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238983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75
- 大小:574.38KB
基础会计复习资料.docx
《基础会计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会计复习资料.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会计复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授会计的含义、对象、职能、特点、任务,阐述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会计的基本准则、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并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第一节会计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会计以及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借助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源于人类的某种需要,是从记录和计量生活资料进而计量和记录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而产生的。
会计的产生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经济进行管理的需要,同时与人们追求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故会计是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产生并发展的。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也就是说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客观存在的能力或潜力。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做了精辟的论述:
“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业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
对以上论述的理解
1、会计(簿记)的基本职能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监督和反映。
2、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一)会计的反映职能(核算)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对经济活动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
2、会计反映不仅是记录和陈述过去,如实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还应预测未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3、会计反映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4、电子技术与会计传统工艺的结合,使会计信息更为完善、准确、及时。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会计个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计划)的功能。
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
1、会计监督是利用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2、会计监督是在会计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进行的,它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三)两者的关系(会计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的,是任何社会形态下会计都具有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关系。
2、会计反映是实行会计监督的前提和基础。
3、会计监督是如实反映的保证。
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其必要性,失去存在的意义。
三、会计的特点
(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反映的。
(二)会计是以凭证为主要依据。
(三)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四)会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对经济活动具有促进、控制、考核和指导作用。
第二节会计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含义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马克思关于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的论述中就明确指出“过程”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
这里的过程指的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
(一)会计的一般对象
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的具体对象
1、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资金循环
2、商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资金循环
3、会计的具体对象就是每一特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
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所形成的不同类别,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它一般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类。
(一)资产
1、概念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包括;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等。
2、特征:
(1)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行成的。
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3)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这是资产最重要的特征。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3、内容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的快慢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
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如库存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待摊费用等。
非流动资产:
指除流动资产以外的各项资产。
按其变现能力的强弱依次包括:
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
(二)负债
1、概念: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包括:
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等。
2、特征
(1)负债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
(3)现实义务的履行通常关系到企业放弃含有经济利益的资产,以满足对方的要求。
(4)负债是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内容:
负债按其偿还期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
指将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包括:
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等。
长期负债:
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包括: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如:
资本溢价、接受捐赠等。
2.内容
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股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
利润。
(1)实收资本:
指企业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我国设立企业采用注册资本制。
注册资本:
是企业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投资者缴纳的出资额。
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相一致。
投入资本:
是投资者作为资本实际投入到企业的资金数额。
(2)资本公积:
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金额上超
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资产。
如资本溢价、接受捐赠、法定财产重估增值、资本折算差额、拨款转入等。
资本公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无关。
债权人豁免的债务也在资本公积中核算。
(3)盈余公积: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盈余公积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
包括:
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
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弥补亏损、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留存在企业的、历年结存的利润。
留待以后年度分配。
(四)收入
1.概念: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不包括为第三者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
现金的增加并不都是收人。
2.内容
(1)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提供工业性劳务而取得的收入。
如产品销售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
附营业务收入。
指企业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业务所取得的收入。
如销售材料,固定资产、包装物出租等。
(五)费用
1.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
现金的减少并不都是费用。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2.内容:
(1)生产费用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2)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销售费用
(六)利润
1、概念: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问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如:
营业外收支
2、利润的分配原则:
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去年初未弥补亏损)和其他转入后的余额为可供分配的利润。
分配原则:
(1)提取盈余公积
(2)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七)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1、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1)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资产表现为占用在各种形态上的资金,即资金占用。
这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两方面,投资者和债权人。
故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资金来源。
(2)数量上,资金占用等于资金来源。
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关系
(1)一定时期的收入大于费用即为利润,收入是增加利润的主要因素。
(2)数量上,利润=收入—费用
3、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1)利润在未分配之前就是企业的资产
(2)分配后提取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属于所有者权益,又构成企业资产。
(3)数量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就是会计六要素的增减变化。
它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科学分类,故它也是设置会计科目的基本依据,并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
同时会计六要素又是紧密联系的。
1、收入是增加利润的主要因素,导致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减少,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2、费用和资产都是为获取收入而发生的,一切费用都可视为瞬间的资产,资产一旦投入使用则转化为费用形态。
第三节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就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会计主要利用货币计价,对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工作,故会计的任务取决于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和会计职能的制约。
(一)会计的根本任务
就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帮助各单位的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以提高经济效益。
(二)具体任务:
1、反映和监督各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提供会计信息,加强经济核算。
2、反映和监督各单位对国家财经政策及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
