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物学发展史汇总 免费.docx
- 文档编号:7206945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99KB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汇总 免费.docx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汇总 免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生物学发展史汇总 免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汇总免费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生物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是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之间的一段时期。
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了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为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奴隶社会(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后期,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还停留在搜集事实的阶段。
但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并被后人叫做所谓的古代生物学。
古代的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11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在生物学领域内整整统治了1000年。
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从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末是近代生物学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在生物学研究中,主要的有维萨里等人的解剖学,哈维的生理学,林耐的分类学以及从18世纪末并继续到19世纪初的拉马克等人的进化学说。
19世纪的自然科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
近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在19世纪都获得重大进展。
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
巴斯德和科赫等人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科学基础,并在工农业和医学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动物(包括人体)生理学到19世纪有了明显的进展,著名学者有弥勒、杜布瓦·雷蒙、谢切诺夫和巴甫洛夫等人。
由于萨克斯、普费弗和季米里亚捷夫的努力,使植物生理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系统化。
20世纪的生物学即属于现代生物学的范畴,始于1900年孟德尔学说的重新发现。
此后,遗传学向理论(包括生物进化)和实践(主要是植物育种)两个方面深入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物理学、化学和数学对生物学的渗透以及许多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物理、生物数学应运而生。
50年代中期,由于华生和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产生了分子生物学。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以及形态研究的深入,细胞学也进入分子水平,出现了细胞生物学。
20世纪蓬勃发展的生态学在生物学中的地位日益增长。
它的研究范围从群落扩大到生态系统,以至包括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综合考察和全球性的“生物圈”。
它与地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结合,对生产和社会已产生重大的影响。
此外另一门崭新的学科——神经生物学猛然崛起,人们愈来愈体会到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研究对生物学和人类发展的作用。
20世纪的进化论研究也有明显的突破,集中表现在对进化机制和微观层次规律的揭示方面。
总之,现代生物学正向微观和综合方向深入。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人民从远古以来,在长期的农、林、牧、副、渔和医、药(本草)等研究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植物、微生物、动物、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生物学知识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已积累了不少形态、分类和生物起源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还局限于直观的描述和思辨性的臆测,但却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后,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日益商品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在农艺、医药和酿造等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例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对医药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生物形态图和人体形态解剖图的大量出现,也成为中国古代生物学的一大特征。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生物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民国年间,赴欧、美、日学习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并相继在各分支学科中开展了研究,现代生物学开始在中国生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生物学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诺贝尔(Nobel.A,1833~1896),瑞典化学家、发明家、企业家。
因硝化炸药、无烟炸药等的发明和制造而著称。
拥有发明专利355项以上。
1895年立遗嘱,将其遗产作为基金,把此基金的利息每年发给世界各国对于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文学、和平最有贡献的人。
为此,瑞典政府设立了诺贝尔基金董事会。
1901年诺贝尔奖金首次颁发。
诺贝尔科学奖金,评选严格,纪录了近百年中主要的自然科学发明和发现,反映了20世纪以来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种崇高荣誉,对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由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主持评选。
除极个别外*,它确实选中了现代生理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一些重大成就。
纵观1901年到现在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金获得者的工作成就,可以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掌握当代生物医学的主要动向也有所启发。
