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春末闲谈》教案 语文版必修5.docx
- 文档编号:719498
- 上传时间:2022-10-1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30.38KB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春末闲谈》教案 语文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春末闲谈》教案 语文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春末闲谈》教案 语文版必修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春末闲谈》教案语文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春末闲谈》教案语文版必修5
[教学设计]-----“闲谈”正说
[意图]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师的职责是动态地“导”,而不是被动地“教”。
本文是鲁迅“闲话风”散文的典范之作,正如季羡林指出的那样,“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决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
优秀的散文家,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功夫。
”(《漫谈散文》)与鲁迅那些实有所指激烈抨击的杂文相比,《春末闲谈》寓意深广,态度也更为洒脱从容。
引导学生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发挥教师激发、点拨、引领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辩能力,自发地分析、归纳,去透视鲁迅“闲谈”之中“正说”的深刻含义,进而体悟鲁迅“闲话风”散文语言和结构的独特魅力。
[切入点]“闲谈”是鲁迅借以传递深邃思考的载体。
既有“闲谈”,必有“正说”。
一九二五年春末,鲁迅在北京的这一番“闲谈”,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正是探究“正说”的目的。
在探究“正说”内涵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再创作的审美享受。
可设计三个切入点:
1、鲁迅在一九二五年春末,“闲谈”范畴涉及哪些话题?
(引导深入探究本文的素材内容和结构特点)
2、昆德拉说:
“对存在进行深思”。
鲁迅时在北京,正值北洋军阀实行恐怖政策统治时期,鲁迅为何在此时此地作此“闲谈”?
能否缄口不读?
文中每一处“闲谈”,与当时现实社会有何联系?
(引导联系时代背景材料和鲁迅其他作品展开议论)
3、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闲谈”的实质,为“正说”命名。
(引导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鲁迅讽刺幽默艺术的魅力)
[操作]1、 鲁迅“春末闲谈”范畴涉及的话题
[提示]《春末闲谈》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北京春末,正是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所谓“特殊知识阶级”,鼓吹“特别国情”之时,鲁迅此时“闲谈”,从何处“开口”?
[讨论]文章开篇记叙故乡细腰蜂捕捉青蛙的“闲趣”,在“闲谈”中有何作用?
[点拨]鲁迅善于将深刻的思想借用具体平凡的事物和生动的形象加以表达,看似信手拈来,似乎漫不经心,闲谈絮语之笔,实质是触发思考的导线。
“细腰蜂神奇的毒针”,既是对蜾蠃这种寄生蜂独特功能的描述,也是对下文揭露旧时统治阶级精神麻痹术的形象比喻。
[讨论]文中所谓“我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却早已有过这一种黄金世界的理想了”,这里“黄金世界的理想”指什么?
[点拨和发散]指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礼教和迷惑人民的精神控制术。
课文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语,可引导学生例举发散。
[板书] (闲谈)细腰蜂à神奇的毒针à黄金世界的理想
[讨论]“闲谈”的范围近而扩大到历史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娓娓谈开,最后提升到“特殊知识阶级”的国民的“精神文明”的高度。
[点拨]鲁迅笔力犀利,入木三分,属于让读者“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铁笔。
用郁达夫的话说:
“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这里所谓的“精神文明”,正是“闲谈”要害!
[板书] 黄金世界的理想à精神文明
2、鲁迅为何此时此刻此地作此“闲谈”?
能否缄口不谈?
为何不去大声疾呼?
[讨论]上述问题可分组讨论,畅所欲言。
[点拨]联系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语)。
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
“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3、用自己的话,概况鲁迅利用“闲谈”的形式,要真切表达的“正说”的含义。
[讨论和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去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况,陈述理由。
[示例]1“细腰蜂的神奇毒针”à封建统治阶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
百姓不是“小青虫”!
2“中国妇女的境遇是极其平等的”à看看《祝福》祥林嫂的下场就明白了!
3思想是禁止不了的!
