要是由冬季和春季引起的。
3、区域降水量特征分析
1.年降水总量分析
图3-1-1建三江区域年降水总量柱状图
分析:
总的来看,建三江区域符合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降水较为充沛,为商品谷物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图可以看出,年降水总量极大值出现在1959年附近,而年降水总量极小值则出现在1999年附近,年度波动较大,降水量年度分布不均,这就导致了三江平原建三江地区的粮食产量的不稳定。
结论:
从多年的变化程度来看,建三江地区年总降水量变化大,从1957年开发北大荒开始,人类活动就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气候,1959年的罕见少降水量更能说明问题。
机器的到来在便利农业生产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气温带来了不一样的影响。
2.年最大\小降水量分析
图3-2-1建三江区域年最大降水总量柱状图
图3-2-2建三江区域年最小降水总量柱状图
分析:
该图显示的是三江平原建三江区域每年最大\小降水量月的降水量分布图,途中显示出最大降水量月的降水量在150mm左右作徘徊,而且,最大降水量一般出现于7月8月,其中,最大降水量的极大值出现在1965年,该最大降水量接近250mm,而极小值出现在1999年,不足75mm,两者相差极大,这也是造成旱灾和洪灾的因素之一。
结论:
稳定的降水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而降水量最大月的降水量额不均匀变化就是限制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然而,降水量固然受自然支配影响较大,人为因素亦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年来,机械化的生产,秸秆的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假如不将这种负面的破坏停止的话,那么东北“北大仓”也会有变回“北大荒”的可能。
3.建三江区域距平降水量
图3-3-1建三江区域距平降水量柱状图
分析:
降水距平百分率反映了某一时段降水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
该图清晰地反映了各年降水总量与多年降水平均的差异关系。
从图中,我们知道1959年降水总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了近300mm,而1999年降水总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了近222mm,这也真实的反映出不同年份的水热状况,也与年的粮食产量有了合理的匹配。
结论:
图中的柱状高低起伏正反映出了降水量的年均不同以及变化的差异之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才导致了三江平原的水热每年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变化给了三江平原发展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也正是这种种的不确定性因素,才让我们的科技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4、结论
①建三江地区从1957年以来,温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1969年为最冷年份,1990年为最热年份。
1987年之后,该地区温度明显升高,滑动均值超过3℃。
建三江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大体一致。
这与该地区土地大规模开垦,湿地面积萎缩,植被减少有密切关系。
②建三江地区年最低温度和年最高温度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温度上升幅度更大,更明显。
因此,该地区气温年较差呈现下降趋势,最高温与最低温差值变小。
③建三江地区虽然年平均温度显著上升,但温度变化的季节特征明显,其增温速率明显更高。
其中冬季和春季增温最多,秋季次之,增温最少的是夏季,这也说明年平均温度的上升主要是由冬季和春季引起的。
④建三江地区降水量的年均不同以及变化的差异之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才导致了三江平原的水热每年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变化给了三江平原发展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也正是这种种的不确定性因素,才让我们的科技发现显得尤为重要!
⑤稳定的降水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而降水量最大月的降水量额不均匀变化就是限制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然而,降水量固然受自然支配影响较大,人为因素亦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年来,机械化的生产,秸秆的焚烧,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假如不将这种负面的破坏停止的话,那么东北“北大仓”也会有变回“北大荒”的可能。
⑥从多年的变化程度来看,建三江地区年总降水量变化大,从1957年开发北大荒开始,人类活动就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气候,1959年的罕见少降水量更能说明问题。
机器的到来在便利农业生产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气温带来了不一样的影响。
⑦建三江地区温度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大体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最热月年均温温度略有升高,这与该地区土地大规模开垦,湿地面积萎缩,植被减少有密切关系。
三江平原作为中国现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粮食基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由于大面积的开垦导致气候变化异常,气温不断升高,以及土壤肥力的退化等原因,建三江区域的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江 平原 区域 气候 特征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