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b采区车场设计.docx
- 文档编号:7183367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201
- 大小:1.72MB
fob采区车场设计.docx
《fob采区车场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ob采区车场设计.docx(20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fob采区车场设计
采区车场设计
采区上(下)山和区段平巷或阶段大巷连接处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称为采区车场。
采区车场按地点分为上部车场、中部车场和下部车场。
采区车场施工设计,最主要的是车场内轨道线路设计。
轨道设计必须与采区运输方式和生产能力相适应;必须保证采区调车方便、可靠;操作简单、安全;作效率和尽可能减少车场的开掘及维护工作量。
采区车场线路是由甩车场(或平车场)线路、装车站和绕道线路所组成。
在设计线路时,首先进行线路总布置,绘出草图,然后计算各线段和各联接点的尺寸,最后计算线路布置的总尺寸,作出线路布置的平、剖面图。
7.1采区车场设计依据与要求
7.1.1采区车场设计依据
7.1.1.1地质资料
采区车场设计需要的地质资料依据有:
(1)采区上(下)山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
(2)采区车场围岩及煤层地质资料。
(3)采区瓦斯、煤尘及水文地质资料。
(4)采区上部车场附近的煤层露头、风氧化带、防水煤岩柱及相邻煤矿巷道开采边界等资料。
7.1.1.2设计资料
进行采区车场设计需要的设计资料有:
(1)采区巷道布置及机械配备图。
(2)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采区上(下)山条数及其相互关系位置和巷道断面图。
(4)轨道上(下)山提升任务,提升设备型号、主要技术特征提升最大件外形尺寸,提升一钩最多串车数。
(5)大巷运输方式、矿车类型、轨距、列车组成。
(6)采区辅助运输方式及牵引设备选型。
(7)采区上(下)山人员运送方式从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8)井底车场布置图及卸载站调车方式。
7.1.2采区车场设计要求
采区车场设计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内容:
(1)采区车场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的规定。
(2)采区车场应满足采区安全生产、通风、运输、排水、行人、供电及管线敷设等各方面要求。
(3)采区车场布置应紧凑合理,操作安全。
行车顺畅,效率高,工程量省,方便施工。
(4)采区车场装车设备和调车、摘钩应尽量采用机械和电气操作。
7.2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7.2.1采区上部车场概述
7.2.1.1采区上部车场形式
采区上部车场基本形式有平车场、甩车场和转盘车场三类。
上部平车场又分为顺向平车场和逆向平车场。
本节主要介绍上部平车场,其基本形式见表7-1。
表7-1采区上部平车场基本形式
项目
顺向平车场
逆向平车场
图示
图注
1-总回风巷;2-轨道上山;3-运输上山;4-绞车房;5-阻车器;6-回风巷;K-变坡点
优缺点
车辆运输顺当;调车方便;回风巷短;通过能力较大;车场巷道断面大
摘挂钩操作方便安全;车辆需反向运行;时间长;运输能力较小
适用条件
