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115规划.docx
- 文档编号:7256586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7.33KB
西安115规划.docx
《西安115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115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安115规划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05年3月
目录
第一章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取得的发展成绩
二、“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机遇
三、“十一五”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突破的瓶颈
第二章战略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第三章重点工作
一、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培育形成产业集群
四、提高园区建设品质
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第四章重点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
二、生物制药产业
三、装备制造产业
四、汽车制造产业
五、现代服务产业
第五章功能园区的建设
一、创业研发园
二、国际软件园
三、新型工业园
四、电子工业园
五、中央商务区
六、出口加工区
第六章主要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二、持续政策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三、开拓人力资源,提高发展能力
四、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发展质量
五、拓宽融资通道,保障发展需求
六、推进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七、推行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八、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05年12月)
(征求意见稿)
从2006年到201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时期,也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构筑中国自主创新高地,实现“二次创业”四年大变八年巨变目标的关键时期。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依照上述指导方针和目标编制,对未来五年西安高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
第一章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取得的发展成绩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西安高新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全力推进二次创业,从理念、体制、模式、管理、政策上全面创新,超额实现“十五”各项计划目标,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产业发展强劲。
形成了在全国规模大、功能全、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孵化器集群和一大批自主创新型的科技企业。
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830项,其中770项列入国家各级扶持计划,获各级政府资助10.84亿元,创新了一批如TD-SCDMA、SP-30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航空机载电子设备检测与维修工作站、无线局域网络安全国家标准、磁光电流互感器、自聚焦透镜、压电陶瓷变压器、非接触式三维坐标测量机、脂质体阿霉素纳米靶向制剂技术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近几年平均每天至少有4项科研成果变为产品进入市场,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内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四大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以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软件、集成电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发展强劲。
以电力设备、制冷设备、能源技术、仪器仪表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基础雄厚、特色突出。
以现代制药为雄厚基础的中药提取和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汽车产业异军突起,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左右,2005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年均增长42%;营业总收入1042亿元,年均增长31%;区内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31%;企业纳税总额35.7亿元,年均增长28%;实际引进外资额1.98亿美元,年均增长30%;出口创汇5.3亿美元,年均增长34%。
各种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显著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从8.9%增长到13%;区内生产总值从9.5%增长到21.3%,平均拉动西安市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以上,占增量的1/3以上;实际引进外资从31%增长到35%;出口创汇从37%增长到47%,成为西安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园区建设成绩巨大、资源聚集效应明显。
完成了35平方公里的开发配套,基本建设投资为“九五”的6倍,建成了高标准的路网、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公园、医院、学校、住宅等基础配套设施,餐饮零售、文化娱乐等各类商业企业大量进入,绿化率达到39%,实现了清洁生产,大气与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在西部率先完成国家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到2005年累计注册企业7940家,就业人口达到24万人,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833家,外资企业729家,留学人员企业达535家,平均每天新成立企业3.7个。
区内金融机构达到14家,各类投资公司达到207家,累计注册资本总额50.03亿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98家。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品牌形象大幅提升。
实际引进外资累计达到10.9亿美元,90%的项目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
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公司投资的企业达40多家。
美光、应用材料、比亚迪等重大项目和英特尔、富士通等知名企业的入区,使西安高新区在国际、国际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2001年被列为“十五”期间国家五个重点高新区之一;2002年12月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列为六个“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和地区”之一,并被西安市民推选为“二十世纪西安十大历史事件”之一;2003年被评为“中国50家投资诚信安全区”之一;2004年8月被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称号,2004年10月被评为西安“城市骄傲”第一名;2005年8月,被授予全国首个标准化示范区称号;2005年12月,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特别是2005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示,要把包括西安高新区在内的五个高新区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技术园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安高新区发展成就和潜力的肯定。
