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方案 Word 文档.docx
- 文档编号:7222237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0.26KB
诊疗方案 Word 文档.docx
《诊疗方案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疗方案 Word 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诊疗方案Word文档
范县中医院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的诊断
1.1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叫颈椎综合症,是一种中年以上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因多为颈椎退行性变、外伤、长期低头工作或者长期向某一方向转动头颈。
1.2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根据病变部位对神经根脊髓或者血管等压迫的轻重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颈神经根受压时主观感觉有手和手指的麻木、触电感,上肢沉重视力减弱等症状;颈脊髓受压迫时患者有一侧或者双侧下肢步态不稳,行走易跌跤,迈步困难或者不能行走;椎动脉压迫主要表现在头颈扭转时出现眩晕、耳鸣、恶心、头痛、甚至猝倒,颈部停止扭转即缓解;少数交感神经受累的病人可以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伸舌偏歪;也有极少病人出现一侧面部麻木视力模糊,听力障碍以及心前区不适。
1.3颈椎病的一些异常症状
颈椎病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很多异常的症状,由于表现上与颈椎病相差较多,特别容易与其他疾病混同,极易造成误诊。
颈椎病危及肠胃,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等,故现代医学上常有颈胃综合症一说;颈椎病累及吞咽,患者出现食硬物时异常感觉,胸骨后感到烧灼刺痛等;颈椎病也可引起颈源性心律失常;颈椎病可累及视力;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异常。
1.4颈椎病的诊断分型
颈椎病是一个错综复杂地病症,根据第七版教材:
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性、混合型其临床表现多不一样。
1)神经根型表现为头颈肩臂及手部疼痛和麻木无力,感觉异常,颈部活动受限或僵硬,x线片多表现为椎体侧弯、生理弯曲消失、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
2)颈脊髓受压迫时患者有一侧或者双侧下肢步态不稳,行走易跌跤,迈步困难或者不能行走。
③椎动脉型常表现为头晕、头疼、耳鸣、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猝倒等椎动脉受压症状,大多数容易误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4)交感神经型:
分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2.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两种,百分之九十的患者可以通过非数手术疗法取得缓解。
我院康复科采取的保守治疗手段为:
颈部牵引,针灸、推拿,穴位注射、中药熏蒸,中频电疗法,口服中药、穴位埋线及运动疗法。
具体应用如下:
2.1颈部牵引:
牵引采取ZLD-颈腰椎治疗仪,牵引时保持角度为:
颈部后伸15度,牵引强度常为10-15N,牵引时间为15分钟。
或间歇牵引10-15N,时间为20-25分钟。
2.2颈部推拿:
(五步手法)
1)颈部按揉滚法
2)提拿双侧肩井穴
3)点按风池穴
4)按揉颈部经络反应的疼点。
5)手法矫正(须有经验医师进行、诊断明确、无禁忌症)
2.3针灸疗法
近部取穴:
颈锥夹脊穴、风池;循经取穴:
天宗、曲池、合谷等穴行针15~20分钟
2.4穴位注射疗法
以当归针、黄瑞香针、维生素B12针常规取穴每穴0.5ml每日一次
2.5中药熏蒸:
将薰洗药物用纱布包裹,放入中药熏蒸治疗床水槽内,加水约2/3最高水位,预热约30分钟后,病人开始治疗,每次治疗40分钟。
2.6电脑中频、及电脑辨证机治疗
2.7中药口服:
黄芪、赤芍、葛根、川芎、桂枝、桃仁、红花、杭菊、羌活等为主药加减
2.8穴位埋线疗法
2.9康复运动疗法(恢复期有助于缓解症状、预防复发)
3疗效评价标准:
优:
经过10-20天综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
良:
经过20-30天综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有有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
差:
经过20-30天综合治疗,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
中医治疗难点和解决思路及措施
中医虽无“颈椎病”之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应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
其病因多由于慢性劳损、外伤、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以及风寒湿侵袭,渗透于经脉筋骨,阻塞经络,使气血不畅,脉络不通,颈项、脑部不得濡养而致。
进行推拿、针灸、牵引等疗法,扩大椎间隙,病例中如果患者年龄偏大,且有内科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悸、血压升高等症状,从而中止治疗。
