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成因及个案介入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 文档编号:7224917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8.24KB
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成因及个案介入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成因及个案介入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成因及个案介入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成因及个案介入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成因及个案介入-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社会工作实践总结论文第八篇:
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成因及个案介入
摘要: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欺凌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针对校园欺凌,国内外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但较少有学者从社会工作方面介入研究。
故将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研究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类型、特征及成因,发现青少年校园欺凌主要存在肢体欺凌、言语欺凌、性欺凌及网络欺凌等,这些欺凌方式多样、影响巨大,原因主要来自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
鉴于此,立足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模式等,提出几点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校园欺凌;社会工作;
一、欺凌类型
(一)肢体欺凌
肢体欺凌主要是采取手段,针对受欺凌者进行的欺凌行为,有殴打、推搡等表现形式,是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欺凌行为。
肢体欺凌在几类青少年校园欺凌中相对容易辨认,是实施者在进行欺凌行为中的基础欺凌,往往还会伴随着其他类型的欺凌行为。
(二)言语欺凌
言语欺凌主要是实施者通过语言侮辱、辱骂、嘲笑等方式伤害、欺压受欺凌者。
根据报告,在所有校园欺凌行为中,言语欺凌比重最高,多达23.3%。
(三)性欺凌
性欺凌是我国青少年欺凌行为中一个典型的欺凌行为。
据研究分析,女生与女生之间、男生与男生之间的性欺凌比重较大。
在男生中,欺凌者主要是针对受欺凌者一些性特征或是女性化行为采取贬损攻击,通常伴随着肢体欺凌与言语欺凌。
而女生间的性欺凌则出现过扒衣服、将受欺凌者裸体示人等欺凌行为。
同时,由于性欺凌的特性,网络欺凌往往会伴随其产生。
(四)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由于现今网络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欺凌类型,通常会依托上述欺凌类型。
具体来说,网络欺凌就是实施者在进行欺凌行为时通过拍视频、拍照等方式将欺凌过程尤其是性欺凌过程上传至网络的欺凌行为。
由于目前网络发达,网络欺凌影响范围大,对受欺凌者影响深刻。
由于网络欺凌中性欺凌占比较高,许多受欺凌者的隐私、私密信息通过网络瞬间大范围传播出去,导致许多受欺凌者因而自杀的惨剧[1]。
二、青少年校园欺凌的特点
(一)双方力量不平衡
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多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普遍上实施者比受害者更有力量,比如男生欺凌女生、高年级欺凌低年级、群体欺凌个人,等等。
由于双方力量不平衡,通常受欺凌者没有能力反抗,欺凌者会针对受欺凌者进行多次欺凌,并且使用手段会升级。
(二)方式多样
在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中,欺凌者对受欺凌者实施欺凌的手段多种多样。
在欺凌案例中,有直接欺凌行为,如殴打、扯头发、打耳光等;有间接欺凌行为,如取侮辱性外号、故意孤立等。
(三)行为反复且不易察觉
在校园中,一旦受害者针对欺凌行为并未作出反应,那么在一段时间内甚至之后所有校园时期,实施者会持续对此受害者实施欺凌行为。
且由于受害者没有及时反映,即便是直接欺凌行为都难以被发现,更遑论间接欺凌行为了。
在校园欺凌行为中,如果受害者不主动反映,欺凌行为都很难被察觉。
(四)后果严重
在校园欺凌案例中,大部分受害者因此产生心理阴影,引发厌学、自卑等负面情绪。
一部分受害者出现心理压力,得了抑郁症,更甚者走向自杀的道路[2]。
且据调查结果分析,也存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受到欺凌之后走上了欺凌他人的道路,由受欺凌者角色转为欺凌者角色。
三、校园欺凌成因
(一)青少年自我特征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有着典型的不平衡性与动荡性。
当批判性思维与经验短缺、强烈的愿望与社会不认可彼此冲突时[3](P47-48),青少年就容易出现反抗行为。
据调查,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反抗行为多表现为校园欺凌。
(二)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青少年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情况,很少有父母可以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其进行教导。
许多父母为了生计,远离孩子,外出工作。
即便是父母可以陪伴孩子成长,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不能正确实施家庭教育,或专制,或溺爱,并未让孩子在家庭中接受到正确的教育,不能正确认识校园欺凌。
(三)学校偏重学习成绩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地方,也是进行校园欺凌教育的场所。
然而,我国的校园教育却有所偏重、失衡。
一方面,学校重视成绩,学生的学业压力大、负面情绪多,容易因情绪失控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另一方面,学校主抓学习,导致管理失衡,不能良好预防、及时解决校园欺凌行为。
