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一单元.docx
- 文档编号:7256836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5.29KB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一单元.docx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一单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语文一单元
第一单元革命岁月
教学内容:
《井冈翠竹》、《延安,我把你追寻》、《七律·到韶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井冈翠竹的精神,
3、初步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4、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井冈翠竹的精神和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时数:
7课时
1-1井冈翠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二、五、八自然段,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味诗歌的韵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领会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读课题齐,谈话激趣
同学们,昨天我们去了延安窑洞坐了温热的土炕,今天,我们又紧跟着红军的足迹,去看看井冈山的竹子。
一起读课题“井冈翠竹”。
知道井冈山这个地名吗?
(自由交谈)是啊,那是中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鲜血的土地”在它绵延500里的林海里,长满了青青的竹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轻松谈话,疏理课文层次
1、说说井冈翠竹的样子和作用。
2、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来读读。
相机指导认识理解“郁郁苍苍、亭亭玉立、帐篷、梭镖、白匪、、稠密、硝盐、殷切、迢迢”
3、概括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交流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
竹之外形和竹之功能)
三、再读课文,领略翠竹秀美外形。
师述:
井冈山500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一句总领全文,一幅优美的画卷接着展开了。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描写竹子样子的词句。
2、汇报并朗读,设问:
翠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交流体会。
伺机板书:
翠竹外形葱郁秀美
4、抓住“岗哨、士兵”理解两个比喻句,照应“革命的竹子”。
读出井冈山人心中的自豪之情。
第二课时
一、细读深思,理解翠竹建立功勋
师述:
井冈山人自豪地说,井冈山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
是啊,竹子在那个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请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想想井冈山竹子的革命功绩表现在哪些地方?
(提示:
用“——”画出描写竹子用途的句子)
(二)交流写竹子用途的句子,适当点拨引思,体会翠竹为革命做出了无私贡献。
(三)出示句子: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
a.理解“坚韧”。
b.为什么“再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因为坚韧、结实)
c.读下文,说说“再重的担子”指什么?
(明确指“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
d.设问:
这么重的担子也挑得起吗?
(四)简要介绍相关历史,帮助理解“漫漫长途”
链接启读启思:
井冈山人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一直到革命的最后胜利,凭的是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精神,井冈山的竹子也是如此——
二、精读品味,感悟翠竹坚贞不屈。
(一)认真读第8、9自然段,哪些地方表现出竹子前仆后继,坚贞不屈的精神?
用“——”画出来。
1、交流表现竹子精神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敌人抓不到革命者,最后烧山了,那些竹子呢?
)
3、指导朗读,读出竹子的品质。
4、竹子砍尽没有?
压倒没有?
烧光没有?
5、出示句子: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
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
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
(毛竹年年长,怎样生长?
“绿”说的是长得青翠,富有生机,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坚贞不屈
6、激情小结:
这是在写竹子吗?
不,这不仅是写竹子,更是井冈山人顽强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深读品味,再次体会革命气节。
1、师述:
在革命战争年代,井冈翠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20年过去了,井冈山换了人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由读11自然段,画出表现井冈翠竹作用的句子。
交流翠竹发挥作用的句子。
2、引导读好翠竹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句子。
设问:
竹子,你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读了课文,你知道井冈山人的心愿是什么吗?
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干劲和风格呢?
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重点引导读6和10自然段。
相机板书:
井冈山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
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动情引说:
井冈翠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心中赞美之情。
(4)齐读1、2句,深情赞美。
动情引说:
想到无数的井冈山人英勇顽强地投身革命,不屈不挠地进行现代化建设,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5)激发学生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
板书建立功勋献出一切
再次齐读1、2句。
(6)师反复:
井冈山人啊,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献出一切。
你们像那翠竹,永远(学生接读:
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
)你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7)现在,你知道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吗?
作者赞美的仅仅是翠竹吗?
(8)学生自由交流体会感受。
二、深情齐读最后一段,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
井冈翠竹
井冈翠竹葱郁秀美坚贞不屈建立功勋
井冈山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献出一切
1-2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
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每一节各讲了什么?
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
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
“破旧的茅屋”指什么?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
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
“延安”指什么?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
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
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灵魂”指什么?
“展翅飞翔”指什么?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
/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板书设计
1-3七律•到韶山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
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背景,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教学过程:
一、出示韶山图片,情景引入。
二、解题,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写诗的背景,以及有关韶山和作者的资料。
三、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读通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2、基础知识:
(1)正音字:
川(chuān)戟(jǐ)菽(shū)
(2)区别字:
咒()皱()霸()靶()
3、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范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诗)
四、小组内自学古诗,理解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五、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诗的大意。
1、理解重点词:
菽:
豆类的总称。
牺牲:
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2、参考:
【译诗】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诗意,感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
二、默读诗,细细感悟,作者回到故园,想起了当年的哪些情景?
看到了今天的哪些变化?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
三、师生交流。
四、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朗读感悟,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古诗。
五、升华总结。
六、作业:
1.默写古诗。
2.查找毛泽东的诗词,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回韶·山七律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概述回忆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具体追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回到现实讴歌
表达•讲话要看对象
教材分析
这次表达可以说是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训练学
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要先确定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在以这
种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中说一段话。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要表达的欲望。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
3、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知
1.课前要组织学生围绕“讲话和要看对象”这个主题,展开充分的交流。
2.课上让学生汇报:
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然后确定自己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3.让学生认真地准备,在不写稿的情况下与大家进行交流。
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择优在全班进行交流。
4.想一想,在和不同人说话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一是讲话更有针对性。
5.把自己的想到的讲话时的注意事项与同学交流一下,大家在一起说一说,互相启发一下,这样有利于把话讲好。
言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秉性、修养。
作为一个领导者,其成功口才首先应看对象,并注重策略。
也就是说,说话应适时、适情、适势、适机,一切以适度、恰当为原则。
不同的对象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甚至会导致截然相反的效果。
作为一个领导者,常会接触到各种不同职业的人,每个人的职业都应受到尊重。
那些歧视他人职业而自我感觉良好乃至炫耀自身职业的人,不仅不会受到欢迎,反而会令人生厌。
考虑:
(1)看对象的性别差异;
(2)看对象的年龄差异;
(3)看对象的文化程度差异;
(4)看对象的民族差异。
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它的语言中有所体现。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存在不同,其语言也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句话对于不同民族的对象来说,其反应也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六年级 下学 语文 单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