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考生物.docx
- 文档编号:7254715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3.95KB
海南高考生物.docx
《海南高考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高考生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高考生物
2013年高考(海南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分析与解析
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韩振勇
一、试题分析
2013年海南省生物高考试题全卷分为第一和第二卷两部分,满分各为50分其中必修模块占85分,选修模块占15分。
跟去年相比较,必修模块所占比例仍然是必修三居于首位,必修一次之,必修二占分比去年有所增多。
难度不相上下。
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尽量避开去年考过的内容。
今年生物题较去年稍难,考生分数高低取决于是否细心,及考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必修一模块除了细胞器和生物膜知识点之外,其它知识点都涉及到了。
必修二模块中的第15小题考查了基因频率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的不难度;28小题考查的是遗传学:
人类遗传病的知识,可以说这道题考察的几种人类遗传病都是课本的原始内容,只要熟悉教材考生就能答对,这8分取决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必修三模块也考了什么叫反馈调节这个概念。
还有选修三(15分)31小题也是那样,基本上来自课本知识。
如果不重视课本,那么这道题就不好得分。
二、试题解析
第l卷
1.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胰岛素含有碳元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组成和考生的识记归纳能力,容易得分。
脱氧核糖的元素组成为C、H、O,不含磷元素,C项错误。
2.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氧呼吸能产生ATP,但没有[H]的生成过程
B.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可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水
C.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无机物产生的能量合成有机物
D.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可在叶绿体基质中作为还原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中物质、能量的转化,难度适中,较易得分。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1分子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产生2分子丙酮酸,产生4个[H]和2个ATP,A项错误;有氧呼吸过程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前两阶段生成的[H]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B项正确;硝化细菌等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命活动,C项正确;光反应阶段生成的[H]在叶绿体基质中用于暗反应阶段的C3的还原,D项正确。
3.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得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保存相关内容,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较易得分。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项正确;在低于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酶活性减弱,降低活化能的能力减弱,但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活化能没有降低,B项错误;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条件下保存,酶活性最高时所对应的温度不适于保存,C项正确;高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致使酶活性丧失,D项正确。
4.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能量代谢和物质运输相关内容,难度中等,容易得分。
合成物质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细胞内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能量由ATP提供,A项正确;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中C3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阶段所产生的[H]和ATP,B项正确;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但不消耗能量,C项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都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均能产生ATP,D项正确。
5.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
C.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涉及赤道板、DNA复制、细胞周期比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等内容,难度中等,容易得分。
赤道板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结构,A项错误;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解旋酶将双螺旋结构解开,B项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C项错误;细胞分裂间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持续时间比分裂期长,D项错误。
6.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白细胞和红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来的
B.基因突变可使已分化的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C.同一个体的小肠上皮细胞核平滑肌细胞所含基因不同
D.同一个体茎分生组织细胞的分化能力比叶肉细胞的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相关内容,涉及细胞分化的实质、细胞癌变等知识,较易得分。
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A项正确;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变成不受机体控制恶性增殖的癌细胞,B项正确;同一个体不同部位的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增殖分化而来的,所含基因相同,C项错误;分生组织等分裂旺盛的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比叶肉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分裂分化能力强,D项正确。
7.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分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要求学生识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产生部位与作用部位一般情况下不同,需要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A正确;生长素主要的产生部位是芽,幼叶和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经一系列转化成为生长素,B正确;细胞的生命活动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作用于同一细胞,C正确;乙烯具有促进茎段的横向生长、抑制纵向生长的作用,而高浓度的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抑制茎段细胞伸长,D错误。
8.关于叶绿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 B.加入少许CaCO3能避免叶绿素呗破坏
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提取实验相关操作和注意事项,难度不大,较易得分。