——体制创新逐步深入,和谐新城初步形成。
《开发区条例》得以颁布实施,为西安高新区的体制创新提供了法制保障。
出台了多项鼓励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市场体系、创新机制、融资机制,理顺了管理机构、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初步建成了一个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社区管理趋向国际惯例、经济和社会同步快速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和现代化特色的科技新城。
二、“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欧亚大陆桥沿线经贸合作快速扩展。
同时,随着我国东南沿海矿产、能源、人力、土地、淡水的短缺导致的投资成本抬升,跨国公司开始将制造业转移和商务流程外包的目光投向西部中心城市。
凭借西安丰富的科技、人才、工业、自然资源和整体环境的快速提升,尤其是凭借高新区良好发展环境和日益突出的国内外知名度,西安高新区承接国际科技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从国内看,我国开始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加快了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
西安高新区以突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业绩,被国家列为我国重点建设的5个世界一流高技术园区之一。
西安高新区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重要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聚焦点,这对于获得国家各种支持和大量吸纳科技产业要素和资源非常有利。
从陕西和西安看,在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强劲,这为高新区的科技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一线两带”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陕西、西安通过“十五”期间的大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为高新区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提供了越来越有力的支撑。
三、“十一五”面临的挑战和需要突破的瓶颈
从外部看,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自觉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从主要依靠引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向大力引进、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以快速培育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内产业的制高点。
东南沿海地区大手笔投入科技园区、孵化器、专业技术平台和创业投资基金的建设,凭借雄厚的财力争夺科技人才和项目。
同时,中西部的一批高新区近几年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相互赶超,发展势头迅猛。
这些都给西安高新区大量吸纳聚集科技产业资源、实现打造中国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造成很大压力。
此外,西安“四区一基地”发展格局使高新区在区域经济中不再“一枝独秀”。
在新形势下,大幅度地提高吸纳、聚集资源的能力将成为西安高新区“十一五”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内部看,高新区土地空间不足已经严重制约发展,而且今后获取土地的成本越来越高。
如何通过管理创新盘活优化空间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将考验着高新区的内涵发展能力。
其次,西安高新区综合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瓶颈,需要通过园区建设发展与农村、农民、农业转轨的双向促进实现突破,进而在高新区构筑众多利益主体共建、共赢、共享的和谐社会。
其三,区域经济的市场平台和通道窄小,发育水平低,要素市场的交易成本较高,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和产业链条薄弱,产业集群尚在发育初期,结果是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多,名牌、龙头、强势企业少。
依靠体制、政策、组织、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营造全国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产业网络是高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战略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西安高新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根本,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自主创新和大力吸纳聚集外部特别是国际一流创新资源为主要手段,以六大功能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五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壮大,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打造中国自主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国际化战略。
把西安高新区的发展纳入世界科技产业格局之中并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吸纳、配置资源的能力。
为此,要紧跟国际高技术园区发展潮流,提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准;推进管理体制、组织方式、企业行为与国际规则接轨,为要素配置和流动提供稳定、透明、公平的法制、政策保障;大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往,提高西安高新区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以软件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做大做强软件外包加工业务和国际软件园的建设,率先提高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并依此带动整个园区的国际化。
——市场化战略。
进一步提高园区经济活动特别是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全面增强西安高新区各类主体运用、驾驭市场机制的能力。
要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规范行政管理和行政审批,提升园区管理的法制化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推动产权制度的改革创新,形成产权所有明晰、保护机制完善、经营决策自主、管理运行科学、交易重组高效、更加开放和更具活力的产权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发展完善土地、技术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繁荣中介服务,完善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建设园区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大力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特色化战略。
增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的鲜明特色,充分发挥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技术创新和环境优化上已经获得的优势,扬长补短。