由于此病病程长,疗程长,易反复,颈椎间盘退行改变及病理改变又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做好各项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人各项生理指标,还应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另外,在无症状的人群中采取预防措施也同样重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在劳损、外伤等因素作用下,退变的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刺激腰骶部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从而出现腰背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部位以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居多,高位椎间盘突出偶可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痹证范畴,通常认为风寒湿邪或瘀血痹阻经脉所致,发病日久或素体亏虚者可出现肾虚之证。
1诊断
1.1临床表现
1.1.1症状:
腰背痛和下肢放射痛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二者可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
腰背痛通常局限在下腰部,下肢放射痛一般为单侧,如椎间盘突出为中央性或突出较大时,可出现双侧下肢疼痛。
咳嗽、打喷嚏、排便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
1.1.2体征
1.1.2.1腰部畸形:
腰部僵直,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后凸;腰椎侧弯;腰部活动受限。
1.1.2.2压痛:
病变节段棘突间隙和棘突旁出现压痛及放射痛,患侧坐骨神经出口处、腘窝等处有压痛。
1.1.2.3神经根牵拉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健腿抬高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屈颈试验可能出现阳性。
1.1.2.4椎管内压增加试验:
腹部加压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可能出现腰痛或下肢放射痛加剧。
1.1.2.5神经功能损害:
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可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反射功能减弱,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
腰4神经根受损时,大腿前侧疼痛或伴触觉减退,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腰5神经根受损时,小腿前外侧及足背内侧痛觉、触觉减退,踇背伸力减弱。
骶1神经根受损时,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觉、触觉减退,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1.2辅助检查
2.2.1X线片:
正位片中可见腰椎侧凸,患侧腰椎间隙变窄;侧位片中往往有受累的椎间隙变窄,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和腰椎生理曲线前凸消失等表现。
并可帮助排除其他骨质病变。
2.2.2CT:
不但能够清楚显示突出的程度,而且定位准确。
2.2.3MRI:
清楚显示突出的程度、部位突出的类型及突出物在椎管内的移位情况,并可判断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1.3诊断标准(参考《腰椎间盘突出症》鲁玉来主编)
1.3.1反复发作的腰背痛合并根性下肢痛。
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
1.3.2椎间盘突出间隙棘突旁压痛,放射痛
1.3.3腰椎活动受限,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腰3、4椎间盘突出症者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1.3.4下肢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障碍、腱反射异常。
1.3.5影像学检查:
X线片显示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前窄后宽),并能排除其他骨质病变,CT或MRI显示和临床表现相一致的椎间盘突出。
诊断标准1-4项中有两项以上异常,加第5项即可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4鉴别诊断
1.4.1腰椎管狭窄症:
腰腿痛伴有间歇性跛行,症状重而体征较少。
1.4.2腰椎骨关节病: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后,劳累或阴雨天疼痛加重,晨起时腰部僵直,活动后稍减。
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
1.4.3梨状肌综合症:
无腰部症状和体征,臀部疼痛,梨状肌处压痛,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1.5分型:
根据病理变化和影像学表现,可分四型:
①膨隆型。
②突出型。
③脱垂游离型。
④经骨突出型。
2辨证
2.1血瘀证:
常有外伤史,疼痛明显,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舌质暗,脉弦。
2.2风寒证:
腰腿冷痛,畏寒恶风,遇凉加重,舌淡,苔白,脉弦紧。
2.3湿热证:
疼痛恶热,遇热或潮湿加重,口渴溲赤,苔黄腻,脉弦数。
2.4肾虚证:
腰腿酸软乏力,劳累后更甚。
偏阳虚者面白,少气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倦怠乏力,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
亦有从痰瘀证等其他证型论治者,可根据病情参照应用。
3治疗
3.1药物治疗
