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审美面面观.docx
- 文档编号:7215837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67KB
文化审美面面观.docx
《文化审美面面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审美面面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审美面面观
文化审美面面观
---------------------------------------------------------------------------------------------------------------------------
文化审美面面观
内容提要:
文化审美是人类以审美方式来观照其生存方式和文明成果的精神历程,文化审美可在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的文化审美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系统的审美,中观层面的文化审美依社会结构展开,包括对文化结构、性质和核心要素等的审美,微观层面的文化审美是对文化现象的审美。
关键词:
文化审美文化美学审美理性文化体系文化结构文化现象
文化审美是人类以审美方式来观照其生存方式和文明成果的精神历程,按照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定义,文化审美也可以在三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的文化审美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系统的审美,纵向如对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商文化、信息文化的审美;横向如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其他大的民族文化体系的审美,中观层面的文化审美依社会结构展开,包括对文化结构、性质和核心要素等的审美,微观层面的文化审美是对文化现象的审美,包括对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不同文化风格的审美,也包括对日常生活生产方式的审美。
一、宏观层面的文化审美
宏观的文化定义是从哲学角度切入的,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文化是人生存方式的系统化,文化即人化,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文明成果皆可称为文化。
横向的是由人与自然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不同文化模式,纵向的是文化发展中呈现的不同历史形态。
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发展,这些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的轨迹,因而在一特定
---------------------------------------------------------------------------------------------------------------------------1
---------------------------------------------------------------------------------------------------------------------------
历史条件下,历时态的文化可能共时态并存,文化可能会划分为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健康与腐朽、主流与支流等,体现出不同时代人们的不同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时尚,是其文化审美情趣的具体表现。
宏观文化的审美标准受时代和民族审美情趣影响甚深,因而可能尽展其长尽知其短,也可能因时代局限和民族隔阂而出现偏颇,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倾向、狭隘的民族主义、我族中心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等均体现出功利主义立场的精神误差,而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错位构成的矛盾也彰显着这一领域的错综复杂。
全球化时代使文化的丰富多元在同一平台霎时并现,不同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的矛盾与交流空前广泛深入,跨国公司、跨国组织、互联网文化使不同生存方式在各领域亲密接触,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频繁迅捷,若仅秉持线性历史观的单一标准,或仅以生产力标准、社会政治制度标准、意识形态标准来对待不同文化,则会加剧文化冲突,在各文化体系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可能引发战争,而在今天毁灭性武器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的后果难控的前提下,会使恐怖主义蔓延,可能会威胁到人类文明的终极命运;在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则会激化文化吞并,短期内形成文化同质化,破坏文化生态平衡,使一种文化体系的弊端全球扩展,形成全球性问题和危机,也会影响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宏观文化的审美偏重文化模式审美,以超越功利意识来看待文化,这样对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生存方式有公允、客观的观点,超越民族情绪和经济政治利益的左右,而体现出类意识的宽广情怀。
从文化审美的观念来看,以政治制度沿革划分的社会文化的历史形态不仅仅体现为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序列,还可以看到原始共产主义的互助温情、奴隶制文明的因脑体力分工和阶级分化而形成的效率和文艺辉煌,封建制等级观念全面渗透形成的秩序和谐,资本主义发展期与逐利动机伴生的开拓进取,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中努力趋向的公平正义;从文化审美的观念看,以生产力发展形态为依据划分的文化形态不仅仅体现为从落后低下到高度发达的经济增长序列,还可以看到原始文明中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中体现的质朴、野趣,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亲和的田园清逸,工商文明中人征服自
---------------------------------------------------------------------------------------------------------------------------2
---------------------------------------------------------------------------------------------------------------------------
