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 中国体外诊断网.docx
- 文档编号:7186828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17KB
《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 中国体外诊断网.docx
《《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 中国体外诊断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 中国体外诊断网.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中国体外诊断网
指导原则编号:
【
】
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二○一七年八月
目录
一、概述4
(一)抗肺结核药物的应用与研究现状4
(二)抗肺结核药物的临床试验5
(三)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5
二、临床试验基础6
(一)非临床研究6
1.安全性研究6
2.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6
3.研究药物的质量7
(二)非临床(临床前)药效学研究7
1.体外抗菌活性7
2.体内动物模型9
(三)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考虑10
三、临床试验基本原则11
(一)受试者保护11
1.执行相关法律法规11
2.应具备的安全性基础11
(二)耐受性试验12
(三)药代动力学试验12
(四)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研究14
(五)药物相互作用15
(六)探索性及确证性临床试验15
1.探索性临床试验15
(1)早期探索性研究15
(2)试验人群17
(3)疗效的考虑17
(4)安全性考虑17
2.确证性临床试验18
(1)试验设计18
(2)试验人群选择19
(3)患者入选和排除标准20
(4)随机化、分层和设盲21
(5)剂量选择22
(6)对照药选择22
(7)疗效终点22
(8)临床试验过程及评估时间24
(9)统计学考虑25
(七)说明书的考虑26
四、名词解释27
五、参考文献28
概述
抗肺结核药物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全球新出现约一千万肺结核病例,其中近一百五十万的患者因结核病(Tuberculosis,TB)而死亡。
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病例数最多的国家之一,约占全球总数的10%。
由于缺乏早期快速诊断手段及新的治疗药物,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病引起的病死率较高,对全球控制结核病构成巨大挑战。
因此,在结核病治疗中,我们需要快速起效的治疗TB药物和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案,特别是需要开发出对耐多药(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和广泛耐药(Extensively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XDR-TB)结核分枝杆菌有效的抗结核药物。
多药组合的化学治疗方案是人类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
目前,全世界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大多仍然依赖于少数几个四五十年前上市的药物,而二线药物往往价格较贵且相对一线药物效果不甚理想,疗程长、疗效差、且不良反应严重。
结核病治疗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疗程太长而且十分复杂,对药物敏感的结核病患者需要接受四药联合治疗方案,疗程达6~9个月,每天服药多达13粒。
耐多药或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需在18~30个月内服用7种以上药物,治疗失败率高、药物毒性大,且50%左右的MDR和XDR肺结核患者不能治愈,他们会持续地传播耐多药肺结核;其次,治疗不规范往往会产生耐药性结核,给治疗带来更大困难,且治疗费用比普通结核病要高出千倍。
另外,现有标准结核病治疗方案与一些常见的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不兼容。
然而结核病却是导致HIV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HIV患者感染活动性结核病的风险越来越高。
最后,根除结核病的主要挑战之一是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tuberculosisinfection,LTBI)的存在,治疗LTBI的主要问题是疗程漫长和重大安全性问题。
抗结核新药的研发迫切需要。
抗结核药物的研发难度大,且结核病的治疗需要多种药物组合,这为新药研发增加了额外的困难。
另外,抗结核药物的临床研发周期长,一般临床试验要在治疗结束后的2年中观察复发率。
同时,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本质认识有限,也限制着结核病治疗策略的发展。
所以研发新型抗结核药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尽管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这些临床研发计划中属于真正创新的化合物或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相对较少。
抗肺结核药物的临床试验
抗肺结核药物的临床试验应遵循药物研究和研发的基本规律,遵循GCP的相关要求,通过进行临床药理学研究、探索性临床试验及确证性临床试验,最终提高对药物在普通人群、特殊人群和/或环境中的获益/风险关系的认识,发现少见不良反应,并为完善给药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抗结核药物的临床试验在评价临床疗效的同时还需评价细菌学疗效,同时也要注重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以及其对机体的不良作用,体现药物、人体和病原菌之间的关系。