例如,对于基础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视,对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重视,在近几十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授奖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医书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
《黄帝内经》并非出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的。
其基本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但在它传抄之际,也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因此也出现了多种不同传本。
《内经》原为18卷,其主要归结为《素问》和《灵枢》二大部分。
《素问》着重论述基础理论,汇集了各家医论,故有些理论有不同论述。
原书9卷,81篇。
魏晋以后失第七卷。
该书论述了人和自然、阴阳、五行、脉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较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医学的成就,特别是以朴素的辨证法为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
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灵枢》又名《灵枢经》、《针经》,古称《九卷》、《九灵》,着重论述针灸理论。
原书在晋、唐时流传不少,至南宋后逐渐广泛流行。
该书分为24卷,81篇,其内容与《素问》所论述的相近,尤其在经络和针灸方面有详细论述,并着重研究了经络和腧穴的分布。
脏腑的生理、病机、营、卫、气、血的运行,针刺手法的运用等。
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与《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述。
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其部分内容已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受到世界各国医学家和科学史家的重视。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系本草学著作。
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全书4卷,书中集录、整理了我国古代辽阔地区的多种药物,其撰稿人不详,而“神农”是其托名,本书实际上是总结了战国时期的许多用药经验,经秦汉医家不断地抄录增补而形成的。
《本经》的内容根据后代通行的4卷辑本,共分为序例1卷和本文3卷两部分。
序例是药物学的总论。
首先将药物分为三类,其次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配伍的原则;药物“七情”的宜忌;药物的“五味”;四气;有毒和无毒,以及有关药物的加工和剂型,各种用药要求等。
各论是按照上、中、下三品分类的药物解说。
每药均依次分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及药物的别名,生长环境等。
这些药物计有植物244种、动物药67种和矿物药46种。
在药用价值上,书中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表的麻黄、桂枝,泻下的朴硝、大黄,去寒的附子,清热的黄连、石膏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经典性的药学著作,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补内容。
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并成为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基础。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生卒年月不详)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曾任高阳郡(现为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
我国古代农学家。
他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访问老农、自己观察和实验的心得,约在533~544年间撰写成《齐民要术》,全书共11万多字,92篇,共分为10卷。
它引用古书150~160种、采用民谣和谚语30多条,分别论述了耕作技术、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嫁接、杂交、果树、蔬菜、植保、土壤、肥料、家畜家禽饲养、养蚕、农副产品加工、酿造、造纸、生产工具和资源植物的利用等知识,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农业科学体系。
它是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经验的系统总结。
《齐民要术》对生物遗传性和变异性作了唯物主义的论述,认为不同生物都有适应一定环境条件的遗传性,同时又普遍具有变异性。
对于生物变异,人类通过选择、杂交和定性培育,可以控制。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许多遗传育种原理和经验,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齐民要术》中强调搞农业要遵守自然规律,“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只有“上因天时,下尽地力、中用人力”,才能获得丰收。
另外,《齐民要术》在农业经济学方面也有论述。
作为在世界农学史和生物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的农学杰作,《齐民要术》对中外农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其中一些科学论述,在今天仍有可借鉴之处。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极深。
李时珍渊博的学识来自于他本人的勤奋学习和广博搜罗,他既有许多方面的学识造诣,又常常躬亲实践,广泛地采集人们的日常实践的经验;李时珍也善于吸收古今中外以及包括各少数民族医疗方面的成就,并具有人定胜天,利用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李时珍广泛涉猎,阅历极深,使他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万千的现象,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李时珍更是一位高明的医药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的许多医案,便是自己医疗实践的记录。
李时珍最大的科学成就是1578年精心编撰的《本草纲目》。
该书初刊于万历21年(1593),全书共52卷,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和其他药物。
《本草纲目》中的植物药,是根据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特点及其性味、外形、皮核以及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与人类生活关系等各种因素,综合比较分析而分类的。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而其中对矿物质所做的科学分类,则充分表明当时对无机化学的研究水平。
书中对药物的分类学,尤其是生物的分类法,采用了划时代的“双名法”,这种分类法虽不及目前应用的拉丁系统的双名法那么精确、但在当时却是最先进的。
此外,李时珍在书中记载了蒸馏、蒸发和升华等制药化学方法,显示了当时的科技水平。
