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722863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43.70KB
高中地理 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中图版必修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中图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中图版必修2
教材分析
本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解决好环境问题,首先必须处理好发展问题,发展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而要认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本节教材首先从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导入。
简述各个历史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原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
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继而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材讲述了三个历史阶段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后果。
说明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与必然。
第四阶段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迫切现实需要,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引起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群众的环保呼声日益高涨。
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化,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传统的发展模式,使人类逐步走上与自然界全面对抗和尖锐对立的时代,造成人地矛盾激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发展实际对照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地关系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
【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
新课讲授
学习主题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
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活动1】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
直面环境问题
【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
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人地和谐发展。
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学生活动3】给出一组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分析相互之间的联系。
【读图指导】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提问】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
讲讲其中道理。
【学生活动4】给出一组填充式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思考完成。
A.生存条件恶化
B.人均收入减少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人均资源减少
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F.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G.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H.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I.当前的生存要求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J.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读图指导】对于填充式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结合所学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分析】1.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的增加。
2.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
3.受贫困困扰的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了长远的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贫困导致教育落后和环境意识薄弱,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
4.环境的退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土地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了解人口、环境与资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承转】阅读教材P95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
在南北半球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有何表现?
【归纳】北半球问题多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转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问题2】哪一个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归纳】CO2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环境问题
【材料探究】引出《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的报道材料,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了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分布,培养学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全球环境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理解概念及内涵,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设计意图】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提高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逻辑分析能力。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
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
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
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
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
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
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
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
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
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
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
课堂反馈、小结
【讨论】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思考】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
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会有何后果?
请提出解决措施?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布置作业】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
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作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
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
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材料二:
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尾矿砂就吃掉了耕地近百亩,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
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砂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
10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砂污染问题,而且村里的耕地由25多公顷增加到40公顷。
问题:
通过两段材料分析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解答思路:
本讨论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来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异同。
两段材料中的农民都富起来了,但其富的途径有很大的差别。
材料一中农民富得很快,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富(经济增长),在“富”的同时,环境破坏了,耕地没有了,这种“富”是临时的富,而不是长久的富。
材料二中的富可能要慢一些,但这是一种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增长。
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可以很明显地判断出材料一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吃子孙饭”的发展;而材料二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1.“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共同性B.持续性C.公平性D.公平性和共同性
思路解析: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答案:
B
2.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
下列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思路解析: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
B
3.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性行为是( )
A.使用一次性产品B.购买和使用私人汽车
C.分类回收、利用垃圾D.禁止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
思路解析:
使用一次性产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购买使用私人汽车容易带来环境问题。
答案:
C
4.21世纪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
A.以掩埋为主B.以焚烧为主
C.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D.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思路解析:
把垃圾焚烧、掩埋、投入深海都会带来环境问题,所以是不可取的。
答案:
C
5.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表现为( )
A.生物资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B.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系统脆弱
C.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高中地理 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案 中图版必修2 42 关系 思想 历史 演变 教案 图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