本指导原则的目的及应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为抗结核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临床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使安全有效的抗肺结核药物得以更好更早地用于临床治疗,但并不能完全覆盖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具体情况。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治疗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病药物的研发,不包括治疗肺外结核,潜伏性结核感染,密切接触者预防等使用的抗结核治疗的药物。
特别关注的是可能缩短药物敏感肺结核病疗程的方案中使用的研究药物以及对耐药结核病可能使用的药物。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单一研究药物的研发,对于2个研究用药合用的治疗方案以及固定药物联合制剂,可以参照执行。
临床试验基础
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应全面了解拟进行临床试验的抗结核药物的药学研究数据(包括结构、制备工艺、稳定性和质量控制等)和非临床研究数据(包括作用机理、药理毒理学、动物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动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等),熟悉其药学特点、作用机制、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药理学特征、可能的毒性靶器官等信息,并在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分析中予以充分考虑。
非临床研究
非临床研究的设计应关注与后续临床试验相关的因素:
(1)计划在受试者中的药物总暴露量及持续时间;
(2)药物特征(例如:
长半衰期);(3)目标适应症;(4)给药途径。
1.安全性研究
在首次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前,应对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及毒理学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非临床研究数据必须能提供足够的信息用于确定人体起始剂量和安全的暴露时间,同时也能提供研究用药的药理学及毒理学作用的信息。
2.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非临床研究数据是开展临床试验的基础,同时也会对临床试验的研究方向产生影响。
在进行临床试验前,申请人一般应获取以下非临床研究信息:
①药物主要作用的药理学依据(药物作用机制,包括生物标志物等分子靶点研究等);②剂量效应或浓度效应关系,以及作用持续时间;②可能的临床有效给药途径;③一般药理学,包括药物对主要器官系统的药理作用和生理学效应;④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⑤必要时,还需要相关药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
3.研究药物的质量
应充分地描述用于临床试验的研究药物特性,包括任何可获得的生物利用度数据。
选择的剂型应与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相匹配。
较为理想的是,提供的剂型应适用于进行一定剂量范围内的系列研究。
在药物研发期间,可能使用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利用生物等效性或其他方法将不同剂型关联起来,这对解读整个研发计划中临床试验的结果是相当重要的。
非临床(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的体外微生物学研究资料和动物模型中药效学研究资料是药物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必须全面了解研究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和在动物体内的药效学有关的研究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及其对临床试验的价值。
体外抗结核活性和在动物体内研究之间以及非临床和临床研究结果之间,有时会出现冲突的结果,对这些数据结果的解释应该非常慎重。
4.体外抗菌活性
体外研究通常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抗菌活性的描述:
包括杀菌活性和灭菌活性;杀菌活性是研究药物针对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生长对数期的活性;而灭菌活性是研究药物针对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静止期的活性。
菌株应该来自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地区代表性),并应包括不同耐药情况的有代表性的TB的样本。
药敏试验应采用标准化方法。
(2)对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致病菌,体外研究中需要评价研究药物在巨噬细胞内的抗结核活性,反映药物进入细胞的能力以及在细胞内的杀菌活性。
(3)评估研究药物对菌株敏感性降低的潜在风险:
在体外试验中,将野生型结核分枝杆菌暴露于研究药物所估算的选择耐药性细菌发生的频率(自发突变率),可能无法预测联合治疗体内试验的相应风险,但如果体外选择耐药性菌株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会影响临床试验中单一用药的设计。
(4)体外药效学相互作用:
体外模型评估研究药物或多种研究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有效剂量,从而确定其是否可以进一步研发为有希望的肺结核治疗方法。
(5)作用机制:
应明确药物的作用机制,以支持其作为联合治疗方案应用时的一部分。
(6)耐药性及其机制:
应在适当的体外和/或体内模型中评估结核杆菌分离株对研究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而且应包括同类药物之间或与其他类别药物之间产生交叉耐药性的可能性。
如果证明确实存在耐药性,则应确定耐药机制。
并尝试评估非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表现型或基因型中任何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体外药敏性)。
