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docx
- 文档编号:7190883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57KB
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docx
《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江苏省射阳县中学蔡明)
纵览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对现代文中关键语句的检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是关键语句的提取,二是关键语句的复位,三是关键语句的解说。
现分类述之:
一、关键语句的提取
提取,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是指认提取,二是概括提取,三是选择提取。
例1.下边文段的中心句是:
①大概是因为古来文人因袭之风大盛罢,所以较进步的文艺批评家都赞美“自成一家”的“独创”。
②然而此种赞美也只限于文艺的形式方面,小自用字练句,大至所谓“风格”。
③至于思想方面的“独到”,就受到大大的限制了。
④倘若尚不离乎“中庸之道”,那批评就是“好与人立异”,这已经是褒少贬多的口气;倘若跳出“中庸之道”的圈子,那批评就会说它是“怪癖”,而且意在“惊骇世俗”了。
⑤最后一着,是把“离经叛道”的罪状加于思想上太“独到”的人们。
答:
____
例2.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
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又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
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合,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的现象。
例3.人的时间知觉,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客观时间并没有因人的主观知觉而变快或变慢,这是肯定的。
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人对时间的心理反映是很有趣的。
在观念上,人们对待时间确有态度之不同,快慢之差别。
[]“怨人觉夜长,壮士嗟日短”,“人逢喜事日子快”,“人到愁时,度日如年”,这些都反映了人的处境所造成的时间知觉的快感和慢感。
……
选哪一句填在方括号内最恰当?
A.我国古代有许多诗词、谚语也说明时间有快慢之分。
B.但是,人们的时间知觉是有快感和慢感之分的。
C.首先,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态度是有区别的。
D.时间知觉的快感和慢感往往同人们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87年广东22题)
以上是检测对文中关键语句把握的提取题。
一般情况下,在表达方式相同的语段中,中心句分布在文段中的首尾或中间。
多种表达方式混用的语段,中心句往往是议论、抒情性强的语句。
而真正要解答这类题目,最主要的方法是分析每一句话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或指认或概括或选择。
就例1来说,属于对文中中心语句的指认提取,细看文段,一共五句话,1、2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要表达的意思是“批评家只赞扬形式上的独创”,目的是在于引出第3句,对思想上的独创却受到了大大限制。
其中“至于”一词很重要,表明另提一方面,有强调提醒作用。
而4、5两句又分明是针对第3句而言的,指出所以受到限制的情形和原因。
如此一分析,便会发现,第3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关键句。
前两句是为了引出第3句,后两句又是为了证明阐释第3句,可谓前呼后拥,鹤立鸡群,中心地位显赫。
这是解答这类题目的最基本的方法,姑且称为“主从分析法”。
相比而言,例2是关于文中的一个重要语句的概括提取题,但要准确作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在形式上要通过对原文相关语句的概括处理,并不是直接从原文中找出现成的语句加以认定;二是这种概括提取仍然要借助于对文中关键语句的把握才能顺利完成。
通读全文,该段是以“新风气和旧传统”为话题展开论述的,旧传统不肯变,但又不得不变;新风气一方面要强调自己的崭新,一方面又要表示自己有来头。
这样便有了文中的两个比喻。
“暴发户”、“野孩子”是新风气的喻体,老传统被喻为“谱牒”、“父亲”,而“造”、“找”正是二者关系的形象描述。
因此两个比喻正是对关键句“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的形象表达,同是又为了引出下文。
反之,关键句又是对两个比喻句的喻意的简明解说。
从概括题的要求看,只需从上文提取“新风气”与关键句组合拼装在一起,就能圆满地答题。
例3是选择提取。
将文段中的某一关键句抽掉,然后要求考生在已经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一项。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常常在语法、修辞、逻辑、语流、生活事理等多方面设置干扰。
解题办法是,当然也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大意,但最主要的是要搞清干扰在什么地方,然后结合文意逐一排除。
例3,首先应该排除B和C,从语流上看,并不转折,B不能入选;C和前面的结句表意没有多大差别,显得重复,也不能入选。
A和D两项从上下文的语流来看都是贯通的,问题是A句对下文的领起是表面的、浅层次的;而D项的领起才是实质的、深层次的。
二、关键语句的复位
关键句的复位主要指统领句的复位、总摄句的复位、过渡句的复位和阐释句的复位四种。
解答的关键在于搞清所复位的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阅读具体语段,凭借语感、语流、语脉,找出断裂之处,并将复位句代入验证。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这种解答方法叫做“定性补缺法”。
例4.①稍具动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哺乳类和鸟类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纲,鸟类属于鸟纲,这两个纲的动物无论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②从起源上说,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源于爬行动物。
③然而,哺乳动物起源于3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而鸟类则起源于2.6—2.4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这一支除了进化成今天的鸟类,还进化成今天的蜥蜴、蛇和鳄等动物。
④因此,鸟类和蜥蜴、蛇、鳄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哺乳动物却没有直接的共同祖先。
下面的句子是从这段文字中摘出来的,指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
传统的动物进化理论告诉我们,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关系,远不如鸟类和爬行动物那样密切。
A.本段①句前B.①句和②句之间
C.②句和③句之间D.④句后面
例5.①“没有共同语言”是我们生活中的日常事实。
只是这一现象过去经常发生在两代人之间,而今更经常地发生在同代人之间,发生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
②有时是因为出现了新的语汇,有时则因为同样的语汇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媒体与信息空前发达,促使原语汇的含义更快地发生变化或更丰富,同时也加速了新语汇的出现,“交往”与“对话”空前艰难。
③我们似乎正在面对一个听起来有点荒唐和夸张的局面:
在说话之前,必得先清理和说明各自的词汇和句法,否则就难以沟通。
“这人太保守”,这话几年前听起来刺耳,现在听起来就未必。
“这人是精英分子”,这话几年前听起来很动听,今天听起来就有几分嘲讽。
④
下面这句话是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抽出来的,如果将它复位,应该放在文中的哪一处?