绞车房位置选择受到限制时或绞车房距总回风巷较近时采用
煤层群联合布置的采区,具有采区回风石门与煤层小阶段平巷相连时采用;运输量小;可用小于8°的甩车场代替
采区上部平车场多用于采区上部是采空区或为松软的风化带,或在煤层群联合布置时,回风石门较长,为便于与回风石门联系时亦可采用。
若轨道上山位于煤层时中,为减少岩石工程量,可采用甩车场,甩车场的线路设计见8.3节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7.2.1.2采区上部车场线路布置和线路坡度
(1)上部车场线路布置
①采区上部车场的线路布置可采取单道变坡方式。
当采区生产能力大,采区上山作主提升、下山采区的上部车场和接力车场的第二车场运输量大,车辆来往频繁时,也可采取双道变坡的线路布置方式。
②采区上部平车场曲线半径和道岔应按表7-2的规定选择。
表7-2上部车场曲线半径和道岔选择
名称
非综采采区
综采采区
曲线半径
/m
平曲线
6~12
12~20
竖曲线
9~15
道岔
根据提升量大小选用4号或5号道岔
③采区上部甩车场曲线半径和道岔可参照中部车场选择。
④存车线有效长度。
采区上部车场进、出车采用小型电机车牵引时存车线为1列车长;其他牵引方式为2钩串车长。
下山采区上部车场为l列车长加5m;年生产能力在0.9Mt及以上的综采采区上部车场为1.5列车长。
(2)上部平车场线路坡度
①上部平车场线路坡度确定。
单道变坡和不设高低道的双道变坡轨道坡度应以3~5‰向绞车房方向下坡;上山采区上部车场水沟坡度以3~4‰向上山方向下坡;下山采区上部车场以3~5‰向运输大巷方向下坡。
②设高低道的双道变坡轨道坡度。
高道坡度为9~11‰;低道坡度为7‰;高、低道最大高差不宜大干0.6m。
7.2.2上部车场线路计算
单道变坡采区上部平车场的线路尺寸见表7-3,双道变坡平车场的参数与表7-3基本相同,若设高低道,可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具体设计条件进行设计。
变坡点与采区绞车房的关系主要决定于上山绞车允许的偏角(1°13′),提升过卷距离和串车总长。
变坡点至采区绞车房外壁最小距离根据绞车的型号而有不同,一般在12~35m间。
7.2.3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示例
已知:
轨道上山倾角为20°。
,轨道上山设在煤层底板岩石内,轨道上山轨面至巷道顶板高2510,轨道上山顶板至煤层底板的法线距离为10m,轨道上山与回风石门轨中心线间距为18m,轨道巷轨中心线距总回风巷轨中心线50m,轨道巷轨中心至巷道上帮间距为1150m。
轨道上山作辅助提升用,一次提升1t矿车3辆,采区内由轨道上山进风,要求设计逆向平车场。
设计思路为先作出线路布置草图,并把要计算的各部分标以符号,如图7-1所示。
7.2.4.1选用道岔及有关参数
(1)车场错车线选用简易道岔,α=17°,b=2510,其他道岔选用ZDK615-2-4,α=28°04′20″,a=1648,b=1851。
存车线轨中心距S=1200;
(2)曲线半径R=6000,竖曲线半径R1=12000;
(3)过卷安全距离A=5000m,停车线长B=5000,安装阻车器长d=200(以下非经注明,长度单位均为mm)。
7.2.4.2线路计算
(1)轨道上山平层面交线至绞车房的距离
表7-3采区上部平车场基本形式
名
称
顺向平车场
逆向平车场
单轨
双轨
单轨
双轨
图
示
剖
面
图注
A′-平曲线起点至绞车房外壁距离,m;
B-一钩串车长,m;
Rp-竖曲线半径,m;
LK-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连接长,m;
m1-单开道岔单轨垂直线路连接尺寸,m;
m2-单开道岔双轨垂直线路连接尺寸,m;
S-双轨轨道中心距,m;
A-过卷距离,m;