而其中更有很多精采的医案和史料,对今天的医学界仍具有启示作用。
《本草纲目》著成后、先后刻印数十次,具有多种版本,并流传至许多国家,《本草纲目》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对世界医学和生物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胡克
胡克(Hooke.R,1635~1703),17世纪英国科学家、组织学的先驱。
生于英格兰怀特岛的弗雷施瓦特的牧师家庭。
曾担任汤姆生和波义耳的助手,以及英国皇家学会的实验管理员。
胡克是实验仪器、机械工具的发明家和制造家。
胡克改进了显微镜的许多使用方法。
他不仅改进了采光法,并注意到在物体与透镜之间注入液体可以提高物象的清晰度。
胡克是最早应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学者。
1665年发表《显微镜学》,内载生物学史上最早的细胞结构图——软木栓细胞,并对此命名为“cell”。
但是,他对于细胞的概念尚十分模糊,所以观察到的只是细胞壁而已。
胡克对于空气和呼吸生理也提出了合理的见解。
他指出,“动物在呼吸时,必然从空气中吸入某种生命粒子,这是一种有弹性的成份,所以在呼吸时,必有一种绝对重要的气体被吸入血液而周流全身”,胡克并为此专门做了一系列实验,还发现了肺的生理功能。
这一系列的工作为后来的呼吸生理学提供了资料。
秉志
秉志(1886~1965)号农山,满族,河南开封人。
中国著名的动物学家。
秉志早年曾留学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师从著名昆虫学家尼达姆,相继完成了《加拿大一种菊科植物虫瘿内各种昆虫的生态研究》和《摇蚊的生态研究》等论文。
这些论文是中国学者生物学研究的最早的原始文献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昆虫学研究的先声。
1913年、1918年,秉志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理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跟随著名神经学家唐纳森从事神经细胞生长和解剖学的研究。
为了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秉志同一些留美同胞在美国筹办了中国最早的科学期刊——《科学》。
并于1915年10月25日在美国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
秉志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生物学概论》和《人类与动物》。
1920年,秉志学成回国,立刻投入开创中国生物科学教育和研究事业中去,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生物学研究专门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在50年的科学生涯中,秉志对江豚内脏的解剖、虎的大脑等功能的研究非常深入细致,在研究的同时,他还为中国的生物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林可胜
林可胜(1897~1969)是一位卓越的生理学家,是我国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
林可胜祖籍厦门市,生于新加坡,他一生从事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主要有三个方面:
1.胃液分泌的体液控制 他和同事们发现了进食脂肪可抑制狗移置小胃的胃液分泌,这种抑制性影响是通过血液传递的某种物质(激素)实现的。
这项工作被公认是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的经典性工作。
2.阿斯匹林的镇痛作用 他用动物交叉灌流实验,证明阿斯匹林能阻断传递痛觉的感觉神经中枢冲动的发生。
3.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联系发现第四脑室外侧部有增高血压中枢。
林可胜为我国生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6年他发起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当选为会长。
从此,我国生理科学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
他还创办和主编《中国生理学杂志》,为培养科学人才,推动我国生理学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林可胜十分重视培养生理学人才,不但培养了大批医生,还培养了许多青年生理学工作者,使他们逐渐成为我国生理学领域中的栋梁。
朱冼
朱冼(1900~ 1962)浙江临海人,中国著名的实验生物学家。
主要研究动物卵球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等,他将细胞学与胚胎学相联系,用细胞学的观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发育的过程。
朱冼卓越的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六方面:
1.两栖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 主要是采用有尾和无尾两栖类进行杂交,以产生各种杂种后代。
2.卵裂节奏的实验分析他根据对海胆、家蚕、蛙类卵球等激动、受精和单性生殖方面的大量实验分析,从细胞学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卵球发育的“时”、“空”概念。
3.从家蚕混精杂交中。
发现不同品种的逾数精子能影响子代的遗传性。
4.通过多次实验,产出世界上第一只“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
5.蓖麻蚕的引种驯化和推广。
6.家鱼的人工繁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人工饲养需要大量的鱼苗,但几千年来,一直是靠在大江的激流中捕捞,要化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朱冼利用催产激素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学识十分广博,他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和美学等都有研究,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上,他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终却陷入唯心主义。
在对科学的认识活动中,他将归纳法与演绎法的作用、关系作出了说明,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一演绎法,但他更重视的是演绎法。
他将科学分为三类: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在自然科学上,对物理学、生物分类学、解剖学和胚胎学等发表过许多好的见解。
在生物科学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他的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
亚里士多德将目的论引入生物学,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创立以后才被社会所逐渐否定。
但是,亚里士多德对生物界的认识、见解和研究,以及对后来生物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维萨里
维萨里(Vesalius.A,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现代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维萨里出生于布鲁塞尔的医生家庭,年轻时就喜欢自然科学,于1533年到蒙彼利埃和巴黎等地学医。
他对于巴黎大学的解剖课仍操在仆人之手的教学方法深感不满,于是他自己寻觅尸体进行解剖研究。
1537年,维萨里返回意大利担任帕多瓦大学的外科学和解剖学教授。