5.体内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是研究药物体外抗分枝杆菌活性和开始人体临床试验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
动物模型研究中除药效学非常关键之外,PK评估、毒性发现以及药物敏感性变化也为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参考。
动物模型,包括免疫活性和免疫缺陷模型,可以用于评估某种药物的单药治疗和与其它药物联合治疗时的杀菌活性(即初始快速杀菌活性)和灭菌活性(即在长期治疗期间减少细菌计数)。
对于表现出对某一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可以在动物模型中评估其是否适合产生和维持临床上明显的感染症状。
体内药效学评价最常用的动物是小鼠,其次是豚鼠,非人灵长类;其他还包括兔子,牛和阿米巴、果蝇、斑马鱼等。
可以通过气溶胶、静脉、腹腔、气管、鼻腔等感染途径;一般通过肺、脾组织病理切片,抗酸染色,计算脏器菌数等方法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价。
小鼠急性感染模型:
模拟人体急性感染状态,即人体免疫反应未完全建立,结核分枝杆菌在肺组织中处于持续增殖状态,评价的是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制的抑制或直接杀灭作用(一般2周内)。
小鼠慢性感染模型:
慢性模型是在免疫反应充分建立,结核分枝杆菌在肺组织呈缓慢复制或者平台期的状态下开始药物治疗,模拟人体感染的持留状态。
在小鼠慢性模型中表现出杀菌活性的药物预示临床治疗有可能缩短疗程。
用于新药筛选与评价,不同实验室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小鼠模型,而不限于规范不同实验室采用同一种模型,一般要求包括小鼠急性与慢性感染模型,同时应考虑用不同的动物模型或多个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来评价单一研究药物或组合方案,以研究对结核感染不同方面的活性。
一个实验室内部应该有标准化的方案和技术方法:
标准菌株、菌量、感染方式、开始治疗时间、对照药物等等。
所应用的菌株是影响头对头对比实验的最重要的因素,建议采用不同的菌株,有条件下可应用临床菌株,最重要的是菌株的背景要清晰,生长状态良好,传代次数较少,保持毒力等。
动物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单独的研究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可以评估研究药物在组合方案疗效中的贡献;以及确定用于临床试验的可能的有效剂量治疗方案;对于表现出对某一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也可以在动物模型中评估其是否适合产生和维持临床上明显的感染症状。
动物模型与体外的数据相结合,支持联合试验方案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其他菌株做有效的推论。
目前不存在能完美预测临床疗效的动物模型,强调应考虑在小鼠以及至少一种其它动物中开展研究。
虽然动物研究的价值重大,但是并不能取代在肺结核患者中进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试验。
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考虑
联合治疗是肺结核病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法。
除考虑单一药物的安全性之外,还要分析组成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特征以及支持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审批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
在人体中联合使用研究药物(未批准)之前是否需要进行联合用药的毒理学研究,应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是否有组成联合方案的每个药物的临床经验;
2.在拟定的临床联合治疗方案内的每一个药物,是否有单独的非临床毒理学研究数据;
3.是否存在重大毒理学问题以及动物毒理学研究中每一个药物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时的暴露水平与联合治疗中每种研究用药的计划采用的人体暴露量之间是否存在安全界限;
4.基于每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评估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5.根据每一研究用药的累积数据评估同一器官系统受累(毒性叠加)或协同毒性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6.根据试验中患者的需求程度确定药物产生的获益(如,耐药性结核病患者少有或缺乏替代疗法)。
临床试验基本原则
受试者保护
6.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药物临床试验必须遵循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
7.应具备的安全性基础
开展任何临床试验之前,其非临床研究或以往临床试验的结果必须足以说明药物在所推荐的人体试验中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基础。
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应当由药理毒理专家和临床专家等动态地对药理毒理数据和临床数据进行评价,以评估临床试验可能给受试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对于正在或将要进行的临床试验方案,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与药物临床试验的有关各方应当按各自职责承担保护受试者职责。
每一个试验用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在适当的临床试验中来评价。
治疗药物敏感结核分枝杆菌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不能外推到耐药结核病治疗,反之亦然。
研究药物作为结核病治疗标准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针对药物敏感性设计的治疗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批准的研究药物的适应症将描述其作为适当组合方案的一部分。