菠菜绿叶富含叶绿素,可用作提取叶绿素的材料,A项正确;加入碳酸钙可避免研磨过程中液泡中的有机酸等物质对叶绿素的破坏,B项正确;用乙醇提取到的叶绿体色素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C项错误;研磨加石英砂的目的是为了研磨更充分,D项正确。
9.在温度、光照能适宜条件下,将消毒后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一直浸没在无菌水中,会使种子死亡。
下列对种子死亡原因的分析,合理的是
A.缺乏胚芽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B.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C.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均以热能释放 D.呼吸作用的产物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及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易得分。
种子的萌发需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才能萌发,浸没在无菌水中的种子主要靠无氧呼吸提供能量,产生酒精等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导致种子不能萌发,D项正确。
10.某植物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不同,将该植物在黑暗中放置48h后,用锡箔纸遮蔽叶片两面,如图所示。
在日光下照光一段时间,去除锡箔纸,用碘染色法处理叶片,观察到叶片有的部位出现蓝色,有的没有出现蓝色。
其中,没有出现蓝色的部位是
A.a、b和d
B.a、c和e
C.c、d和e
D.b、c和e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条件及考生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较易得分。
植物叶片黄白色区域的叶肉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图中a、e,c处叶肉细胞中尽管含有叶绿体,但被锡箔纸遮住部位不能接受光照,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均不能产生光合作用产物淀粉,加碘液不会变蓝,故选B项。
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调节和免疫失调,难度不大。
该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链球菌表面与心脏瓣膜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类似,因此免疫系统对该种链球菌免疫的同时,也会攻击人的心脏瓣膜,造成心脏瓣膜关闭不严。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此病发病机理相同,D正确;A项肝移植引起免疫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引起的,B属于过敏反应,C属于免疫缺陷病。
12.甲(ATGG)是一种单链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的一种底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的组分中均有糖 B.甲乙共由6种核苷酸组成
C.丙可作为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C.乙的水解产物中含有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DNA、RNA和ATP的结构和功能,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甲是单链DNA,乙是RNA、丙是ATP,三者都含有核糖,其中DNA中含脱氧核糖,RNA和ATP中含有核糖,A正确;甲为ATGG,含有3种核苷酸,其转录的RNA为UACC也含有3中核苷酸,因此甲、乙共含有6种核苷酸,B正确;ATP可以通过断裂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是直接的能源物质,C正确;乙的水解产物为3种核苷酸,不含有ATP,D错误。
13.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病毒的结构和功能,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其中蛋白糊中含有S元素,而核酸不含,A错误;T2噬菌体是细菌病毒,其寄主细胞是细菌,而酵母菌是真菌,B错误;T2噬菌体是DNA病毒,不含RNA,其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病毒可以以自身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进行大量增殖,D正确。
14.对摩尔根等人提出“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A.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B.摩尔根的精巧实验设计
C.萨顿提出的遗传的染色体假说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阐述问题的能力。
摩尔根等人提出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结论,是建立在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萨顿提出的遗传物质的染色体假说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成功也离不开选材的合适和实验设计的精巧,而克里克的中心法则解释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提出时间在摩尔根之后,因此答案为D。
15.果蝇长翅(V)和(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有关计算,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残翅果蝇长期维持在4%可知:
v2=4%,则v=20%,V=1—v=80%,因此可知引入前各基因型频率为:
vv=0.22=0.04、Vv=2×0.2×0.8=0.32、VV=0.82=0.64,进而可得基因型为vv、Vv、VV的个体分别为:
800个、6400个和12800个。
引入后的基因频率为:
V=(800×2+6400)/(4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0.9,因此A正确,B错误。
杂合子果蝇和残翅果蝇引入前后数量不变,而种群数量增大一倍,其比例均降低了50%,因此C、D错误。
16.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MN血型和Rh血型是其中的两种。
MN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M、N控制,M血型的基因型为MM,N血型的基因型为NN,MN血型的基因型MN;Rh血型由常染色体上的另1对等位基因R和r控制,RR和Rr表现为Rh阳性,rr表现为Rh阴性:
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若某对夫妇中,丈夫和妻子的血型均为MN型-Rh阳性,且已生出1个血型为MN型-Rh阴性的儿子,则再生1个血型为MN型-Rh型阳性女儿的概率是
A.3/8 B.3/16 C.1/8 D.1/1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分离定律的掌握及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由题中已生出1个血型为MN型-Rh阴性(MNrr)的儿子可知,父母的基因型均为MNRr。
两对性状分别考虑,后代为杂合子MN的概率为1/2,Rh阳性(RR和Rr)的概率为3/4,题目还要求生1个女儿,其在后代中的概率为1/2,综上为1/2×3/4×1/2=3/16。
17.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源:
中教网]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环境的理解和成分的掌握,难度不大。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主要分布于血浆、组织液和乳汁等,A会出现;糖原为多糖,是主要储存于肝细胞和肌细胞等细胞内的能源物质,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胰岛素为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要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靶细胞、靶器官进行作用,C胰岛素会出现;氨基酸为小分子,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并通过循环系统进入组织细胞,D氨基酸会出现。
18.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细胞间的调节结构——突触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难度不大。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合成并分泌,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说明没有兴奋的传递,所以不合成,B错误;突触小体为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的杯状小体,即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C正确;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19.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B