T-竖曲线切线长,m;
RS-平曲线半径,m;
K-变坡点;
β-上山角度,(°);
d’-变坡点至阻车器挡面间距,m;
LAK-变坡点到采区绞车房外壁距离,m;
d-反向曲线之间插入的直线段,m
A′
10~30m
10~30m
A
5m
5m
5~10m
5~10m
B
一钩串车长
一钩串车长
一钩串车长
一钩串车长
T
_
Rp
非综采采区6~12m,综采采区12~20m
RS
非综采采区9~15m,综采采区12~20m
LK
d’
1.5~2.0m
m1
m2
LAK
d’+B+A+A’
d’+LK+B+A+A’
m1+B+A
m2+B+A
图7-1逆向平车车场计算草图
1-轨道中心线;2-回风石门;3-区段回风平巷;4-总回风巷;5-煤层底板;6-平层面交线
T'=R1tan0.5β=12000×tan20°/2=2116
L=A+B+a+b+d+T'
=5000+5000+1648+1851+2000+2116
=15615
(2)绕道各段长度
①绕道斜长取绕道转角δ等于道岔角。
L'=L1/sinδ=18000/sin28°04′20″=38251
②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接尺寸
Lk=a+Scotα+Rtanα/2
=1500+1200×cot17°+9000×tan17°/2
=6386
③存车线长度按2钩车长取Lh=10000
④插入线段c的长度
c=L1'-(2b+2Lk+Lh)
=38251-(2×1851+2×6386+10000)=11777
(3)回风石门各段长度。
①平后面交纹至轨道巷执中水平距离
l=(h0+H1)/sinβ+1150
=(10000+2510)/sin20°=27727
②回风石门插入线长度
n=bsinα+Rcosα=1851×sin28°04′20″+6000×cos28°04′20″
=6165
l1=l+T'+d+b-(L1cotδ+a+n)
=3777+2116+2000+1851-(18000×cot28°04′20″+1648+6165)
=2131
l2=L2-3n-a-l1=50000-3×6165-1648-2131=33891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平车场平、剖面图,如图7-2所示。
图7-2逆向平车场线路设计图
7.3采区中部车场线路设计
7.3.1采区中部车场形式
7.3.1.1采区中部车场基本形式
采区中部车场基本形式有甩车场、吊桥式车场和甩车道吊桥式车场三类。
吊桥式车场和甩车道吊桥式车场适用于上(下)山倾角大于25°的情况,本节主要介绍甩车场,其基本形式见表7-4。
7.3.1.2采区中部车场线路布置
(1)甩车场的线路布置分单道起坡和双道起坡两种,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双道起坡。
(2)双道起坡甩车场的道岔布置,可采用甩车道岔和分车道岔直接相连接。
(3)甩车场平、竖曲线位置有以下三种布置方式,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前两种布置方式:
①先转弯后变平,即先在斜面上进行平行线路联接,再接竖曲线变平。
平、竖曲线间应插入不少于矿车轴距1.5~2.0倍的直线段,起坡点在联接点曲线之后。
②先变平后转弯,即在分车道岔后直接布置竖曲线变平,然后再在平面上进行线路联接,起坡点在联接点曲线之前。
表7-4采区中部甩车场基本形式
项目
单侧甩车场
双侧甩车场
图
示
图注
1-轨道上山;2-运输上山;3-轨道中间巷;KG-高道起坡点;KD-低道起坡点;
K-变坡点
优缺
点
提甩车时间短,操作劳动强度小,矿车能自溜,提升能力大;甩车道处易磨钢丝绳
两翼分别甩车,调车方便,搬道岔劳动量小;推车劳动量大;易磨钢丝绳,两翼人员来往困难,工程量大