由于肺结核患者常合并其它疾病,因此评价抗分枝杆菌药物的安全性常存在挑战。
另外,联合应用其它抗分枝杆菌药物(包括另外一些可能的研究性药物)或其它伴随药物为评价研究药物治疗肺结核带来更多的挑战。
抗结核研究药物早期临床研发是通过早期杀菌活性试验及/或
期临床试验中微生物出现阴转的时间点来评估的。
探索性研究主要是评价单一药物的早期杀菌活性以及在组合治疗方案中的贡献并为确证性研究提供可供选择的剂量方案。
确证性临床试验侧重于按照早期临床试验探索的目标适应症和给药方案,确证对拟纳入适应症的各个具体目标适应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试验方案有连续性。
本指导原则按照具体的试验项目来阐述,对于共性的问题尽可能提出一般原则。
耐受性试验
耐受性试验是为了获得药物人体安全性的最基本信息,为其后的各项试验提供相对安全的剂量范围,包括单剂耐受性试验和多剂耐受性试验,具体设计要求可参见《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应章节。
药代动力学试验
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制订合理的临床方案提供依据,因而开展完整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非常重要。
抗肺结核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内容及要求详见《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但要结合抗肺结核药物的特点。
以下内容强调用于治疗结核病的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特殊考虑,不再提供详细指南。
一般而言,健康志愿者的单次和/或多次给药的I期药代动力学试验(可与耐受性试验结合)、进食对口服制剂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应首先进行,并应在开始探索性试验前予以完成。
药物研发期间进行的临床药理学试验还应包括物料平衡、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试验、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试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对QT间期影响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可根据研发需要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
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包括有肾功能或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具体要求可参见《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及《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儿科人群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的具体考虑请参见《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如果试验纳入同时患有肺结核和肺外疾病的患者,应对研究用药的药代动力学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包括其消除途径及组织分布特征等(如,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可使用主要经肾脏代谢排出的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在参加临床试验的病人群体中同时进行基于稀疏采样点获得的浓度时间数据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PK)或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opulationPK/PD)分析,探索影响病人群体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参数的因素,可为不同亚组的剂量选择、完善说明书内容提供重要的参考。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研究
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药理学试验所得到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不能直接反映抗肺结核药物的药效即抗分枝杆菌作用,但可反映药物在特定部位的有效浓度范围和持续时间。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效力。
对抗肺结核药物而言,药效学主要是指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或体内的抑菌或杀菌活性。
抗肺结核药物PK/PD研究是将药物在循环系统的浓度与时间、抗分枝杆菌作用结合起来,可以得出剂量/浓度和特定给药方案下抗分枝杆菌效果的时间过程。
在稳态下,循环系统内的药物浓度可以反映身体特定部位的浓度,而在特定部位的药物浓度(通常为游离药物浓度)与药物的药理活性和疗效直接相关。
在药物研发的早期阶段应对暴露-效应关系进行探索研究,这有助于后期试验中评估所需的最佳给药策略的选择。
可以研究痰液浓度和血药浓度与活性终点(如肺结核患者的痰菌阴转时间或2个月时的痰菌阴转率)的暴露-效应关系。
在选择III期临床试验中评估的给药方案时,应基于体外模型和动物模型、早期临床试验(如早期杀菌活性[Earlybactericidalactivity,EBA]和/或较早时间点痰液中的抗酸杆菌[Acidfastbacilli,AFB]清除试验)结果以及暴露-效应关系考虑目标PK/PD指数(如,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峰浓度/MIC、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等)。
