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名词解释和简答.docx
- 文档编号:721726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61KB
中基名词解释和简答.docx
《中基名词解释和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基名词解释和简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基名词解释和简答
第一、二章绪论及阴阳五行
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2.证:
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够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或者体征构成。
3.辨证论治:
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其证候,论证其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就是将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方法。
4.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体质差异,故反映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就有异。
5.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采用大致相同的方法和方药来治疗。
6.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附:
阴阳之间的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10、阳胜则热:
是指阳邪亢盛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
是指阳邪亢盛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7、阳虚则寒:
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8、重阴必阳:
重阴,是指阴寒盛极。
阴发展到极致,可向其对立面转化,即可转化为阳,即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9、热者寒之:
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12、阴损及阳:
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3、热者寒之:
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14、阳病治阴: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的治疗(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阳病治阳:
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阳偏衰引起的虚寒症的治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相生:
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17、相乘: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和制约,又称之为倍克
18、相侮:
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和制约,又称之为反克
19、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发展。
20、母病及子: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到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21、子病犯母:
是指五行中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导致是子母两行皆亢盛。
22、子盗母气:
子行亢盛,累及母行,导致子盛母衰。
23、滋水涵木:
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之证。
24、益火补土:
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25、培土生金:
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
26、金水相生:
是滋养肺肾的方法。
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27、抑木扶土:
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
28、培土制水:
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聚为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救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之证。
29、佐金平木:
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症的治疗方法,又称为滋肺清肝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30、泻南补北:
是用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症的方法,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简答题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
主要两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
(2)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的反应。
(3)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是群居生物,是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而具备社会属性,故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答:
表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双方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即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使,阴为阳持守于内,阳为阴御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以人体具体生命活动来讲,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
在外的功能(阳),是在内的物质(阴)运动的表现,故说阳为阴之使。
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说阴为阳之守。
张景岳说:
“守者守于中,使者运于外”。
3、简述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爱“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
4、何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试举例说明之。
同病异治:
例如感冒病,因其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气虚等不同证型,故应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
例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疾病,由于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大致出现中气下陷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故均可采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治疗。
第三章藏象
1、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2、藏象学说:
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3、脏腑:
是内脏的总称。
包括五脏、六脏和奇恒之腑三类
4、、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神,是指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
狭义的神,即心所主的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5、汗血同源: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
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6、同源:
由于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7、肺朝百脉: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经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作用,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通过肺的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经百脉运送至全身
8、肺主治节: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气、血、津液的作用。
肺主呼吸,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及全身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肺的宣发与肃降,有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作用。
9、肺主行水:
人体水液代谢不仅和脾的运化,肾的气化有关,与肺气的肃降也有密切的关系。
肺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代谢。
10、肺为水之上源:
由于人体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而肺居上焦高位,为脏腑最高,肺通过其宣降作用参与调节水液输布和代谢,肺气肃降,水液才能下输膀胱,故有“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11、气门:
即汗孔。
因为汗孔除有排泄汗液作用外,还是随着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中医把汗孔称作“气门
12、肺为娇脏:
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他脏病变亦常累及于肺,故称“娇脏”
13、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向外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14、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5、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在出生以后为后天。
因为人在出生后,主要依赖脾胃从饮食物中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输送到脏腑和人体各部分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16、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主要藏于肾中,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
17、先天之精:
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故称为“先天之精”。
18、后天之精:
是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
19、天癸:
是肾精与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
20、七冲门:
即飞门(唇)、户门(齿)、吸门(会厌)、贲门(胃上口)、幽门(太仓下口)、阑门(大小肠会)、魄门(下极)
21、水谷之海:
即胃。
因饮食入口,经食管故,容纳于胃,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22、三焦气化: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化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把水液代谢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23、心肾相交:
心居于上,故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居于下,肾水必须上升于心,使心火不亢。
只有心肾之间水火互济,才能维持心肾两脏之间生理机能的协调平衡。
24、心肾不交:
指心阳与肾阴生理关系失调的病变。
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之间的生关系失去协调,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济”。
2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因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则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
其标在肺,其本在脾,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
肾精、肾气充盛,肺吸入之气方能肃降下纳于肾,维持呼吸的深度。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27、精血同源:
肝藏血,肾藏精。
精血有赖于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精血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所以称“精血同源”又称为“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
28、水气凌心:
指水气影响心脏的病变,如肾阳虚水泛,水气上逆,见水肿、心悸等,称“水气凌心”。
简答题
1、五脏六腑各有何共同生理特点?
答:
五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2、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一是主有节奏呼吸,二是治理调节全身的气机;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四是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3、为什么外邪侵袭首先犯肺?
答:
肺为娇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受邪侵。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毛是一身之表,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所以外邪侵犯皮毛,常影响及肺。
又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与自然界之清气直接接触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外邪从鼻喉而入,亦首先犯肺。
4、为什么某些失血证的治疗要从脾着手?
答:
脾主统血,即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则气血充盈,而能摄血。
对脾虚失去统血功能的出血,其治疗应从脾着手。
5、为什么脾病会致四肢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答: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
若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必致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6、、为什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答:
肝在体合筋。
筋即筋膜和韧带,附于骨而聚于关节,主司肢体、关节运动。
筋膜赖肝血的滋养,肝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