然的豪迈自由,信息文明中人远离自然的精神探险,生态文明中人回归自然的天真自在;从文化审美的观念来看,以宗教为核心形成的四大文化体系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各领风骚数千年数百年而今西风压倒东风的格局,还可以看到在原始文明期便达到辉煌的印度文化体系着重探索人类精神内在的结构和超越之途径,体现出脱俗的美,把农业文明发挥到极致的中国文化体系以情感为本位,体现出中庸合度的优雅,在中世纪时期融会百川启示了西方文艺复兴的阿拉伯文化体系以意志为核心,体现出严格自律的精神力度,在近现代科技基础上发达起来的西方文化体系以知性理性见长,体现出富丽繁华的文明风貌。
宏观文化的审美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线索,以及伴随进化进程的退化、伴随文明进程的野蛮、伴随文化进程的不断退隐的自然,这些曾经被遮蔽的东西在审美视野中凸现,更能使我们清晰地意识到不同文化的价值和局限,也更能在类意识和世界历史观点的基础上来审视各民族文化体系和各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促进人类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我们对特色各异的生存方式的欣赏,也许是大同世界成为可能的前提。
同时,宏观文化的审美也促使我们思考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文化生态丰富的意义,对人类文化形态与其自然环境基础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有更明确的认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文化发展观。
二、中观层面的文化审美
中观的文化是在社会结构的层面提出的,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精神交往关系)展开,人类社会活动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对应人的生产活动、社会组织行为和精神活动,相应形成经济文化(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精神文化)。
这个层面的文化审美在不同领域有不同标准,如经济文化的效率效益原则,政治文化的秩序和谐原则,精神文化的自由个性原则,如果混同错位,则形成经济停滞、政治混乱、精神僵化,
---------------------------------------------------------------------------------------------------------------------------3
---------------------------------------------------------------------------------------------------------------------------
无美感可言。
中观层面的文化审美偏重于文化结构审美,强调不同文化间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如物质文化决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和风貌;强调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文化的相对平衡,如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个体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制衡、群体文化之间的相互制衡,结构均衡关系充盈的文化是美的,而过度偏重物质忽略情感和精神发展的文化则显得粗糙庸俗,过度偏重精神而压抑欲望贬低人性的文化则显得空玄冷寂,过度偏重行为规范制度约束得文化则显得保守僵化。
中观层面的文化审美也注重文化性质的审美,如对应同样的经济基础可以有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同时并存,与现有经济基础正向对应的主流文化、与旧有经济基础对应的传统文化、与未来经济形态对应的先锋文化,它们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文化在传承和创新的张力中撑展开广阔的发展空间,主流文化推行的强劲、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先锋文化探索的锋芒共同构成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单面强调任一性质而不容其他,都可能形成文化畸形,如中国清末闭关自守,兴文字狱绞杀先进观念,在故纸堆中觅古雅,最后形成死水一潭的文化僵局,而文化大革命时期试图在批判封资修而形成的文化虚无主义基础上建构纯粹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最后成为文化浩劫,形成了文化荒漠,可见单向度单性质的文化强制推行的恶果。
美的文化是多元丰富的形态。
中观层面的文化审美还应包括文化核心要素的审美,这里的核心要素不是所有的文化要素,而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曾经或将要在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要素,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
(参见朱谦之《文化哲学》中的有关观点)
在前现代文化体系中居核心地位的文化要素是宗教或伦理,原始宗教是一切社会意识形式的母体,其混沌包容中有原始的丰富性,在现象观察和臆想推理交织中建构的认识模型兼具理性的明晰和非理性的激情及强烈的主观意愿投射,
---------------------------------------------------------------------------------------------------------------------------4
---------------------------------------------------------------------------------------------------------------------------
在泛灵论的光环中,自然和文化都有着感性和诗意的光辉,因而在今人看来,原始文化也呈现出泛艺术的特征。
在农业文明成熟期,宗教成为文化体系的核心,政教合一的机制强化了宗教对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规范;在中国,准宗教的儒家伦理占统治地位,德治仁政教化百姓的理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结合,再加上“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制度推行,形成了中国封建制数千年超稳定平面循环的社会文化的内在结构。
从审美的角度看,以神的(超人的)的视角规范人的精神,建构了理想社会、理想的人、理想文化的模型,来观照不完满现实,使文化有了悬置目标而变得立体,文化发展有了不断改造现实趋于理想的动力,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因而宗教美的主要特质是其超越性,体现出超凡脱俗、神圣纯洁、虔敬悲悯的美感,是脱去沉滞的崇高和洗去媚俗的优美。