根据游离药物浓度评价PK/PD也是剂量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临床研究期间应获得详细的(子集)和稀疏采样的群体PK数据,以应用于探究全身暴露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总之,临床阶段的PK/PD研究可以使用来自目标适应症群体的PK数据(包括与痰和组织穿透性可能相关的数据),结合非临床PK/PD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抗肺结核药物的作用模式,探索抗肺结核药物PK/PD关系(包括药物暴露量与疗效或者安全性的相关性),确定目标阈值(如目标药物暴露量,或者峰浓度/MIC或药时曲线下面积/MIC的目标值),为临床试验中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这些分析还可以帮助发现在利于耐药菌选择方面风险较低的潜在有效治疗方案。
药物相互作用
抗肺结核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要根据药物的特性来开展相应的研究,认识其他药物对其抗菌谱、抗菌活性、临床反应的影响以及配伍禁忌。
其具体的试验方法应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来选择。
可参见《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
应实施体外研究以确定研究用药作为人体主要代谢酶及相关转运蛋白的底物、抑制剂或诱导剂的可能性。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能需要在临床疗效试验开始之前实施计划治疗方案中所用的一种或多种抗分枝杆菌药物之间的体外药物相互作用评估、或者与肺结核病治疗无关但很有可能使用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如HIV治疗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会影响胃肠道酸性环境的抗酸剂疗法)。
探索性及确证性临床试验
1.探索性临床试验
早期探索性研究
由于仅根据非临床研究和PK/PD分析对临床有效方案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探索性疗效研究,以在临床研发前评价治疗方案的剂量范围及/或疗程。
a.早期杀菌活性
可以通过EBA试验评估每天采集的痰液中存活的结核杆菌的数量,从而评估单一药物或新治疗方案在清除新诊断的肺结核患者痰液中分枝杆菌的杀菌活性。
这些试验并不是为患者提供一种确定的治疗方法,而是评估较短时间内(7-14天)的抗分枝杆菌活性。
EBA试验的价值在于,初步评价新药或新治疗方案在7-14天期间的抗分枝杆菌活性。
入组EBA试验的患者应该是具有免疫能力的、耐药风险或患肺外疾病风险低的初治成年患者,并且可以在完成EBA试验后开始肺结核的标准治疗。
b.评估联合方案中试验药物的情况
试验药物对联合方案的贡献可以通过比较使用与不使用试验药物的联合方案之间的EBA和其它生物标记物数据进行初步评估。
药物敏感性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可以接受含有或不含试验药物的标准方案治疗。
可以在耐药的结核病患者中进行类似研究,但是在解释结果时可能会有点困难,除非仅入组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且适合使用含有和不含有试验药物的开放性优化背景治疗方案(Optimisedbackgroundtreatment,OBT)的患者。
在感染敏感性结核分枝杆菌患者中,可以用生物标记数据初步评估将标准方案中某组分替换为试验药物(即替换研究)的效果。
替换研究可以评估与标准方案相比,加入试验药物是否可以提高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但是不能确定新药物对疗效的贡献。
c.为确证性研究选择试验药物的剂量方案
应根据在探索性研究中自治疗起前2-4个月期间获得的生物标记物数据,选择确证性研究所要评价的剂量。
建议在探索性研究中持续随访患者,因为治疗后最长24个月内的数据可能会支持或推翻根据早期生物标记物数据提出的疗效假设。
如果有意使用进行中的研究得出的数据来决定另一项研究的剂量方案选择,那么应对进行中研究开展预先计划的期中分析。
与此相似,如果进行中研究的数据表明需要终止当前研究或其它进行中研究中的治疗组,那么应在期中分析时按计划进行无效性评估,同时以统计假设检验作为决定依据。
试验人群
试验人群应为成年肺结核患者,并包括耐药性肺结核患者。
疗效的考虑
主要疗效指标为细菌学,次要疗效指标为影像学和临床症状体征。
安全性考虑
对临床试验中出现的任何临床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异常均需详细记录,对其与研究药物的关联性进行评价,并对所有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应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处理经过,并访视至恢复正常或基线水平为止。
对于化学结构或其药理学特征与以往经批准的药物有相似之处的新药,由于可以预期会发生某些类型的反应,因此应当特别地监测这些反应。
研究者应当警惕罕见的或未预期的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由于肺结核患者通常都有一些合并症,因此对于抗分枝杆菌研究用药的安全性评估可能面临诸多困难。
此外,与其他抗分枝杆菌药物(可能包括其他抗分枝杆菌研究用药)或其他合并用药的联合使用,为肺结核治疗药物的安全性评估带来了更多挑战。
如果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发生重度不良反应,一般建议同时停用包括研究用药在内的所有结核病治疗药物,并且每次仅用一种药物重新开始治疗,以检验哪一种药物引起了这种不良反应。
在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疾病的患者研究中,由于OBT中的药物多变,对安全性数据的判读变得比较复杂。
但是,如果双盲研究中两个随机治疗组采用的OBT范围具有可比性,对试验药物组和安慰剂组之间进行总体比较是可行的且能提供有用信息。
如果数据量足够,根据接受和没有接受特定联合给药的患者之间的比较进行的探索性安全性分析也能够提供有用信息。
药敏性和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疗程不同。
如果在两个人群中开展研究,应鉴别可能在治疗的早期或晚期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
在旨在验证试验联合方案与标准方案的安全性获益的研究中,应在方案中预先确定耐受性优效评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抗肺结核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 中国体外诊断网 肺结核 药物 临床试验 技术指导 原则 网上 征求 中国 体外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