3.1.1中药内服治疗: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合方药。
3.1.1.1血瘀证
治法:
活血祛瘀止痛。
方剂:
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9g,红花6g,当归9g,川芎12g,没药6g,秦艽9g,独活9g,甘草6g。
常用中成药:
根痛平冲剂,每次8g,1日3次。
3.1.1.2风寒证
治法:
温经散寒止痛。
方剂:
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9g,寄生12g,杜仲12g,牛膝12g,威灵仙9g,细辛3g,防风6g,川芎12g,当归9g,甘草6g。
常用中成药:
益肾蠲痹丸,每次8g,1日3次。
3.1.1.3湿热证
治法:
清热利湿止痛。
方剂:
四妙丸加减。
牛膝12g,薏苡仁12g,苍术9g,黄柏6g,防己12g,忍冬藤12g,独活9g,川芎12g。
3.1.1.4肾虚证
治法:
调补阴阳,补益肝肾。
方剂:
偏阳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肾虚证偏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
临床上可根据辩证结果选用相应中成药,亦可根据自身经验应用其他证法方药治疗。
3.1.2西药内服治疗
通常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NSAIDS),如萘丁美酮、双氯酚酸钠等,COX-2选择性抑制剂较之传统的NSAIDS,副作用较少,如美络昔康等。
应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应注意其对胃肠道及肾脏的副作用。
根性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口服或肌注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3.1.3中药蒸气疗法。
3.2手法治疗:
包括普通推拿手法治疗和麻醉推拿手法。
普通推拿手法效果不佳,可考虑行椎间孔麻醉下或静脉麻醉下推拿手法治疗。
中央型、游离型突出或巨大髓核突出者慎做腰椎活动类手法。
合并严重骨质疏松、骨折、感染、出血性疾病等疾病的患者禁做手法治疗。
3.3手术治疗
3.3.1适应症:
疼痛反复发作;经系统非手术治疗3各月,效果不佳者;或疼痛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出现马尾神经损害症状者者应尽早手术。
有明显腰椎不稳者应同时行腰椎融合术。
3.3.2禁忌症:
有感染灶者;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受术者;存在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疗效者。
3.3.3手术方式:
包括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各种微创介入疗法(包括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激光射频消融术、化学融核术等)。
3.4其他治疗
3.4.1一般治疗:
急性疼痛期应卧硬板床休息,并在活动时佩戴腰围保护。
疼痛缓解后,可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
3.4.2牵引治疗:
常用骨盆牵引法。
根据患者体重、体质、病情选择合适重量,牵引重量宜从小剂量开始。
中央型、游离型突出或巨大髓核突出者不宜牵引。
疼痛明显、腰肌紧张、腰椎侧弯明显者慎做牵引。
3.4.3封闭:
可根据病情应用硬膜外封闭、骶管封闭、椎间孔封闭和痛点封闭。
合并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禁做封闭。
脱出型、游离型突出或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封闭效果不佳。
3.4.4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3.4.5穴位注射疗法
3.4.6穴位埋线疗法
3.4.7康复运动疗法:
病人康复过程中指导病人做腰背肌运动锻炼、以尽快康复及预防复发。
4疗效评价标准
4.1优:
症状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均恢复,并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
4.2良:
症状部分缓解,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神经功能部分改善,不能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
4.3差:
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有关体征无改善
中医治疗难点和解决思路及措施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优势,但大多停留在一般临床经验总结或治疗观察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①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②疗效判定标准尚不一致;③疗程长短不等,疗效观察时间不同;④有的临床报告未设立对照组。
今后,应重视如下问题:
①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②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手法治疗与西医综合疗法在疗效上有无叠加作用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引起了对脑中风康复治疗的重视。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中医药在脑中风康复治疗中显示了独特的作用和疗效,尤其是针灸推拿治疗。
坚持早期康复,只要病情稳定,尽早配合针灸推拿治疗、保持良肢位及早期康复训练对脑中风病人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灸醒脑开窍法
⑴“醒脑开窍针法”的规范操作
主穴:
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
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
根据临床症状不同,配以不同穴位,吞咽障碍(缺血性球麻痹和假球麻痹)配双侧风池、翳风、完骨;语言障碍配上廉泉和金津玉液放血等等。
脑中风症状较多,故应注意对个别症状及特殊情况的处理
1.麻木:
毫针刺指(趾)端,|并针百会,风府,手三里,足三里,太冲穴。
2.高血脂:
针曲池,风池,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太冲。
平补平泻。
3.失语:
针语门穴。
隔日一次。
也可同时针风池,通里,廉泉。
4.小便失禁:
取百会,延头皮向后刺入1-2寸。
以每分钟200次左右快速捻转5分钟,休息5分钟重复3次,也可加艾条灸10分钟。
5.偏瘫上肢肿胀,取商阳,中冲,或用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2毫升。
隔日一次。
6.吞咽肌麻痹:
针天突,人迎,廉泉,膻中,内关。
7.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预防以肢体阴经腧穴为主针之,如内关,孔最,曲泽,太溪,三阴交,阴陵泉,曲泉等,用泻法,并针阳陵泉强刺激。
8.头晕;针百会,太冲,涌泉,率谷,浮白穴,每日一次
9.中药疗法
辨证论治
脑卒中属“中风”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现代大部分学者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毒”六大主因,诊断标准亦趋于统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个证型。
中药根据本病病机特点,多采用活血化瘀、息风化痰、通腑泻火等辨证治法。
因此,分期、分阶段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治疗脑卒中的关键。
1.通腑法 如应用涤痰汤加减治疗急性脑梗塞、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生大黄、制大黄各30g及水蛭、桃仁、胆南星各10g组成通脑灵合剂)、用祛瘀通腑法(以水蛭4g、大黄15~20g、益母草30g、泽兰30g为基本用药)治疗脑出血等。
2.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贯穿治疗中风始终。
但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使用活血化瘀,争论不一。
有人认为使用活血化瘀恐加重出血或引起再出血,把活血化瘀列为禁区。
随着大量临床实践,活血化瘀药能减轻血管痉挛,改善半暗带,促进血肿吸收,提高临床疗效,扩大脑出血的治疗思路。
如益气活血化瘀法、活血通络法、补肾益脑通络法等等。
3.平肝熄风法 有人观察平肝熄风、化痰开窍类中药(当归、天麻、钩藤、川芎、石决明等)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控制血压、缓解头痛、意识、语言及肢体等症状,较单纯西医治疗起效早,疗效显著。
也有用熄风化瘀汤(天麻、钩藤、牛膝、白芍各15g,地龙、郁金各10g,三七、水蛭、生甘草各3g,生石决明30g,菊花20g,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昏迷者鼻饲)治疗脑出血,并与西医(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甘露醇、利血平、脑活素等)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疗效优于西医组(P<0.01)。
还有用熄风化痰的犀羚剂(由水牛角20g、生地15g、牡丹皮10g、白芍10g、钩藤10g、羚羊角4g、怀牛膝10g、淡竹茹10g、泽泻15g、生牡蛎15g、甘草6g组成)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风痰上扰证,其总有效率及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血肿、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血液流变性等方面,疗效明显。
另外,清热解毒法、祛风散邪法、醒脑开窍法等亦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大拓宽临床治疗的思路。
三七舒通、脑安、通塞脉片、血栓心脉宁、华佗再造丸等可在辨证基础上选择使用。
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
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
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
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
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
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
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
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
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
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
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
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
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
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
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