而不同的宗教体现的美感也不同,宗教自身有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由泛神到多神到一神教的发展是个精神征服的历史,而能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大都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建构出精致的观念殿堂,提供了相对完善的解释体系,为其信徒提供意义支撑系统,指导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文化观建设,形成其稳定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及确定的精神归宿。
这是精神美的层面,是复杂精微难解抽象的美,又伴随着强烈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如爱、敬、悲、怜、畏、耻、罪、怨、恨、悔、悟等,可以用经书解读,也可用文学艺术表达,或在宗教建筑中集中地综合展示,构成传统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文化景观。
而即使在宗教中凝结的最普遍的正向情感如“爱”中,也是有情感细微差异并影响了文化体系的不同风貌:
如基督教的基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爱启发了资产阶级的“博爱”观念,重视平等为后来“金钱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做了铺垫,而基于人性恶的原罪理论提示人们注重制度建设,因而对现代民主法制建设间接提供了思想资源。
而起类似宗教作用的儒家学说提倡的“仁爱”,是基于血缘关系建立的人伦关系中的通则,这是天然不平等的关系,以家族关系为核心建立的以亲疏远近区分的人际关系圈子是人情网的基础,而以亲情推扩为社会情感,以事亲的态度事君,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三纲五常均是等级伦理规范,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教化说构筑内圣外王德治仁政的人治神话,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泛伦理泛政治特点,而封建等级道德形成封建****统治
---------------------------------------------------------------------------------------------------------------------------5
---------------------------------------------------------------------------------------------------------------------------
的精密的观念基础。
在伊斯兰教中的爱更多的是类似于战士对英明领袖的“敬爱”,以服从和虔诚膜拜为基础,理解和情感的接近都在次要,这与其宗教的早期军事化建制有关,利于建立纪律严明的社会,甚至道德这种软约束也硬化为法制,这使其内部凝聚力强化也显现出排外倾向,在全球化时代更突出了其不够开放和宽容的文化特点,不易接受他文化影响也不易渗透到他文化之中。
而佛教的爱的观念是悲悯众生的“慈爱”,基于众生平等、佛性普存,不仅人与人平等,人与动植物、无机物也是平等的,这是对现实中印度长期存在的最野蛮的等级制——种姓制的一种精神反叛,而这种“慈爱”超脱世俗人伦关系,与“仁爱”对立,不以实现平等的斗争为基础,与“博爱”不同,也不强调精神强制,与“敬爱”相异,它孜孜以求的不是外在文化建设而是内在精神探索,是精神的解脱、超越和境界升华,印度流派繁多的宗教多数禀承类似的精神取向,形成印度文化早熟而滞缓、通脱而虚玄的精神风貌。
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对宗教美的观照,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不同文化体系在人类精神发展向度上的不同侧重点和优长,这对于理解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和精神发展深度是十分有益的,也利于化解文化冲突,增进文化交流。
当然,从辨证的观点看,宗教的精神强制性的负面意义也不容回避,迫害异教徒、宗教战争、精神裁判所、压抑人的情感欲望等形成的中世纪的黑暗也是历史事实,宗教的内核是非理性的情感狂热和意志强制,信仰总是在认识止步的地方开始,宗教的蒙昧色彩也是很浓的。
比较起来,伦理道德则透出人文理性的光亮。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是人给人立规范,圣贤为人做榜样,忠孝一脉,家国一体,情理一致,中庸合度,多了人间烟火气、世俗情、现实根基,透显出人性美、社会美、现实美的淳厚亲切,但以神化了的古代圣人为理想人格原型,以西周礼制社会为理想社会模型,个体和时代的局限性就不免会制约后人后世发展空间,形成历史循环论文化复古观等文化保守主义观念,使文化发展缓慢。
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讲究美善统一,尽善尽美,有温和儒雅之风,但也有过分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倾向,文化超越性不足而使文化平面铺展,精神深度高度广度和创新性均受束缚。
如果说道德是注重个人修养自律,注重人性发展的高限追求,而政治便是以机制规范大众的社会行为,法律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底线不可突破。
在强调建设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的今天,
---------------------------------------------------------------------------------------------------------------------------6
---------------------------------------------------------------------------------------------------------------------------
对政治的审美也可纳入文化审美范畴了,而政治美总是与力量相关,与文明程度相关,繁荣民主文明的社会是综合国力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全面体现,政治美是人的群体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是效率与公平、激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秩序稳定、发展全面、机制合理、高效运作的人性化的社会是政治进入美学境界的表征。
哲学在近现代文化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引领思想文化潮流。
哲学从其最抽象的意义上讲是思维方式,在其最丰富的意义上是时代精神,哲学美在于其概念的明晰、思维逻辑的严密、表述的简洁、析理的深刻,这是思维体操精神舞蹈,展示出人的精神力量的壮美。
哲学美也在于其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和导向作用,以及形成认知文化的坐标系,使人类对自身及造物有清晰的认识,如同理性的光穿越文化隧道。
传统哲学多致力于解释世界,而现代哲学则广泛参与改造世界,成为实践的指导,而体现出精神力量改造现实的强劲,也折射出人们心底社会理想、文化理想的魅力。
哲学是人的理性思考,是人征服改造世界、把握自身命运的一把钥匙,对哲学的审美,是人对自身精神力量的直观。
。
科学是现代文化体系的核心,衡量文化体系的现代性,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科技理性与科学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美体现在其实证性和不迷信权威,呈现出理智而开放的明晰美感,而且可印证可习得可应用可普及,科学的平民气质使其与大众文化结盟,而科学的祛魅功能使神秘美退隐,而智慧之光照亮的文化美、精神美、理性美因此而彰显。