适用条件
上山倾角小于25°采区甩车场
上山倾角小于25°采区甩车场,阶段两翼开采不同标高
③边转弯边变平,平、竖曲线部分重合布置。
单、双道起坡甩车场斜面线路布置方式见表7-5。
7.3.2甩车场设计主要参数的选择
7.3.2.1甩车场提升牵引长度角
甩车场的提升牵引角φ(矿车上提时,钩头车的运行方向与提升钢丝绳的牵引方向间的夹角(如图7-4所示)不应大于20°,以10~15°为宜。
可采用下列方法减少场提升牵引角:
(1)采用小角度道岔(4号、5号)。
(2)单道变坡二次回转层面角δ或双道变坡二次回转层面角(α1+α2)不大于30°。
(3)双道变坡方式的甩车道岔与分车道岔直接相连接。
(4)没置立滚。
即在上山底板直埋一根钢管,管上套一个长滚轮构成。
7.3.2.2道岔
甩车场的道岔型号可按表7-6选择。
表7-5甩车场斜面线路布置方式
起坡点
图示
图注
优缺点
适用条件
单道起坡
回转方式
一次回转方式
1-甩车道岔;
2-分车道岔;
RP-斜面曲线半径;
α1-斜面一次回转角(甩车道岔角);
α2-斜面转角(分车道岔角);
γ-斜面转角;
K-起坡点(落平点);
A-竖曲线起点;
RP1-平曲线半径;
RP2-平曲线半径;
KG-高道起坡点(高道落平点);
KD-低道起坡点(低道落平点);
AG-高道竖曲线起点;
AD-低道竖曲线起点;
δ-二次回转角;
提升牵引角,交岔点巷道断面小,易于维护;空重倒车时间长,推车劳动强度大;动量小
围岩条件好,提升量小的采区车场
二次回转方式
交岔点短,工程量小,易于维护;提升牵引角大,不利于操车,调车时间长,推车劳动量大
围岩条件差,提升量小的采区车场
双
道
起
坡
道岔
|
道岔系统
分车道岔向内分岔斜面线路一次回转方式
提升牵引角小,钢丝绳磨损小,提升能力大;交岔点长、断面大
围岩条件好,提升量大的采区车场
分
车
道
岔
向
外
分
岔
斜
面
一次回转方式
提升牵引角小,钢丝绳磨损小,操车方便,斜面线路短,有利于减少提升时间;交岔点长,对开凿维护不利
围岩条件好,提升量大的采区车场,是目前广泛采用的道岔布置形式之一
二次回转方式
提升能力大,交岔点短,空间大,便于操作,提升牵引角较小
围岩条件差,提升量大的采区车场,是目前广泛采用的道岔布置形式之一
斜面线路先变平后转弯方式
提升牵引角小,线路布置紧凑,提升时间短;交岔点断面大,施工维护不利
围岩条件好,提升量大的采区车场,由于交岔点及落平段断面太大,很少采用
表7-6甩车场道岔选择
道岔名称
主提升
辅助提升
甩车道岔
5号
4号或5号
分车道岔
4号或5号
4号
末端道岔
4号或5号
4号
7.3.2.3平、竖曲线
(1)平曲线半径RP取决于轨距、矿车轴距及行车速度。
(2)竖曲线半径RS是甩车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参数。
该值过大会增加甩车场竖曲线弧长,延长提升时间;若取值过小,会使矿车在联接处车轮悬空而掉道或将运送的长料搁置于轨道上。
平、竖曲线的半径取值可参照表7-7。
表7-7平竖曲线的选择
调车方式
平曲线半径/m
竖曲线半径/m
600轨距
900轨距
矿车类型
半径
机械调车
9、12、15、20
12、15、20
1.0t、1.5t矿车
9、12、15、20
人力推车
6、9、12、15
9、12、15
3.0t矿车
12、15、20
7.3.2.4甩车场线路的坡度
甩车场空重车线的坡度与矿车型式、铺轨质量、车场弯道及自动滑行要求等因素有关。
(1)设高低道的甩车场空重线坡度应按表7-8选取。
表7-8甩车场空重车线坡度
矿车类型
线路形式
空车线iG
重车线iG
1.0t、1.5t矿车
直线
7~12
5~10
曲线
11~18
9~15
3.0t矿车
直线
6~9
5~7
曲线
10~15
8~12
设计中为了计算方便,空、重车线中的直线和曲线段可采用平均坡度计算高低道的最大高差ΔH。
