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26543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95.97KB
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氨基酸③钙离子④抗利尿激素⑤尿素⑥呼吸酶⑦葡萄糖转运载体⑧核糖体⑨麦芽糖
A.①②③④⑤⑦⑨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存在于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的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成分,①错误;②氨基酸、③钙离子、④抗利尿激素、⑤尿素均可存在于血浆中,均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②③④⑤正确;⑥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错误;⑦葡萄糖转运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⑦错误;⑧核糖体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⑧错误;⑨麦芽糖属于植物二糖,人体中没有麦芽糖,⑨错误。
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引起细胞吸水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反应发生于内环境之中,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恒定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可以引起细胞失水,A错误;内环境是人体或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组织细胞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D错误。
故选B。
3.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是一种条件反射,在脊髓的控制下即可完成
B.兴奋在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当b处注射麻醉剂后,d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
D.若剪断d处,刺激a处,则c处能形成痛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据图分析可知:
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脊髓),d是传出神经,骨骼肌属于效应器。
据此判断:
【详解】只有脊髓中神经中枢参与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A错误;在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单向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a→b→c→d,B错误;当b处注射麻醉剂后,兴奋不能沿神经纤维继续传导,故d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C正确;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而c处为脊髓的神经中枢,不能产生痛觉,D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学习、语言、记忆、思维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D.V区受损会使人看不见文字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
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错误;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短期记忆可能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V区受损会使人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B.生长素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C.甲状腺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D.食物中缺碘,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植物体内促进生长的激素是生长素,而动物体内促进生长的激素为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即得到了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粘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生长激素可促进骨的生长和蛋白质合成,B错误;甲状腺激素为含碘的氨基酸类,可以口服,C错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食物中缺碘,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D错误。
故选A。
6.研究发现,低温刺激能促进大鼠组织细胞合成胰岛素受体,从而提高大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受体能直接参与运输葡萄糖,促使血糖浓度降低
B.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传入下丘脑并产生冷觉
C.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葡萄糖的受体,胰高血糖素的受体,神经递质的受体
D.寒冷环境中大鼠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的散热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胰岛细胞既可以直接感受血糖的刺激,又可以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受到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故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葡萄糖的受体,胰高血糖素的受体,神经递质的受体。
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和产热量均大于炎热环境下。
机体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详解】胰岛素受体能与胰岛素发生特异性结合,不能参与运输葡萄糖,A错误;冷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下丘脑为体温调节中枢,B错误;血糖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过程中的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体液调节的信号分子是激素,胰岛也可以直接接受葡萄糖浓度的刺激,故参与血糖调节的信息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和葡萄糖,C正确;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是散热量仍大于炎热环境,D错误。
故选C。
7.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有(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A.①②⑤B.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①胃液由胃黏膜分泌,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①正确;②唾液腺是由口腔黏膜特化形成的,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②正确;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③错误;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④正确;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正确;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细胞免疫,是第三道防线,⑥错误。
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第一道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能力低可能会引起人体稳态失衡,免疫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稳态的维持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D.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功能过低会形成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过高会形成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病。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可以发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可以发生在特异性免疫中,但二者作用的机理不同。
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形成的。
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等。
【详解】免疫能力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免疫失调,如免疫能力过高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A错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可以发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可以发生在特异性免疫中,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决定簇,而非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在溶酶体作用下将抗原彻底分解清除,B正确;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过敏反应的特点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D错误。
故选B。
9.5月份上映电影《战狼2》中的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的RNA病毒,根据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影高潮时我们会心跳加快,这主要是由于激素调节的结果
B.烈性传染病的RNA病毒易发生变异,致使相关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战争中有些人头部遭受重伤后,出现了多尿的症状,主要与垂体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有关
D.可以用培养基培养埃博拉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其遗传物质是RNA,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基因突变,较难制备有效的疫苗。
【详解】观看电影高潮部分,由于神经-激素的调节,观影人会心跳加快,A错误;由于RNA为单链,故RNA病毒易发生变异,致使相关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战狼2》中埃博拉病毒为素材,考查病毒的结构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掌握疫苗的功能。
10.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最终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故A项正确;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重吸收水分,故B项错误;摄盐过多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相关神经调节,会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C项正确;饮水增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最终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D项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水盐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1.图解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2.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三者关系如图: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
B.植物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组的调节,又影响基因组的表达
C.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唯一方式
D.生长素和乙烯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也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如在韧皮部的运输、受到单侧光照时的横向运输等;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较低浓度范围内具有促进作用,在较高浓度范围内具有抑制作用。
2、植物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每一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B正确;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C错误;生长素和乙烯在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乙烯在成熟的组织处较多,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特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12.为探究影响扦插枝条生根的因素,某兴趣小组以同一植物的枝条为材料,用营养素和生长调节剂X处理后,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右下图所示。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营养素对根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B.生长调节剂X对不同枝条的生根均具有促进作用
C.营养素和生长调节剂X均有利于根的形成
D.叶片可能产生与生长调节剂X类似作用的物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仅用营养素处理后,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实验结果相同,说明营养素对根的形成无明显影响,A正确;生长调节剂X处理后,无叶枝条实验结果无变化(与营养素处理),有叶枝条实验结果显著,说明生长调节剂X对有叶枝条的生根具有促进作用;综合实验现象,可说明叶片可能产生与营养素类似作用的物质。
选BCD
考点: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甲图表示某植物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该植物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问后的生长情况.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从甲图可看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灵敏程度不同
B.乙图中茎的背地生长与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源弯曲生长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10-8(mol/L)
D.乙图表示的现象与重力作用有关.也可以从甲图中找到原因
【答案】C
【解析】
甲图中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说明了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乙图c、d都促进了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快,和植物向光性的作用机理相似。
对于根来说,a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应大于10-8mol/L,表现为抑制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较低,应小于10-8mol/L,表现为促进生长。
14.下列对“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预设实验中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实验的无关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可以获得相同的生根数目
D.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答案】B
【解析】
解:
A、在预设实验中需要设置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A正确;
B、实验的因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或根的长度,实验的无关变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B错误;
C、用处于最适浓度两侧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促进效果可能相同,C正确;
D、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便于观察,得出结论,D正确.
故选:
B.
15.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弱,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
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详解】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错误;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数量偏小,使调查结果偏大,B错误;将酵母菌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后再盖上盖玻片,盖玻片会由于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的培养液体积增大,计数结果将偏高,故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C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使调查结果更接近实际值,D正确。
故选D。
16.下图为种群特征概念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C.种群的c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b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c表示种群密度。
2、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
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3、“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
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图中b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B错误;种群的c特征是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a特征即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特征,及种群的不同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7.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
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
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答案】B
【解析】
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B错误;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会使子代数量减少,会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样方法可调查活动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为的次数.如某时间段测出的种群密度大,代表该时间段出现的密林熊峰数量多,代表盗蜜频率高,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方法点拨:
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由于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因而它们存在竞争关系.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为的次数.如某时间段测出的种群密度大,代表该时间段出现的密林熊峰数量多,代表盗蜜频率高。
1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
D.K值就是种群数量最大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对于S型增长曲线,从b点开始出现环境阻力,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c点增长率最大,e点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K值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物种有关,也与生存条件有关。
【详解】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A错误;图中的c点增长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B错误;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衰老个体维持基本稳定,C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不一定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D错误。
故选C。
19.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的错误是( )
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
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且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黑龙江省 大庆市 第一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