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docx
- 文档编号:7193796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99KB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docx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高考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
2011届高考第一轮复习《2010年高考考情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教案
【考点定位】
2010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情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区每年都考,所考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伦理学、哲学等曾考过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健康保健、文学评论和艺术鉴,近几年赏等内容。
说白了,这一类阅读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社会科学的掌握的面的广度,是语文知识点中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点,也是与高校知识特别是文科类的学科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点。
2007年高考,新课标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三套卷子分别考查了考古研究(山东),文艺学(广东、海南宁夏),考查频率是33%和66%;2008年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新课标区四套卷子,分别考查了历史学(山东),文艺学(广东,海南宁夏),文学评论,考查频率分别是25%、50%、25%;2009年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新课标区,共有九套,分别考查了考古研究(山东),政治经济学(广东、江苏),文学评论(海南宁夏、辽宁卷),教育探索(浙江),哲学(福建),健康保健(天津卷),历史学(安徽),考查频率分别是11%、22%、22%、11%、11%、11%、11%、11%。
2010年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吉林、黑龙江、陕西)、江苏、北京、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湖南新课标区,共有11套,分别考查了分别考查了人生哲学(山东卷),文艺理论(广东、江苏、北京、辽宁、安徽、福建),书法、诗画文艺评论(海南、浙江),生态理论(天津卷),社会伦理(湖南),考查频率分别是9%、54%、18%、9%、9%。
综合近四年的新课标语文试题,文艺理论是考查的宠儿,一直有所考查,但是总体来说考查的面较广,在平日里应该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做到心中不慌。
【规律揭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以文艺理论为主,社会伦理、历史科学也会经常涉及;选文的社会性、时效性强,一般来说大都是最近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论述类的文章。
目的是引导广大学子去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各个省区在文本选材上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变化着几种题材考,但是考查的重点却是有时有着连贯性。
如宁夏、海南卷对“筛选整合信息”连续四年都有考查,山东卷对“重要概念”“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连续四年都有考查,广东卷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连续四年都有考查,江苏卷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连续两年都有考查,天津卷、辽宁、浙江和安徽卷连续两年都考查了“重要概念”“筛选整合信息”。
总体来看,对“重要概念”“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考查占多,而“结构与思路”与“重要句子”很少涉及。
在四年的考查中,具体情况为: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C)”(22次考查),占26%;“筛选整合信息(C)”(21次考查),占25%;“重要概念(B)”(15次考查),占18%;“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16次考查),占19%;这几个点考查的频率较高,“重要句子(B)”(7次考查)有少量涉及,占8%;“结构与思路(C)”主要在广东卷的07、08年的主观问答题和2010年江苏卷问答题中考查过,占4%。
但是有时考查点也不是非常明晰,有些时候概念和整合信息放在一起考查,有时是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意思放在一起考查,也有时把重要句子和中心意思放在一起考查。
所以我们也不必拘泥于具体的考查哪个点,只要是我们能够对文本能够吃透,也就不难答题了。
考查的形式绝大多数为选择题,只有广东(连续四年)、江苏(08-10三年)、福建(09-10两年)、北京(2010年)、湖南(2010年)浙江卷(2010年)是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
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相结合的形式是未来命题的方向。
全部是选择题的分值都为9分,而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结合的分值有18分(07年广东、08年江苏)、16分(08、09、10年广东)、15分(09、10年江苏)、12分(09年福建、10年湖南、10年浙江)、9分(10年福建)、8分(10年北京)。
从试题难度来看,难度系数大都在0.4——0.6之间。
但由于学生对社会科学的生疏感和在具体阅读中非兴趣性,虽然考查的能层级仅为B和C,考生的失分情况也还是较为严重。
所以,我们要强化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由于论述类文本主要从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面来考查,我们就从这两块分别来复习。
考点一理解
【考点聚焦】
“理解”包含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方面。
在近四年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中,“理解”(B)共考查22次,考查频率为26%;在“理解”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共考查16次,考查频率为7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共考查6次,考查频率为27%。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概念的内涵。
具体说,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包括:
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的内涵,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
强调“文中”还是说这样的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
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该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要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内容看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从结构看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从作用看,是提示中心或起过渡作用的主旨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等。
论述类文章的重要句子一般是被解说或证明的语句,在文章中常常是中心句、文段的首括句或结尾句。
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重要判断,这些判断或对说明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或陈述事实后得出结论。
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包含了两个必要的因素:
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
考查形式往往在文中重要的句子下面画线,然后针对这个句子设置四种表述,要求选出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最近几年以主观问答的形式出现较多。
【经典例析】
一、(2010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
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
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
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
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
“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
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前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予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得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A项,文中只说按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以分成四个层次,而不能说“人生境界”体现着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成长过程、使成为事实人生价值和精力自由的高低水平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年少到成年,人的每个期间都要履历这四个条理”错;D项,“差别条理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差别阶段”错,“差别条理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差别阶段”没有绝对是联系。
二、(2010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
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
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
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
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
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
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
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
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文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
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着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
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山水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
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可观外物。
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有余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
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
“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
”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
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自然是模仿绘画的。
”中国的园林艺术石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下面对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的作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明悲哀与哭泣的关系,强调哭泣比悲哀更加重要。
