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全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22973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7.30KB
七上文言文全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七上文言文全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文言文全册期末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文言文全册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
《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⑤陈太丘与友/期行 ⑥君与家君/期日中 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泛指小辈。
今义:
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约定,动词。
今义:
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
离去、离开 今义:
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
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回头看。
今义:
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
对对方的尊称,您
尊君 :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 委 :
丢下 去:
离开 ②下车引之 引:
拉
之 :
代词,他 ③ 乃至 乃:
才 ④ 则是无信 则:
就
《咏雪》
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到一起
② 俄而雪骤:
俄而:
不久
③ 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
欣然 :
高兴的样子
似:
像 ④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差:
大体 拟 :
相比
⑤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不如 因:
趁,乘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 即:
就
5、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翩翩起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
“你父亲在吗?
”元方答道:
“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
“不是人哪!
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已走了。
”元方说:
“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答: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答:
“柳絮”这个比喻更好,形似又神似,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的轻盈美丽,柳絮又是春天之景,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还可以用“梨花、”“鹅毛”来比喻雪。
“千树万树梨花开”“鹅毛大雪”。
3.文章最后写道: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强调她名门之后,名士之妻的身份,暗示读者表明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答:
聪明有才学。
2、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知礼仪,能言善辨,落落大方。
当友人骂自己父亲时,元方能有理有据地从诚信,礼仪两方面进行反驳可以看出。
友人:
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从友人不守时,骂太丘不等他可看出他不讲诚信,没礼貌,从他感到惭愧想拉元方可看出他知错能改。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
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2)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
明事理、懂礼识仪;
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
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诗句: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
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â)乎 愠(yùn) 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原文:
子曰:
“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
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1.字词解释:
时:
按时 说:
通“悦”,愉快 朋:
志同道合的人 愠:
生气,发怒 君 子 :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 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3. 课文探究:
第1句:
讲学习方法
第2句:
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
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字词解释:
日:
每天 三省:
多次反省 。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三:
泛指多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字词解释:
有:
通:
“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 立:
独立做事情 惑:
迷惑、疑惑
逾:
越过、超过 矩:
法度
2.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原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
旧的知识 知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 可以:
可以凭借。
以:
凭借 为:
做,成为
2.译文: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原文: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字词解释:
而:
表转折,却。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疑惑
2.译文: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原文:
子曰:
“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
1.字词解释:
贤:
贤德、高尚 箪:
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
能忍受 乐:
乐趣
2.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3.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
第七章原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字词解释:
之: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
2.译文: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3.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原文: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字词解释:
饭:
吃饭 名词作动词 水:
冷水 肱:
胳膊 于:
对于
2.译文: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原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字词解释:
焉 :
于此,在其中 择:
选择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从:
跟从、学习
2.译文: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要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原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字词解释:
川:
河、河流 逝:
往,离去 斯:
这,代指河水 舍:
停息
2.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
“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3.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字词解释:
三军:
军队的通称 匹夫:
普通人,男子汉。
夺;改变
2.译文: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
3.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第十二章原文:
子夏曰:
“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
广泛 笃:
坚定 切 :
恳切 仁:
仁德
2.译文:
子夏说:
“广泛地学习并坚定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语
1. 三省吾身(三,古义:
泛指多 今义:
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
冷水 今义:
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
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
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
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
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2.志 志于学 立志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不亦乐乎 快乐
而: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4 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乐趣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三十而立 表修饰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金砖会议在厦门召开,厦门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六、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5.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6.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
诫:
告诫、劝勉。
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文题的意思是:
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
险躁(zào) 遂成(suì)穷庐(lú)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
达到;远:
远大目标)
5.非志无以成学(立志)
6.险躁则不能治性(险:
轻薄;治:
修养)
7.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
8.淫慢则不能励精(淫:
放纵;慢:
懈怠;励:
振奋)
9.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0.意与日去(消失)
11.将复何及(又)
12.诫子书(诫:
告诫、劝勉;书:
书信)
四、字词归纳:
1.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非学无以广才(广: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非志无以成学(志: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五、朗读停顿: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个句子中,每个分句只划一次。
)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
有才德的人的德行,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
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成功。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
只能悲哀地守着陋室,(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七、课文默写: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八、内容梳理: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怎样论述的?
答: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把“静”与“躁”加以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答: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成才需要具有三个条件: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2、学习,“才须学也”;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三者的关系: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
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5.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6.积累成语、名句:
成语: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名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狼》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2.《狼》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
“志异”记述奇异的故事。
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3.《狼》体裁:
短篇小说。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自题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2、读准字音:
缀(zhuì)窘(jiǒng)苫蔽(shànbì)弛(chí)
眈(dān)黠(xiá)瞑(míng)暇(xiá)
隧(suì)尻(kāo)寐(mèi)少时(shǎo)
积薪(xīn)奔倚(yǐ))顷刻(qǐng)变诈(zhà)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
(每句停1处)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四、重点字词解释:
1.缀行甚远(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跟从)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旧、原来)
4.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
5.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7.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期末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