在那里,他勇敢地推翻了在当时被视为经典的盖仑的解剖学基础理论,指出盖仑的记述只适用于动物,主要是猴子与猪,对于人体的论述不完善或是错误的。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了划时代的《人体之构造》一书,在该著作中,维萨里第一次详细描述了静脉和人类心脏的解剖,以及纵隔和系膜的结构,纠正了盖仑关于肝、胆管、子宫和颔骨的解剖学上的错误……总之,《人体之构造》一书,纠正盖仑的错误约200余处,给予人们全新的人体解剖知识。
维萨里在《人体之构造》一书的序言中提到医生必须要有解剖学知识,同时他反对由当时的市侩商来掌管医药,并指出医师地位低下是阻碍医学发展的原因;他提倡医师必须亲自操作解剖,亲自了解人体的结构。
维萨里的革新精神及先进方法,迅即赢得各国科学家的响应,他的“种子”洒遍了欧洲各国。
从此解剖学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近代医学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形成。
哈维
哈维(William Harvey. W,1578~1657),英国医生,因发现和创立血液循环理论而著名。
哈维早年致力于古典医学著作的研究,发现先辈的著作中对于心脏及血液运动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
他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学习期间,法布里修发现的静脉瓣给他以深刻的影响。
1616年,在哈维的演讲手稿内,已形成了血液循环概念。
但是,哈维未曾发表己见,为了使他的观点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12年的努力,采用80余种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写成《心血运动论》,于1628年公之于世。
哈维也是近代胚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动物在子宫内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并于1651年发表《论动物的生殖》一书。
恩格斯对哈维的发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
“哈维由于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动物生理学)确立为科学)。
”
范·海尔蒙特
范·海尔蒙特(Van Helmont, 1577~1644),17世纪医师兼化学家,化学医学派的创始人。
范·海尔蒙特是由炼金术过渡到近代化学的代表人物。
他做过不少科学实验,并指出胃液是酸性的,胆汁是碱性的,这两种体液在十二指肠内中和;认为酸碱平衡失调是疾病的原因。
范·海尔蒙特强调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的起因、效果和部位,对于不同的疾病必须采用特殊的化学药物治疗。
他相信人体的自然痊愈力,反对用内含多种成份的万灵药和放血疗法,主张用食疗方法。
范·海尔蒙特是气体化学的先驱,他是二氧化碳的发现者,首先创用“gas”一词,他在实验中广泛使用了天平秤,清楚地表述物质不灭定律,指出金属溶解于酸后并没有被消灭,可以用适当方法使之复原。
他曾经测量小便的质量,发现热性病患者的小便密度较正常人大。
他在小便中又发现两种固体盐,并在尿石患者的小便中测得固体物质。
范·海尔蒙特反对阿里士多德的四原素说,认为水是万物的元素。
他对古代的传统思想,曾经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但是,他的理论并未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其思想是唯心、唯灵论和经验的自然科学的混杂。
林耐
林耐(Carl von Linne, 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动、植物分类学和双名制命名法的创始人。
在分类学上,林耐采用阶梯等级分类法,将自然界分为“三界”,即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
界以下依次是纲、目、属、种,实现了分类范畴的统一。
对植物界他以种为分类的最小单位,再根据花的数量、形状和位置分成属,并以雌蕊的数目决定某一植物应归的目,以雄蕊的数目确立应归入的纲,另总括隐花植物为一纲,构成所谓“林氏24纲”。
把动物界分为六个纲,即哺乳纲、鸟纲、两栖纲、鱼纲、昆虫纲和蠕虫纲。
林耐早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的种》和1758年出版的《自然系统》第10版中,已初步建立了对生物的“双名制命名法”,即用二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构成生物某一物种的名称。
第一个字是属名,第二个字是种名,两者组成一个学名,后面还附有定名人的姓名。
林耐的分类法和命名法,使已知的各种生物可以排成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束了过去生物学在分类命名上的混乱现象。
这就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在物种起源问题上,最初他是一个神创论者。
但他毕竟是伟大的科学家,在大量生物进化事实的冲击下,晚年他的神创论观点发生了动摇。
在《自然系统》第10版中,他删去了造物主创造的物种数目始终不变以及不能产生新物种的断言。
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A.V.Leeuwenhoek,1632~1723),微生物学先驱,最早的显微镜制造家。
荷兰人,工人家庭出身的列文虎克,当过布店学徒,开过洋货铺,他的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列文虎克是当时最杰出的磨镜专家,他的显微镜能放大270倍,因此,他发现了原虫和细菌,他从桶底的积水、胡椒水以及口腔、齿石、有机腐败物中均发现有微生物,并画出了微生物的主要形态:
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列文虎克在组织学上也有许多发现,他发现了毛细血管,观察到了红细胞的形态,并看到了红细胞的细胞核。
列文虎克首先把医生哈姆所发现的精子向伦敦皇家学会报告,以后他又报道过鸡,青蛙,苍蝇等昆虫以及各种动物的精虫,并多次描述原虫交媾生殖。
列文虎克对于横纹肌、血管、牙齿、眼球水晶体、皮肤、骨胳的显微结构均作过研究报道。
列文虎克一生向伦敦皇家学会、法兰西学会以及朋友的报告自己发现的信件达375份之多,为生物科学的成熟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巴斯德
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十九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
巴斯德年轻时在巴黎学习时,化学家杜马的一次学术演讲,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首先涉猎于化学研究领域,尤其对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研究,为后人建立立体化学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巴斯德观察到微生物在发酵及酒类变质中的作用,并提出加温灭菌的防腐方法,为近代消毒防腐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基础。
关于微生物来源的研究,巴斯德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无菌条件,并以长曲颈瓶净化与无菌肉汁接触的空气,证实了肉汁腐败的原因只能是来自外界的微生物污染,肉汁本身并不能产生细菌而致腐败,因此使根深蒂固的“自然发生说“谬误得到澄清。
在巴斯德细菌学说启发下,外科医生重视手术后感染与细菌的关系,开始了外科消毒法,使术后感染率大大下降。
1865年,巴斯德发现了蚕的病害起因于一种遗传性、寄生性感染——蚕孢子虫病,病原菌存在于蚕食的桑叶上,巴斯德指出必须消灭病蚕及病害桑叶,方能控制疾病蔓延。
1868年,他又发现了另一种致病微生物——炭疽杆菌,并证实它是引起炭疽病的唯一原因。
除此以外,巴斯德发现并命名了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提出了传染病的细菌病原说。
19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生物学发展史汇总 免费 世界 生物学 发展史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