电脑中频、电脑辨证治疗机,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治疗。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3-5期。
(一)中期康复目的:
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二)中期康复方法:
从被动助动 主动
24、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
25、伸展躯干促进和改躯干活动性,抑制躯干紧张,痉挛。
26、双手抱膝左右轻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
27、肩关节屈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训练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
28、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
在患手活动期间,指示在任意一个角度停住,并保持在此位置片刻以提高患上肢的空间控制能力。
29、肩关节各向关节自主运动:
肩前平举,肩外展,肩外旋。
30、肘关节各向自主运动:
肘,展,前臂旋后。
31、腕指的自主运动:
腕背伸,侧偏,拇指外展,对指等。
32、肩带的活动:
向上、向外、向下。
33、桥式运动训练髋关节伸展控制。
34、髋内外,外展的控制训练:
健侧中立位患侧做,患侧中立位健侧做。
35、膝关节屈伸展控制训练。
36、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伸展控制训练。
37、患者悬垂位训练下肢准备负重运动。
38、俯卧位屈患膝训练。
坐位:
39、患侧上肢支撑训练。
40、患侧上肢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
41、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
42、手背推移物体。
43、前臂旋转压橡皮泥。
44、患侧下肢屈髋运动。
45、手指夹拾小物体(越过中线)。
46、健侧下肢肌力训练。
47、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
站立位:
48、站立平衡训练:
左右前后移动重心。
49、站立平衡操:
双手交叉(可视情况而定)前平举过头,前平举后躯干左右旋转等。
50、坐站控制训练,及分解练习。
51、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
52、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
53、髋伸展位屈膝。
54、屈髋屈膝准备迈步。
55、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训练。
56、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
57、低迈步训练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
58、足背曲训练
59、双杠内步行训练(三点):
健侧上肢向前扶杆——〉然后患侧下肢跟进——再健侧下肢上前一步。
60、持拐杖步行训练(三点、二点):
健手持拐向前——患下肢向前迈出——健足跟上。
61、上下楼梯:
上/健手扶——健侧下肢——患侧下肢
下/健手扶——患侧下肢——健侧下肢
62、床边ADL训练:
洗漱、穿脱衣服、二便处理等。
(三)康复安排:
以上各项基本需治疗师帮助与指导完成,一般每天1-2次,每次45分钟,每周练习4-5天,家庭内一天一次,下午可指导家属练习一次。
(四)注意事项
所有的关节应保持最大关节活动范围,并治疗是在无痛或患者能耐受的范围之内,避免暴力,以轻柔手法为宜;治疗师应给适当的保护,辅助力量应由大到小,鼓励患者独立完成。
三、后期康复
(一)康复目的:
此期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患侧肢体,相当Brunnstorm恢复阶段5-6期。
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加自如的使用患侧,如何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通过训练掌握的技能,提高各种ADL能力,在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
(二)康复方法:
继续前一阶段的训练,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63、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训练
64、侧方行走训练:
先向健侧后向后侧
65、改善步态训练:
骨盆放松,屈膝加强训练
66、改善步态训练:
踝背伸牵伸。
67、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
站立位,健腿在前,患腿在后,指示重心前移,患足足跟不能离地。
68、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患肢负重,健肢前后迈步。
69、做站立位两足轮流交叉运动。
70、家庭ADL指导。
71、居室改造。
(三)康复安排同前阶段。
此期训练以社区康复医生和家属及志愿者帮助为主,每周3—4次。
两周一次家庭随访或门诊随访。
(四)关于辅助器具的使用。
72、足托——足下垂
73、腕背伸夹板——屈腕痉挛。
74、拐杖,助行嚣。
75、轮椅。
疗效评价
优:
经过三个月六个月中医及康复治疗,患者完全能生活自理、能正常工作和学习
良:
经过三个月至六个月中医及康复治疗,患者生活基本自理,但不能从事日常工作
差:
经过三个月六个月中医及康复治疗,患者不能生活自理,完全需他人照顾
中医治疗难点和解决思路及措施
在中医治疗脑卒中的研究中,应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显示其自身的优势,如脑出血急性期,活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诊疗方案 Word 文档 诊疗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