(四)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对青少年来说,接触时间最长的多是同辈群体。
青少年对于同辈群体有着相当高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那么,当群体中某些人对群体外的人实施欺凌时,群体中的其他人本着从众心理很可能盲从。
且在一个群体中,群体成员的情绪都相对高涨,非理性情绪也较易被煽动,更易导致欺凌行为与欺凌者的出现。
(五)法制尚不完善
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大众传媒管理力度不够,青少年容易接触众多信息,引发模仿行为,实施欺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相关法制并不健全,缺乏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管理及惩治措施。
四、社会工作视域下青少年校园欺凌的介入方案
(一)预防层面
在预防层面,社会工作者主要需要做好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全面预防,从青少年个人、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方面进行。
在青少年个人方面,社会工作者运用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帮助青少年塑造正确自我,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在不平衡性与动荡性中保持稳定,让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都从改变自身做起。
在学校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就学校任务偏重的情况进行修正,加大学校对校园欺凌的教育比重。
社会工作者可以联合学校定期开展校园心理评估活动以及访谈活动,并协助做好校园欺凌教育班会活动。
在家庭方面,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家庭社会工作,了解并建立家庭信息系统,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找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并弥补,做到纠正不当的家庭教育、弥补缺失的家庭教育。
在社会方面,社会是预防校园欺凌极重要的推力。
只有社会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促使立法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法律教育,青少年才能意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
(二)恢复层面
在青少年校园欺凌的介入方案中,实现全面预防,可以有效避免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但针对已经产生的欺凌行为所带来的伤害,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到最大化恢复。
在恢复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欺凌者和受欺凌者。
除了以法律惩治欺凌者、保护受欺凌者的权益之外,社会工作者也需要让欺凌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行为,帮助受欺凌者走出校园欺凌带来的阴影。
针对此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行为修正模式和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开展服务活动。
行为修正模式主要是用来分析服务对象的行为方式,探讨导致恶性行为产生的原因、环境以及产生影响的过程。
行为修正模式是在通过控制和消除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下,来调整和改变欺凌者的行为以此调整矫正其不良行为方式,使其适应外部环境。
在运用此模式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重用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进行治疗,使得效果可以体现出来并被测量到。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认知疗法的重要理论分析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社会工作者用来帮助服务对象消除不正确、不理性的情绪,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对于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受欺凌者运用此类模式,帮助其消除欺凌阴影,改变非理性情绪,促进受欺凌者健康成长。
(三)发展方面
校园欺凌行为无法一次性杜绝,除了做好预防、恢复,社会工作者还需针对受欺凌者,帮助其实现自身发展,提高其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两方面帮助受欺凌者积极发展:
一是勇敢面对,二是积极应对。
在勇敢面对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工作方法,集合同样遭遇校园欺凌的受欺凌者,成立受欺凌者小组,通过多次小组活动,发挥群体作用,让受欺凌者逐渐从害怕逃避变为不害怕、勇敢面对,逐步达成小组目标,即受欺凌者在面临校园欺凌行为时,可以及时正确处理,避免下一次被欺凌。
而在积极应对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预估受欺凌者的问题,设计个案服务计划,以优势视角,帮助受欺凌者正确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认同感,让受欺凌者在面临校园欺凌时可以积极应对,改变欺凌者认为受欺凌者好欺凌的看法,杜绝再次欺凌行为。
参考文献
[1]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3):
66-68.
[2]刘天娥,龚伦军.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80-83.
[3]陆士桢.青少年社会工作[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少年 校园 欺凌 特点 成因 个案 介入 社会工作 论文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