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600字800字1000字.docx
- 文档编号:7239953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29KB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600字800字1000字.docx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600字800字1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600字800字1000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600字800字1000字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600字800字1000字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
翻开历史长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生命早已消逝,但他的的故事仍在传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呐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的追求;“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歌颂当代英雄的名句。
杜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满怀报国之心,目光远大,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渐渐衰落,那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伤感。
面对官场黑暗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
当时的人们处于水深或入当中,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他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毛泽东率领中国农工长征,过草的等。
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他写下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名句,对帝王他写下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名句。
委婉的指出了短于文治的缺点。
但也写出了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的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文天祥,在无助中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等。
不管是领袖,平民,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商海巨子,只要他们为了当时国家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贡献,便都是风流人物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
——题记
有的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的过一生,有的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演绎一场悲喜人生——诸葛亮亦是如此。
秋风萧瑟,一把鹅毛扇在凌空中摇曳,仿佛是最后的垂死挣扎,一双明亮的眼睛已不再有当年叱咤风云的韵色,如此悲哀,如此苍凉。
但更多的是不可言语的孤寂和迷惘……
他在我的脑海里展开了一幅长长的史卷,在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
那时的他,曾在田垄之上挥洒汗水,在茅屋中吟诗作对;曾独自徘徊在江畔,惆怅乱世;也会静待夕阳垂落,感叹天下黎苦。
那时的他,清高自傲却别具一格,桀骜不羁却不失救世之心。
我佩服他,为忠——为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匡扶汉室,至死不渝。
多次救主并为他出谋划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亦有万夫不当之勇。
一生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在空城计中更为一绝。
“当时魏军压境,而城却仅有千余人,多为文将,大臣无不大惊失色,乱作一团,而亮却神情自然,巧布兵:
卒皆扮为平民,城门大开,只身一人抚琴独坐城楼。
魏军见状,报懿,顷刻调转马头,落荒而逃”。
这份胆识和机智,从容和镇定从古至今未有几人。
他的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令人赞叹!
我佩服他,为诚——先帝驾崩之时,他许下誓言,为复汉室死不足惜!
把白帝城托孤之重,天下百姓的疾苦作为自己的毕生心愿。
为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
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竭尽全力,赤胆忠心天地可鉴。
我被他折服,为智——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显现出他惊人的天赋,而且在文学也颇有涉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亦是他一生的写照。
三十年的默默守护,三十年的光阴岁月,三十年的竭忠尽智,谱写了历史上最灿烂的一页,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个人,若是能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死而无憾!
一个人,若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生,夫复何求?
——诸葛亮亦是如此。
最后一片孤叶最终还是“陨落”了,耳边似乎还传来将士们冲锋杀敌的呐喊声,可却再也见不到天明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800字作文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他身着一件洁白的长衫,面带笑容,从那不属于他自己的是非之地走出来。
他虽出身没落的的贵族家庭,但他的离去验证了孟子的“贫贱不能移”。
他就是被后世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
他一心向往田园,愿过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难山”的悠闲生活。
他看穿了官场的污秽,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那理想化的“桃花源”,何尝不令人神往,又何尝不是作者自我解脱的一种寄托。
迫于生计,他与四十一岁第三次为官,任彭泽令,本想为民做主,本本想安心生活,但官场上的趋炎附势,卑躬屈膝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挬,于是他在任职八十一天后高呼“吾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也许有人要说,陶渊明这种隐居乡里的生活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极避世,不敢正视现实的逃避。
既然他生在那个政治黑暗的时代,既然他不能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不留在官场,坚持正义与黑暗斗争呢?
诚然,在那样的时代,需要一些勇士去开创新局面,但对于那些有能力的文人,对于那些有志向,但乱世不能让他们的才能得以施展的文人来说,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理想被撕碎,看着自己的志向被践踏,他们的心开始滴血,他们的灵开始流泪。
他们该怎么面对?