一般空车线iG=11‰,重车线iG=9‰。
然后在存车线高低道闭合点标高计算中进行部分调整。
(2)不设高、低道的甩车场坡度,应采用3~4‰向上(下)山方向下坡。
7.3.2.5甩车场的存车线
甩车场存车线有效长度可按表7-9选取。
7.3.2.6甩车场的高低道
(1)高、低道最大高差ΔH
双道起坡甩车场由空重车线两个相反的坡度而形成高低道。
高低道标高差在竖曲线起坡点(KG、KD)近达最大值ΔH。
表7-9存车线有效长度的选择
中间轨道巷牵引方式
主提升
辅助提升
小型电机车
1.5列车
1.0列车、0.9Mt/a以上为1.5列车
小绞车
3~4钩中巷串车
2~3钩中巷串车
无极绳
3~4钩上山串车
2~3钩中巷串车
人推车
3~4钩上山串车
2~3钩中巷串车
(7-1)
式中iG、iG——高、低道坡度,‰;
LZG、LZD——高、低道存车线有效长度,m。
在采区中部甩车场设计中,一般ΔH为0.5m左右,设计规范规定最大高差不大于0.8m。
(2)高、低道竖曲线起点错距L2
为了操作方便安全,空重车线高低道竖曲线最好是一点起坡(落平),使摘挂钩点之间没有前后错距,或者高道起坡点适当超前低道起坡点一定错距L2。
一般为1.5m左右,设计规范规定最大错距不应大于2.0m。
在甩车场高、低道竖曲线设计应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实现一点起坡(落平)的要求:
①以自然高差Δh作为高低道的最大高差(Δh=ΔH),高低道竖曲线采用相同半径(RG=RD)。
该方法适于存车线长度小,高低道高差要求不大的甩车场。
②高道竖曲线采用大半径,使高道竖曲线切线长度满足以下条件:
一次回转方式
(7-2)
二次回转方式
(7-3)
该方法适于高低道高差大,上山倾角β>12°的甩车场。
对于小于12°的轨道上山,高低道高差要求在0.5m以下时,用高道竖曲线大半径的方法,使高低道竖曲线起坡点错距L2达到限定值以内。
(3)高、低道线路中心距
高、低道线路中心距S可按表7-10选取。
表7-10高、低道线路中心距
矿车类型
600轨距
900轨距
1.0t矿车
1900
2200
1.5t矿车
2100
7.3.3单道起坡甩车场
所谓单道起坡,即在斜面上只布置单轨线路,到平面后根据实际需要布置平面线路。
如图7-3(a)所示。
从上山道利用道岔分出一股线路,道岔岔线后接一段曲线(或不接),这些线路铺设在斜面上,叫做斜面上的线路。
C点以下为平面上的线路。
A点到C点之间的线路,是从斜面到平面的过渡线路,即竖曲线。
竖曲线的末端C叫作起坡点,即平面线路由此向斜面上起坡。
由此可知,甩车场线路系统是一个“立体结构”,既包括斜面上的线路,又包括平面上的线路和竖曲线。
图7-3单道起坡系统
根据斜面线路是否设置斜面曲线,单道起坡甩车场斜面线路有两种布置方式。
表14-7中
(1)为斜面一次回转方式。
甩车道岔岔线末端可直接与竖曲线AC相接。
由于斜面线路不设斜面曲线,线路只经过一次角度回转,故称为线路一次回转方式。
回转角度即为道岔的辙叉角α。
斜面线路一次回转后,道岔岔线OA的倾角为伪倾斜角,称为一次伪倾斜角,竖曲线在一次伪倾斜角上起起。
表14-7中
(2)及图7-3为斜面线路二次回转方式。
线路系统是从道岔岔线b段(OD)接以斜面曲线DA,使线路的斜面回转角由一次回转角,进一步增大到二次回转后的β'角,在斜面曲线末端开始布置竖曲线AC,竖曲线是在二次伪倾斜角β"上起坡。
布置斜面曲线的目的是为减少甩车场斜面交岔点的长度,以利交岔点的开掘和维护,并便于采用简易交岔点。
但是斜面曲线转角γ不宜过大,以免加大矿车提升牵引角θ。
提升牵引角是矿车行进方向N和钢丝绳牵引方向(通过立滚)P的夹角,如图7-3(b)所示。
由于有了此角,必然产生横向分力F,角度越大,横向分力也越大,运输可靠性也越差,故在设计时,一般控制斜面线路二次回转后δ角的水平投影角δ为30~35°。