【解析】本题对兴奋在神经细胞上的传导形式——膜电位变化进行考查,难度适中。
神经细胞膜上的兴奋传导是由于K+、Na+跨膜运输形成局部电流,A正确;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比内环境当中的浓度要高,B错误;动作电位变成静息电位的过程,主要是由于K+外流,达到平衡电位,C正确;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正确。
20.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淋巴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正确;淋巴细胞主要位于淋巴液、血浆和淋巴结中,B正确;淋巴循环最终汇入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循环,C正确;血浆中含有抗体、激素等丰富的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细胞外液成分,D错误。
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非特异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的,先天具有的,能够遗传给后代,A项正确。
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一种异常情形,为免疫功能过高,B项错误。
记忆细胞是由活化的B细胞或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属于特异性免疫,C项错误。
非特异免疫不能识别特异性的抗原,D项错误。
2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答案】D
【解析】本题将基因突变,蛋白质合成及减数分裂相关知识综合一起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查,难度较小。
据基因突变的含义可知,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故A正确。
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可能相同或不同,故B正确。
生物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体蛋白质的合成中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故C正确。
由题可知B1与B2正常情况下应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当其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通常应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开,而相应的等位基因的也随之彼此分离。
故B1与B2不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D错误。
23.关于糖分解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甜菜里的蔗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果糖
B.乳汁中的乳糖经水解可产生葡萄糖和半乳糖
C.发芽小麦种子中的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果糖
D.枯枝落叶中的纤维素经微生物分解可产生葡萄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单糖、二糖和多糖的相关知识。
一分子蔗糖于酶作用下水解可以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一分子乳糖水解可以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而纤维素是多糖,其组成单体为葡萄糖。
一分子麦芽糖水解则可以产生二分子的葡萄糖。
故题中的四个选项中A、B、D正确,C是错误的。
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
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相关基础知识的应用。
甲地因森林火灾引起的植被受损,其实并没有彻底消灭植物,而乙地火山原因导致植被彻底被破坏,所以两地的群落演替应为不同类型,故A错误。
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相关知识的应用。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竟争情况。
随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数量却不断增加,说明获得的生存资源包括食物或生存空间有可能增多。
故题中选项不合理的为D。
第Ⅱ卷
26.(10分)
某同学将生长一致的小麦幼苗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置于阳光下培养。
乙组置于黑暗中培养,其他条件适宜。
一段时间后,测定麦苗的干重,发现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组是 组,原因是 。
(2)观察叶片颜色,出现黄化现象的是 组,其主要原因是 。
(3)该实验探究了环境因子中 对小麦 的影响。
(4)若将甲组置于红光下,乙组置于绿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麦苗中干重较大的是甲组,原因是 。
【答案】
(1)甲 甲组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乙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2)乙 在黑暗条件下,叶片中叶绿素降解,且无叶绿素合成
(3)光照 光合作用
(4)甲组吸收的光能多,光合作用强;乙组吸收的光能少,光合作用弱。
【解析】本题为实验考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相关实验设置。
(1)甲乙比较,因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植物生长长大,故甲将增重。
(2)叶绿素的合成必须有光照,乙因放置于无光下,故会出现叶片黄化现象。
(3)本实验考查对考生对实验设置的理解,这里强调单因子变量以及光照有无植物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4)植物叶绿体内含量最多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而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橙、蓝紫光,植物在红橙、蓝紫光下光合作用也较强,从而积累有机物较多。
故甲乙对照,甲组增重较大。
27.(8分)
右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A、B和C三种激素的名称依次是 。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血液中C的含量增加,则集体的产热量会 ,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 。
(3)怀孕母亲缺碘时,C分泌量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A和B的分泌量 ,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 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
反馈调节是指 。
【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增加 增强
(3)升高 神经系统 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的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和作用,难度较小。
(1)由图可知,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C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则B为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成年个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3)怀孕母亲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会下降,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都会增加,结果甲状腺增生,胎儿的发育会受到影响,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受到的影响最大,反馈调节是指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南 高考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