要坚持依照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完善园区的管理体制,使其具有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并实现对整个高新区的一体化管理;要探索完善土地开发和园区建设事业管理企业运作的运营机制,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要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创新组织网络和信息建设上取得新突破;要强化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产业发展环境、商务商业环境和现代生活环境的建设,使西安高新区成为创新功能突出、创新产业发达、创新环境优良、创新文化浓郁、创新网络完备、创新特色鲜明的中国自主创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西安高新区要实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成功开发10-2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培育3-5个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群体,打造10-20个有较大市场份额的科技名牌产品,形成3-5个示范带动作用很强的科技产业基地,在五大产业领域,形成8-10家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依靠自主创新并大量吸纳聚集创新资源和要素,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10年经济总量比2004年翻两番,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生产总值达到83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进出口达到10亿美元(属地统计),财税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完成配套基础设施累计55平方公里,就业人口达到50万人。
“十一五”时期,西安高新区要为“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构筑中国自主创新高地”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鲜明优势保持在全国高新区前列的位置。
三、主要任务
——全力打造三个中心。
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构筑中国自主创新高地的目标由打造三大中心实现,即:
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西部现代制造业中心、西部商务金融中心。
——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三大中心由发展五大产业支撑,即: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
——着力建设六个功能园区。
五大产业的发展以六个功能园区为载体推进,即:
扩大完善创业研发园、国际软件园、电子工业园、新型工业园、加快建设出口加工区、中央商务区。
第三章重点工作
一、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自主创新是西安高新区的立区之本、优势所在和鲜明特色,在“十一五”期间,西安高新区要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继续高举创新的旗帜,积极扶持原始创新,重点鼓励集成创新,全力推进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提升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创新水平,提高科技型企业的市场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率先在全国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重点产业目标和产业特点,采取政策引导、平台促进、重点扶持、辐射带动等方法,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健全技术创新的金融投资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信用管理体系、政策扶持体系。
促进企业联盟创新,大力实施标准、专利、品牌战略。
在深化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各自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到2010年累计创办10000家科技开发企业,1000名博士参与创办的企业,100名国内外院士参与高新区院士创新工程。
在“十一五”期间全区研究开发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通过促进西安现有技术开发设施的共享以及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构建并完善产业发展急需的公用技术平台;完善和发展包括产权交易在内的区域投融资平台;建设和完善高端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高端蓝领交流培训平台;发展和完善以创业园为中心的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
通过商业资源网络化建设,联合政府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聚集,形成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产业服务平台。
——扶持孵化器建设。
要出台促进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特别是大学、研究所和科技企业进入高新区自建联建等科技企业孵化器。
抓好100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孵化器集群,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创业研发园,促进科研合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培育工作。
——支持大企业持续创新。
每年拿出一亿元,支持大企业参与国家各类科技创新计划,促使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创新研发机构达到总数的60%,在软件、集成电路、通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100家具有关键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创新型企业。
——完善产学研互动网络。
进一步加强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建立“企业、大学和研究所”联系制度。
每年至少组织两次产学研之间的项目对接活动,组织大企业选择重大研发项目和研发成果,在重点领域部署重大科研和应用示范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一批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和技术分工开展研发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和共同发展。
——引进聚集创新要素。
按照国家的扶持重点,大力吸引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入住,抓好百强研发机构发展工程,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60家,抓好百名院士亿元创新工程。
建成完整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生物制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培育形成1000家“特、新、精、专”的小巨人创新企业。
要特别重视在招商引资基础上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完善产业配套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优势产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大对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引导和扶持力度,推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自主研究开发并取得知识产权,推动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
结合国家重大技术标准专项的实施,大力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加强新兴产业和优势产品技术标准研究,有效应对国际国内竞争中的技术壁垒,大力促进标准化技术优势向标准化经济优势的转化。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对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中具有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聚集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作用。
“十一五”期间西安高新区必须全力开拓招商引资新局面。
——扩大招商规模。
到2010年,引进合同外资额累计要达到45亿美元,实际到位累计要达到21亿美元(注:
以2005年为基准,按年均增长30%测算,下同);内资新增企业注册资金累计达到680亿,引进外地资金累计要达到700亿元。
——明确招商重点。