控制其水平投影角为上述整数值,是为了简化平面线路设计,以便于作平面图。
为了绘出设计图纸,必须计算线路系统在平面上的尺寸和纵剖面图上甩车场的坡度和各 标高。
平面图上标注尺寸时,仍可标注斜面真实尺寸,但需用括号括起来。
单道起坡甩车场斜面线路二次回转方式各项参数见图7-3(a、c)、图7-4及表7-11。
表7-11单道起坡系统甩车场斜面线路参数计算
项目
计算公式
符号含义
斜
面
线
路
二次层面回转角
一次平面回转角
δ=arctan(cosβ•cosδ')
α'=arctan(tanα/cosβ)
a、b-道岔外形尺寸;
α-道岔角;
β-轨道上山倾角;
δ'-斜面线路二次回转角的水平投影角;
R-斜面曲线半径;
R1-竖曲线半径
竖曲线在一次伪角上起坡,各参数计算时以β'代β"
二次伪倾斜角
一次伪倾斜角
β"=arcsin(sinsβ•cosδ)
β'=arcsin(sinsβ•cosα)
线路联结点轮廓尺寸
斜面
曲线
转角
切线
弧长
γ=δ-α
T=Rtan0.5γ
KP=πγ°R/180°
竖
曲
线
竖曲线切线
竖曲线起终点高差
竖曲线水平投影
竖曲线弧长
T'=R1•tan0.5β"
h=R1(1-cosβ")
l'=R1•sinβ"
KP=πγα°R/180°
一般竖曲线和斜面曲线是分开布置的,即竖曲线在斜面曲线之后,二者不重合。
线路联接系统平面图上各部分尺寸计算出来之后,还必须计算甩车场纵面图上各段的坡度和各控制点的标高。
高O点标高±0,则各点标高为
D点:
hD=-hO-D=-b•sinβ•cosα
E点:
hE=-(hD+hD-E)=-(hD+T•sinβ•cosα)
A点:
hA=-(hE+hE-A)=-(hE+T•sinβ•cosα)
C点:
hC=-(hA+hA-C)=-(hA+T'•sinβ•cosα)
计算完毕后,可绘制线距纵面变化图,即线路坡度图,如图7-4所示。
图7-4线路纵断面变化图
若已知坡坡点C的标高,也可反算出道岔岔心的标高。
7.3.4双道起坡甩车场
双道起坡的实质是在斜面上设两个道岔(甩车道岔和分车道岔)使线路在斜面上变为双轨,空、重线分别设置竖曲线起坡。
7.3.4.1双道起坡甩车场斜面线路布置
按双道起坡甩车场斜面线路布置不同,可有斜面线路一次回转、二次回转两种形式。
图7-5为斜面线路一次回转,其斜面回转我即为道岔角,提升牵引角小,提车甩车均较方便。
线路一次回转时,斜面尺寸计算比较简单。
计算LK值,LK值为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接点长度。
LK=α2+S•cotα2+R•0.5α2(7-4)
式中S——两线路中心距,mm;
α2——道岔角,对于辅助提升,一般可用4号道岔;
R——联接系统的曲线半径。
为了线路布置及行车方便,高道竖曲线可紧接在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接系统之后布置,即竖曲线与斜曲线不重合。
图中A-G,A'-C'分别为高道、低道竖曲线平面投影长度,L1为两竖曲线上端点间距(沿斜面);L2为两竖曲线起点间距,H为两坡点高差。
双道起坡甩车场斜面线路二次回转方式如图7-6所示。
其特点是第二道岔的主线接曲线,而岔线接直线,因而增加了回转角,除提升牵引角稍有增大外,优点比较突出;既有利于交叉点的维护,又不致拉长摘挂钩点至交叉点处的距离,线路布置仍较紧凑;由于甩车速度一般较快,提升速度开始较慢,所以提车线起弯道,甩车线走直道,矿车运输比较可靠。
因此被广泛采用。
图7-6中低道竖曲线紧接在单开道岔之后布置,而高道竖曲线已进行其联接点之内,线路布置紧凑,但竖曲线不能进入道岔。
图7-5双道起坡甩车场斜面线路一次回转方式
a-平面图;b-纵面线路坡度图
两种方式选择与线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fob 采区 车场 设计