于是他们选择了不看——归隐。
如果说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的,那么也是三分消极,七分明智。
因为他归隐后快活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里,你以“饮酒诗”表达自己对世俗的愤慨。
从酒中走出,归自然而去。
阅读陶渊明有一种宁静,恬淡,轻松,似乎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看透了事物的本质,指引我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曹操
在我们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里,有这麽一个人,他既机智过人又愚不可及,既坦率真诚有狡猾奸诈,既心胸豁达有小肚鸡肠,既是菩萨心肠又是小人嘴脸,没错,如此自相矛盾的人,正是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千古风流人物——曹操。
曹操出身于官宦之家,年轻时便当上了官,他厌恶官场的阴险狡诈,憎恨那些贪官污吏,年轻气盛的他,有着鸿鹄之志,所以他不愿意与那些人同流合污。
执政为民。
见义勇为,为名除害,两袖清风。
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
东汉年间,天下大乱,烽火连天,民不聊生。
他亲眼目睹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统一天下,并且已经牢牢的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深根。
从此,他为了这个梦想开始在这条漫漫之路上艰苦跋涉……
可是,他的人格却发生了巨变。
竟忘恩负义的杀死了救他多次的项羽,残忍的杀害了神医华佗,而且对自己的手下的人疑心重重,消灭了大量军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这足以说明他是何等的奸,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他表现的是雄。
因为,就连亲刘贬曹的罗贯中,都无不赞叹他独特的智慧和英勇的胆魄!
有的人一生挥毫泼墨,也有的人一生与刀枪为伴。
而曹操呢,却是文武双全。
一生征战于沙场,却懂得广开言路,开张圣听,重视人才,而且满腹珠玑,难得一个全能之才。
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足以可见他的狼子野心,他曾只身行刺暴君董卓,可见他那非凡的胆魄。
他还大胆的使用空城计虚张声势并打败吕布,而且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是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可见他拥有多么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然而,一想做事严密的他,却在赤壁之战大败,这是他败得最惨的一回。
面对人生最大的失败,刘备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最终因病崩逝。
周瑜心胸狭隘被诸葛亮活活气死。
杨仪也是畏罪自杀。
然而,此时年近花甲的他,面对茫茫大海,发出强有力的感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然后又积极的投入到沙场,英勇作战。
如果他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强键的体魄,在如此大年龄又怎能会作出那麽惊人的举动!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的江山是继承下来的,只有曹操的江山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我想,这句话对于曹操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大家都听说过朱元璋吧!
!
!
他的大儿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皇太孙——朱允炆。
这也是个风流人物呢!
明惠帝朱允炆(1377—?
),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
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
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
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个放牛娃、寺庙里的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一举扫荡群雄、推翻元朝,开创了大明基业。
他深知,创业难,守业亦难,因此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
他登上皇位的同时,就册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25年(1392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这令朱元璋异常伤心。
朱元璋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考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继承人。
而若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应该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长子,也就是虞怀王朱雄英,但是雄英于洪武15年(1382年)5月薨,这样朱标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
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此外,朱元璋也曾考虑过从几个儿子中选择。
二子秦王朱樉此时最长,但他实在玉不琢不成器,荒唐成性。
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是个不错的人选。
一次,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时,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
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
”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
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9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朱允炆即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
从年号来看,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22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承继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天下,改年号为建文。
然而,细心的大臣会发现,新君的脸上并没有君临天下的惊喜,更多的则是愁容。
是啊,年轻的皇帝面前有两道难解的题目:
一是如何改变太祖建国以来形成的动辄杀戮的严峻政治氛围;二是如何解决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
也许太祖朱元璋生前并没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孙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他所开创的大明王朝。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建文帝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情。
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较以前大为清明。
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杀”,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政治气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
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
洪武时,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
《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多,称王者也不少。
这种局面下,文官在议论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建文帝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
初登大宝之时,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乃祖父“洪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建文帝治国方略的改变。
他还立即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话说 千古 风流人物 作文 600 800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