重点吸引集成电路、软件、通讯、汽车、生物制药、先进制造等目标行业中的总部类、龙头型、核心部件类企业及其研发中心,大力吸引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到“十一五”末,把西安高新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软件、第三代通讯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极具竞争力的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成为现代服务业高度活跃、人才信息资金高度聚集的国内一流商务区域。
——提高招商质量。
以完善产业链和形成产业集群为目标,到2010年要累计引进15—20家世界500强企业、20—25家跨国公司、30—40家国内知名企业在高新区设立制造企业或研发中心,推动形成在国际产业格局中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群。
要累计引进25—40家世界知名、40—50家国内一流现代服务业类(咨询、物流、金融、保险、人力)企业,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高度活跃、人才信息资金高度聚集、具有较高国际化程度的现代产业发展和商务金融体系。
——创新招商体制。
“十一五”期间,要健全完善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规律的招商体制和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高效灵活的考核、激励制度。
——培育高端招商队伍。
“十一五”期间,通过培训、交流、招聘、猎头推荐等多种方式造就出一支人数20—30名,精通行业投资分析、项目管理知识并熟练掌握外语、商务谈判技能的职业化、国际化招商人才队伍。
——优化招商网络。
“十一五”期间,要建立覆盖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著名行业协会商会、著名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包括各种使领馆和国际组织)的招商网络,建立健全相应的招商资源信息库,为招商引资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专业化服务支持。
三、培育产业集群形成
以西安高新区主导产业的集群化提升产业整体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深化对主导产业研究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培育政策并组织招商工作;针对不同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做好功能分区规划,形成若干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核心区,完善专业性的基础配套;以管理权限下移和政策扶持为途径,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商会和产业协会,培育产业、行业企业之间的自组织能力,发育企业网络,提升企业间的关联度,促进产业集群核心层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改善政策、金融、配套、人力资源、贸易和共享技术平台等促进产业集群成长的环境,优化要素配置,降低交易成本,为做大优势产业、企业和产品、做强关键技术提供支撑;搭建企业互动平台,提高企业间相互学习、交流、服务的效率,改进和提升企业家协会的工作,培育一支国内一流的、具有西安高新区独特核心价值观和凝聚力的企业家群体。
四、提高园区建设品质
园区的基本建设及其投资具有营造基础设施环境和直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
“十一五”期间,西安高新区必须依照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科技新城的定位,在规划建设品质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基本建设投资上保持已有的势头和规模。
——保持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要按照“七通一平”配套标准,完成5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累计完成市政配套工程投资100亿元,年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110亿元,年均开工面积300万平方米,年均竣工面积18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0%。
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按项目申报土地,平均每年申报土地不低于6000亩。
——依照科技新城定位规划建设。
在二次创业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依照科技新城的建设定位和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标准,及时调整西安高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同时做好一期和二期部分土地用地性质的调整工作,使高新区的功能更完善、布局更合理,环境更优美、成为交通便捷、居住宜人、生态环保、自然和谐、形象大气、标识现代的科技新城。
——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标准。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完善区内公用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水准,为高新区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和生活居住环境品质提供高质量的硬件设施。
要通过“数字高新区”的建设,使西安高新区的电子信息网络设施的水准走在全国高新区的前列。
要进一步改进园区的景观形象,搞好雕塑、夜景、天际线等景观规划,实施高质量的绿化和适度的美化亮化。
——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
对区内农村的建设,要依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和农业转为二、三产业的方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共同发展。
将被拆迁的农村按照城市化要求来建设,基础配套要要符合城市标准,安置新建住宅要实现多层化、小区化,避免建设新的城中村和二次改造,节约社会资源。
——推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依照园区内房地产业服务于科技产业发展、完善生产、商务配套和创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的原则,运用土地供给限制和价格、规划建设审批、政策激励引导等综合手段,科学合理地调控、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的方向、形态和速度,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西安高新区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区内的公共事业、文化建设、社区建设和农村城市化。
随着面积、人口的快速增加,社会发展的水平已经成为高新区投资环境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党的十六大关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西安高新区必须加大投入,在社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发展水平和前进速度上走在中西部高新区的前列,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精神文明、社会各项事业兴旺的科技新城。
——教育事业。
“十一五”期间高新区坚持以义务教育为基础、民办品牌教育为特色的指导思想,按照城市建设教育规划标准建设公办学校,同时继续发展民办品牌教育,大力提升国际学校的建设水准,满足区内居民和外籍人员子女对基础教育不同层次的需要。
要大力引进民间办学力量,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办好高水平的基础教育。
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尤其是对失地农民和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教育。
要借鉴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依照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需要,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器和推进器。
——农村城市化事业。
促进组建适合失地农民持股或就业的公司化经济组织,加强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帮助,提高失地农民收入水平和就业率;要促进农民社会管理组织的社区化,促进农民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要推进对区内农民的公共服务,搞好城市规划部分农村建设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安 115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