4“造物主可恨”à倒行逆施者,枉费心机。
5“刑天不死”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6“精神文明太高了之后”à封建礼教及其卫道者及其形形色色的精神麻痹术,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板书] 精神文明——精神麻痹术——历史唾弃(正说)
[明确]紧紧扣住文章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和鲁迅对社会黑暗面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完成上述课堂思维训练。
春 末 闲 谈
[课文解读]1、笔墨趣味在“闲话”
文章开篇交代了一个特定的时空,“正是北京(一九二五年)春末”。
作者由故乡盛夏细腰蜂捕
捉青虫的“闲趣”铺开,闲谈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联想到“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尽力施行的“各种麻痹术”,再联系现实中“治人者”的“治之之道”,对旧时统治者精神控制术的手段及其失败,于闲话漫笔之中,作了辛辣的讽刺。
“闲话”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载体,直面“社会或人性的黑暗面”,鲁迅不作“寸鉄杀人,一刀见血”的激烈的抨击,而是“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任心闲谈”,首先是作家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这也正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全文8个自然节可分三段:
一、闲话细腰蜂捕捉小青虫的趣事和细腰蜂毒针的神奇功能。
(①②③)
二、由细腰蜂的毒针联想到旧时统治者的精神控制术,讽刺其在理论和实效上的失败。
(④⑤⑥)
三、治人者“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因此,“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
(⑦⑧)
2、思想是无法禁止的
鲁迅的文笔一向以辛辣尖锐著称,他曾说过他至死对一切黑暗势力“一个都不饶恕”。
本文虽冠名以“闲话”,其实在洒脱从容的娓娓而谈之中,处处使人感到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对治人者“精神文明”的控诉和鞭挞。
正如作者在七天之后所写的《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春末闲谈》一文中所列举的“遗老的圣经贤传法,学者的进研究室主义,文学家和茶摊老板的莫谈国事律,教育家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论”,还有“特殊知识阶级”的“特别发见”,其实就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繁琐的条款。
鲁迅由细腰蜂的毒针闲谈开去,抽茧剥笋,揭露旧时统治者所谓的“精神文明”,不过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麻痹术”,其结局必然是“覆宗绝祀”的。
鲁迅的讽刺才能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
旧时统治阶级迷惑人民的“各种麻痹术”和“不准集会,不准开会”等禁锢镇压百姓的权术,“实在比细腰蜂所做的要难得多”,是“不能十分奏效的”。
历代统治阶级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无法禁止人们的思想。
陶潜退隐田园尚有“金刚怒目”似的诗歌抒发心志,不甘忍受统治阶级精神奴役和政治压迫的百姓,即使“无头也会仍有猛志”,可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历史的必然!
3、不作“人肉宴席上”的“醉虾”
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如何认识鲁迅,如何理解鲁迅杂文的战斗力和“匕首投枪”似的艺术风格,如何引导高中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磨砺透视现实的眼光,丰富人生的见识,滋润平和沉稳的心态,防止孳生偏激浮躁的情绪,是教学的难点。
读鲁迅,收获一份沉静,还是引发一腔激愤,属于截然不同的审美境界。
鲁迅在一九二七年九月《答有恒先生》一文中,沉痛地自责“中国的筵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
我就是做这醉虾的帮手……”。
认真理解鲁迅的这些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层次,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可以提供新的视角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呜呼三月一十八, 养官本是为卫国!
北京杀人如乱麻!
谁知化作豺与蛇!
民贼大试毒辣手, 高标廉价卖中华!
半天黄尘翻血花!
甘拜异种作爹妈!
晚来城郭啼寒鸦, 愿枭其首籍其家!
悲风带雪吹!
死者今已矣,
地流赤血成血洼!
生者肯放他?
!
死者血中躺, 呜呼三月一十八!
伤者血中爬!
北京杀人如乱麻!
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乱如麻!
二、介绍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
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
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
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
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思考:
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
三、四、五节。
提问:
第一、二:
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交代写作缘由
提问:
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教师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
(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
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
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必要”何在呢?
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板书:
奠烈士醒庸人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末闲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春末闲谈教案 语文版必修5 第三 单元 闲谈 教案 语文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