3、充分利用会计信息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
第四节会计法规
会计法规是我国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规体系可以从法律来源上划分为下列几个层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制定的会计法律,它是一部规范我国会计活动的基本会计法规,是会计法规的母法——1985年1月公布。
1993年12月进行了修订。
《会计法》全文共6章,33条,具体包括总则、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法律规则和附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
是处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1992年11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共10章,66条。
内容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报告等。
并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具体会计准则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依据,对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原则和会计处理及其程序做出具体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
1、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3、会计要素准则
4、财务报告
三、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会计机构及其设置
(一)国家管理部门设置的会计机构
国家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分别设置会计司、局、处、科等;作为管理本地区、本部门会计事务的专职机构。
(二)企业设置的会计机构(公司)
(三)行政事业单位设置的会计机构
会计人员
(一)总会计师,主管本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行政领导。
它不是一种专业技术职称,也不是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而是一种行政职务。
(二)会计人员的配备
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
第五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假设(四个假设)
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是对会计领域中某些不确定因素所做的合乎事理的判断。
在西方会计中称之为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
这些假设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限定,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会计假设的具体内容:
一、会计主体
(一)概念:
会计主体是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二)目的:
该假设的目的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
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三)会计主体应具备三个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2)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
(3)实行独立核算。
二、持续经营
(一)概念:
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的延续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停业、倒闭和破产清算。
(二)目的:
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可靠。
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三、会计分期
(一)概念:
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一个一个相等的期间,该期间为会计分期。
(二)目的:
以便分期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会计分期以日历年度为一会计年度,即从每年元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为一会计年度,每一年度还具体划分为半年度、季度、月份,其划分也是以公历(日历)为准。
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四、货币计量
(一)概念;对所有会计的对象都采用统一的货币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
状况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会计准则规定,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为方便外商投资,对于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定某外币为记账本位币,但为便于国内有关部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编制报表时应当折合为人民币进行反映。
⏹第六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进行会计工作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的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包括8条原则。
一、客观性
二、相关性
三、明晰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性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一、客观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明晰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性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七、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七节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及其要求
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以及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认计量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一)初始确认条件
1、符合要素的定义
2、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3、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的计量
(二)在报表中列示条件
符合要素定义和要素确认条件的项目才可以在报表中列示;仅仅符合定义而不符合确认条件的项目不能在报表中列示。
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入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入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领计量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三)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要求
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2、收入与费用配比
3、历史成本计量
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
支出的效益仅涉及于本年度的,即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
支出的效益涉及于几个会计年度的支出。
这种支出一般是为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其收益在以后各个会计期间取得。
2、配比原则:
指收入应当与其相关的费用相互配比。
3、历史成本计量
指各项资产的取得以及各项权益的形成都应当以当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价,称历史成本。
第八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
以权益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
故也称应收应付制。
收付实现制:
按照款项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日期来确定收益和费用的归属期。
即凡是款项已经收到或付出,无论其是否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核算。
故也称之为现收现付制。
【案例】
某企业本月份发生以下业务:
1、本月份的收入
(1)销售产品并收到货款100,000元
(2)本月份应记但未收到货款60,000元
(3)收到上月份应计收入30,000元
(4)预收销售款20,000元
(5)实现以前月份预收货款的销售收入40,000元
2、本月份的费用
(1)本月份应交并开出支票交纳的销售税金50,000元
(2)本月份支付并负担费用40,000元
(3)本月份负担需在下月份支付的费用6,000元
(4)本月份负担以前已支付的费用12,000元
(5)支付上月份应负担的费用2,000元
(6)预付下月份应负担的费用4,000元
要求:
(一)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确定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本月份的收入和费用(含税金)
(二)在这两种方法下计算出的利润各是多少?
两者是否相等?
相等与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
第九节会计方法
一、会计方法
是指会计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它包括: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方法等。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就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应和监督所应用的专门方法。
是会计方法的基本组成内容。
包括
(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
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会计科目:
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而设置的项目,简称科目。
(二)复式记账
是在账簿中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相互联系地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
是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主要依据,
简称凭证。
填制凭证:
就是有经办人员或会计部门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分别记录在会计凭证
中,逐项反映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的情况。
审核凭证:
就是会计部门或有关部门对填制的会计凭证进行审阅,检查经济业务是否
合理、合法,凭证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四)登记账簿
账簿:
是用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
重要工具。
登记账簿就是把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按其时间顺序和业务内容,分类记入有关账簿。
它必须以凭证为依据,并定期进行对账、结账,以便为经营管理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
(五)成本计算
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确定该对象的
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六)财产清查
是指通过实物盘点核对账目,确定各项财产物资的实有数额和分布情况,以达到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七)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
是根据账簿记录综合反映企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月、季、半年、年)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书面报告。
编制会计报表就是将一定时期账簿记录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综合汇总,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体系。
它是对日常的分散的核算资料的整理和汇总,也就是对企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和总结。
(八)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
就是对会计资料所反映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对比,以便挖掘潜力,力行节约,扩大经营成果。
三、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及会计循环
会计核算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方法体系。
其主要的工作程序有三个环节:
(1)填制和审核凭证;
(2)登记账簿;
(3)编制会计报表。
(二)会计循环
在一个会计期间依次连续运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过程就构成一个会计循环。
具体内容:
1、对于日常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经办人员要填制和取得原始凭证。
2、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原始凭证后,按规定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账簿。
3、对于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当按有关对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 会计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