语义的变化中隐含的是价值的转移,深究起来,这种价值的转变体现着人们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的变化,而后者显然是社会变迁的一个有机部分。
A.①B.②C.③D.④
例6.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说的总要有一些感情,如果对此毫无感情,勉强敷演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
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感情,就会兴会淋漓,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A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中的一大难关。
B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
C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错误的。
D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
哪个先说?
哪个后说?
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重点?
“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
”这个句子是从第二段中摘出来的,找出它的原来位置,把字母标示的A、B、C、D填在括号里。
()(87年全国题)
例4所需复位之句分明是文中关键的领起句。
明乎此,再看原语段文句间的衔接关系,寻找有无断裂之处。
1句从动物学知识方面说明哺乳类和鸟类区别较大,引出话题。
第2、3句构成转折关系的句群,从起源上比较哺乳动物、鸟类与爬行动物的亲疏关系。
第4句是对第3句作出的结论。
这样2、3、4句构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1句和2、3、4句之间,似乎有不连贯之感,因而排除C项。
再看抽出的句子恰是文章的总领句,能统率1和2、3、4,放在引出话题的1句前不妥,放在段末又缺乏总结性的词语,故排除A、D,而选B。
例5所需复位的句子是阐释性的语句,是对所举之例的引申发挥。
结合原语段,可以看出先写的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了;接下来就写这种变化带来的多种现象,很显然,在列举现象之后,缺少深层次的阐发,亦即没有点明实质或给人的启示。
而所需复位之句,正与此合。
答案即为D项。
其实就阐释句来说,远不止举例的这一种,常见的有说明性阐释、证明性阐释、引申性阐释,例5属于最后一种。
但不管是何种,首先要先定性,明确是何种阐释,然后再着手解答。
例6,分析一下需要复位的语句,从写作角度看,“意思来得多”本是好事,何来“问题就复杂起来”的呢?
于是发现,这是一个过渡性语句复位题。
从原文意思看,上节说的意思不断涌现,下节“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
”重点落在“难关”上,接着说“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等,似乎是围绕“难关”阐述的,并无断裂,然而从对抽出之句的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是个复句,如果放在A处,承上句似乎说得通,但与下句却无法衔接,因为“问题也就复杂了”跟“这是写作的一种乐境”矛盾。
放在B处,对上文来说是解释原因,“因为问题复杂化了”,所以“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对下文来说,则起统领作用,下面各句所说的正是“复杂化”、“难关”的种种情况,正好补充了这一断裂之处。
其余各句衔接紧密,放上去反而显得累赘。
至于总摄性语句的复位,通常情况下比较明显,这里就不再举例。
但要提醒两点:
一是注意区别总摄功能的大小,即是整个段的总摄句还是某段中某一小层的总摄句。
二是将总摄性语句与阐释性语句区别开来。
一般情况下,总摄句前常常有一定的提示语,如“因此”、“所以”、“一言蔽之”等。
三、关键语句的解说
主要指两大方面,一是文中重点、主旨语句的解说,另一是文中疑难句的解说。
例7.丹麦天文学者第谷,用了30年的功夫,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
他观察才能非常出色,不幸却短于理论研究。
从长期观察的资料中,他得到的是错误的结论。
后来,第谷请了德国人开普勒做助手。
开普勒与第谷相反,观察技术远不如第谷,但理论研究却很有才能。
通过对第谷资料的分析,他大胆创新,提出了“火星运动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一个焦点”的假设,结果与观察资料符合。
就这样,第谷的精确观察与开普勒的深刻研究相结合,引导到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
这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
如果没有开普勒,第谷的辛勤积累也许会成为一堆废纸;反过来,没有第谷,也根本不会有开普勒的卓越成就。
“如果没有……卓越成就。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A.第谷30年的工作比开普勒的贡献更为显著。
B.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全文观点。
C.识见是极其重要的,但必须以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
D.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突出全文观点。
(92年“三南”题)
例8.书籍是会提高人的:
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
高尔基曾这样说过: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好的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
”
“从兽类到人类”的意思是__(91年上海题)
例9.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
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
篇章和语言。
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
为什么这些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的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
画线句的意思是__
A.现代记者、作家受到批评,是因为他们滥用文言词语,影响很坏。
B.学习白话文而必须求救于文言文,这说明某些现代作品的不足。
C.在篇章和语言方面,现代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筛选,不如古代作品。
D.白话语言没有滋味,虽然没有说明,实质上是对他们的一种批评。
例7是作者的观点句,是关于关键句的解说。
首[1] [2] 下一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怎样 把握 文中 关键 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