科学在理论领域的进展使人类对与之感官对应的的宏观世界、及通过工具延伸感官而见的世界如在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天文望远镜中的宇观世界等均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大拓展了自然审美视阈,体会到宇宙的和谐、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由主要开发使用自然资源到重点开发使用精神资源,由具体的物质性生存到抽象生存,由物理空间生存到虚拟空间生存,人们的感觉系统因之而发生改变,审美感受和艺术表现形式均出现大的改变,现当代艺术呈现出与传统艺术迥然不同的风貌。
科学美学的发展,信息技术支持的数码艺术的扩
---------------------------------------------------------------------------------------------------------------------------7
---------------------------------------------------------------------------------------------------------------------------
张,更显现出科学文化审美的突出成就。
艺术在高科技时代成为技术的解毒剂,艺术的新感性塑造、艺术的自由追求、艺术的个性表达、艺术的情感内涵和意义底蕴、艺术的形式规律,艺术的形象与设计及艺术交流等均成为关键词,以对抗机械性文化的泛滥。
艺术美的贵族性质淡化,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强化,美的拓展与艺术的泛化结合,语言艺术与视听艺术结合,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结合,推进了高科技时代新的文艺复兴。
传统的艺术美突出其感性特征,而现代艺术美则与理性密切相关,尤其是观念艺术的探索更与精神发展整体水平相关,与古典艺术中“用典”类似,现代艺术中文化符码的广泛使用和普遍理解体现出精神传承的独立系统的自我衍生能力,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撑的精神客观化的世界中,艺术成为精神的精神,体现精神的轻灵高迈、情感的细腻丰厚、想象力的充盈、自由意志的不羁和理想向度的绚惑。
艺术文化在信息文明阶段成为文化核心,在艺术中充分发展的人性、非理性因素成为这个时代区别与机器的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之源。
三、微观层面的文化审美
微观层面的文化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化概念,主要指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成果,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由于文化美学本身是宏观美学,是对复杂事物的整体性观照,其微观层面也是一个深广的领域,也因文化概念本身的综合性,这个“微观”是相对的,在这里,我们用“微观层面的文化审美”来特指对文化现象层面的审美,以区别与对文化体系和文化结构、性质及文化核心要素的审美。
微观层面的文化审美包括对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文化风格的审美,也包括同一文化内部各文化层次的审美。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的审美也是重要的部分。
---------------------------------------------------------------------------------------------------------------------------8
---------------------------------------------------------------------------------------------------------------------------
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形成民风民俗的差异,不仅塑造了不同文化体系的风貌,也给文化体系内部的细节处涂饰了异域风情,如东西文化、南北文化,大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平原文化山地文化海洋文化,渔猎牧商文化等独特的文化景观,也因观念文化表达形式——如语言文字系统不同,和表现手段——如侧重乐舞诗画建筑工艺等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形成鲜明的文化个性,成为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特色各异的文化景观。
微观层面的文化审美还包括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分析,文化分层既与文化客观发展程度相关,也与主体相关,在审美过程中,主体性、主观性、目的性、意向性和理想性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审美判断。
文化审美与主体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习惯及审美环境等密切相关,因而不同时代、制度、国家、民族、阶层、教育程度、社会地位及生活水平等都会在其文化审美中刻下印记,文化审美的主观尺度影响更甚,与主体性发展状况相对应。
对文化的审美因主体审美需求不同而呈现出在不同价值观支配下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如雅文化与俗文化、神圣文化与世俗文化、正统文化与异端文化、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贵族文化与草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男性文化与女性文化、成人文化与青少年文化等的划分,不是以单纯的感性感觉、自然特征、形式规律、美感强度等为指标,而渗透着社会性因素和文化惯性的影响,使文化审美远比对自然审美、艺术审美更复杂更理性,也比日常生活审美更精微更丰富,带有更突出的精神自觉的意味。
这些划分中放在前面的系列,往往是主动的、强势的、精致的、居核心地位的,而后面的系列则往往是被动的、弱势的、质朴的、散漫的,而进入现代、后现代发展阶段,这个精神格局被颠覆了,精神反抗的浪潮连带着文化审美品位的变革,使后一系列成为当代文化审美的焦点,传统美学的狭隘视界被突破,在等级固化中形成的和谐被瓦解,艺术的新题材、新风格、新形式的探索层出不穷,精神解放进程中主观世界的疆域大幅度拓展,主体的发展在其精神力度上表现出来,审美的视阈大大扩张,欣赏和谐精致的优美成为精神驯服的征兆,而对有力度的美——壮美、崇高,复杂的美——悲剧、喜剧,主体精神超越的美——滑稽、荒诞,艰难的美——抽象、变形、写意,精神挑战极限的美——拙朴、生涩、怪异、丑
---------------------------------------------------------------------------------------------------------------------------9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审美 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