B.说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自然的模仿。
C.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D.说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强调园林对绘画的仿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章引用丰子恺的话是为表达本段的中心服务的,即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复习攻略】
本考点在高考试卷中平均分是6分,最高可达7分,难度不是很大。
因此,其复习时间应以2课时为宜。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类题目的方法可以用“两个辨明,四个警惕”来概括。
“两个辨明”是指辨明“正确”与“最为准确”,辨明“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
“正确”是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是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与作用等,作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
“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文本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不属于”则是指不管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只要它不属于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就该选定它。
“四个警惕”是指警惕范围扩缩,警惕扭曲文意,警惕混淆时空,警惕胡乱组合。
(1)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词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2)扭曲文意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
(3)混淆时空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则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
(4)胡乱组合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要做到准确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做到准确及时地锁定区间,实行点面对照的方法。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领会全文主旨,注意重要语句的表层意义。
阅读时如有个别语句不懂,可先跳过去,再回读。
第二步,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逐层)概括段意(层意),进一步理解原文。
第三步,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有效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要做到不跳读、不漏读,以便能准确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将选项与原文的句子作比较,排除干扰。
对照时,要从材料、选项开始,兼顾前后语句、段落。
做到点面结合。
考点二分析综合
【考点聚焦】
“分析综合”包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个方面。
在近四年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中,“分析综合”(C)共考查63次,考查频率为74%;在“理解”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共考查22次,考查频率为35%;“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共考查3次,考查频率为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共考查15次,考查频率为2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共考查23次,考查频率为37%这里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频率很高,但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只有广东和江苏考过。
不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者的界线不是那么分明,因为作者的观点有时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这一部分和“理解”不同,它考查的是我们对于文本的结构、思想的总体把握,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做好这一部分,不是切割着阅读,要有整体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信息”,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路、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或代表某些信息的符号、数据图形等。
根据多年高考试题特点,这类题目,通常涉及被说明的事物的功能、构造、过程、成因、条件等因素,也涉及研究、生产的依据、方法、途径等。
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别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存主,挑选出符合考提要求的语言材料。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是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
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判断所做的整合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表述题要求将有关信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本考点是考查把握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以及段落内部层次的能力,也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从近几年高考来看对这一考点很少单独命题,但是它是解答各个题目之前必须做的第一步。
也就是说在各个题目中对这一考点进行了隐性考查。
论述性文章有自己的结构特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要求。
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
横式结构和纵式结构。
横式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并列式”包括“A-B-C”式和“A-A”式两种。
分层时,找到内容转换处即可。
纵式结构主要从逻辑联系式,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结构段落除外)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
我们把这个中心意思叫作段落中心。
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
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
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
多个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等关系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全文的中心。
论述类文本的内容要点大多是全文的分论点,其全文的中心意思大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概括段落中心
论述类文中的段落,主要是议论性段落,一个完整的议论性主体段落包含起始、展开、终结三个部分。
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和论题,展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证,终结部分主要是重申论点和拓展深化。
不完全的议论段落或者省去起始部分,或者删掉终结部分和终结部分,但展开部分是必须保留的。
概括段落中心,主要着眼于起始部分和终结部分的关键词句。
没有起始和终结部分的段落,则要从分析论证的文字中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
2.归纳内容要点
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一个主体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
但各个段落的中心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关系,如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等等,在罗列全文段落中心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更高层次上归纳并组合段落中心,形成更为概括的内容要点。
3.概括中心意思
中心意思就是文章的大意,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指议论者对议论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策略有两种。
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策略,即宏观上整体把握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选用这一策略要跟对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把握相联系,使整体关照与局部分析协调一致,当整体观照与局部分析相冲突时,要在整合局部内容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并加”(把并列的内容要点相加)和提炼(抽取各个内容要点的共同点)的方式,概括出中心意思。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要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论述类文本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
1.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在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发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考查频率很高,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别人的观点。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的异同。
作者对自己所论述的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有时是比较复杂的,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赞成或反对;有时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对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否定的,有时可能对问题的一些方面还是有所保留的。
这些情况在阅读中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
这类题一般安排在推断题中加以考查。
【经典例析】
一、(2010海南宁夏)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
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
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
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
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
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
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
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
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
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
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
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
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
北朝人曾经说过:
“尺牍素书,千里面目”。
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
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第一轮 复习 情分 论述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